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18分)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小题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6分)
答:
【小题2】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请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答: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 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9 08:39: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鱼 儿
冰 心
十二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儿,绕着丝儿,挂着饵儿,直垂到水里去。微微的浪花,漾着钓丝。
礁石上倒也平稳,那边炮台围墙的影儿,正压着我们。过了半天,这丝儿只是静静的垂着。我觉得有些不耐烦,便嗔道,“到底这鱼儿要吃什么? 怎么这半天还不肯来!”奶娘笑道,“它在海里什么都吃,等着罢,一会儿它就来了!”
我实在有些倦了,使将竿子递给奶娘。两手叉着,抱着膝,一层一层的浪儿,慢慢的卷了来,我想着——我想我要是能随着这浪儿,直到水的尽头,掀起天的边角来看一看,那多么好呵!不过掀起天来的时候,要把海水漏了过去,把月亮濯湿了。不要紧的!天下还有比海水还洁净的么? 它是澈底清明的……
“是的,这会儿凉快的多了,我是陪着姑娘出来玩来了。”奶娘这句话,将我从幻想中唤醒了来;抬头看时,一个很高的兵丁,站在礁石的旁边,正和奶娘说着话儿呢。他右边的袖子,似乎是空的,从肩上直垂了下来。
“他是谁?他的手臂怎……”
奶娘笑着拍我说,“不要紧的,他是我的乡亲。”
他也笑着说,“怎么了,姑娘怕我么?”奶娘说,“不是,姑娘问你的手怎么了。”他低头看了一看袖子,说,“我的手么?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
我望着他说,“你的手是让这炮台上的大炮给轰去的么?”
他说,“不是,是那一年打仗的时候,受了伤的。”我想了一会儿,便说,“你们多会儿打仗来着?怎么我没有听见炮声?”
他不觉笑了,指着海上,——就是我刚才所想的清洁光明的海上——说,“姑娘,那时还没有你呢!我们就在那边,一个月亮的晚上,打仗来着。”我说,“他们必是开炮打你们了。”
他说,“是的,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候,我的手就没有了,掉在海里了。”我呆呆的望着蔚蓝的海,——望了半天。
奶娘说,“那一次你们似乎死了不少的人,我记得……”他说,“可不是么,我还是逃出命来的,我们同队几百人,船破了以后,都沉在海里了。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同伴,上了这炮台了。现在因着这一点劳苦,饷银比他们多些,也没有什么吃力的事情做。”
我说,“他们那边也一样的死伤么?”他说,“那是自然的,我们也开炮打他们了,他们也死了不少的人,也都沉在海里了。”我凝望着他说,“既是两边都受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仗?”他微微的叹息,“哪里是我们?……是我们两边的舰长下的命令,我们不能不打,不能不开炮呵!”
炮台上的喇叭,呜呜的吹起来。他回头望了一望,便和我们点一点首说,“他们练习炮术的时候到了,我也得去看着他们,再见罢!”
“他自己受了伤了,尝了痛苦了,还要去开炮,也教给后来的人,怎样开炮;要叫敌人受伤,叫敌人受痛苦,死了,沉在海里了!——那边呢,也是这样。”
海水推着金赤朗耀的月儿,从天边上来,可我的心却沉了下去。
“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它听凭飘在它上面的人类,彼此涌下血来,沾染了它自己。”
“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被这血水浸透了,他带着血红的光,停在天上,微笑着,看他们做这样的工作。”
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
奶娘拊着我的肩说,“姑娘,晚了,我们也走罢。”
我慢慢的站了起来,从奶娘手里,接过竿子,提出水面来,——钩上忽然挂着金赤的一条鱼!
“‘它在水里什么都吃’,它吃了那兵丁的手臂,它饮了从那兵丁伤处流下来的血。它在血水里养大了的!”我挑起竿子,摘下那鱼儿来,仍旧抛在水里。
奶娘却不理会,扶着我下了礁石,一手拄着竿子,一手拉着无精打采的我,走回家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钓鱼时,“我”遇到了一个独臂的老炮兵,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丧失了好心情,但钓上的一条金赤鱼给了“我”一些安慰。
B.文中“月”的形象多次出现,既是客观环境变化和老炮兵故事的见证者,也伴随和映衬了“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C.奶娘的形象串联起了“去海边钓鱼——偶遇老炮兵——领我收竿回家”的情节,她对“我”的关心也带动了情节发展。
D.文本从儿童视角出发,先展现了“我”眼中澄澈明亮的童话般的世界,但与老炮兵交谈之后,“我”心中的童话世界坍塌了。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炮兵的形象。
【小题3】“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这条河小得乡亲们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外村人甚至忽略了她的存在。她流过生养我的土地,流进我的人生,镶嵌于我的记忆,伴随着我的灵魂。
这条河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輩,也造福方圆万家。肥沃的河湾地,早涝保收,家家食足。河边大片芦苇,经济有源,户户殷实。
当年妤多女子慕河而嫁。外村的妇女经常成群结队,身背一篓衣服,来河洗衣。来到河边,她们那高兴劲,真不像来劳动,而是像游玩娱乐来了,闹声笑声此起彼伏。
生长在旱塬上的孩子们,也常常嫉妒我们河边的小孩。俯视到我们在河边开心地玩,便喊:“水青蛙,水青蛙”,我们回喊,“早老蛙,旱老蛙”。有时他们不服气就说,“来个百年不遇的洪涝,我们塬边洗脚。”我们也回应:“来个百日大旱,你们饿肚子讨饭时,来我家吧。
早塬上的人们,看到我们的果园菜园、满囤的粮食、富裕的生活,妤羡慕我们的河。果实成熟的季节,常有来河边的果园、庄稼地做一回“梁上君子”的外村人。每逢周末,蔡家坡、虢镇的工人就来河里捕鱼捉鳖,猎获野鹜。
俯瞰小河,林木繁茂,芦苇连片,一条绿带蔓河蜿蜒。
亲临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道蜿蜒绵亘,河湾沼泽棋布,河滩涌泉不断。虫息鸟栖,物种繁荣。
春来,河柳飘絮,芦芽如锥。柳梢帽环头上戴,柳枝蜕骨吹喇叭。
夏至,蝌蚪摆尾,河滩径幽。林荫,青年男女谈理想谈人生;河畔,“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竽呱呱”啼晓蛙唱晩,“水蚂蚱”打溏河面滑。
暑期,孩子们捣鸟窝,打水仗。鱼翅划破了你的手,水蛭钻进了他的腿。“大转湾”,“抽水站”到处是欢闹的乐园。竹篓作网捞黯鱼,泥滩踏鳖捉王八。
秋末,田园黛青,秋高气爽。“燕喳呐”叽喳栖柿树,风拂素绢芦苇花。
小河伴我邀明月,三人把酒话桑麻。
小时候,河就是我们的伙伴,河畔的草木虫鸟就是我们的朋友。
最喜欢听的故事就是关于河的故事。
有位长者说:很久的时候,有个专管河流的神官,他很会治理河流。他修的桥,大水冲不垮,他治过的河,河水不横溢。彪角陈家石桥就是他所造,苟家往上游的河床,就是他所治。
传说,当年修陈家桥时,他早早告知彪角一大户人家说,今晚要雇用你家的牛帮我们运送石料,你提早把牲畜喂饱。主人早早喂饱牛等客人来用,到深夜还不见客官来牵牲口。他就到客店去问咋回事。客人说,你的牛刚使唤完,你回去看看就知道了。那人回来看,几头牛个个身上热气腾腾,汗珠子往下滚。主人明白了,他不是凡人。这位神官治理河道也有一套。水到平川,他固岸疏导,使河水直畅快行。若河水遇阻,则迂回弯曲,随势委婉向前。他常常夜里施工,某晚,当他治理河道至苟家时,雄鸡鸣叫,神官收兵回营,一去再未复回。
经年,多次暴发洪水,陈家的石桥,固若如初。苟家往上游的河床,洪水从未横溢出河床。
每听一次小河的故事,就对小河多一份眷恋。
河,千回百折弯弯曲曲,有大河有小溪,有狭窄有宽阔,有舒缓有湍急,有清澈有浑浊。
悠悠小河,潺潺远流。她吹老了岁月,吹远了浮华,吹醒我悟得“上善若水”的真道。她却吹不老我的记忆,吹不远我的思念,吹不断我“从善如流”的执着。
每次回老家,自必到小河看看。每当站在小河边,看着河畔的一切,我就像婴儿躺在母亲怀抱里那样从容安详。
小河处处都有,美丽的地方到处都是。可是,在我的心里,没有什么地方比我老家的小河更恬静更怡人。清澈小河,悠幽长流,多少朝圣者的灵魂被她带到了宁静的远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当年好多女子慕河而嫁,来到我的家乡,是因为她们的家乡缺水干早,生活无助,从而心生恐慌和不安。
B.作者描绘了小河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光,河畔的草木虫鸟是孩子们的朋友,优美如画的小河也是青年男女畅谈人生理想的场所。
C.本文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水青蛙”“旱老蛙”“竽呱呱”“燕喳呐”等,幽默诙谐,生动风趣,乡土气息浓郁。
D.悠悠小河,她吹老了我的记忆,吹远了我的思念,吹醒了我悟得“上善若水”的真道,却吹不断我“从善如流”的执着。
【小题2】文中插叙了一段长者讲述的小河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在文中综合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举例并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与我

(瑞典)佩尔·拉格奎斯特

记得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时我快满10岁,父亲搀着我的手,一块儿去森林,去那里听鸟的歌声。我们走在铁路线上,这里一般是不让走的,但父亲在铁路工作,便享受了这份权利。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直接去森林,无须绕圈子、走弯路了。

我们刚走入森林,四周便响起了鸟雀的啁啾和其他动物的呜叫。燕雀、柳莺、山雀和歌鸫在灌木丛里欢唱,它们悦耳的歌声在我们的身边飘荡。地面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银莲花,白桦树刚绽出淡黄的叶子,松树吐出了新鲜的嫩芽,四周弥漫着树木的气息,在太阳的照射下,泥土腾起缕缕蒸气。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野蜂正从它们的洞穴里钻出;昆虫在沼泽里飞舞;一只鸟突然像子弹似的从灌木丛中突出,去捕捉那些虫类,而后,又用同样的速度拍翼而下。正当万物欢跃的时候,一列火车呼啸着向我们驶来,我们跨到路基旁,父亲用两指对着礼帽,朝车上的司机行礼,司机也舞动一只手向我们回敬。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我们继续踏着枕木往前走,路轨两旁竖着一根根的电线杆,人从旁边擦过时,它们会发出歌一般的声音。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日子!天空晶蓝透莹,不挂一丝云彩。过不久,我们来到轨道右侧的燕麦地里。我们在这里认识的那个佃户,我们走进去,和里面的人打招呼,他们请我们喝牛奶。然后我们去看他们养的猪、鸡和盛开着鲜花的果树。看完了,又继续赶路。我们在河边停了下来,河水在烈日下轻缓地拍击着两岸,发出悠扬的声音。沿岸苍苍的落叶把影子投在波水涟涟的河面上。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最后,我们感到有点儿累,觉得已经兴尽,便开始往家里走。

这时,暮色降临了,森林起了变化,几乎快成一片黑色。树的模样也变得奇怪,它们伫立着静听我们的脚步声,好像我们是奇异的陌生人。在一棵树上,只有萤火虫在闪动。它趴着,盯着黑暗中的我们。我紧紧抓着父亲的手,但他根本看不见这奇怪的光亮,只是走着。天完全黑了,我们走上那座桥,桥下可怕的声响仿佛要把我们一口吞掉,黑色的缝隙在我们的脚下张大着嘴,我们小心地跨着每道枕木,使劲拉着手,怕从上面坠下去。我原以为父亲会背着我走的,但他什么也不说。也许,他想让我和他一样,对眼前的一切置之不理。黑暗中的父亲神态自若,步履匀稳。四下一片黑暗,我使劲憋着呼吸。铁轨徒然地斜着,好像陷入了黑暗无底的深渊。电线杆魔鬼似的伸向天空,发出沉闷的声音,仿佛有人在地底下喁语,它上面的白色瓷帽惊恐地缩成一团。一切都叫人毛骨悚然,我挨近父亲,轻声说:“爸爸,为什么黑暗中,一切都这样可怕呀?”“不,孩子,没什么可怕的。”他说着,拉住我的手。

我突然感到我是多么孤独,仿佛是个弃儿。奇怪呀,怎么就我害怕,父亲一点儿也没什么,而且,我们想的不一样。真怪,他也不说帮助我,好叫我不再担惊受怕。

我们刚走到铁轨转弯处,一阵沉闷的轰隆声猛地从我们的背后扑来。父亲蓦地将我拉到路基上,拉入深渊。这时,火车轰鸣着奔来,这是一辆乌黑的火车,所有的车厢都暗着,它飞也似的从我们身旁掠过。我们惊恐地望着它,只见燃烧着的煤在那车头里腾扬着火焰,司机脸色惨白,站着一动不动,犹如一尊雕像,被火光清晰地映照着。父亲不认识他。那人两眼直楞楞地盯视前方。似乎要径直向黑暗开去,深深扎入这无边的黑暗里。父亲重新拉我上铁轨,我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他说:“奇怪,这是哪辆火车,那司机我怎么不认识?”说完,一路没再开口。

我的整个身子都在战栗,这话自然是对我说的,是为了我的缘故。我猜到这话的含意,料到这欲来的恐惧、陌生的一切和那父亲茫然无知(更不能保护我)的东西。世界和生活将如此在我的面前出现!它们与父亲那时安乐平和的世界截然不同。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生活……

(选自《精品中的精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文100篇》,李笠译,有删改)

(注)①父亲生活在法西斯横行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的“星期天下午”一句说明父亲只要休息,便不顾工作劳累,带着我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享受人生乐趣。
B.刚进入森林时,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向读者描绘了一幅鸟雀欢唱、树木萌发、生机勃勃的森林画面。
C.我们在佃户家里喝奶,去看他们家养的猪鸡和盛开着鲜花的果树,可以看出父亲与这里的人们相处和谐。
D.这篇散文富有魅力,作者通过对沿途所见的不同细微景物的描写,展示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小题2】在和父亲散步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结尾写到:“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问题。
水乡的日子
史良高
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
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荫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竹到水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 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也许因了水的滋润,岸边那一丛丛芦苇总是显得特别的茂密鲜活。白天摸鱼捉蟹,扎猛子,玩狗刨,把黝黑的肚皮漂在水面,一个个没命地疯,回到家里就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在夜幕四合的时候,就有掂着小脚的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衣物什么的来到河边喊骇。我常常与小伙伴们钻进苇丛挖甜甜的芦根,打鲜嫩的芦叶,用自制的芦枪打“游击战”,有时也用芦笛吹起一支支跑调的歌曲。秋风中的苇花如絮似雪很有诗意,软软的,柔柔的,四处飘荡。水乡人说那是一位痴情女子的魂。那时节,村庄的屋顶、树梢、田野和河面上,到处游荡着那痴情女子洁白洁白的魂,不过,没有人感到害怕与讨厌。不经意间,一年的秋天就这样地过去了。
水乡还是水鸟的天堂,水乡人也离不开水鸟。河边的水草里、稻田里时常见到水鸟的窝,水鸟的蛋,有时还有刚出壳的雏鸟。没有人捡它、碰它,谁家不懂事的孩子要是招它惹它,准会遭到大人一顿训斥。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大自然中的生命。一窝窝小鸟长大后远远地飞走了,飞到河里,然后亮起悦耳的歌声。水乡人最能理解百鸟争鸣的含义,那是水鸟们回报大自然的一场场露天音乐会!干活累了,坐在田垄地边抽根烟,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享受;心情快要下雨时,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慰藉。从水鸟的鸣叫中,水乡人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插田收割,甚至,还能从鸟语中揣测到年成的丰歉。
水乡的日子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水乡的水早已远离了水乡的乡民。水乡人早已习惯了在稻田里种藕,在池塘里养鱼,飞絮的芦花成了诗人笔下的浪漫,欢快的鸟语悄悄走进往日的梦乡。提起过去的日子,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我听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小题1】请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2】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的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B.原文第2段写“我青年时最喜爱”这篇散文,这是如今听到有人朗读此文时心情变得“平静”、“清澈”的原因。
C.第4段“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这是如今听到中这篇文章“眼里还有泪水”的原因。
D.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比喻生动。
【小题2】作者说“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依据原文,作者想到了什么使自己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