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静里春秋
朱良志
①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誉,博物通古,每评画,多有识见。他评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认为此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突出了“静”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中国艺术极力创造的静寂的意象,原是为了时间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
②宋代唐庚(字子西)有一首《醉眠》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它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③苏轼有诗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无争、无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静寂的,正所谓懒出户庭消永日,花开花落不知年。
④艺术家山静日长的体验,其实就是关于永恒的形上思考,他们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倪云林的《容膝斋图》,画面起手处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枯槎数株,中部为一湾瘦水,对岸以粗笔钧出淡淡的山影,将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间,去体验超越的情致。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奥的终极之理,而是山自白云日自闲,心不为物所系,从容自在,漂流东西。云林有一诗写道:“逍遥天地一闲身,浪迹江潮七十春。惟有云林堂下月,于今曾照昔年人。”他超越乎两间,感受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永恒精神。
⑤沈周对山静日长的境界,也有很深体会,其诗云:“碧嶂遥隐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自太古。”他在《策杖图轴》中题诗道:“山静似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遥遣世虑,泉石是安居。云白媚涯客,风清筠木虚……”沈周一生在吴中山水中徜徉,几乎足不出吴中,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他的画也产生了影响。在太湖之畔,在吴侬软语的故乡,在那软风轻轻弱柳缠绵的天地,艺术也进入了宁静的港湾,吴门画派的静,原是和他们对永恒的追求有关。
⑥“马蹄不到清阴寂,始觉空山白日长”,这是文徵明的题画诗。他生平对道禅哲学和儒家哲学有较深的浸染,他是一个追求静寂的人。静寂不仅和外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静寂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在,与气化的宇宙同吞吐。 
⑦中国艺术有追求静净的传统。清恽南田甚至以“静净”二字来论画,他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天游,就是儒家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体,道家所说的浑然与造化为一。天游,不是俗游,是放下心来与万物一例看。在静中“天游”,便有了永恒。将静视之为艺术之登峰极境,就在于一切外在世界“本静”“本幽”,它是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他于此得永恒之生命精神。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小题2】纵观全文,阐释标题“静里春秋”的内涵。
【小题3】【小题4】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5】【小题6】为什么说第②自然段中,唐庚的诗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8 05:1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C.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C.“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应用程序)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工作组下一步会更加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不断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有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千米分辨率、2.5千米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 覆 盖

陆面(5千米)与近海责任区(10千米)

全 要 素

基本要素十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 球 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毫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到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其中材料二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菌等多种综合检测方法与体系,拥有了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防控技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的危害,并迅速成功研发出病毒快速检测试剂,下发到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临床机构。2017年,中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成功研制,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流感疫苗株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束了中国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单一抗体通过5种不同的抗病毒机制发挥作用,为研制治疗乙型流感全新特效药和通用流感疫苗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2008年,侯云德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但侯云德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新疫苗的抗体反应曲线和我国当时的疫苗生产能力和注射能力,坚定地提出了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

侯云德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重点布置了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摘编自冯华《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侯云德:60年织就防病健康网》)

材料三: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现或者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区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如SARS(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以及过去基本消灭或已被人类控制但由于抗药性或公共卫生措施的消弱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如登革热、结核病、流感等等。其特点如下:第一,人兽共患。新发传染病中有3/4是人兽共患病,动物在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传播范围广。如西尼罗河出血热原发于非洲,鸟类是其储存宿主,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将该病毒带至世界各地。第三,传播速度快。各地以及国际间的密切往来是新发传染病迅速蔓延的重要因素。第四,预防诊治困难。由于缺乏基线资料,对新发传染病进一步的流行趋势很难预测。

(摘编自易彬樘等《中国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四:

2019年初,WHO(世界卫生组织) 发布 2019 年十大健康威胁,其中与传染密切相关的疾病和行为占六个,与十多年前相比,目前传染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了。传染病与地球村的每个生命息息相关,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们与另一个地方出现的新发传染病只有一个机舱门相隔的距离。

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死灰复燃,全球多个地区暴发霍乱,登革热病例数居高不下,尼帕病毒病在印度闪现等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传染病工作者的心。8月,非洲猪瘟突然在中国多个地方出现,再次牵动全球特别是动物防疫部门的神经,传染病工作者永远在路上。

回首2018年,传染病领域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疫苗以及多种药物的临床使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登革热疫苗大范围应用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起轩然大波,但是技术如果用到了正确的领域,则会造福全球。由于中国药物审批提速,2018 年中国国内上市药物种类和质量都有所提升,部分药物对于低收入患者甚至可以免费。

(摘编自李硕等《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领域重要事件回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在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上也处于一流水平,拥有一批国际领先的防控技术。
B.我国能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重大传染病疫情,源于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提升,侯云德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C.新发传染病具有人兽共患、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预防诊治困难等多个特点,因而它们不大容易为人类所控制,危险程度很高。
D.与十多年前相比,如今传染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重要事件既包括过去的病毒死灰复燃,也包括一些新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防控H7N9禽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表现出领先国际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传染病防控已经可以独立自主,不再需要依赖外国。
B.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源于侯云德长期积累的经验及其科学研究与发现,结合新疫苗的反应特征及我国疫苗运用的基本国情,它最终大获成功。
C.过去被基本消灭的或者被控制的传染病有可能重新出现在人群中,成为新发传染病,针对它们造成的危害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措施以及关注抗药性。
D.最新生物科技如基因编辑技术等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大有可为,能够造福全球,但运用不当,也会引发争议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是如何体现文本的客观性的?请分别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一直以来对于网约车等新兴业态持有相对宽容的态度,尤其在拿不准其未来的发展和影响时,往往会对创新保持一定的政策模糊,以便“让子弹飞一会儿”。事实证明,网约车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让社会空闲资源得以重新组织和优化使用,这为网约车赢来了生存空间。
然而,当其发展中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并放大时,就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此次各地方出台新政的背景中,“安全”与“拥堵”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一方面,网约车司机数量急剧膨胀,行业恶性事件开始频频见诸报端,人们心中权衡便利与安全的天平正在渐渐倾向后者;另一方面,在一线大城市已近饱和的道路交通条件下,有城市数据显示,近两年拥堵程度的增加与网约车的发展呈现正相关,这在分城施策时是不可能不考虑的因素。显然这不再是一个该不该监管的问题,而是一个该如何监管的问题。
(《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9日 有删改)
材料二
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约专车和快车用户规模已达2.36亿人,同比增幅超40%。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作为“互联网+交通”的创新业态,网约车解决了传统出行的很多痛点,逐渐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刚需。但急速生长下,泥沙俱下,监管滞后,网约车市场出现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在所难免。
“除了个人信息安全、行车安全、资费合理性等问题外,保险、乘客司机纠纷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很多网约车没有商业保险或者购买家庭自用性质的保险,出现交通事故后消费者无法到保险公司索赔。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0日 有删改)
材料三
5月6日晚间,空姐李某珠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了一辆顺风车赶往市内后遇害。郑州市办案民警对媒体表示,作案人员是一名滴滴司机,身上携有凶器,仍在潜逃中,警方正在抓捕。
5月10日,郑州市公安局发布通报:网约车司机刘某华(男,27岁,郑州航空港区人)有重大作案嫌疑。经专案组用技术手段追踪,显示嫌疑人刘某华作案后弃车跳河,现警方正在相关区域全力展开搜捕。
5月11日,在警方通报的疑犯刘某华落水地点,发现了一具尸体,疑似嫌犯。具体确认还需要待打捞出来以后做DNA鉴定。
同日,滴滴平台发布消息称,自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其他平台业务对全量司机全面审查,用一切手段清理平台上可能的人车不符情况;运营及客服体系全面整改。
(《检察日报》2018-05-12有删改)
材料四
交通运输部:网约车司机无证上岗或被列失信黑名单
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今日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未取得平台、车辆、驾驶员经营许可,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驾驶员,被列入重点关注名单且6个月内仍拒不改正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列入失信联合惩戒主体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发生上述行为情节特别严重、性质特别恶劣的失信主体,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直接列入“黑名单”。
(《新华网》2018-05-11节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网约车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约车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人们不再倾向于出行的便利,而更注重出行安全。
B.因为政府的模糊政策,给网约车的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有城市数据显示,网约车的发展壮大是造成城市拥堵的关键因素,对其监管势在必行。
C.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保险、乘客司机纠纷问题不断,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事件的出现,这使得监管部门开始认真考虑网约车的商业保险问题。
D.郑州警方组织的打捞人员发现了杀害空姐李某珠的疑犯滴滴司机刘某华尸体同日,滴滴官方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平台停业自查整改措施,反映了平台的亡羊补牢之举之及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生业态,我国一般一开始会对其保持一种模糊态势,以便把握他的发展和影响。
B.材料二显示,由于网约专车发展太快,急速生长,导致泥沙俱下,市场出现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事件。
C.空姐被害以及2016年的深圳24岁女性网约车被害案告诉我们,女性在乘坐网约车时,比较容易受到侵害。
D.可以预见,《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其中对于进入失信黑名单司机联合惩戒这一举措,将大大减少网约车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小题3】网约车司机违法事件频频发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司机身上存在伤害隐患,请你从网约车平台建设的角度,对想成为网约车的司机提出一些约束性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重要的“元典”。20世纪初期,《文心雕龙》被黄侃、范文澜、刘永济等国学大师搬上大学讲坛;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对这本书的研究终于形成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据统计,一百年来,有关专著、专书已达750种,论文一万篇。这是中华文化之幸,但对进一步的研究而言,却是一座横亘在面前的高山,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这需要专业研究者对“龙学”海量资料进行全面梳理。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全面检视,需要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文本进行较为彻底的校勘和整理,最终拿出一个更为可靠的具有“定本”性质的文本,以解决尚未有令人满意的文本的问题;二是汇聚古往今来的《文心雕龙》评论和阐释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心雕龙》文义;三是对近百年来丰富的“龙学”成果进行全方位集中梳理,来充分展示其巨大成就,亦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
近百年来,“龙学”的发展虽然有着巨大的成就,但其应用范围和领域相对狭窄单一,有些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一直被轻视或忽视。《文心雕龙》虽然在大学讲台上展示了其文艺学的魅力,但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量很少。之所以如此,与我们对“龙学”性质的认识有关,也与我们缺乏对“龙学”的大规模清理和全面研究有关。实际上,“龙学”的性质不仅是文艺学,《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研究的对象,而且与当今大学教育密切相关,如思想文化教育、审美修养、写作训练等方面,《文心雕龙》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的认识却非常不够。
近年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独特性及其在世界文论话语中的地位问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以《文心雕龙》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文论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然而,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传入以及文学观念的转变,中国文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遭受削足适履的伤害。尽管我们数十年来对《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研究理路、阐释方式以及价值尺度主要还是西学的,《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的本来面目和独特价值仍然有待彰显。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中国文论家必须改弦更张,先彻底摆脱西方文论的枷锁,回归自我,仔细检查、阐释我们几千年来使用的传统的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然后回头来面对西方文论。”对此,我们深以为然。因此,回归中国文论的语境,原原本本地阐释《文心雕龙》,发掘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其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之建构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放眼全球文化和文学,找到中国文论自己的位置,乃是《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归宿。
(摘编自戚良德《百年“龙学”与中华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丰富,这与黄侃等国学大师将“龙学”发扬光大有关。
B.全面检视“龙学”研究成果,既要展示其巨大成就,又要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C.《文心雕龙》文艺学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充分发挥,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还不明显。
D.近代以来由于西学的传入,中国文论话语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受到削足适履的伤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阐述“龙学”的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应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梳理。
B.第二段论述要全面检视《文心雕龙》研究成果,并从三个方面指出研究的不足。
C.第三段阐述了对“龙学”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并论及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D.文章引用季羡林的话,阐明中国文论应回归自己的语境,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至今没有一个“定本”性质的文本,会影响“龙学”的进一步发展。
B.加强对《文心雕龙》的全面研究,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学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C.以“龙学”为主,摆脱西方文论的束缚,才能彰显中国文论话语的独特价值。
D.中国文论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应该阐释传统文论术语,建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