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敦煌痛
苏沧桑
大漠敦煌,如沙漠深处捞起的一个梦,绝美,连读音都绝美,却到处都痛。
皮肤痛。飞沙,乱石,天生粗糙干裂,黑暗苍黄,松弛垮塌。人世间再沧桑的脸,在它面前,也幼嫩。再苍老的生命,在它面前,也鲜活。再深邃的思考,在它面前,也幼稚。
星星点点的绿洲,泉水,驼铃,证明它还活着,心跳着,眼睛亮着,话说着。
脚痛。曾经以为自己是海,滚滚沙涛,翻涌了亿万年。驼峰如舟,流沙如水,走了亿万年,仍然走不出荒凉,遥远,贫瘠。天生的,它只是一个凝固的海,凝固了脚步,凝固了梦想,连时间仿佛也静止。
它在,时间也在。走了的是张骞,霍去病,班超,唐玄奘,李白……是军人,商人,文人,墨客,使节,僧侣,马贼,刀客,还有那些来自国外的著名盗宝贼……他们走了很多年,永远走出了这片大漠,却从没有走出大漠的历史和传说。其实,所有这些人,没有任何一个愿意真心留下来,但这些被羁绊的脚步,注定和它的脚步锁在一起,又重,又痛。
心更痛。
它是一个弃儿。被春风遗弃,被雨水甘露,被小鸟,被繁华,被爱情……甚至被寂寞。寂寞,需要一种意境,一种情怀。而属于它的,是无边无际的,空白无望的,遗世独立的孤独--不是它遗世,是天地遗弃它。
遗弃也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被外人掠夺,而自家人无动于衷。
英国人处心积虑运走了三千多卷经卷,五百幅以上的绘画。法国人用化学胶布粘走了26方最精美的壁画,盗走几尊彩塑。日本人,俄国人,也闻讯赶来,运走了无数珍贵文物。
而最亲的自家人,却用破木箱,任本就零落不堪、劫后余生的宝藏再经风吹雨淋,千里迢迢运到北京,留下一堆最破烂最不完整的东西。
最后,它以被掠夺的方式惊艳世界,不知道这是幸或不幸。从此,它备受宠爱,然而,已深入骨髓的耻辱与心痛,痛在生命里的每时每刻。午夜梦回,大漠泪雨滂沱,却不着一丝痕迹。
我用目光爱抚着这个弃儿的心脏--莫高窟。
多么美轮美奂啊。那一笔一笔,一刀一刀,一座一座,是谁,怎样仰着酸痛的脖子,撑着酸痛的胳膊、手腕,睁着酸痛的眼睛,怀着怎样的心情,历经十几个世纪,亿万个日日夜夜,夜夜日日,上下五层,一千多个洞窟,凿出来,画上去,造就如此完美的神秘博大、旷世绝伦?
每一笔,都是痛,每一笔,都是美。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不过是沙漠黄土,孤山崖壁,仅有钱和能工巧匠是不够的,仅有毅力和信心也是不够的。
无他,唯有信仰。
它的辉煌,其实是信仰的辉煌。
走出莫高窟,收到朋友一条短信:"流逝的不是时间,是我们。"
是啊,每一个人,其实都在以流逝的姿势经过生命,经过时间。此刻,我正经过敦煌。
乐樽和尚流逝时,留下第一个洞窟。
平凡的工匠流逝时,留下瑰宝。
王道士流逝时,留下一个藏经洞和一个伤口。
驼铃流逝时,留下丝绸之路。
常书鸿流逝时,留下补丁,守护。
我们这一代人流逝时,留下什么?矿泉水瓶?垃圾和喧哗?留下故宫被盗、碎瓷?留下满世界足可乱真的赝品?留下莫高窟的关闭、月牙泉的消失?留下满足了好奇目光、带走了炫耀谈资后拂袖而去的冷漠身影?
我不舍的目光回望敦煌时,我想问它:你的心,是不是还痛?
敦煌不语。
三天后,我回到江南,十里荷花,无比水灵,鲜嫩。
七天后,放在清水里的干莲子抽芽了,女儿时时傻傻地盯着看,想象它会真的长大,开花,美如万里之外壁画里的佛花。
她眼里,饱含人类最初的单纯。
皈依单纯,是否也是皈依一种信仰?
皈依美,爱,诚信,正直,坦荡,淡定,和谐……是否也算皈依信仰?
世人皆如此,敦煌和敦煌们,还会痛吗?(有删改)
【小题1】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星星点点的绿洲,泉水,驼铃,证明它还活着,心跳着,眼睛亮着,话说着。
    
    
(2)它以被掠夺的方式惊艳世界,不知道这是幸或不幸。
    
    
【小题2】纵观全文,概述文章表现的敦煌之“痛”。(6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结构来分析划线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问 “世人皆如此,敦煌和敦煌们,还会痛吗?”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主题加以探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0 02:0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想念麦客 (周建)
①收麦子的日子逐渐远去,我很想念那些麦客。
那些麦客是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现代麦客。他们不是历史上凭着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而是开着大型收割机,呼呼啦啦地疾风一般来来去去的人。他们一般是三四个人驾驶一台大型收割机,三四台为一组,走南闯北,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他们的皮肤黝黑、粗糙,嗓门大大的,做事、说话就像收割麦子一样,风卷残云一般。
③因为老家的道路好些,也因为老家的麦子收割期总是晚上几天,每年的麦子收割时节,来来去去的、带着收割机的麦客很多,如果是麦收快结束的时候,每天在路上能见到上百台收割机。
④曾经留意他们的收割机,有新疆2号、福田2号、洋马、久保田等,每台机子的价格少在六七万,多在二十来万不等。这些收割机,有的是他们用多年的积攒买来的,有的是他们凑股买来的,有的甚至是他们借了债买来的,总之,买了收割机,几乎用尽了他们全部的精力。他们希望收割机能带给他们更好的收益。有一个麦客告诉我,去年,他和合伙人撵着季节走,从海南的三亚一直收到黑龙江的黑河,用自己的辛劳换来沾满辛勤汗水的钞票。
⑤这些麦客,出来的时候,自己带着被窝行李,有的还带着锅和煤气灶,吃的、喝的、住的、用的都在流动的车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扎寨,支锅开灶,行军打仗一般。他们的衣服脏兮兮的,头上灰蒙蒙的,脸上黑乎乎的,浑身上下到处都是麦灰,只留下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一说话,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甚至连日都没法洗一次澡,只是夜深人静的夜晚,用热水擦擦,或用凉水冲冲。有的就在人家的屋檐下,在马路边,亦或树阴下,收割机一停,铺盖一放,一倒下就打起了呼噜,嘈杂声、喧闹声丝毫不影响他们酣然入梦。
⑥到了麦田里,麦客们就来了十足的精神,浑身都是劲儿,把收割机开得呼呼啦啦的,饭都顾不上好好吃一顿。有的就在田头,吃着同伴送去的饭菜,那饭菜也谈不上热,更谈不上香,但他们吃起来还是狼吞虎咽。
⑦一个烈日的中午,在一片树阴下,我见到了两个麦客在田头吃饭的样子:地上放着一盆猪肉烧豆荚,一包水煮花生米,一人站着,一人坐在地上,他们一手握着啤酒瓶,一手抓着鸡爪,一边大嚼着,一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什么。那饭菜也不算上乘,吃相也实在不雅,但他们吃得满口生津,有滋有味,满面春风的样子,胜过享受任何一顿美味佳肴。也有的麦客因为劳累过度,加上太阳暴晒,什么都不想吃,就买些八宝粥放到收割机上,饿了就喝一罐,渴了也喝一罐,稍歇片刻就继续干活。
⑧麦客们已经走了几天了。我常常想起他们,也想起我们自己,比较起来,就觉得汗颜,我们的知识也不一定比他们丰富,能力也不一定比他们强,经济也不一定比他们富有,整天躲在阴凉底下,或是蹲在空调房里,忙着所谓的无聊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抱怨天气的炎热,叙说生活的不平,议论社会的不公,慨叹人生的无奈。在轻松的日子里,萎缩地工作着,烦恼地快乐着。理想、锐气、信念被现实击打得支离破碎,荡然无存,只留下机械般的木讷的躯体。
⑨想念麦客,想念他们走南闯北的勇气,想念他们随遇而安的思想,想念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以及那健康的肤色、爽朗的笑声。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麦客的,请分条概括。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些麦客是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现代麦客。
(2)在轻松的日子里,萎缩地工作着,烦恼地快乐着。
【小题3】文章在表现麦客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赏析。
【小题4】作者对麦客的回忆和对自己生活、工作状况的描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小记

①小时候有一种奇怪的爱好——看炊烟。就是到现在,还是很留恋,老是想把那种飘飘渺渺,如入仙境的感觉写出来。老婆说,你去年写了一篇蹬在茅坑上看日出的文章,害得同志们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臭烘烘。炊烟有什么好看的,灰蒙蒙、黑湫湫,远看似一条恶龙,近看如一方破布,还玷污空气,破坏风景,十足的坏蛋一个!否则,不会挨家挨户都去买一只脱排油烟机,把它毫不留情地消灭。

②可我总是忘不了那美丽的炊烟,尤其是晚炊。那时候红日西下,天边山脚一片绯红,黄昏悄悄地降临了,各家的屋顶上几乎同时飘起了炊烟,烟是乳白色的,很轻盈、很温柔,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倘是无风的天气,那烟便如初学步走路的孩子,好容易摇摇晃晃地站直了,说不定一个惊吓又会仆地倒下,……。唉,那烟的轻柔无骨,万种风情,确实是很迷人的啊。

③不过,那时候倒并不欣赏它的婀娜多姿,而最关注的是它们的存在,是它的升起和降落。孩子们在山坡上,牛背上、树丫枝上尽情玩耍的时候,眼睛总是瞟着远方的炊烟。他们能在此起彼伏、互相交错的烟雾中,毫不费力地辨认出属于自家的那一缕,还能从它悠悠飘扬的时间和疏密浓淡上,准确算计出那灶上熬着的夜粥的稠稀,并不失时机地赶回去哧溜哧溜地喝个满头大汗。那个时候,炊烟是大家的希望,炊烟飘扬,心中不慌;炊烟不灭,生命不息!要是哪一家的烟囱忽然像烂泥菩萨一般静静地蹬着,不冒烟了,你想想,那份惊慌,那份悲哀,有多严重!啊,爹亲娘亲不如炊烟亲!

④炊烟慢慢地飘呀飘,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它是收工的号子放学的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老了,炊烟也老了,最近几年,它的喘息变得愈来愈短,愈来愈没了力气。

⑤炊烟老于城里,想当年,城里的炊烟也是很活跃的,城里的炊烟像足球一样被一张旧报纸追赶着,在窄窄的胡同里滚来滚去。城里的炊烟虽然也熬稀粥,但更多的是炖猪爪或是煎中药。城里的炊烟由于太多的油腻,好像沾了柴油的蝴蝶,永远也飞不高,总是在城里人高高挺起的胸膛上撞来撞去,远没有乡下的站得高看得远。所以城里人很不喜欢它,在用上煤气灶电饭锅以后,城里人便把炊烟永远地抛弃了。

⑥城里的炊烟难成气候,消灭了更好,没有人会去怀念它。当城里人把那些丑陋的煤球炉子扔进垃圾车的时候,也许体现的是一种进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开始。

⑦乡下的炊烟实在是田园风光之一景色,它无论是挂在树梢,还是浮在山脚,都有一种变幻莫测的美丽,它的美丽在于朦朦胧胧,任你想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茫茫飞雪,滔滔白浪,也可以把它想象成女郎的长发,新娘的婚纱,或是大明星们飘曳不定的裙裾。可惜的是这种过去每天都有的仙雾飘渺的胜景,如今却真的需要去凭借想象了。在现时的农村,虽然青山绿水依旧,炊烟却已很不容易看到了。这倒不是说所有的农民兄弟都已富得流油,都改吃面包夹香肠。而是他们也同城里人一样,挨家挨户用上了煤气灶和油烟机,而这种 “天天做饭没油烟”的玩意儿怎么能将变幻莫测的炊烟送到树梢上去呢。

⑧飘扬了成千上万年的炊烟眼看将要永远地消失了,留恋吗?当然有一点。但由于这次炊烟的消失竟不同于困难时期的不举烟火,那份恐慌心情是不会有的。或许,这将意味着人类将由此进入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界了呢。

⑨何处再有炊烟?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写老婆以及他人对“炊烟”的厌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连用三个比喻写炊烟“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意在表现炊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特征(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小题3】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小题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的炊烟是田园风光之一景,有着变幻莫测的美丽。
B.“炊烟飘扬,心中不慌”透露出人们衣食无忧的幸福感。
C.“炊烟老于城里”,写出了城市和乡村炊烟的不同特征。
D.在作者的笔下,炊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生活的烙印。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何处再有炊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腔调

施立松

①春天是有腔调的。这腔调有时隐隐约约,细碎模糊,又羞涩迟疑,有时却浩浩荡荡,惊天动地,铺天盖地。

吹刮了一个秋季又一个冬季的海岛的风,尖利又冷硬,仿佛一个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将军,只知道用尽全身的气力杀伐。枝头的叶杀尽,山野的草杀黄,家家户户的门窗紧闭,来来往往的男女披头盖脸,大地一派萧索,老少一派委顿。他持戟叉腰,站在那个叫立春的门槛上,以为大获全胜了,忍不住哈哈大笑,却不知笑声刚起,就惊动了一片:草地底下细若游丝的萌动,溪流里似有若无的潺潺,枝头上冒出了或绿或红的火柴头,乡下人家的屋檐下,黑羽白肚的客人,进进出出,忙着筑巢安家,有着葡萄似的黑眼珠的小女孩嗫起嘴唇学会了第一个字“春”。瞬息之间,仿佛强势粗糙了大半生的女子突然当了母亲,硬茧遍布的指尖在婴儿细滑如绸的肌肤上抚过,不知不觉就放轻了力度,不知不觉就上翘了嘴角,不知不觉就柔软了身段。那些坚硬,那些狠辣,那些坚不可摧的盔甲,土崩瓦解。风姓了杨柳,吹面不寒了;风从了莺儿,吹折花数枝;风随了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③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云们,像是收到了指令,迅速集结,从东边到西边,从天涯到海角,每一朵云都带来一个消息,每一朵云都是久别重逢。一见面难免要叽叽喳喳,说说别后情形,唠唠眼下当前,叹叹前世今生,情动处,便相拥在一起,身影叠着身影,声音压着声音,窸窸窣窣,抽抽泣泣,起初是轻泣,后来难免号啕。于是,雨一下,连绵数十天,仿佛要把积攒了一年的思念都倾诉完。于是,桃树湿淋淋地起身,施施然地吟一首诗,千万种思绪,千万个话题,东冒一个,西冒一个,恨不得浑身上下都长了嘴。可等了半天没有下文,急得一旁的柳树伸出一串串嫩绿的小剪刀,一下一下地扑向桃树,却总够不着,只好将剪子伸长再伸长,像个心急的小男孩面对羞涩的青梅竹马,什么都想替她做,什么都想给她,却不知道从何做起,从何给起。

④一夜北风,连日细雨,不知什么时候风静雨止,晨起看窗外,不知谁给天地轻笼了一层白纱。滴着雨的苦楝树,用黝黑的树杈在空中作一幅写意水墨画,很江南很文艺,是远离故土的人,午夜梦回时的一缕淡淡的惆怅,是红尘里蓬垢了身心的人心底深处的一缕泥香。窗檐下的蛛网收藏了一兜的钻石,每一粒都晶莹剔透,每一粒都住着一个少女纯真的梦,每一粒都讲述一个昨夜的故事,如果你靠近了,就能听到风声雨声梦呓声。鸟声穿过绿色的枝叶,穿过层层薄幕,扑进你的眉尖心上,耳朵被叮咚的泉水濯洗了一般,满世界都清亮了,你甚至想像拣豆子似的,采杏花似的,拣一篮来,采一箩来,去沿街兜售,深巷明朝卖杏花,你卖清脆的鸟鸣。

⑤太阳流浪去了,大雨小雨包月无限量,有人设计了种太阳,很多人跟着种,种来种去,衣物洗了不干,换洗的都没了,身上湿湿的,气都喘不匀,夜来数着自己的呼吸,越数越烦闷,索性早早洗洗睡,管它梦里花落知多少呢!半夜被轰轰的雷声惊醒,被喧哗的雨声惊醒,赤着脚,掀了窗帘去听,是海岛独有的脚擂鼓盛世欢歌,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徐悲鸿的《八骏图》,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仿佛站在山顶喊了一嗓子哎哎哎,积郁尽消,身心尽快。惊蛰了吗,一枚露珠跌落,一朵迎春黄灿,一声虫鸣自屋角响起,如婴儿初啼。

⑥那天,十几个女子坐在一家叫“渔夫的故事”的民宿的玻璃房里,就着一盏清茶,谈着文字文章文学,脸上的每一道线条都是柔软的,那些声音珠玑似的,像屋前香樟树枝丫间的雨滴。心底隐约的雷声化在温婉的言辞里,薄雾似的朦胧聚结成绵连的情愫,化不开说不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茶案上的一丛菖蒲养在长了青苔的瓦片上,土陶罐里的一枝细脖子藕亭亭而立,一回头,窗外的柑树还挂着隔年的果实,红红的,沉沉的,随时要坠下地来。所有人都噤了声,仿佛随时有一声红色的惊雷,会在耳边炸响。

⑦春天是有腔调的。聂鲁达说,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我估摸着,这就是每个人的春天的腔调吧。

【小题1】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根据上下文,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与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题目“春天的腔调”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戒指
铁凝
①初夏的一天,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作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绿的香茗,比较着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异同。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因此而少了荼与人之间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不似中国,从文人士大夫的伴茶清谈,到平头百姓大碗茶的畅饮,可抒怀,亦可恣肆。或许是我想到了这些,跪坐得久了便也觉出些疲塌。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
②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
③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你怎么能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经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
④那时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予不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也有掐掉草穗单拿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闪烁了。
⑤初长成的少女不再理会这狗尾巴草,她们也编戒指,拿麦秆。麦收过后,遍地都是这耀眼的麦秆,麦秆的正道是被当地人用来编草帽辫的。那时的乡村,各式的会议真多。姑娘们总是这些会议热烈的响应者,或许只有会议才是她们自由交际的好去处。那机会,村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愿错过。姑娘们刻意打扮过自己,胳肢窝里夹着一束束金黄的麦秆。但她们大都不是匆匆赶制草帽辫,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编制的便是这草戒指,麦秆在手上跳跃,手下花样翻新: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扭结而成的“雕”花……编完,套上手指,把手伸出来,或互相夸奖,或互相贬低。这伸出去的手,这夸奖,这贬低,也许只为着对不远处那些男青年的提醒。
⑥那麦秆编就的戒指,便是少女身上唯一的饰物了。但那一双双不拾闲的粗手,却因了这草戒指,变得秀气而有灵性,释放出女性的温柔。戴戒指,总离不开与婚姻的关联,唯有这草戒指,任凭少女们随心所欲地佩戴。无人在乎那戴法犯了哪一条禁忌,这里是个戒指的自由王国。少女们更大了,大到了出嫁的岁数。只待这时,她们才丢下这麦秆、这草帽辫、这戒指,收拾起心思,想着如何同送彩礼的男方“矫情”——讨价还价。冀中的日子并不丰裕,那看来缺少风度的“矫情”就显得格外重要。她们会为彩礼中缺少两斤毛线而在炕上打滚儿,她们会为彩礼中短了一双皮鞋而号啕,倘若此时不要下那毛线那鞋,当婚后她们自己作了母亲,还会有买毛线的闲钱吗?还会生出为自己买鞋的打算吗?
⑦于是她们就在声声“矫情”中变作了新娘,于是那新娘很快就敢于赤裸着上身站在街口喊男人吃饭了。她们露出那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臂膀,也露出那从未晒过太阳的雪白的胸脯。那草戒指便在她们手上永远地消失了,她们的手中已有新的活计,比如婴儿的兜肚,比如男人的大鞋底子……日子渐渐地好起来,草戒指早已变成了记忆,只有她们那突然就长成了的女儿们,仍旧不厌其烦地重复母亲从前的游戏。夏日来临,在垄沟旁,在树阴里,在麦场上,她们依然用麦秆、用狗尾巴草编戒指: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还有那扭结而成的“雕”花。
⑧她们依然愿意当着男人的面伸出一只戴着草戒指的手。原来,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却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分量,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真正分量的衡具呢?原来,延续着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
⑨在池泽夫人的茶道中,我越发觉出眼前这束狗尾巴草的可贵了。难道它不可以替代荼道中的鲜花吗?它替代着鲜花,你只觉得眼前的一切更神圣,因为这世上实在没有一种东西来替代草了。
⑩一定是全世界的女人都看重了草吧,草才不可被替代了。
【小题1】开头和结尾为什么都提到“日本茶道”,请加以赏析。
【小题2】“狗尾巴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3】本文第③段转而用第二人称,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右丞集笺注序

清 赵殿成

传称诗以道性情,人之性情不一,以是发于讴吟歌咏之间,亦遂参差其不同,盖有不知所以然然者。唐之诗,传者几百家,其善为行乐之词,与工为愁苦之什相半。虽于性情各得所肖,而求其不悖夫温柔敦厚之教者,未易数数觏也。

右丞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苟非实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焉能至是乎?论者以其不能死禄山之难,而遽讥议其诗,以为萎弱而少气骨:抑思右丞之服药取痢,与甄济之阳为欧血,苦节何殊?而一则竟脱于樊笼,一则不免于维絷者,遇之有幸有不幸也。普施拘禁,凝碧悲歌,君子读其辞而其志,深足哀矣。即谓揆之致身之义,尚少一死,至于辞章之得失何与,而亦波及微辞焉。毋乃过欤?

又古今来推许其诗者或称趣味澄复若清流贯达或称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或称出语妙处与造物相表里之类扬诩亦为曲当其诗之温柔敦厚,独有得于诗人性情之美,惜前人未有发明之者。诗注虽有数家,颇多舛凿,至于文笔,类皆缺如,鄙心有所未尽,爰是校理旧文,芟柞浮蔓,搜遗补逸,不欲为空谬之谈,亦不敢为深文之说,总期无失作者本来之而已。独是能薄材譾,读书未广,纵有一隅之见,譬之管窥筐举,所得几何。幸而生逢圣世,文教诞敷,炳炳麟麟,典籍于今大备。而博物洽闻之,接武于兰台麟阁之间,可以折中而问难。行将访其所未知,订其所未合,以定斯编之阙失。其或有雌霓谬呼,金根妄易者,苟有见闻,克以应时改定,是固区区之志焉矣。

乾隆元年,岁在丙辰正月望日,仁和赵殿成松谷氏漫题于书圃之目耕堂。

(注)①普施拘禁: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被拘禁在普施寺。后文中的“凝碧”是指王维被俘后写《凝碧诗》明志。②舛凿:差错和牵强之处,⑧芟柞浮蔓:比喻删改文字。④兰台麟阁:借代朝中、宫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甄济之阳为欧血   阳为:假装
B.君子读其辞而其志 原:复原
C.总期无失作者本来之而已   旨:竭力
D.而博物洽闻之     彦:人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有不知所以然然者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论者以其不能死禄山之难    今君亡赵走燕
C.而亦波及微辞焉    若亡郑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D.其诗之温柔敦厚    君子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是用来表达诗人性情的,唐朝传世的诗人有几百人,写快乐的诗作和写忧愁的诗作平分秋色,至于温和敦厚、具有教化作用的诗作却很少。
B.王维性情高远,与世无争,诗才卓著,无论是写送人远行的诗篇,还是写怀古悲歌的诗作,都是浑厚高雅,不会流露怨恨之情。
C.对于王维的诗,古往今来,有人评价它趣味纯净,有人称之为如秋水芙蕖,有人称之为出语精妙,作者认为这些评价并不恰当,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是温柔敦厚。
D.全文叙议结合,而以议为主。叙事简练,议论深刻、全面,既肯定了王维的为人气节,又高度评价了王维的诗作,指出了王维的诗作特点与其为人性情密切相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又 古 今 来 推 许 其 诗 者 或 称 趣 味 澄 复 若 清 流 贯 达 或 称 如 秋 水 芙 蕖 倚 风 自 笑或 称 出 语 妙 处 与 造 物 相 表 里 之 类 扬 诩 亦 为 曲 当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一则竟脱于樊笼,一则不免于维絷者,遇之有幸有不幸也。
(2)独是能薄材譾,读书未广,纵有一隅之见,譬之管窥筐举,所得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