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
③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④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⑤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
⑥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⑦哈尔滨的春花,终于在四月中旬,次第开放。先是迎春,接着是桃花、榆叶梅和樱花。李子树杏树和梨树,紧随其后绽放,它们承担着坐果的使命,耽搁不得。再之后开花的,就是蔷薇和满城的丁香了。当丁香花释放着浓郁的香气,把哈尔滨变成一座大大的香坊时,爱音乐的人就聚集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了。拉手风琴和大提琴的,吹萨克斯和笛子的,莫不神采飞扬,激情荡漾。此时的松花江漂荡着谢落的榆树钱,它们挤挤挨挨在一起,涌动着向前,好像在为这春天的旋律鼓掌。
⑧到了六七月,哈尔滨树上的花儿大都闭嘴了。不过不要紧,树下的草本花卉依附着大地,七嘴八舌地开了。园丁们栽培的郁金香、芍药、牡丹、鸢尾、玫瑰、石竹、瓜叶菊、孔雀草、凤仙花等等,一样千娇百媚,争奇斗丽。只是赏这样的花儿,人得一副奴隶的姿态,蹲伏着与其相视,不似与木本花卉比肩对望,来得惬意。
⑨但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
⑩我不是把曾记录了四季海棠花事的花盆,弃在阳台角落了吗?虽说花叶无踪影了,可盆中残土犹存。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11)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12)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13)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14)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15)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16)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17)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选自2016年7月17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小题1】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对比手法描写海棠花,表达了惋惜和沮丧的情感。
B.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多个角度,描写哈尔滨的春花。
C.观赏树下的花会让人屈尊,不如观赏树上的花来得惬意。
D.野草不屈不挠地生长,宣示着它的春天,给写作以灵感。
【小题2】第①段“不识相”,用词精妙,请加以赏析。
【小题3】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9 01:1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临近端午,许多人早早制定了游玩计划,购物、出行、访友……在忙碌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假期,放松一下原本无可厚非,可许多人似乎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端午这个新定的“假”,或多或少淡化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端午不仅是“假”,更是“节”,我们过端午节时,更应该关注它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端午节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到了汉代,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比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包粽子、划龙舟等是主要内容。我们过好端午传统文明节日,对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鲜活地体现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持续传承和振兴端午文化?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端午节习俗的传承过程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俗在新时代丰富多彩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有民俗专家建议,将端午节文化修养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必修课,同时运用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住的乡愁”。
(摘编自高帆《弘扬端午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光明网”2018年6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如何过端午来说,许多人重“假”轻“节”,未关注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端午节名称丰富、起源较早,先秦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
C.四川凉山雷波县一带的彝族人的端午节叫都阳节,有挂艾叶、包粽子等节日内容。
D.新时代端午节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彰显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们对端午节的看法入题,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传承。
B.彝族都阳节例说明端午节非汉族独有,其习俗传承体现古今统一、时空交融。
C.文章对如何发扬端午文化问题进行横向阐发,从三方面为相关责任主体支招。
D.文章在论述端午传承的基础上,以专家建议作结,呼吁提升修养,创新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从而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
B.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传承文化提供新载体、创制新手段、赋予新内涵。
C.对端午节文化进行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因为传承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D.端午节习俗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对生活的选择,彰显着其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文能穷人”辨
甘正气
①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才子董斜川,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但“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对他的命运,作者有一句“判词”:“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默存先生一锤定音:董斜川官场不得志的原因就是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文能穷人”一语惊醒读书人。大师的戏谑被奉为真理,很多人常常将其挂在嘴边,作为不读书的金灿灿借口和敲打文学爱好者的沉甸甸“大棒”。
②事实却正好相反。读书写作并非命途多舛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是“穷人能文”,而不是“文能穷人”。读书写作是“穷人”所能选择的最廉价的消遣。简而言之,就是穷得只能读书写作了,而不是读书写作使人变穷。
③出生钟鼎之家,锦衣玉食的人,他的爱好也是烧钱的,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泡茶喝,也是小事一桩,根本不用到读书写作中找寻乐趣。生活在底层的呢?房贷要还,车子要慢慢存钱买,孩子上学的钱要预备。在这样的境况下,爱好也因陋就简,一本《经典常谈》会让他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一套《古文观止》他能消磨一个炎热的夏天。
④其实,读点书,还能有转机。博雅能文,妙笔生花,是一般人转穷为贵、化穷为达的终南捷径,读书改变命运,知识铸就人生,自古而然。靠科举实现人生转折的例子不胜枚举,相如一赋值千金,文也能富人,因写作而致富的人也不计其数,大仲马、杰克·伦敦、郑渊洁、郭敬明等,都是富豪。
⑤可是,为什么单单文人给人“穷困”的印象就那么深呢?⑥靠读书而“有学有术”后来位极人臣、既富且贵的也不少,但与古今圣贤相往来的读书人多了一点风骨与气节,少了一点圆滑与世故,不喜欢揣摩上意,不屑于溜须拍马,更不会损公肥私、巧取豪夺,死守俸禄,难得大富,这是给人“穷”印象的原因之一。
⑦谁都有不顺,人都有牢骚,但一般人诉苦哭穷往往都停留在口头上,说完烟消云散,不留把柄。文人能写,心情不佳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写下来,不仅要把自己的苦楚写下来,还要大肆渲染,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这样一来,白纸黑字,有了“穷”的铁证,于是再也摘不掉“文能穷人”这顶铁帽子了,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⑧要说的是,“文”与“穷”没有必然联系,“文能穷人”在逻辑上是不严的,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还是少提为妙,不要吓退了一些未来的爱书人。
(选自 2015 年第 11 期《书屋》)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小题3】请概括“文能穷人”观点被普遍认可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忆贾大山
贾大山,生前一直住在河北正定城内,只去过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等几个城市;他的作品《取经》于1978年获得了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奖,是新时期河北省首次获得全国奖的作家;日本,有一个“二贾研究会”,专门研究贾平凹和贾大山的文学作品;可他在世的时候,却没有出版过一部自己的作品集。
在老朋友肖杰的眼里,贾大山是一个憨厚真诚的人。肖杰回忆了他们1986年一起出差等火车时的情景:“当时一男一女走过来,指着大山说,那个碎纸是你扔的,要罚你款。我说不是我们扔的,大山把我弄到一边去,给了钱。后来我问大山,那个碎纸明明不是咱们扔的,你怎么给钱,他说,没必要吵,跟他们讲不清道理。”
贾大山就是这样憨厚。对待朋友,则非常热情真诚。有客人到访时,他会亲自买菜做饭。有几位作家提到曾经在他家品尝过他做的菠菜蛋花汤,至今还印象深刻。
贾大山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但出于对文化事业近乎痴迷的热爱,他接受组织安排,挑起了正定县文化局局长的担子。作家李春雷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为了修复正定隆兴寺这座国宝级的文物,贾大山奔走于京城、省城和县城之间,往返数十趟,直累得心力交瘁、胃肠溃疡,他蜷卧在吉普车后座上,牙关紧咬、冷汗直流,经过千难万难,修复工程终于圆满完成,隆兴寺成为正定最鲜亮的文化名片。
49岁那一年,他辞去局长职务,回归文坛。1997年,贾大山因病逝世,年仅55岁。
“大山对他的文章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他的文稿都是用蝇头小楷一笔一画写的,如果有错字要改,他会用小刀挖下来,再一笔一画补上来,大山对自己的作品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非常仔细认真。”当年的文友、编辑肖杰谈起贾大山的写作,最有感触的是贾大山的作品扎根生活,“没有一篇是在屋子里胡编乱造的”。
他一生写了80余篇小说,绝大多数是关于农村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扎根农村、直面现实、风格清新,《取经》《花市》等不少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家彭程认为,写作就是贾大山整个生命的寄托,他的作品描绘普通农村的生存状况,描绘他们的日常哀乐,挖掘他们内心善良美好的世界,同时以艺术来表现传统文化深邃悠久的历史和无限的生命力,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虽然贾大山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但是他生前并没有出版过一部作品集。当时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集,但是都被他婉拒了。
对待自己的作品,贾大山始终怀有一种谦虚、淡泊的态度。据肖杰回忆,在贾大山生前就曾举办过其作品讨论会,但是他自己从不参加,肖杰记得贾大山曾对他说过:“我坐那儿,人家都给我唱赞歌,都说我作品好,我要不在那儿,人家肯定畅所欲言,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有啥说啥。”
“用明净的心,写好的东西”,铁凝是这样评价贾大山的。她在《大山在我心中》一文中写道:“观其一生,大山其实一贯是这样做的,他这种难能可贵的‘一贯’使他留给文坛、留给读者的不仅是独具价值的小说,还有他那令人钦佩的品性。”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相关链接
大山常对我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他是把写小说当作了佛教中的“布道”,给人心以警悟、以劝导。他说他写小说,是要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增添一点清凉”。
(康志刚《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说日本人成立了“二贾研究会”, 专门对贾平凹和贾大山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说明贾大山的作品非常优秀。
B.贾大山作为正定县文化局局长,他恪守职责,为了修复正定隆兴寺,奔走于京城、省城和县城之间,带病坚持工作。
C.贾大山的文学创作曾受到铁凝极高的评价,她特别强调贾大山坚持“用明净的心,写好的东西”的品性令人敬佩。
D.贾大山生前总是回避关于自己作品的讨论会,他认为自己在场的情况下,别人批评自己的作品会使双方难堪。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贾大山为人憨厚,他曾被别人认为扔了碎纸,要罚他款,但他并不争辩,也不让朋友争辩并交了罚款。
B.贾大山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他出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是为了回报领导的信任,也是服从组织的安排。
C.贾大山创作作风严谨。他的文章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他对自己的作品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非常仔细认真。
D.贾大山生活勤俭节约。有客人来,他会亲自买菜做饭,不到餐馆去消费。有几位作家曾经在他家品尝过他做的菠菜蛋花汤。
E. 贾大山创作的小说立足于生活,绝大多数是关于农村的,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小说内容总是带有一些宗教色彩。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贾大山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的价值追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远方
①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②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③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地方。
④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上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⑤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bì( 甲 )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⑥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⑦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阔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⑧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⑨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xiá( 乙 )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⑩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11)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小题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xiá(_____)思 金bì(_____)辉煌
【小题2】(1)第③段中画线的语句表明了什么?
⑵作者写了“山是纵的远方”,此外还写了几种“远方”,请概括之。
【小题3】第⑦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什么?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以“远方”为线索,古今中外随处点染,内容丰富,开阖自如,表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化色彩浓重。
B.作者先写拜伦的“眺望”,又写意大利青年的“到达”,在悲哀与喜悦的对比中,突出了“远方”的魅力。
C.作者笔下的“远方”,充满风险,充满机会,充满引力;“天堂”与“地狱”的描写,使本文充满了神秘色彩。
D.第⑨段中,作者以星空作比,突出了“远方”永无止境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人及人类前途的一种理解。
E. 本文从远方的美丑写起,以远方的美丑结束,首尾呼应。末句“你去吗”的叩问,于轻松随意中深化了主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为心声 歌如人生
——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艺术家阎肃
任晶晶
阎肃85年的漫漫长路、65年的艺术人生,像一部厚厚的人生长卷,读不完、品不尽、道不够……贯穿其中的对人生、对创作的深切感悟和矢志坚守,成就了阎肃艺术的“高度”和“长度”。
从艺65年,阎肃与新中国一同成长,他以兢兢业业的深情创作,把自己宝贵的精神宝藏化作优美的华章,他用简洁形象的诗句,唤起人们对时代前进的渴望。
1962年,全国人民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阎肃以小说《红岩》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歌剧,为我们的党提气,为人民鼓劲。歌剧《江姐》产生的影响,远超出一部歌剧所带给人们的审美经验,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1991年,阎肃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其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他三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作曲家王祖皆说:“天命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这部描写半个世纪前共产党员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歌剧,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有人说,创作与其说是一种创造,不如说是一种寻觅——寻觅人们心底的声音,聆听社会的呼吸,扣准时代的脉搏。从阎肃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创作始终根植于火热的生活,敏锐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生活的本质规律,通过崭新的艺术创作和创造,反映鲜明的时代主题。
阎肃的亲人、同事们谈论较多的是阎肃的才气。剧作家周振天谈到,阎肃60岁时创作的《雾里看花》是为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的晚会而作的,阎肃却把它写成了极富哲理、充满新意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在词界一直被广为称赞。此外,像歌颂改革开放后北京翻天覆地变化的《北京的桥》,表现京剧特点、弘扬国粹的《唱脸谱》,以及歌颂科技工作者的《马兰花》等作品,阎肃总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入手,娓娓道来。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认为,阎肃既能延续传统,又能与时俱进,他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可以永葆思想和精神不老,这是他最显著的创作特点。
在阎肃的儿子阎宇看来,父亲的才气源于勤奋坚持的品格。“我爸85岁还在上班,这点就和一般人有点不一样。”在阎肃夫人李文辉的眼中,阎肃身上最突出的就是那股钻劲儿,他是把学习当日子过的人,有时看着他每天伏案苦读的样子,令人不禁想起负重前行的骆驼。让曾是阎肃邻居的空政文工团青年演员易秒英感受最深刻的,也正是阎肃书房每晚亮至深夜的灯光,它像一盏引路明灯,时刻提示着作为年轻一辈的他们不可松懈的前进之路。
阎肃也曾在以往的采访中表示,“对我的评价,我惟一承认的,就是勤奋。”在创作中,他常常为一句歌词揣摩几个星期,为一个字茶饭不思,每一首歌词的背后,都是多少个辗转反侧的日日夜夜。他认为,世界上没有“速成”的艺术品,更没有走“捷径”的成功者。
在空政文工团,为了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阎肃不仅在艺术上手把手、面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引导年轻演职人员。在他的指导、影响和带动下,空政文工团涌现出词作家石顺义、车行,作曲家孟庆云、姚明,青年演员刘和刚、王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阎肃创作的文艺作品大多是写部队、唱空军的,这些歌曲说出了战士的心里话,写出了战士的真感情,让战士们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去传唱。阎肃常说,一首好军歌就是一支冲锋号,作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最广阔的战场在“前线”、最远大的抱负在“前线”、最深厚的情怀也在“前线”。为此,他一次次奔赴“前线”: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赴哨所。65年来,阎肃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一身军装,一份深情,85岁的阎肃依然用浑厚的嗓音有力地唱着:“云海大无边,蓝天多辽阔,任我飞行任我走,一双银翼保卫祖国。迎着太阳高声唱,我爱这战斗的生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肃通过歌剧《江姐》为党和人民战胜困难鼓舞了士气,这部歌剧创造的红岩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B.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阎肃坚定信念、充满热情,担纲创作的《党的女儿》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又一经典。
C.阎肃的言行影响了许多年轻演职人员,在他的引领下,空政文工团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
D.阎肃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大多是军歌。好的军歌会让战士们自发去唱,并成为军队响亮的号角。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是从勤奋钻研和无私帮助后辈两个角度来赞扬阎肃作为老一辈军旅艺术家的杰出贡献的。
B.阎肃能敏锐地感受社会时代的变化,深刻认识生活的本质规律,因而能够创作出大量反映鲜明时代主题的文艺作品。
C.本文引用阎肃同事和家人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更真实地展现了他日常创作的情形。
D.阎肃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唯一承认的就是“勤奋”,这是他对自我的肯定;也说明外界对他的评价太高。
E. 阎肃一生热爱军营,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他的优秀作品都是一次次奔赴军营创作而得的。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阎肃在文艺创作上具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