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田间话絮
和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鸟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莱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莱丛中挖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 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莱籽比小油莱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莱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莱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莱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将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段的最物描写,运用拟人,远近结合和视听结合手法,笔调清新欢快,表露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B.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表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农作物的变化以及以碎爷、五叔为代表的农民对农村生活变化的见解。
C.本文以“我”在家乡的所见所感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便于抒发感情,表达观点。
D.碎爷和五叔两人拉话,内容看似散漫,但并非没有条理。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一 段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5 07:1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在延安,***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抗日战争结束后,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
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 “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 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乘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解放前夕,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
相关链接:
①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傅斯年的几件往事,多角度展示了他在学术、做人方面的形象。
B.傅斯年说:“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这说明他在“五四”时期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C.文章多次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语言和他文章中的话语,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D.在史学研究方面,傅斯年写出了一系列著名文章,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它们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傅斯年和胡适都不愿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白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B.傅斯年先生很有魄力,不惧豪门,他曾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在当时博得了不少人的赞赏。
C.傅斯年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近代化。
D.傅斯年对宋子文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子文的下台。
E. 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小题3】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里面所隐藏的力量感、速度感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很多人批评他,觉得过分粗糙,远谈不上精粹、谨严,这些都是实情。莫言喜欢放纵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似乎也无兴趣字斟句酌。但莫言语言的粗粝、驳杂,未尝不是他有意为之,他似乎就想在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洪流当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莫言是北方人,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如果要他和别的作家,尤其是南方作家比精致、优雅,这绝非他的长处。况且,文学语言的风格是丰富的,精致只是其中一种。
莫言的长处是他的激情和磅礴。那种粗野、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来自民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莫言所追求的语言效果正是泥沙俱下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极具冲击力和破坏力。有些作品由于过分放纵,节制力不够,也未必成功,但无论你是否喜欢,都能令你印象深刻。有些作家一天就写千儿八百字,他习惯慢,细心琢磨,一字一句;有些作家则崇尚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莫言显然属于后者。
莫言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中间夹杂着民间大量的口语、俚语,但又不是刻意的方言写作。保存在山东方言里的一些古语,譬如锋利说成“风快”,漂亮说成“奇俊”,天气很热说成“怪热”,这些词,现代人也能理解,用在小说中就显得古雅而有趣。莫言的小说语言是多重的、混杂的,未必规范,但有活力,而且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在别的作家身上未见的。有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譬如汪曾祺的小说,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装饰性,也很少用形容词,但你能感觉到他的语言是讲究的,用词谨慎;格非的小说,书卷气很浓,他用书面语,有时还旁征博引,但也不乏幽默,这和他一直在大学教书有关;苏童的小说语言你能感到南方生活潮湿、诗意的氛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有古白话小说的神韵,也有民间的土气。莫言的语言风格比他们更为驳杂。莫言的语言有时是对生活的模仿,充满聒噪的色彩,有时是对传统语言的挑战,是一种狂欢。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在语言上,更有狂欢精神,亵渎的、嘲讽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深情的,汇聚于一炉,斑斓而驳杂,有时也会令人不快,但这就是莫言,一个为他自己的语言世界所塑造的莫言。
这种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的不同,和作家的气质、个性相关,甚至和作家的身体状况也有关系。鲁迅写不了长小说,他的文章越到后来写得越短,这和鲁迅所体验到的绝望感有关,他从小说写作转向杂文写作,就表明他对小说那种迂回、曲折、隐蔽的表达方式已感不足,面对深重的黑暗现实,他更愿意用短兵相接、直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谓“放笔直干”,就是这个意思。这不仅和鲁迅的思想体验有关,也和鲁迅的身体、疾病有关。莫言的小说则有大量的长句子,这点和鲁迅不同,他体魄强健,气息是不同的。
(选自谢有顺《莫言小说的特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语言粗粝驳杂,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显得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B.莫言有意追求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效果,因此它的小说语言谈不上精粹谨严,甚至有些作品过分放纵,不够节制,未必规范,显得粗糙。
C.莫言不崇尚精雕细琢,不习惯慢写作,而崇尚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和磅礴,因此其小说语言难免斑斓而驳杂,令人不快。
D.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将各种语言风格汇聚一炉,令读者印象深刻,不管读者是否喜欢,正是这样的风格塑造了莫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用普通话写作,其中又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但又不是刻意用方言写作,因此他小说的语言极具冲击力,对传统语言极具挑战性。
B.莫言的语言风格不仅与他的气质、个性有关,甚至与他的强健体魄也有关系。
C.莫言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这决定了他做不到让他的小说语言精致优雅,因此他选择粗粝驳杂来作为自己小说语言的特色。
D.文学语言的风格丰富多样,南方作家的精致优雅是一种,北方作家莫言的粗粝、驳杂也是一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家的语言风格与作家气质、个性有关,也与作家的身体状况有关,在对比中指出了莫言小说中有大量长句的原因。
B.文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汪曾祺、格非、苏童、贾平凹小说语言上的特点,在对比中指出这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多样化,但莫言比他们更为驳杂。
C.选文前三段通过分析、举例、对比,阐释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表现,最后一段指出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叙述、说明等手法,分析论证了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18日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游戏障碍是一种游戏行为模式,包括玩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特点是对玩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至于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继续玩游戏或不断升级。

世卫组织说,游戏障碍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可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性领域造成重大损害。相关症状包括无节制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等。

世卫组织表示,确诊“游戏障碍”疾病往往需要相关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医学界对游戏障碍被列为疾病看法不一上出。

(摘编自218年6月19日《参考消息》)

材料二:

一是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日常监管,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二是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发现涉及中小学生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宣扬赌博、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要及时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整治发现学生有沉迷网络等问题的,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使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三是集中组织开展专题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知识和方式,提高对网络黄赌毒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四是严格规范学校日常管理。要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并指导学校加强对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各校要明确学校各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五是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要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同时下发《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各地传达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家长,并做好回执回收保管。

(摘编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

材料三:

“互联网,信息广,助学习,促成长。迷网络,害健康五个要,记心上。”此次教育部发布《通知》的同时,配发了《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特附“防迷网”三字文,意在引起家长对子女沉迷网络行为的重视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有人工作。

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冯建军介绍,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亲子依恋、态度及教养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通常专制家庭的亲子关系不和睦,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在缺少现实交往的情况下,孩子会为找寻寄托而迷恋网络,最终沉迷其中。

“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学习、人际、家庭等压力却得不到及时支持和化解时,网络虚拟世界就会提供一个可以逃离压力,回避困难的世外桃源”装涛解释道“家长要对孩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识别与解决,必要叶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

(摘编自柴如瑾、祁琳《教育部紧急致信全国中小学生家长: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卫组织将游戏障碍纳入疾病范畴,虽然备受医学界质疑,却不失为一种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明智之举。
B.教育部下发紧急通知既说明中小学生游戏成瘾的现象己很普遍,同时也说明了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C.学校和家长在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的责任在于管理,家长的责任在于教育。
D.《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附有“防网迷”三字文,有利于家长施教,体现了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是否患“游戏障碍”的重要依据是对于玩游戏是否具有控制力,是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否不计后果、不顾一切。
B.从材料一可知,十二个月的时间底限并非可确诊为游戏障碍的不可改变的确数,那些症状严重者其时间可低于十二个月。
C.由材料二中《通知》要求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可以看出,家长网络素养不高是孩子沉溺游戏的重要诱因之一。
D.如果家长多与孩子进行现实交往和有效沟通,亲子关系和睦,孩子因家庭关系不和谐而迷恋网络的问题就可能得到缓解。
【小题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成瘾,这是近年来受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防患于未然,请整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们应做好哪些预防工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但开风气不为师
何立伟
我家书房里只挂了一幅斗方,是汪曾祺先生的《芍药图》,墨色不浓,花色亦淡,题识是“七月七日夜曾祺赠立伟”,画于1985年,那一年,我第一次去汪先生在蒲黄榆的家。
汪先生的画,如同汪先生的为人,清淡,不浓烈,但内蕴极深,格调上有高士气,于爽性之中暗藏了一种倔。也是那一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小城无故事》,是汪先生作的序。他觉得我的小说有诗意,重感觉,且有哀愁,有些像废名的作品。因此聊天时他亦跟我谈起废名,但那时我还没有读过废名的书。后来,我在三峡的船上读废名,只觉得文风极独特,清峻奇拙如夔门吹来的风,用笔极简,又字字句句有讲究,氤氲了一脉天真同一脉淡淡的惘然;他的小说、文章如古字画,只合慢慢把玩。汪先生在序里还夸赞我的作品像唐人绝句,聊天时他亦聊起唐人绝句的好,让我觉得高兴,亦觉得不安。汪先生对年轻作家寄予厚望,让人感到他的善良和慈爱。他谈起阿城,谈起贾平凹,谈起那一时涌现出来的许多新生代作家,直说年轻人起点高,来势猛,前途不可限量。其实他谈起的好些人,包括我,都受过汪先生美学趣味的影响,但他不倚老卖老,在年轻人跟前表现出辽阔的谦逊同襟怀。
聊得兴起时,汪先生铺纸展墨,为我画了这幅斗方。三下两下,逸笔草草,而画风瘦劲高古。我家里来过几拨画家,看到汪先生的画,都说这不是一般的手笔,大器得很!
但汪先生的好,我以为不在他的画,而在他的文字。他的文字才真是有韵昧,比他的老师沈从文公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但同样的,是有着从几千年传统和从自己个性里生发出来的文字神韵。汪先生的文字魅力,于当时,于现在,我以为尚无出其右者。他的白话之白,是非常讲究的白,行云流水的白,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常人可追他的白,却追不及他的贵气。
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故汪先生写小说,写散文小品,文字虽白得不能再白,字里行间,却释放得有一泓古人性情文章里才有的文气、雅气、书香才子气,仿佛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好东西藏在底里。凡汪先生的小说文章,我见之必读,读之必爱不释手。我喜欢他文章里有而别人文章里无的那样一种调子、那样一种气场,以及那样一种温度。
汪先生的《受戒》、《异秉》,出现在以模仿海明威、福克纳诸西方大师为时髦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实应当算作当年的文学事件。“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写”,这是当时许多文学青年读了汪先生小说后的第一反应。汪先生当时的文风,可以说是开了一代新风。那新风其实不新,但久违熟悉的笛音出现在一片铜管嘈杂声中时,它便是新
但汪先生的小说自成风格,学是学不来的。你没有他的阅历,没有他的学养,没有他盎然诗意的性情,你如何来学?我有时揣想:汪先生若活到如今,他的作品会有几个人来读呢?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实便是如此无情,亦是如此可笑。然而星光即使遥远,也总是有人抬起望眼。汪先生不热闹,但也决不寂寞,身前身后皆如此,因他是活在了时间中。
1986年汪先生来湘,我到宾馆去看他。可能是贪了杯,他红光满面,说话极多,然憨态如儿童。他真的是个老小孩。谈起湖南的吃食,谈起湘西的山水,继而又谈起各地的吃食同山水。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又识见极不凡,听汪先生聊天是一种大享受。
1990年代初又见过两回汪先生,都是在北京。他的头发花了许多,老了,但精神仍是好,笑,而且喝酒。有回就是在席宴上见到的,众人皆散了席,他还同两个人边喝酒边聊天。我走过去跟他打招呼,他拉住我,说:“坐坐坐,来一杯?”我不擅饮酒,没有喝,但是坐了下来,就是陪一陪汪先生。
那时我真不知道,以后我再没有机会陪他坐了。
1997年我在北京住了半年。有天我在的士上,忽听广播里说,汪先生去世了。我当时心里一紧,泪水涌了出来。我想起汪先生写过一篇纪念他的老师沈从文公的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心》,他说他参加沈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看着沈先生,面色如新。他说这么一个人,就这么样地走了,他哭了。这也正是我听到噩耗时的情状。
转眼间,汪曾祺先生离开我们10年了。报上说,北京文化界为他开了研讨会和书画手稿图片展,我在遥远的长沙、在家里、在心里,为他烧上一炷香。
【小题1】文章从汪曾祺的《芍药图》起笔,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下面两句话。
(1)那新风其实不新,但久违熟悉的笛音出现在一片铜管嘈杂声中时,它便是新。
(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实便是如此无情,亦是如此可笑。
【小题3】文章标题“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小题4】在汪曾祺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夺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作“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政治体制更加严密。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国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谈及秦朝、汉朝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
B.文章首段重点谈及秦国的户籍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而且摆事实进行论证。
C.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户口登记制度,内容详实,户籍进行分类,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等。
D.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进行挖掘,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社会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