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海南杂忆  矛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6分)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4分)
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0:4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犁杖:最后的方舟
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铁铸的犁铧,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
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再没有如此稳重地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土的印章。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
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好的木匠。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乡村当作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这株已有五十年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海中现了雏形。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好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
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秋实的热情。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
学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
学吧,学会像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
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
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
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
(选自2012年第3期《文苑》)
注:①犁杖,即犁,一种耕地农具,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犁把和犁铧。古时耕地时,牛在前头牵拉着犁杖,犁杖前沿部分犁铧触地翻土,人在后头扶持着犁把。②犁铧,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
【小题1】文章开头写道:“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犁杖因什么而寂寞?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
【小题2】简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1)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2)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小题3】文章标题《犁杖:最后的方舟》具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小题4】许多曾经美好亲切的事物,如犁杖、蓑笠、炊烟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文章结尾段落,作者指出“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现实中“消逝”的现象,探讨作者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推磨

刘庆邦

小时候我不爱干活儿,几乎是一个懒人。可我娘老是说,一只鸡带俩爪儿,一只蛤蟆四两力。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一遇到合适的小活儿,娘就会拉上我,动用一下我的“俩爪儿”,发挥一下我的“四两力”。

秋天,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红薯。鲜红薯不易保存,把一块块红薯削开,削成一片片红薯片子,摊在地里晒干,才便于保存。削红薯片子是技术活儿,由娘操作。娘分派给我的任务,是犯湿红薯片子运到刚耩上小麦的麦子地里,一片一片摊开。这么多红薯片子,啥时候才能摊完呢,我一见就有些发愁。娘好像看出了我的畏难情绪,手上一边快速削着红薯片子,一边督促我:快,快,手脚放麻利点儿!我虽然不爱干活儿,却很爱面子,不愿让娘当着别人的面吵我。,只得打超精神,用竹篮子把红薯片子装满,抵在肚子上,一趟一趟往附近的麦子地里运。天渐渐黑下来了,月亮已经升起,照得地上的红薯片子白花花的。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更没有感到什么诗意,只想赶快把活儿干完,好回家吃饭。

比起晒红薯片子,最让我难忘的活儿是椎磨。

石磨分两扇,下扇起轴,上扇开孔,把轴置于孔中,推动上扇以轴为圆心转起来,夹在石磨两扇间的粮食就可以被磨碎。_磨的上扇两侧,各斜着凿有一个穿透性的磨系眼,磨系眼上栓的绳套叫磨系子,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里,短的一头别在上扇的磨扇上,长的一头杠在人的肚子上,利用杠杆的原理,人往前推,石磨就转动起来。

我刚参与推磨时,还抱不动一根磨棍,娘让我跟她使用同一根磨棍推。娘把磨棍放在小肚子上往前推,我呢,只能举着双手,举得像投降一样,低着头往前推。人的力量藏在身上看不见,只有干活儿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可因为我和娘推的是同一根磨棍,我不知道能不能帮娘增加一点儿力量。娘一个劲儿鼓励我,说

好,好,不错,男孩子就是劲儿大。得到娘的鼓励,我推得更卖力,似乎连吃奶的力气也使了出来。一开始我觉得推磨像是一种游戏,挺好玩的。好多,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让不动的东西动起来,不转的东西转起来。推磨不就是这样嘛!可很快我就发现,石磨可不是玩具,推磨也不是游戏,推磨的过程过于沉重、单调和乏味。只推了一会儿,我就不想推了,拔腿就往外跑。娘让我站住,回来!我没有听娘的话,只管跑到院子外边去了。

等我长得能够单独抱得动磨棍,就不好意思再推磨推到半道跑掉。娘交给我一根磨棍,等于交给我一根绳子,我像是被拴在石磨上,只能一圈接一圈推下去。推磨说不上前进,也说不上后退,因石磨和磨盘是圆形的,磨道也是圆形的,推磨的人只能沿着磨道转圈,转一圈又一圈,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推磨不仅要付出体力,更要付出耐力。每个人的耐心,都不是天生就很足够,多是后天经过锻炼积累起来的。对我的耐心最大的考验来自每年春节前的推磨。一年一度过春节,要蒸白馍,包饺子,炸麻花,需要比较多的面粉。过年主要是吃白面,白面都是由麦子磨出来的。在所有的粮食中,因麦子颗粒小,坚硬,是最难研磨的品种之一。没办法,人总得过年,总得吃饭,再难推的磨也得推。年前学校已经放寒假,我再也找不到逃避推磨的理由,只得硬着头皮加入推磨的行列。平常我们吃不到白面馍,都是吃用红薯片子面做成的黑面锅饼子,锅饼子结实又粘牙,一点儿都不好吃。、吃白面馍的希望构成了一种动力,推动我们把磨推下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农村通电和打面机的普遍使用,石磨就用不着了。我小时候反复推过的、曾磨炼过我的耐心的石磨,也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推磨的时代结束了,怀念就开始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我”干晒红薯片子和推磨的活,体现出“我”生活的年代特征以及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解说了第一段中娘的思想观点。
B.文章语言口语化、生活化,亲切自然,特别是对娘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娘对“我”的关爱之情,还体现了娘,对“我”教育的循循善诱。
C.“当时我-点儿都不觉得美”表达了“我”对晒红薯片子的劳累的真实感受,但从“当时”一词推测,“我”现在很怀念当年生活的诗意。
D.“我”认为推磨是围着磨道转圈的循环往复,再结合打面机普及后就不再用石磨的事实可知“我”喜爱劳动但讨厌重复劳动的思想。
【小题2】文章划横线的段落(第四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具体作用?
【小题3】作者在体力劳动(晒红薯片子、推磨)的过程中有哪些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头上的桄榔树
佚名
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我向研究所的领导请了假,便风雨兼程回家。
母亲原来住的那座泥屋,已经改建成一座二层的砖屋。原来的泥屋坐北朝南,现在的砖屋坐西朝东。母亲住在二层,凭窗可以看到东边山头上的那两棵挺拔的桄榔树。树下绿草如茵,野花盛开。
“长锁,”我的乳名叫长锁,“娘死后,你要把我埋在桄榔树旁!”
“主葬?”
“不是。埋盒子,不起坟头。你爹回来时,知道我在那里就行。”
父亲叫榕生,1948年秋天被抓壮丁,1949年冬天去了台湾。那时我仅3岁,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供我上大学。
1996年11月,我陪母亲到泰国旅游。一天晚上,正赶上水灯节,夜色越浓,灯火越明,天上星光,水上烛光,交相辉映。
“咱也做一盏水灯吧!” 母亲提议。
附近小贩群集,可以买到做水灯的材料。
母亲用芭蕉叶做了一盏莲花形的水灯,学曼谷市民的样子,明烛点香,把水灯放到水面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这湄南河,流到哪里去?”母亲问我,我答:“这湄南河,往南流,流到泰国湾。水灯绕过中南半岛,就漂到了海南岛,再往东北方向漂,就漂到台湾岛……
1999年11月,我陪母亲到马来西亚旅游。一天晚上,我们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一个超市里购物。有游客在买棕榈糖果、小瓶装棕榈食用油。
母亲想买,我心里纳闷儿。
母亲说:“我问过导游小姐,她告诉我,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
我在家乡小住三日。一天上午,我走上东边山头,看见一对青年在桄榔树下烧香、磕头,不解其意。下山后,到了旭日小学,向谢校长请教。
谢校长笑着问我:“那桄榔树是啥样的?”
我说:“是挺拔的。”
“有没有枝蔓?”
“没有枝蔓,一心向上。”
“这就对了——它没有枝枝蔓蔓,说明它一心一意。男女青年拜桄榔树,是希望自己的配偶像桄榔树那样对待自己——一心一意,没有技蔓。”
我按照母亲的遗愿,把她的骨灰盒深埋于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旁。
父亲从台湾回到了大陆。
父亲问:“这改建的房子,怎么坐西朝东?”
我答:“这是按照母亲她老人家的意思改建的。她想看到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
父亲默默地走上东边的山头。
“你娘的骨灰盒存放在哪里?”
“就在这桄榔树旁。”
桄榔树修长的树干,直指高远的天幕。太阳和月亮挂在天幕上。
【小题1】文章第2段的描写看似闲笔,但极具匠心,说说其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母亲由“棕榈树”突然想到“桄榔树”,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小题3】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哪几个细节刻画母亲的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赵佩荣与强英雄

杨绛

①赵佩荣拿起电话听筒,不论是收听或打出去,必定先切实介绍自己:“我是庙堂巷杨家的门房。我叫赵佩荣。赵———就是走肖赵———走肖赵……”他的声调至今还在我耳朵里呢。我爸爸常在内已卧室的厢房里工作,电话安在厢房墙外。每逢佩荣再三反复地说“走肖赵———走肖赵……”,爸爸就急得撂下正在做的事,往妈妈屋里躲,免得自己爆炸。我们听了佩荣的“走肖赵,走肖赵”又着急,又要笑;看到爸爸冒火,要笑又不敢笑。可是谁也不好意思告诉赵佩荣,他没有必要介绍自己。幸亏接电话不是他的任务,除作他经过那里恰逢电话铃响。

②赵佩荣是无锡安镇人,自说曾任村塾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也曾在寺院里教和尚念经。他的毛笔字虽然俗气,却很工正。他能为人用朱笔抄佛经。

③他五十来岁,瘦瘦的中等个儿,背微驼,脸容削瘦,嘴上挂着两撇八字胡子,“八”的一撇一捺都往下垂。他走路迈方步,每说话,总陪着抱歉似的笑,把嘴唇尖呀尖的,然后先说声“这个这个”———安镇土音是“过个是个……”。平时他坐在门房里,有客来,他只需叫经常在他身边的阿福到里面去通报,他只管倒茶。女佣买菜回来,坐在门房里请他记帐。他有许多印得字细行密的小说,如《济公传》、《包公传》、《说岳》之类,闲时就戴上老花镜看看。他什么事都能干。他为我们磨墨,能磨得浓淡适宜。打毛衣的竹针往往粗细不匀,他能磨得光滑匀称。他也能做蚊香的架子。家常琐事件件都能,件件都能,其实也就是一无所长。他显然是个典型的平庸人。

④夏天他买只新的藤躺椅,有抽屉能抽出搁脚,比我爸爸的旧躺椅讲究也舒服。他坐在外边大柏树大院里乘凉,我两个弟弟喜欢跟佩荣一起乘凉,听他讲自己的往事。

⑤佩荣说,他本姓强,叫强英雄。他是过继给赵家作儿子的。他可是个真正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吓!他“从前的荒唐啊”,简直独一无二!往常抽大烟的不酗酒,酗酒的不抽大烟,他却又是烟鬼,又是酒鬼。吓!他“从前真是作尽了孽!”

⑥我们听了弟弟的转述,不能相信。佩荣那么个好人,能作什么孽!我们怀疑他自愧窝囊而向往英雄,所以学着浪漫派的小说家,对着镜子把自己描绘成英雄,而且像浪漫主义的角色,卖弄自己并没有的罪过。我们教弟弟盘问他怎么荒唐,怎么作孽。

⑦佩荣说:他喝醉了酒,夜深回家,在荒坟野地里走,把露出地面的棺材踩得嘎嘎地响,有些棺材板都给他踩穿了。

⑧也许他当着我的弟弟,说话有顾忌,但我们只笑他想象有限,踩破几块棺材板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呢!他就创造不出更离奇的荒唐史或作孽的事了。

⑨他又讲起自己的儿子,更证实了我们的怀疑———他在编故事。他说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是种田的,二儿子是木匠,三儿子当兵,四儿子做官,是个县知事,这个儿子最坏。他最喜欢当兵的老三。这种故事中国外国都很普通。

⑩赵佩荣大概真的抽过大烟。一次,他告诉我爸爸:打官司的某某当事人准有烟瘾,在屏门前掉落一个烟泡。他把烟泡呈给我爸爸看,爸爸不在意,叫他扔了。佩荣哪里肯扔,他后来向家里女佣人承认,他倒杯茶把烟泡吞了。我妈妈背后笑说:这真是所谓“熟煤头一点就着”。可是他并不因此又想抽大烟。他连香烟都不抽,酒也不喝。

⑪自从佩荣来我家当门房,我家的佣人逐渐都是安镇人了。他经常为镇上的倒霉人向妈妈求情:“太太,让他(或她)来干干活儿,给口饭吃就行。”他尽给我家招些没用的人。门口来了“强横叫化子”,他大把的铜板施舍———虽然不是他自己的钱。这类行径大概也带些浪子气息。

⑫他在我家十多年,从没听说他和家里人有什么来往。直到日军入侵,苏州沦陷的前夕,他那个做官的儿子忽派人来接了他到任所去。当时我不在家。我一再问爸爸:“佩荣真有个做官的儿子吗?”爸爸说,确是真的,那儿子是一个小县的县知事。

⑬想到赵佩荣的做官儿子,常使我捉摸“强英雄”是否也是真的?“英雄”这名字是谁给起的?大概浪漫故事总根据民间实事,而最平凡的人也会有不平凡的胸襟。

(选自《杨绛文集·散文卷(上)》,有删改,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作者将“再三”“反复”两个看似重复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表现出赵佩荣打电话时令人发笑的形象特征,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B.赵佩荣虽然是庙堂巷杨家的门房,但自说曾任村塾教师,教过《古文观止》,还能为人用朱笔抄佛经,暗示他“也会有不平凡的胸襟”。
C.作者不能相信弟弟转述的赵佩荣的故事,于是让两个弟弟跟赵佩荣在大柏树大院里一起乘凉,教他们盘问赵佩荣怎样荒唐,怎样作孽。
D.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外貌、行为等描写手法,记叙中穿插议论,使赵佩荣这一老门房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阅读⑤~⑬段,简要分析作者眼中赵佩荣的“英雄”形象
A.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题“赵佩荣与强英雄”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树的事
刘江滨
我的老家宅院里有一棵老枣树,父亲说他小的时候院里头就有,估计总得有上百年了吧。而今,父亲已不在人世了,这棵老枣树依然蓬勃蓊郁,每年秋季都结出香甜的红枣。
老枣树长在窗前,树身不高,也不很粗,中间裂开一条深深的树洞,树干60度倾斜着,像一个佝偻身躯的老人。我小时候它就这样,过了50年,它还是这样,似乎岁月在它身上停止了迁延。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鸡到了晚上,往往不回鸡窝睡觉,而是习惯飞到枣树上栖息。我也喜欢登着树洞爬上枣树玩耍。童年的喜好竟然与动物相同,实在有趣。这让我想起人类的童年时期,我们的远祖最早也是筑巢而居,把家安在树上的。唐尧时代有位隐士名“巢父”,即如此。
去过山西的晋祠,那里有春秋时期留下的柏树,距今快3000年了,树身皲裂得七沟八壑,形状怪异,部分还补着水泥,①树根也隆起地面,像老人的手青筋暴露,但树冠如伞,葱茏沃若,新叶碧绿,如新鲜的娇娘。这是我见到的树龄最长久的古树了,也是我见到的最长久的生命体。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早已化作尘埃烟云,而与他们同龄的树,“春秋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经无数次雷击、风摧、洪淹、地震、兵燹等无妄之灾,仍好好活着,老而弥坚。
万物的寿命都有长有短,树也一样,树种不同,生命的长度也迥异。凡是易成活、长得快的树都短命。有一种树叫泡桐,几年工夫发面似的巨大粗壮,树身多汁,小时候淘气,拿小刀戳一下,汁液就流出来,像人的眼泪。这种“速成”的泡桐寿命很短,不几年就枯死了,而且质地粗疏、弱脆,不堪大用。但城市拿它做行道树倒也合适,树大叶阔,今天栽种,翌年就可享受绿荫了。寿命最长的树种应该是松树柏树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们祝福寿星常说“寿比南山不老松”。它们多栽种在陵园墓地,祠堂寺庙,皇家园林,象征万古长青,永垂不朽。黄帝陵,避暑山庄,武侯祠,清东陵西陵等故地旧地所在多有,古意森然,平添了一份岁月感、历史感和肃穆的气息。松柏不仅常被人们赋予精神的象征意义,生活中也堪称栋梁之材,质地密实坚韧,不折不弯,盖房子做家具做寿材都是上好的木料。
最文艺的树应该是柳树了。柔媚,浪漫,伤感,多喻离别。柳树特别容易成活,插个枝不久就冒牙了。树的形状不够高大雄壮,有一种垂柳更是枝条柔软细长,婀娜婆娑,随风飘拂,颇像柔顺乖巧的女子,河边、田畴、井旁、房前屋后到处可见。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始,柳树跟诗人结下不解之缘,关于柳树的名句车载斗量。诸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等。这里“杨柳”就是柳树,跟杨树没丁点关系,譬如“杨柳细腰”是说女人婀娜的腰肢,像摇摆的柳树,如果像杨树那样直挺挺,岂不大煞风景?
我们生活的北方平原,最家常的树是杨树、槐树、榆树、柳树、枣树、桑树、椿树,还有桃李杏梨等果树。农村长大的孩子,童年记忆的底色就是爬树攀高,抓知了,偷果子,找鸟蛋。用树杈做弹弓,用树棍做皮牛,用树枝做伪装帽。在食不果腹的饥馑年代,槐花、榆钱、树皮、树叶等都是救命的食材。树木是人类的密友,甚至是生命的孵化器,人类是从丛林中走出来的。没有树,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就是荒漠。
有树的地方,就有人烟,有树的地方,就有文明。中华文明唐之前北方是中心,后来就移到南方了。据说跟树有关。唐之前,北方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森林繁茂,不仅有母亲河黄河,河边林地还有大象出没,要不河南为什么叫“豫”呢?字里有“象”,黄河边上还出土过大象的化石。北方翠竹成林,所以才能就地取材、竹简作纸,书写青史,竹子绝对不会千里迢迢从南方运来。后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王朝更迭,大兴土木,战乱频仍,森林被毁,气候变得寒冷,北方不再适宜竹子生长,大象更是南迁。文明也如候鸟找寻温暖。比如宋代,大文人苏东坡、王安石、陆游、欧阳修等多是南方人。即使如今,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文明程度就高,反之就低,②树木稀疏,精神也荒凉了。
庾信作《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树及人,生发对生命从葳蕤到肃杀的慨叹,表达出一种无奈、伤感、苍茫的情绪。人的生命意识从来就有许多和自然界的树木联系在一起,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一树鹅黄到碧叶青青,从落英缤纷到枝桠萧条,一如人的生命年轮轨迹。生生死死,枯荣寂灭,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小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画画,让大家画一个家。大多学生的画面是这样的:一座房子,旁边有一棵树,树的下面是人,树的上方是圆圆的太阳,房子前面有一只鸡或一只狗。这就是我们的家,家园里怎么能没有树呢?
【小题1】文章开头两段详细描写了老家宅院里的老枣树,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分析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分析画线②处的含意。
【小题3】文章结尾说:“家园里怎么能没有树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树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任选两点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