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晒麦路上

简默

①仿佛一夜之间,城里的一些商铺关门了,在它们门口的两边墙上,红纸黑字地写着:回家收麦,停业一天。

②又是一年麦季,麦熟一晌,熟透的麦子像等待生产的婴儿,攒聚在挺拔的穗上。热辣辣的夏季风吹过,没有人收割,也没有铁器撞它们的腰,它们闭上眼睛弹了出去,似在跳远,比谁跳得远,划过细长的弧线,落入时光偶尔闪现的缝隙中,被从天降临的雨水浸泡,小心地发出牛毛似的芽儿,重新开始一株麦子的旅程。

③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穿着树叶的隐身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白天也叫,听上去寥落而稀疏,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到了晚上,蛤蟆齐鸣,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晚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土地上的麦子就要成熟了。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

④墙上的草帽被取了下来,它赋闲快一年了,落满了尘世的灰土,曾经的金黄黯淡了,像个垂暮的农人,但仍条分缕析得出阳光、雨水和农谚;一起被摘下的还有镰刀,它挂在墙上,锋刃向下,像个“7”,现在它被搁到磨刀石上反复磨砺,清水洗去了它隔年的锈与尘,体内的锋利和光芒重新汹涌澎湃。

⑤收割后的麦子面临着脱粒和晾晒。我发现他们的院子小得晒不开麦子,有的人家看得远,想得周全,翻盖房子时在房顶上打了水泥地,可以由房内提了粮食上去摊开晾晒。有一条名为“村村通”的水泥路,像一根牛绹绳,牵起了山里和山外,湖沟就是这上头的一个绳扣。这条路迎合山势修筑,漫长而曲折,仅可容一辆车驶过。村民偶尔会挑平坦的路段撒上刚收割的麦子,叫来来往往的汽车、驴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碾轧过,麦粒在尘世的履带下应声脱落。他们也没办法,过去的打麦场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摇身变成了谁家的宅院或承包田,村庄中再没有那一片地方,没了夏夜劳力们各种话题的集散地,也没了孩子们嬉闹玩耍的乐园。

⑥车来车往,一溜烟地。这儿不是天堂,而是尘世。接下来木锨素面登场了,它活在歇后语中: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大头”是说它的锨面,既薄且宽,高高地扬起麦粒,借助风力吹掉糠壳和尘土,撒下干净饱满的籽粒。

⑦没了打麦场,麦子、玉米、黄豆等鱼贯上路了。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条条都能通往你想去的地方——已经有麦子提前覆盖在上头了。有时,四周会放着石块,圈起它们,似乎在防止它们拔腿逃跑。

⑧车轮滚滚,一趟趟地飞速驶过,带来了丝丝热风,带走了一些麦子,进入城里。

⑨那个开羊汤馆的中年人,刚刚回家收麦归来,正将扬过的麦粒倒在饭馆门前的水泥地上晾晒。这儿地处城里的腹地。昨晚凭空下了一场小雨,今天上午这一小片麦粒就不偏不倚地落到了这儿,晒着城里的阳光,一点一点地被抽干水分。

⑩中年人熟练地卷起一根烟,迷离的目光越过地上的麦粒,望向高楼阻隔的远方,巨大的阴影像篱笆挡住了他,他突然感到手足无措,内心压抑,泪水无声地划过脸庞,坠落如果核……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

【小题1】请赏析第二段文字的表达特色。
【小题2】没有了过去的打麦场,麦子没有了晾晒的地方,请具体说说文中麦子晾晒在哪些地方。
【小题3】文章结尾中年男人为什么会“手足无措,内心压抑,泪水无声地划过脸庞”?
【小题4】请探究本文作者的情感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1:5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文是一个文类概念。韩愈为了挽救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和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打着道文兼取的复古旗号,倡导一种以三代两汉儒家散文艺术精神、艺术风格、句读形式为依归的散体文类,是谓古文。韩愈倡导古文,除要求古文自具首尾、单篇独立、行文一气贯注、以奇句散行为主以外,还特别重视两点:一是对古文以儒道为理论基础的艺术精神的强调,凸显古文这一文类特有的思想价值取向;二是对古文所用“专体”有选择性,不作诏令、奏议之类的朝廷文字,致力于东汉以来社会流行之书牍、碑志,以及自创之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的写作,而且广泛吸纳诗、赋乃至骈文创作的成功经验,以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可以说,古文作品是一种自具首尾、篇幅有限、遣词造句以奇句散行为主,行文一气贯注,重在明道、纪事,而以具有儒学的艺术精神为必备条件的单篇散文。由于艺术精神和章法、句法、字法以及应用语的特殊要求,古文虽属于散文,但并非所有的散文都可称为古文。古文创作中最活跃的文学要素是理、气、辞、法、情,其美感特质亦因此而生。
古文之学,又称古文学,和诗学、词学、曲学、赋学、小说学、戏剧学以及骈文学为同类概念,是研究古文体用特点、文学属性、审美要求、创作艺术、批评理论、鉴赏方法的学问。古文之学内涵十分丰富。由于韩愈倡导古文是以复兴先秦两汉之文为目的的,故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现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被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分量最重且最为鲜活生动而又颇具理论色彩的,是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之学的见解。其见解至少可以归纳为史原论、文用论、文道论、文质论、文气论、文辞论、文法论、文境论、风格论、通变论,而每一论都包容甚多,涉及面广。古文之学如此丰厚,可以为构建当代文章学提供资源。
古文作品是古文家表达有关古文之学见解最为直观的形式。这样说,不单在于不少古文本身就是论述古文之学的专论,还在于古文作品本是作者践行创作理念的产物,其内外之美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均能显示作者对古文之学诸多问题的看法。古文作品是古文学的重要载体,因而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即为古文之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熊礼汇《古文·古文之学·文章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韩愈提倡道文兼取,向三代两汉的儒家散文学习。
B.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古文写作要求重明道、纪事,并具备儒学的艺术精神。
C.唐以前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是韩愈古文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
D.具有理、气、辞、法、情等文学要素,并由此产生美感特质的散文才可称之为古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唐代古文产生的背景谈起,重点阐述古文的写作要求和文体特点。
B.古文之学将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它的内容丰厚。
C.文章将古文与古文之学分开阐述,既对它们加以区分,又说明了二者的联系。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透彻,阐释了古文和古文之学两个概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那么韩愈就可能不会倡导复古的古文运动。
B.古文重视思想价值取向和“专体”选择,启示我们好文章应该内容与形式并重。
C.根据文中韩愈的观点,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属于韩愈所提倡和推崇的“古文”。
D.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载体,可见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能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晚秋的胡杨

史建新

一道又一道沙梁上,胡杨高高低低前前后后散散地耸立着。近看空旷,远望一片苍茫,落落寞寞,却是另一番景致,而那一树的叶片,呈现着的金黄色已是金壁辉煌了。

走走停停,我们在荒无人烟的胡杨林踯躅,一行四人,被这无以伦比的美景陶醉,竟忘了还要去办的正事了。

逶逶迤迤的一道沙梁,梁顶上痴痴地立着几棵胡杨,叶片团团簇簇。树干足有合抱粗,树顶却稀稀地散着一树的黄叶。四周没有一丝风,静静的心里便生出一份感动。同伴都在各自心仪的树旁拍照,我却望着眼前的金黄色愣怔在了那里。

条条树枝硬硬地向上挺立着。一年到头它们要经历多少风沙,可树枝却是向上的,迎着风的。叶片,金黄金黄的。 金戒指、金项链,那种黄只是小里小气的一点或一串,而这里却是一树一树,成片成片的金黄啊,站在这里,就像一个人面对一座豁然打开的金山了。

我惊喜着,感叹着,轻轻抚摸着这高贵的颜色和这让人无法相信的树木。虽然已是深秋,树下却没有一片落叶,片片黄黄亮亮的叶,在枝杆上轻轻地摇着头,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什么。每棵树上都奇怪地生长着三角形、柳叶形和椭圆型三种叶片。三角形的叶片厚实,叶面布着点点伤痕;柳叶形的单薄,却片片金光闪闪。

胡杨的这种黄,与沙土的土黄有着天壤之别,沙土的黄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生腻,让人心生苍凉的黄。那是病态,是冷漠,是恐怖,是死亡的象征。而胡杨呈现的却是一种高贵,是雍容,是皇家的颜色,皇家的专利,皇家的象征。

沙漠里的植物原本是那样的稀少,这里却因了太多的金色到处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生命的海洋。从一棵棵树的背面向着太阳望去,我被笼罩在金黄里,我的周身煌煌地不可思议地反射着胡杨的叶色,在这一刻我的五腹六脏,我的毛孔,我的皮肤,我的一切被这种颜色蒸腾。我站在那里微微仰着头,闭着眼,我感觉自己飘浮了起来,像驾着一片祥云在金黄色的世界里翱翔。

千百年来,黄色在人间被神化,人们固执地认为,只有皇族才配披上这黄色,可胡杨却毫不谦逊。每年的深秋,它都以这样一种壮大的形象展示在人间。

苦难深重的胡杨,最后时刻却演绎成了这种人间少见的形态,演绎出这样一种令人敬畏的灿烂啊。世界有哪一种树如这般苦难,把生命绽放到这般极致呢。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才在这一刻暴发;许是有了那深深扎在沙漠的根,才让叶那样的坚韧;许是烈日的毒辣,它才这样昂扬着;许是没日没夜狂风沙粒的吹打,才让它最后这样高贵……

我张着嘴,痴痴地在林中呆愣着。

城里的杨树叶也发黄。可那是一种凋零,一种衰败。轻轻的抚摸,便飘落手心,颜色寡黄淡白。一遇风,叶片便急不可耐地落了。胡杨金黄色的叶却是不轻易落下的,在这里,它将金黄留到深冬。它只有到来年春天,新的一代开始萌动时才肯离去。

在另一片葱葱郁郁的胡杨边我们驻足,那棵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树,依然从顶上抽出一丛一丛的枝条,在夕阳下泛着金色。它的皮龟裂着,我仔细的数,共有七大捆。每一捆都向外弓着、裂着的一捆树皮,又分为几十层。这棵胡杨,应该有四五百岁了罢。可是它仍然郁郁葱葱,仍然顶着满树的金光。

我在美仑美奂的金黄色中漫步,四周是金黄色,头顶是金黄色,满天都是金黄色啊!我多想躺在这里,与它们共生共死。可是我不能、我不配。在它们面前,我只是世间一只可怜的蚂蚁,而焕发着满天金色的胡杨,却携带着浩气,生发出让人耀眼的光芒。灿灿的悬在大漠的天空映照着沙海,映照着西天,映照着无言的天穹。

枯枝败叶在我的脚下吱嘎吱嘎作响,几个世纪的残枝被雨水风沙固化成坚硬的碱壳,面目峥狞地坦露着。树与树之间,除了沙就是延伸着的胡杨的尸体,可谁又能想到在这里,在深秋,在万物肃杀的季节,它却生成了这样一道惊心动魄的晚景。

这不是它的一生,这只是它的一年;这不是它的全部,这只是它的一季;这不是它的全貌啊!这只是它三千年中的一瞬。可这一瞬却映照的那么耀眼,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我的心灵,永远定格在塔克拉玛干的上空。

滚滚塔河东流去,带走片片真情,茫茫巨龙下东海铸就生命的永恒。固身在这里,坚守在这里,坚守着生命的理想、原始的本真、永恒的贞操……

它不似香山红叶般受万众瞩目,更不如峨眉松柏让人称颂。它没有名花贵树的地位,连草原都被宠爱着、唱颂着、成了北方人的母亲,而它却没有……但,正是有了它们的寂寞,才使我们欢歌笑语地镇守住了多少城镇、村庄、镇守住了我们的暖暖的家园了啊!

【小题1】作者笔下的“晚秋胡杨”有怎样的特点?胡杨生存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小题2】作者笔下的胡杨具有象征意义,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笔下“晚秋的胡杨”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小题3】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段中加点的“另一番景致”在文中指什么?写此有何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我张着嘴,痴痴地在林中呆愣着”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小题4】本文除了“象征”手法之外,作者还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拜雪

魏清潮

①阴霾的天空中,雪花像一羽羽的鹅毛漫天飞舞,又似洁白的芦花,扬扬洒洒地到处飘荡。一片白色的世界,白皑皑的大地,远处只见农户的屋顶上,盖上了一层棉白的毛毯,古老斑驳的大树银装素裹,大雪压枝枝欲折,蜿蜒的小溪变成了银蛇。风雪中,一座古朴、庄严寂寞的寺院门前,伫立着一位老和尚,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双手合掌,虔诚祈祷,深遂的眼睛中透出一道仁慈、睿智和带着伤感的眼光,默默地注视着前方,那眼光将一切孤寂的守候和祈盼深深地藏在了心底。这是我在一次摄影展上不经意看到的一幅放大的相片,取名为:拜雪。我在这幅相片前站立良久,被这诙谐、幽默、机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挥之不去,平和的心给搅动了,掀起一串串涟漪,任思绪飞驰。

②人们敬畏大自然,也崇拜飘飘白雪。一缕洁白的雪魂,它飘逸、通灵、虚幻,伸手接过几片雪花,来不及细看,来不及亲吻,它就融化了;雪是水,它来去匆匆,一见白晃晃的太阳,就变化得无影无踪;雪是蜜,涂抹在人心上,可拂去尘埃,净化灵魂。大雪无痕,蕴含了虚无缥缈。它吻合了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的思想,参悟人生,人生苦短,谁能躲得过几十年后黄土一茔,洞明世事,深谐哲理玄机,为人处世,多点奉献,少点算计,不生妄欲,一身无挂,直面人生。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无言,雪飘无声,充满了恬静的韵味。看辽阔无垠的雪域,听一曲来自心灵的风雪轻柔的音乐,一曲未了情的静夜思,轻轻的、静静的飞雪,让你感受到了冬的诗情画意,沉默是一种力量,生命在这里驻足、沉思、休憩,孕育着新的生机,让你惊讶的感叹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④我们赞颂雪花,它与梅花相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晶莹、洁白、绚丽,连白梅都羞于比较,梅花盛开,香气袭人,雪花愧不能及。造物主赋予其不同的秉性,各扬所长。寒冬,雪花在大江南北铺天盖地的“怒放”,而梅花只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稀罕物。因此,踏雪寻梅成了不可多得的雅景,雪花在梅花的濡染、熏陶下也成了香雪,哦,心里的香雪。

⑤从飘飘的白雪中,我仿佛看见了同样轻盈、洁白飞舞的芦花秋雪,“春去苇叶青,秋来芦花白”。成片的芦花,独守江畔那一方瘠土,细涛抚浪,轻轻飘扬,花絮有致,洁白飘逸。在夕阳里,落霞中,摇曳一抹浅醉,絮飞如雪,优雅生动,宛如一幅重彩浓墨的写意国画。在苍茫辽阔、烟波浩渺、秋雪飞舞的景致中,令人感到古典的、寂静的幽野之美。而芦花那洋洋洒洒的身姿,让人闻足了秋天的味道,也有了 一份让人凋零落寞的情怀。雪花和芦花都是在秋冬之际,裸露着生命的本真和飞扬的原态,迎风而歌,潇潇洒洒。人生也是如此,你我是世间随风飘扬的雪花或芦花,点缀着生命的繁华,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纷飞在尘世间,寻找合适自己生存的方式,在淡然的生命中,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⑥美丽的生命,谁不爱风花雪月。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爱北国风光,千里雪飘,深爱雪的浪漫情怀,因为严冬,你做了一个缠绵温柔爱的梦,绚烂凄迷的岁月,走过了许多坎坷之路,听过了多少晨鼓暮钟,爱已爱了,恨亦恨了,风干了爱的记忆,发现爱已不是爱,情已非情,原来是红楼梦一场,一场情殇,一身惆怅,一眼伤心,淡泊了廊桥遗梦,了断了半截情怀,只剩下爱的咏叹调。

⑦瑞雪兆丰年,我们感谢上苍的恩赐。白茫茫的冬雪冻死了病虫灾害,冬雪的地下涌动着春潮澎湃,万物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守候,积蓄了无限的能量,只待惊蛰一鸣,春雷滚滚,吹响了集结号,生命的冲动,迸发出排山倒海春天的力量。又是一个好年景,春华秋实,五谷丰登,收成在望。

⑧我赞叹冰雪,最难忘的还是映在我脑海中雪地里那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南方炎热的家乡,经年不见雪,不出远门的老人一辈子也没看见过雪。因此,我童年的心里,总是突发奇想,期盼老天下雪,下大雪。十八岁那年我到边防当兵,冬天,终于还了夙愿,见到了第一场下雪,我感动,尽情的撒泼着青春的活力。从此,我与冰雪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部队分散在二十多公里的五六歌兵站上,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军医,棱角分明的脸庞,两鬓斑白,精神抖擞,高高的个子,佝偻的背,一双大脚穿着44号解放鞋,每隔一天都要背着药箱,不论严寒酷暑,来回在二十多公里的边境警戒线上巡诊,待人和蔼可亲,他和战士们感情笃深,大伙都戏称他“大脚叔”。那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暴风雪肆虐,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本应该到达梳子铺兵站,但战士们左顾右盼,并没有等到他的到来。夜幕降临了,大伙拿着手电筒到处去找他,终于在半山腰白森森的地里寻到了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地里他已变成一尊白色的塑像,他身后厚厚的雪地里留下了一串串44号解放鞋深深的脚印……我们泪流满面。

⑨雪花飘也飘,好雪知时节……老和尚拜天拜地,也拜雪,似乎对我们有所启迪和教益。

——选自2011年第11期《作品》

【小题1】第①段详细描写照片“拜雪”,是为了____
【小题2】文章明明是写雪,为什么却在第⑤段写秋天的芦花?
【小题3】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大量运用比喻,寄托了作者对故乡雪的特有情怀,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③④⑤段多处引用古典诗句,语言典雅简洁凝练,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C.第⑥段承上启下,将笔触从对往事的回忆转向现实,为下文赞美雪做铺垫。
D.本文浓墨笔重名描写不同时节的雪景,景致不同但却都展现相似的恬美意境。
E.本文纵横捭阖,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充满了情趣。
F.本文在清新雅致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凝重隽永的情感,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小题4】简析第⑧段画线词语“撒泼”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有人认为第⑧段插入“大脚叔”的事迹太突然,可以删去,你以为如何?
【小题6】联系全文,理解题目“拜雪”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是2017年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也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意识,始终将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用时,诸多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形成的挑战已不容回避。目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在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速的趋势。之前,一些地区调查也显示,在已生有一个孩 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 施效果证明,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

但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这表明在生育观念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等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整体生育意愿正在被进一步压低。这提醒有关部门,当前不但要继续坚持“全面二孩”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而且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劳动保障制度,让广大育龄夫妇首先“敢于”生下第一个孩子。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月22日)

材料二:

注:人口统计不包托香港、澳们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人口。

(数据:国家统计局,因为涉及人口普查,部分年份有微调)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2月5日)

材料三:

近些年来,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绝对不止计划生育政策而已。一方面,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国外的先例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儿育女这件事的意愿会日渐下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普遍有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生儿育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自己和家族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希望,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起来,这种观念自然会日渐式微。

另一方面,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结婚买房都得父母操心。而二孩的出生大多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年人,中年人有能力有意愿养育第二个孩子,但是高龄产妇的不断出现,不利于中国人口的优化,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摘自《中青在线》2018年1月19日)

材料四:

人口变化趋势往往带有巨大惯性,甚至暗含自强化机制。世界各国已有经验中,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1.5水平(即每个妇女生育1.5个孩子)以下,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的低生育率起码从其源头上起自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因素——计划生育。因此,这就使得此前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中,存在大量事先很难被证伪的主观性假设(如一旦生育政策放松,中国有可能迎来大规模、集中性的补偿性生育高峰)。这种假设使得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等方面凸显不足。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月2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大,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不断下降。
B.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走低,一孩出生率下降较多,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
C.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以生儿育女为自己和家庭提供物质保障的观念日渐淡泊,导致了当代中国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式微。
D.从孩子出生到教育、婚嫁、住房,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事业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年轻人缺乏生育的勇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21世纪之后,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人口增长过快现象,而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
B.“一孩”和“二孩”出生率的反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
C.进入21世纪之后,一孩出生率偏低,整体出生人口逐年减少,说明“全面二孩”政策不足以解决我国当前出生率过低的问题。
D.一旦总体生育率降低到一定水平,要想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中国抑制生育率上升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松绑,必然会迎来一次生育高峰。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