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
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小题1】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小题2】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小题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6 05:0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分析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小题1】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野生鱼

我老家那地方河塘很多。河是长的,河水从远方流过来,又向远方流过去。塘的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方。塘里的水像镜面一样,只反光,不流动。有水就有鱼,这话是确切的,或者说曾经是确切的。至少在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们那里处处的水里都有鱼。那些鱼不是放养的,都是野生野长的野鱼。野生鱼也叫杂鱼,种类繁多,难以胜数。我记得有鲫鱼、鲇鱼、黑鱼、鳜鱼、嘎牙、窜条,还有泥鳅、蚂虾、螃蟹、黄鳝等等。既然是野生鱼,它们就没有主家,谁都可以钓,可以捉。

②下过一两场春雨,地气上升,塘水泛白。我便找出钓竿,挖些红色的蚯蚓,到水边去钓鱼。我的钓竿是一根木棍,粗糙得很,说不上有什么弹性,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钓鱼的兴致,我在春水边一蹲就是半天。芦芽从水里出来了,刚钻出水面的芦芽是紫红色,倒影是黑灰色。岸边的杏花映进水里,水里一片白色的模糊。有鱼碰到芦芽了,或是在啄吃附着在芦芽上的小蛤蜊,使芦芽摇出一圈圈涟漪。涟漪在不断扩大,以致波击到了我的鱼漂。鱼漂是用蒜白做成的,灵敏度很高,稍有动静,鱼漂就颤动不已。这时我不会提竿;有前来捣乱的蜻蜓落在钓竿的竿头,我仍然不会提竿——我要等鱼漂真正动起来。经验告诉我,钓鱼主要的诀窍就是一个“等”。除了等,还是等。你只要有耐心,善于等,水底的鱼总会游过来,总会经不住诱饵的诱惑,尝试着吃钩。不是吹牛,每次去钓鱼,没多有少,我从没有空过手。把一个银块子一样的鱼儿提出水面的一刹那,鱼儿摆着尾巴,弯着身子使劲挣扎。鱼儿挣扎的力道通过鱼线传到钓竿上,通过钓竿传到我手上,再传到我心里,仿佛一头是鱼儿,一头是心脏,鱼儿在跳,心比鱼儿跳得还快,那种激动的心情实在难以言表。

③钓鱼上了瘾,夏天我也钓鱼。一个炎热的午后,知了在叫,村里的大人们在午睡,我独自一人,悄悄去村东的一个水塘钓鱼。水塘周围长满了很高很茂密的芦苇,把整个水塘都遮住了,从外面看,只见苇林,不见水塘。我分开芦苇,走到塘边,往水里一看,简直高兴坏了。一群鲫鱼,大约有几十条,集体浮在水面,几乎露出了青色的脊背,正旁若无人地游来游去。这种情况,被大人说成是鱼晒鳞。对不起了,可爱的鲫鱼们,趁你们出来晒鳞,我要钓你们。我把鱼漂摘下来,把包有鱼饵的鱼钩直接放到了鱼面前。鲫鱼倒是不客气,我清楚地看见,一条鲫鱼一张嘴就把鱼钩吃进嘴里。我眼疾手快,手腕一抖,往上一提,就把一条大鲫鱼钓了上来。当我把一条鲫鱼从鱼的队伍里钓出来时,别的鱼都有些出乎意料似的,一哄而散,很快潜入水底。但鲫鱼的智力还是有问题,我刚把鱼钩从鲫鱼嘴上取下来,那些鲫鱼复又聚拢在一起,浮上来,继续款款游动。我如法炮制,很快又钓了一条上来。那天中午,我钓到了十几条又白又肥的鲫鱼。

除了钓鱼,我还会摸鱼。摸鱼是盲目的,等于瞎摸。我把身子缩在水里,水淹到嘴巴下面,留着嘴巴换气,水里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全凭两只手在水里瞎摸。再说,水是鱼的自由世界,鱼在水里蹿来蹿去,非常敏捷。而人的手指头远远赶不上鱼游的速度,要摸到鱼谈何容易!哎,您别说,只要我下水摸鱼,总会有倒霉的鱼栽到我手里。

⑤我在村里小学上二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到河堤上去摘蓖麻。蓖麻是我们春天种的,到了夏末和秋天,一串串蓖麻成熟了就可以采摘。那天天气比较热,摘了一阵蓖麻后,老师允许我们男生下到河里洗个澡。男孩子洗澡从来不好好洗,一下水就乱扑腾一气。正扑腾着,一个男生一弯腰就抓到了一条鲫鱼。那条鲫鱼是金黄色的,肚子一侧走着一条像是带荧光的银线,煞是漂亮。男生一甩手,把鲫鱼抛到了岸边。鲫鱼跳了几个高,就不跳了,躺在那里喘气。见这个男生抓到了鱼,我们都开始摸起鱼来。河里的野生鱼太多了,不是我们要摸鱼,像是鱼主动地在摸我们。有的调皮的小鱼甚至连连啄我们的腿,仿佛一边啄一边说:来吧,抓我吧,看你能不能抓到我!有的男生不大会摸鱼,他们的办法是扑在水浅的岸边,用肚皮一下一下往岸上激水。水被激到岸上,水草里藏着的鱼也被激到了岸上。水像退潮一样退了下来,光着身子的鱼却留在了岸上,他们上去就把鱼摁住了。

⑥那次我们在水里扑腾了不到半小时,每人都摸到了好几条鱼。我摸到了鲫鱼、鳜鱼,还摸到了一条比较棘手的嘎牙。嘎牙背上和身体两侧生有利刺,在水中,它的利刺是抿着的。一旦捉到它,把它拿出水面,它的利刺会迅速打开,露出锋芒。稍有不慎,手就会被利刺扎伤。有人摸到嘎牙,为避免被利刺扎伤,就把嘎牙放掉了,我摸到嘎牙就不撒手,连同裹在嘎牙身上的水草一块儿拿出水面,抛在岸上。嘎牙张开利刺,嘴也一张一翕很不情愿的样子,但已经晚了。

⑦现在我们那里没有野生鱼了,河里塘里都没有了。有一段时间,小造纸厂排出的污水把河水塘水都染成了酱黑色,野生鱼像受到化学武器袭击一样,统统被毒死了,连子子孙孙都毒死了。我回老家看过,我小时候钓过鱼的水塘,黑乎乎的水里扔着垃圾,沤得冒着气泡。气泡炸开,散发的都是难闻的毒气。这样的水别说野生鱼无法生存,连水草和生命力极强的芦苇都不长了,岸边变得光秃秃的。

不光是野生鱼,连一些野鸟和昆虫,都变得难以寻觅。以前,我们那里的黄鹂子和赤眉鸟是很多的,如今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蚂蚱也是,过去野地里的各色蚂蚱有几十种,构成了庞大的蚂蚱家族。农药的普遍使用,使蚂蚱遭到了灭顶之灾。

我想,也许有一天,连被我们称为害虫的老鼠、蚊子、蟑螂等也没有了,地球上只剩下我们人类。到那时候,恐怕离人类的灭亡就不远了。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2】赏析第②段加点词“钻”的精妙之处。
【小题3】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本文的标题是“野生鱼”,但最后却写到了“人类”的命运,请从谋篇构思角度进行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遗失在秋街上的梦

若能回到西周,我定然要挑一担布,嗤嗤地到水海子村贸丝,寻见那位美丽的姑娘,等待她说:“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然后幸福的醉去。

曾以为,在这化佛山下,会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三间茅屋,两把藤椅一壶茶。闲时劈柴喂马,乘白云,沐微雨,到田野里去锄瓜。然而,十几年后,不见了白云,消失了微雨,一切都变了模样。

在茫茫千里的滇西彝山腹地,有山名曰“化佛山”。山上树木参天,藤树缠结,遮天蔽日,令人想到“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的爱情歌曲。林中小道,谷幽路转,溪水潺潺,是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山下良田千亩,农舍烟缭,仿佛桃花源一般。自明代其就有很多高僧在这清幽之地修行,“万年修来化佛去、修身养性第一山”。

山顶有一条街,就是著名的秋街。秋街还有两个别名:响鼓地和花街。相传,地底埋藏着一面巨大的战鼓。登临之际,用力跺脚,地下会传来似有若无的沉沉鼓声。这里,满是野花野草,从春到秋,花香四溢,于是又有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名字——花街。

花街确是一个适宜青年男女抒情的地方。也许从西周开始,这里就有赶秋会的习俗。立秋之日,化佛山周围村寨的青年男女,自带糕点水酒,聚到秋街,在华盖般的古木浓阴下,弹起弦子,对山歌,唱小调,跳一场欢快的左脚舞,传达爱意,交换信物。用歌声唱出他们爱的乐章,用舞步迈出他们爱的行程。年复一年,演义着无数让人沉醉的爱情故事。

那一年,刚从学校毕业,到化佛山下小城工作。那时的自己是多么年轻啊!花格子的衬衣,石磨蓝的牛仔裤,擦得锃亮的皮鞋,加上弯曲微卷的头发,连自己都感觉帅气、精神。也是立秋,我被村里的好友阿亮扯着,来到秋街。那还是纯粹的“村姑时代”,平日闲聊,总是说起村里姑娘们多么美丽,多么温柔,那质朴与灵巧,又不乏痴情,竟如远古时代的钟情女子一样。如今,终于能够和她们近距离亲密接触,机会何其难得!节日里的秋街欢快热闹的气氛,仅用“美女如云”一词真是难以道尽。因为是当地人,阿亮自然是赶秋会的“油条”了,仿佛整个秋街上的姑娘他都认识,一会儿拉着姑娘们跳脚,一会儿又在青松树旁茶花树下用我听不懂的彝语和姑娘们玩笑。偶尔还大胆地和姑娘们动一下手脚,羞得姑娘们远远跑去……

也许跳累了,阿亮终于约我和他最要好的几个姑娘在林间的草坪上坐了下来。喝着姑娘们带来的甜甜的水酒,一群青年人,在既羞涩含蓄又毫无遮拦的说笑中相互熟稔起来。就在分手的那一刻,那个始终微笑着默默不语的姑娘羞赧地向我走来,把一双鞋垫塞到我手里。还没来得及致谢,她就低下头,一转身,跑远了。哦,“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经不住凉风的娇羞”,脑子里即刻出现徐志摩的诗句。

在我再三的追问下,阿亮向我介绍了那姑娘的情况,说她是山下水海子村的……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毫无意料时出现。就在那秋街上,就在那姑娘低头娇羞的那一刻,仿佛那个美丽的梦就开始了,那句诗,始终如刀刻一般,挥之不去。一份亲切,一份怜爱,一份思念,在思绪中弥漫开去,溢满了秋街。

于是我努力去翻阅着那山、那水、那村庄,得知了化佛山下那些美丽的村庄,水海子、新房、大平地、小石桥……

然而,造化弄人,美丽的风景也总是容易错过。下一个立秋日到来的时候,我被公司派去出远差了,这一去就是十几年。我一直想,那美丽的姑娘一定站在秋街上向着远方的山路上眺望,不见我的到来,是否也“泣涕涟涟”?只好数着日子等待着下一个立秋日。

终于,又踏上那通往秋街的山路。我想像着村口姑娘的“载笑载言”,低着头,一一细说着别后的那份思念与深情。可是,当我站在当年与姑娘分手的秋街上,忽然发觉秋街已不是过去的秋街了——没有了三五成群嬉笑的村姑,也没有了欢快的舞蹈和盈盈的笑脸。只有那卖电子手表的小贩,高声喊着,叫卖得热火朝天。失落,莫名的失落;紧张,莫名的紧张。莫非我再也不能遇见那美丽的姑娘?我可是连她的名字也还都没有问到……

从秋街回来,我发疯般地去寻找阿亮。结果是他到青海湖挖虫草去了,多年杳无音信。找个理由走访水海子村,姑娘人去屋空,只有蛛丝网儿织在窗框上,人说姑娘们都到深圳打工去了。很想打探那送我鞋垫的姑娘姓甚名谁,可又无从问起……

姑娘送的我鞋垫至今还好好珍藏着。谛视着那细细密密的线纹,仿佛绣满了密密的情缘和时代的密码。但无论如何,也弄不懂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把上千年的村姑时代摧毁,涤荡得不留一丝痕迹。那化佛山上的秋街,不知当算我梦开始的地方,还是伤心开始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化佛山这名字是有误的,先前肯定不叫这个——那烂漫的秋街,那传说千年的爱情,怎么会和“化佛”二字有关呢?

十几多年过去,恍惚中总是感觉自己最为珍贵的东西遗失在了化佛山,在秋街,总想去找回。再次走在秋街上,当年跳左脚舞的响鼓地已被一条公路穿插得七零八落。秋街仿佛更加热闹了,还是美女如云,却个个如香港女郎。我知道,她们是村姑们的后代。当年的村姑们,老态地坐在远处,以兜售山货、土产为生。她们依然静默,或许在想着当年的情郎吧?那是在默默地祭奠着一场有始无终的爱情。

我无目的地在秋街上走着,仿佛要寻回什么,但分明是更加失落了。山水依旧,花木繁盛,响鼓地踏上去,依然沉沉作响。节日之际,旅游的人们来了,花街随处可见整装待发的游客。附近的村民在山林间来往穿梭,有的用牲口驮,有的用尖底篓背,那是他们要卖的货物,开汤锅用的食物和水。一张三色布摆一个货架,一块草地就能摆一个地摊,有射箭的,有打气枪的。花街一侧高大林木里仍然有左脚歌舞表演,弦声清脆悠扬……

可是,梦中那质朴、美丽的姑娘,那甜蜜的酒水,还有油条般的阿亮,都到哪里去了呢?你们还在其间吗?

(取材于李光伟同题散文)

(注)左脚舞,彝族的一种传统舞蹈。

【小题1】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B.作者毕业初到化佛山之际就产生了“抱布贸丝”的遐想。
C.本文描写的爱情故事,是作品的主体,承载着文章的主题。
D.本文有实写,有虚写,虚实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味。
【小题2】对下面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出自《诗经·氓》。“将”,读qiāng,意思是“请”。
B.羞赧:羞涩;指因害羞而脸红。赧,读nǎn,指脸红的样子。
C.杳无音信:一点儿音信也没有。杳,读yǎo,意思是没有踪迹。
D.谛视:认真地察看。谛,音、意都与“真谛”的“谛”相同。
【小题3】本文详细叙述了秋街赶秋会的习俗,从全文看,其目的是什么?
【小题4】联系全文回答:作者说“化佛山这名字是有误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5】作者遗失在化佛山“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遗失的原因何在?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小题6】《论语·子罕》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结合本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乐园
师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大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才”呢?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1937年3月版《黄花苔》,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与下文孩子们在“乐园”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
B.第④段写“我”失去乐园的原因,表达了人生的哀伤:失去亲人的哀痛,美好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还有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
C.文章线索清晰,扣住“乐园”展开,由农村禾场上的乐园写到“我”失去乐园,怀想乐园,再写到失去乐园后孩子们的惨状和作者的忧伤。
D.文章语言质朴,却善用细节表现思想,如文中写“老鳖晒盖” 游戏,就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及玩乐的天性,也映衬了乡村的热闹。
(2)文章第②段 “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3)文章标题“失乐园” 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0分)
怀君与怀珠
林清玄
在清冷的秋天夜里,我穿过山中的麻竹林,偶尔抬头看见了金黄色的星星,一首韦应物的短诗从我的心头流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我很为这瞬间浮起的诗句而感到一丝震动,因为我到竹林并不是为了散步,而是到一间寺院的后山玩,不觉间天色就晚了,我就赶着回家的路,步履是有点匆忙的。并且,四周也没有幽静到能听见松子的落声,为什么这一首诗会这样自然地从心田里升了出来?
也许是我走得太急切了,心境突然陷于空茫,少年时期特别钟爱的诗就映出来了。
我想起了上一次这首诗流出心田的时空,那是前年秋天我到金门去,夜里住在招待所里,忽然听见院子里传来哔哔剥剥的声音,我披衣走到庭中,发现原来是松子落地的声音,“呀!原来松子落下的声音是如此的巨大!”我心里轻轻地惊叹着。
捡起了松子捧在手上,韦应物的诗就跑出来了
于是,我真的在院子里独自地散步,虽然不在空山,却想起了从前的、远方的朋友,那些朋友有许多已经多年不见了,有一些也失去了消息,可是在那一刻仿佛全在时光里会聚。一张张脸孔,清晰而明亮。我的少年时代是极平凡的,几乎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是在静夜里想到曾经一起成长的朋友,却觉得生活是可歌可泣的。
我们在人生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其实是一种老去),会发现每一个阶段都拥有了不同的朋友,友谊虽不至于散失,聚散却随因缘流转,常常转到我们一回首感到惊心的地步。比较可悲的是,那些特别相知的朋友往往远在天际,泛泛之交却在眼前,因此,生活里经常令我们陷入一种人生寂寥的境地。朋友不在身边的时候,感觉到能相与共话的,只有手里的松子,或者只有林中正在落下的松子!
在金门散步的秋夜,我还想到《菜根谭》里的几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朋友的相聚,有时心境正是合此,可惜我们做不到那么清明一如君子,却留下了满怀的惆怅、思念与惘然。
平凡人总有平凡人的悲哀,这种悲哀乃是寸缕缠绵,在撕裂的地方、分离的处所,留下了丝丝的穗子。不过,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欢喜,这种能感受到风的声音与雁的影子,在吹过之后,还能记住一些椎心的怀念与无声的誓言。悲哀如橄榄, ;欢喜则如梅子, 。
那远去的记忆是自己,现在面对的还是自己,将来不得不生活的也是自己,为什么在自己里还有另一个自己呢?站在时空之流的我,是白马还是芦花?是银碗或者是雪呢?我感觉怀抱着怀念生活的人,有时候像白马走入了芦花的林子,有时候又像银碗里盛着新落的雪片。
在想起往事的时候,我常惭愧于做不到佛家的境界,能对境而心不起,我时常有的是对于逝去的时空有一些残存的爱与留恋,那种心情是很难言说的。对那些曾经有恩于我的人,那些曾经爱过我的朋友,或者那些曾经在一次偶然的会面启发过我的人,甚至那些曾践踏我的情感,背弃我的友谊的人,我都有一种不忘的本能。有时不免会痛苦地想,把这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吧!让我每天都有全新的自己!可是又觉得人生的一切如果都被我们忘却,包括一切的忧欢,那么生活里还有什么情趣呢?
我就不断地在这种自省之中,超越出来,又沦陷进去。
但,在深处里的疼痛,还不是那些生命中一站一站的欢喜或悲愁,而是感觉在举世滔滔中,真正懂得情感,知道无私付出的人,是愈来愈少见了。我走在竹林里听见飒飒的风声,心里却浮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句子正是这样的心情。
韦应物寄给朋友的这首诗,我感受最深的是“怀君”与“幽人”两词,怀君不只是思念,而有一种置之怀袖的情致,是温暖、明朗、平静的,当我们想起一位朋友,能感到有如怀袖般贴心,这才是“怀君”!而幽人呢?是清雅、温和、细腻的人,这样的朋友一生里遇不到几个,所以特别能令人在秋夜里动容。
当然,朋友总有人的缺点,我的哲学是,如果要交这个朋友,就要包容一切的缺点,这样,才不会互相折磨、相互受伤。
包容朋友就犹如贝壳包容珍珠一样,珍珠虽然宝贵而明亮,但它是有可能使贝舌受伤的,贝壳要不受伤只有两个法子,一是把珍珠磨圆,呈现出其最温润光芒的一面;一面是使自己的血肉更柔软,才能包容那怀里外来的珍珠。前者是帮助朋友,使他成为“幽人”,后者是打开心胸,使自己常能“怀君”。
我们在混乱的世界希望能活得有味,并不在于能断除一切或善或恶的因缘,而要学习怀珠的贝壳,要有足够广大的胸怀来包容,还要有足够柔软的风格来承受!
(本文有删节)
(小题1)联系上文,在空格内各补上一句话,要求明确比喻义,语句连贯、生动。(每句不超过10个字)(2分)
(小题2)作者说“为什么这一首诗会这样自然地从心田里升了出来”,请分条概括原因。(6分)
(小题3)本文多处引用韦应物的短诗,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含义。(4分)
(小题5)作者的交友哲学是“如果要交这个朋友,就要包容一切的缺点”,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不超过80个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