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南山雨
董桥
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那期间,石初先生辗转知道了我的境遇,有一天约我到莲香茶楼喝早茶。是农历腊月,天刚亮,楼上靠窗的茶座冷得很,他殷殷劝我多吃点心暖胃,尽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下楼道别之际,徐徐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是他早年手抄的一些田园诗,喃喃说:“这些诗写得清爽,念起来舒服。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得漂亮些!”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事实竟然不是那样。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申先生先是教我中文造句的窍门,说白话文要写出文言的凝练,文言文要透露白话的真切。“胡适之的文言文写得其实比白话文要好,原因在此。”他说,“胡先生学问深厚而才情单薄!”这淡淡的半堂课,我受用到老。他起初常常说我的翻译七百字里起码有十个地方是笨译,脱裤子放屁的句子太多了:“做人不可取巧,翻译必须学巧!”申先生每给我改一篇译文,总是叮咛我回家好好逐句捉摸。这样改了八九篇,回头重看自己的旧译,我才脸红了。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做人,他诚实而世故;做学问,他犀利而纯真,抱定主意不求闻达。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舆论,改造社会。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撮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欷歔,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撮人的情操:“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他常说。
一九九○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蒙,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一天,我约他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我握着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
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
(选自《旧时月色》,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申石初先生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2】“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这句话流露出申石初先生丰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4分)
【小题3】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4】请谈谈本文以“南山雨”为题的用意。(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0 07:1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读《时间简史》注

毕飞宇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

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

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雪山的美丽、圣洁来形容《时间简史》的魅力,以雪山的遥远、不可攀登来表明作者因无法理解此书而沮丧的心情。
B.作者很喜欢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既能像小说家一样通俗生动地讲述,又能像诗人一样借形象来传达深意。
C.文中引述他人观点、描写个人感悟与经历的大量文字,看似与题目无关,其实都属于由《时间简史》一书引发的别的思考与感悟。
D.结尾“回到《时间简史》”一句,点题并照应开头,还包含了言外之意:作者在“回到”之前已经历过遥远的精神漫游。
【小题2】作者通过阅读《时间简史》,对时间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请概括作者对“时间”有哪些认识?
【小题3】既然“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为什么作者坚持认为“它依然是必需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江南可采莲

费振钟

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对那些在江南走过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例如在六月,我指的是农历六月,江南采莲的六月,这个日子里,到处都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请问谁可以躲避,谁可以拒绝?既然不能躲避不能拒绝,那么,就只有沉溺。是的,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这是谁说的?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②。这是谁说的?

于是妖童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③。这是谁说的?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④。这是谁说的?

耶溪采莲女,见客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⑤。这又是谁说的?

多少人走过江南的六月,多少人说过采莲时节的情景。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当场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以自拔。

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做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她们决定把荷花娘娘的生日定在六月,因为六月实在是个热烈喜乐的季节,因为六月也实在容易表现少女少妇们无遮无掩的风情。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她们梳了头,描了眉,脸上搽了薄薄的胭脂;她们穿了红颜色的衣,绿颜色的裙,披了绣花的披风,然后集中到了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莲舟是小小的,素手是纤的,笑语是款款的,情意是浓浓的。她们的小船划到哪儿,香风妖雾就飘到哪儿,哪儿就有挡不住的风流与意韵。

说起来是采莲,可后来采莲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样美丽的荷塘里,采莲显然成为一个美丽的谎言。少女少妇们为什么如此妖娆,难道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哪里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地方吗?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喻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了。什么“低头弄莲子”,什么“莲子青如水”,还有什么什么,假借了眼前的莲叶莲花莲子,把心中对于情人的爱恋和怨,亲近和想念,热望和怅惘,都唱出来了。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连那些鱼儿,听她们的歌声都听得晕乎乎的游来游去不知方向,而做出"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的傻样子。

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这个歌唱的时代,标志就是《采莲曲⑥》。如果说,从前我们在《诗经》中没有听到江南的歌声,那是由于江南属于未化的荆蛮之地,那么这时候,六月江南采莲的日子里,不绝如缕的《采莲曲》,就足以与《诗经》美了。当然,对于江南那些热烈地在荷塘里歌唱的少女少妇们来说,她们不会有这种认识,也不必有这种认识。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和欲望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

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以至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在江南诸多堪称经典性的审美事件中,还有比采莲更为突出醒目的吗?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这主要是文人们的心思发生了变化,他们似乎觉得采莲这样风雅的事情,应该归文人所有,他们自以为比乡村里的少女少妇们更有高尚的情趣,于是文人为了他们的风雅和高尚,离开那些自然散布于大泽深水之间的荷塘,跑到自家的小花园里挖了一块属于他们的荷塘。这样的荷塘大也不过一二亩,开放的荷花多也不过十数枝,文人就在这儿整天地顾盼流连了,他们喋不休吟诗作画,只不过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怎样与荷花莲叶一样,心志清远,性格高洁。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盛大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寒酸,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又显得多么无聊,多么狭隘自私。

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所产生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便一去不复回了。

(注)①出自汉乐府民歌《江南》。②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③出自南朝梁元帝《采莲赋》。④出自唐朝皇甫松《采莲子》。⑤出自唐朝李白《越女词》。⑥唐朝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小题1】请在括号里为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妖童女(    )   歌( ) 素手纤( )
怨( ) 美( ) 喋不休( )
【小题2】作者连续引用描写“江南采莲”的诗句并反复问“这是谁说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请依据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4】从“江南采莲”到“文人赏荷”,作者如何评价这两种审美感受及审美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凋零的凤仙花

彭时美

弟弟3岁多的时候,一次意外,被开水严重烫伤,右半身的皮肤全层受到损伤。伤愈后,留下了坚硬的、边缘形状不规则的疤痕。医生说,这娃儿命大,烫成这样都没有死,必有后福。父母顿时眼泪盈眶,不知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还是对未知世界的忧虑。

因经济拮据,父母只好带弟弟离开医院回到小镇上,让一个乡村医生继续给弟弟医治。弟弟的手在慢慢生长,而从大腿上移植上去的一块皮肤却是死的,它紧拽着生长的几根手指,他的右手就这样畸形地长成了大手。父亲时常愁眉不展,对弟弟在学习上的要求也愈发严格。

我上高二时,在上海打工的父亲对我说:“家里钱紧得很,你看你弟弟马上就要读初中了,他身体那个样子,不多读点书以后怎么生存呢?你跟他不一样,这个高中你就不要再念了,行不行?”

我心里是拒绝的,从小到大,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了他,现在连我读书的权利也要剥夺,但同时我也明白,目前的家庭条件确实容不得我说不。

辍学后,我也前往上海打工。几年里,我没有主动联系过父亲一次,还果断辞了他托人给我找的工作,从此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他偶尔知道我的消息,也是辗转从母亲那里得知。我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还在生他的气。每到年底,母亲就在电话里劝我回去,说父亲也要回来,大家都很想我。我每每就决绝地说:“那我就更不想回去了!”

两年多的时间,我断断续续给家里寄回去不少钱,余下的一些钱,我报考了一个电脑培训班。翌年,我进了一家大型工厂做品检文员。

20岁生日那天,按照往年惯例,母亲又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慰劳自己特别加餐。我不耐烦地打断她的话:“我报考了成人自考大专,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你们不供我读书,我供我自己读。”电话那头一时语塞,良久沉默,然后又响起老生常谈的话:“身体最重要,不要太辛苦。”

弟弟高二暑假来上海玩,我陪他参观了当地几个著名的景点,给他买了好几身衣服。试衣服的时候,他有些拘谨,欲言又止。

后来听母亲说,弟弟将我给他买的一件短袖T恤衫给了父亲。我才知道原来他从来不穿短袖衣服,是害怕暴露他疤痕狰狞的右臂。

我忽然想起来,每次给他拍照时,他总是左边身体侧对着我。想到这里,我倏地潸然泪下,这些年我心有腹诽,抱怨父母不公,使我在最好的年华错失受教育的机会,却不曾想过弟弟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竞如此困难。

“你跟他不一样”,想起当年父亲的话,我若有所思:亲情不是一杆缺少公平的秤,只是我心里少了一个“理解的砝码”。

一个夏天,我回家了,这是我离家多年之后第一次见到父母。母亲接过行李箱,笑得合不拢嘴。父亲看上去苍老了许多,见到我,眼神中虽满是疲惫,却掩饰不住喜悦,嗫嚅着:“你总算回来了。”

我听了有些心酸,但是依然面无表情,把头扭到一边,打量着重建的新房。

我走出院子,发现当年那棵柑橘树不见了,茎肉粗壮的凤仙花依然还在,一片绿茵茵的花叶紧密簇拥。弟弟跟在身后说:“去年砌房子、修院子的时候,妈特意叫工人师傅不要毁了这块花圃,说你要是夏天回来看见那些盛开的花儿,一定会欢喜的。”

这时,母亲走过来,递给我一个破旧的小册子:“这些年你往家里寄的每一笔钱,还有你给弟弟买东西的花费,你爸让我都一笔一笔记好。我们对不起你,计划等你出嫁的时候,一并还给你,我们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

打开小册子,我一页一页翻看,数字旁边批注着歪歪斜斜的汉字。我的心突然颤抖起来,似乎在父母眼里,小册子上的那些阿拉伯数字是他们对我的良心债。瞬间,我多年的执拗被眼前的数字击打得粉碎。

“妈,你们这是干什么!”我把小册子撕成条,轻声说,“都是一家人,他是我弟弟,我心甘情愿的,从来没想过要你们还。”

一时触景生情,想起小时候,我和弟弟在柑橘树下摘凤仙花,远远传来父亲的声音:“你是姐姐,要带着弟弟,不要欺负他……”

盯着那块花圃,我怔怔发愣。凤仙花也叫女儿花,又叫指甲花,一首叫《凤仙花》的歌中唱道:凤仙花盛开的花瓣染着你的指尖,父母的教导印染你的心智,你试试,你可以数尽天上星斗,然而你数不尽的是父母的教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永不凋零的凤仙花”一语双关,既指父母为“我”保留了花圃,让凤仙花在夏天盛开;又指“我”与父母弟弟的亲情永远存在。
B.父亲偏袒弟弟,为了让弟弟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而让“我”中途辍学,到上海打工挣钱养家,这表明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
C.“我”被迫辍学工作后,不仅给家里寄了不少钱,还陪弟弟游上海,为弟弟买衣服,表明“我”虽对辍学心有不甘,但却真心疼爱弟弟。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过程中不断插入“我”的内心活动,表现“我”的情感变化,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题2】结合小说情节的发展,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作者以《凤仙花》的歌词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麦茬地里的母亲
李星涛
①麦子已跟着割麦人回家了,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幸福而疲惫。
②临近中午,阳光在麦茬地里越聚越厚,仿佛变成了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起来。那些麦秸儿呢,也像是本来就饱含着阳光汁液似的,汁液仿佛正顺着麦茬口儿,不紧不慢地向外流淌着。
③这时候,我的母亲却正在麦茬地里拾麦穗。她扎着黑头巾,睁着昏花的双眼,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好像是在给麦茬地行着一种古老虔诚的谢礼。母亲是一个左撇子,她左手捡起麦穗,再交给右手保管,右手拿不下了,左手里也捡满了,母亲这才将两只手里的麦子合在一起,扯根麦秸,麻利地一缠一绕一挽,一把金疙瘩似的麦把子便躺在身后的麦垄里了。母亲在前面拾着,麦把子就在后面紧紧跟随着,让人感觉不是母亲在寻觅着麦子,而是那些麦子在主动寻找着母亲。那种执着的追随,就如同是一首漂泊的古诗在苦苦追随着真正的主人。拾穗的间隙,母亲偶尔也会直起腰,抬起头望望远方。远方虽然没有米勒《拾穗者》中的教堂,却站立着一排排绿荫掩映的村庄,像绿色的岛屿一样,在母亲的目光里生动地迤逦着。
④四周很静,母亲的身前是麦茬地,身后还是麦茬地,只有云雀在云影里唱着歌儿给母亲听。母亲很喜欢云雀,称它为麦地鸟。拾穗时,母亲发现了云雀窝,总会转着圈儿,慈祥地看一会儿,但从不用手碰一下窝里的蛋卵。母亲说,云雀只要一闻到蛋卵上的汗味,便不会来孵了。小时候,我见过云雀蛋,大如麻雀蛋,上面缀满了斑点,恰似嫂子怀孕时脸上飞满的蝴蝶。那时候,我之所以愿意跟着母亲下田拾麦,纯粹是想在麦茬地里捉到几只幼小的云雀来喂养,但终因母亲的阻拦而未能如愿。在我的记忆里,云雀总是和麦地与母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每次看到云雀从麦地里快速飞向晴空时,总以为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
⑤母亲白天拾回了一大蛇皮袋子麦穗,晚上便将麦穗铺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棒槌轻轻地捶着。捶下了的麦粒,再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麦壳和尘土,放到弟弟家的楼房顶上晾晒。别看家里晒了麦子,母亲是从来不用担心雷雨会突然降袭的。十几年来,母亲那条患关节炎的腿就是准确的天气预报,只要那条腿哪天晚上开始发痒生痛,并且里面像是有大群蚂蚁在搬家,那么第二天天气准会发生变化,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是这条病腿帮助了母亲,让她始终走在了好多雨水的前面。
⑥从麦子开镰到黄豆耩进地里,母亲的日子一直都心甘情愿地被一穗穗麦子独霸着。虽然每年一到麦季,我在电话里反复劝说她不要再下地拾麦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回一大堆麦子,但母亲根本不听我的话。她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再说,买来的麦子能和拾来的麦子一样吗?因此,每年麦季过后,总会有五六蛇皮袋拾来的麦子堆码在母亲的床头。那些麦子让母亲弯过多少次腰,流过多少汗水,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早晨出门时,身子是朝向麦茬地的,影子是朝向村庄的;傍晚回家时,身子朝向了村庄,影子却朝向麦茬地。当母亲的身子和影子合为一体时,我知道,她老人家要么是幸福地睡在了可爱的村庄里,要么会像父亲一样永远沉睡在金黄的麦地里。但我相信,无论是睡在村庄里,还是睡在麦地里,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②段对麦茬地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
(2)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
【小题3】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在麦茬地里拾麦穗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孔帆升
①石磨,如胎盘一样深埋在家乡的土地上。小时候,总是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乡村从来是人推的磨啊。一个仅两三百口人的小自然湾,竟然有四五个扛神出菩萨的,可谓鬼魅横行了,但是即便如此迷信的地方,也没有恐怖到“鬼推磨”。大人讲故事,说磨在地狱里是执法机器,钟馗用它辗碎那些生前钻进钱眼儿里为富不仁的家伙。磨在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神秘色彩。
②农业社会里,磨必不可少,却又难得施展本领;磨这东西一出世,就注定了既费力又不怎么能派上用场。有点像民国才子,抱负未实现,就被归入历史序列。也有点像唱大戏与打鼓说书之于农人枯燥的生活,偶尔才在山村里吱吱嘎嘎唱一回。大众化,又并非家家必备。充裕一点的人家,会请石匠打个磨,不充裕的人家大可不必打,只需到要用磨的时候,拉下个脸皮说一声,平常做人好一点,没有哪家不肯借的。
③磨是蛮撩人的,尤其撩鼻涕虫。小村庄里,一年之中,谁家都难得看到它转几回。要么是逢年节,要么是要办喜事,要么是家里请了帮工做农活,需要改善一下生活,磨才被刷洗干净,大姑娘坐花轿般被人请出。它一出场,乐坏的通常是小屁孩,这时在堂屋里到处乱窜,蹦跳着唱:“磨麦,请客,做包恰(吃),恰(吃)不了,担起走,担到高婆屋门口,高婆不在屋,小狗咬了脚。”大人还在磨呢,他们就馋得不得了,好似香喷喷的粑已到了嘴,还拿着走亲戚。没想到没孝敬到外婆讨着好,反被狗咬着了,乐极生悲。家里有了客人,好不容易“托福”,却落得个解了嘴馋,惹了脚痛。
④平时,磨是个偷懒又乖张的哑巴,紧闭了嘴不吃不喝。你一年四季田里地里、屋里屋外忙得团团转都不见它的踪影。磨磨豆腐,打打粉皮,做做粑,却没它不行,于是咯吱咯吱,就张开了嘴巴,却是边吃边吐,粗的进细的出。它只磨磨牙,咀嚼咀嚼,就粗精分离,白粉、白米、白粉汁,沿牙缝漏下流出,落到磨架上的大笸箩上。
⑤磨就是磨人。磨人大概是妇女发明的词。磨似乎天生是被家庭妇女使的,推磨虽不是重农活,可也够累人的。婆婆们端个凳子坐着,一手端着盛满谷子、玉米、小麦、荞麦、黄豆等料的筲箕,一手抓料,或是用勺端上浸泡得圆滚滚水灵灵的黄豆,时不时用手顺一顺磨眼边不肯粉碎的颗粒,推磨者则左弓右绷,前仰后合,像筛米一样推拉,随着磨转出圆圈。身子不停地摆动,画着一个又一个圆圈,好像人跌进一个无底洞,永无出头之日地转,昏天黑地地转,怎么也数不清转了几多圈,每一天似乎都在原地踏步,日子永无起色。
⑥小时候我一直记恨继奶奶的苛刻与偏心,从不跟她讲话,见了连头都不抬,腮帮子倒是鼓鼓的,暗暗磨牙。我恨她是有道理的,只是看在眼里不想说而已。不知何时起,这个高傲的小脚女人低下了头,主动来帮母亲推磨了,还时不时与她不喜欢的媳妇讲两句家常话,显出一家人的样子来。
⑦我猜这磨转来转去,让矮圆规脚、走路不稳的女人领悟了,山不转水转呀,她总有日落西山时,总有腿脚不便时,总要落到打下手的境地。要不然,她还能平和地与媳妇在一起待那么久?看着她推磨时的落寞神情,我紧咬的牙关松开了。我相信,磨是可以磨平沟壑、消除仇恨的。
⑧磨在特定时代有法的威严,在以磨治村中起到杀一儆百作用。封建族长整家规的时候,只要断喝一声:“给老子绑了,沉塘!”愤怒的人们就一呼而上,力拔山兮,把一两百斤重的磨抬了去,绑起犯了事的人就地正法!不给人留任何退路与生路,让你改悔的机会都没有。倘有好奇者深入乡村,对那荒废的臭塘感兴趣,要起底一个村庄的历史,也许能挖出一两个石磨,里面肯定有冤魂吧?俗话说的“豆腐磨出血来”,大概就是苦于纠缠的结果,不依不饶的礼教之下,总是会出几个牺牲品的。用磨做惩罚工具,铁定了海枯石烂永不得翻身。可见,磨是可以封住家族耻辱、封住历史,伸张正义的。
⑨在水源与竹木丰盛的山村,会有大水磨,在水沟边矗立着,有一人多高,五尺直径,靠的是水来冲,水不停地流,推动轴承转动,巨磨就自动转起来。这样的磨除了用于生活,还是生产工具,比如辗竹片、造火纸。它是一个时期的先进代表,解放了生产力。水磨的威力与神奇够人膜拜的,于是,有的村干脆就叫水磨。机械化以来,磨基本上消失了。即使谁家有一只磨,那也是落满灰尘,早就被什物埋压得不见天日了。巨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孤寂地立在村旁变成了卫兵,成了路标,等待那些一年四季在外的人抚摸。
(节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枯躁 乐极生悲 (nǎn)碎 (wéi)富不仁
B.充裕 前仰后合 咀(jiáo) 鬼(mèi)横行
C.苛刻 海枯石烂 机(xiè) 不依不(ráo)
D.膜拜 申张正义 (chù)立 杀一(jìng)百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石磨如胎盘一样埋在家乡的土地上,给作者的记忆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B.作者借助“民国才子”的人生经历解说石磨的特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C.“磨”在特定时代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可能会出现几个无辜的冤魂。
D.结尾描述立在路边孤寂的巨磨形象,蕴含作者内心无尽的怀念和长惘之情。
【小题3】作者以“磨”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磨”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小题5】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磨就是磨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