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西藏
佚名
①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起了西藏。他说:“我觉得特别想去趟西藏。现世江湖混得我特别累,相信去了西藏,一定能找到一种超脱。”我大笑道:“哥们儿,别去了。没用!”
②很多人喜欢把旅行当做救命稻草,可谁知“救命稻草”这个词本身就是个谬论。传说“救命稻草”的出处有二:一个人溺水了,抓到了一根稻草,意念上觉得是抓到了陆地,靠意志游到岸边活了下来;二是说那个人靠着稻草的空心呼吸,最终等到了营救。不论哪个,时间长了都救不了命。旅行,其实也只是给了你思考人生的时间罢了,改变不了命运的。
③我是个有西藏情结的人。从很小开始,珠穆朗玛峰就成了我的终极梦想,到现在也一直认为,死也要死在珠峰上,给后人做路标都好。一年前,我也一样深信西藏是世间最后一片净土,是最接近佛祖的地方。江湖险恶,红尘世俗,再大的背负,到了西藏都能得到解脱。
④可是,从西藏回来后,我不再这么想了。出发之前,很多朋友给我打预防针,说不要对西藏抱太大幻想,你一定要失望的。回来后,我坚定了一开始的论点——西藏拯救不了谁。可是,我却更爱西藏了。
⑤西藏,是天堂也是地狱。过了唐古拉山脒,看见雪山的一刹那,那叫欣喜若狂。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水是那么清澈,这不就是天堂么?拉萨河的日落,珠峰星空,羊湖如玉带般的妖娆、山南河岸里的沙洲……睁着眼睛的时候,让你不能不相信这里就是天堂。那些深信着西藏是天堂的人,往往都是外人。他们来了,走了,看到了美景,膜拜了神明,就够了。
⑥我很幸运跟我一起去珠峰的有一群援藏医生,跟他们攀谈后,我开始相信西藏也是地狱。由于长期缺氧,心脏受到很大的负担,西藏当地人平均寿命比低海拔地区要短。由于交通因素,物资严重缺乏,很多人生了病却没有医药。珠峰大本营住宿那晚,帐篷的主人拿出了嫁妆,想要跟游客换手机,因为买不到。去林芝的路上导游笑话说,那曲挖虫草的人相当富有,有一次拦截了一辆自驾的越野车,从家里搬出好几十万现钞,愣是要买下车子来。我总觉得西藏是神用来测试众生的地方,因为身处苦难,你才会去相信;因为相信,才会满足感恩;因为感恩,才终究能与心魔和平相处从而幸福。
⑦西藏既是净土,也是俗世。很多人相信西藏是净土,是因为这里的信众。他们对神虔诚的信仰,在某个瞬间总能影响到你,让你也有片刻相信希望。我住的客栈就在大昭寺旁,早晚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去八廓街坐着.看藏民转寺。转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藏民跋山涉水而来,磕等身长头,一步一步都转得很认真;而更多的是拉萨本地人,跟例行公事一样走得很快,跟朋友聊着天,念着经文,10分钟转完了赶快去上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快慢,他们多会来大昭寺或布达拉宫朝拜,信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混在这样的人流中,就算你不信,也是平和而幸福的。
⑧你要是这个时候就对着世界上的其他人说“看吧,这就是我说的西藏”,那你就错了,因为你一个转身,会发现你刚刚施与钱让她买文具的磕长头的小姑娘,也在伸手向其他的游客要钱。八廓街上满满的都是卖假的天珠、蜜蜡、绿松石的小店,并且一半都是外来人开的。你站在大昭寺广场前望出去,一半的人都穿着冲锋衣,扛着单反。
⑨西藏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有那么一大部分人,就算生存条件怎么恶劣,都相信着神灵。他们挖虫草挣了钱,就背着家当来拉萨朝圣,一路艰苦地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却把一整年的收入都捐给了寺院。路上,谁如果生病或车祸去世了,同伴会割下他的头发,带上他的家当,到拉萨捐给寺院。这些信众对物质的欲望极低,低得让世人无法理解和想象,从而使很大一部分外人相信这样一种平和是西藏带来的,于是在俗世中劳累、受伤以后总想去西藏寻找一种解脱。殊不知,这种平和源于信仰,和西藏无关,因为信仰,这样的人在哪里都能幸福。.
⑩话题回到旅行。最近在大学社团的群里,看到很多小孩毕业不到一年就在考虑间隔年,说是工作太累了或者觉得生活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想出去走走。我在旅途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可是回来三两年后,他们该找不着工作的还是找不着工作,该没有方向的还是没有方向。对于迷失自我的人,旅行能够给与的,只是选开漩涡暂时的平静和更多的思考时间,并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式。就像你遗失了灵魂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西藏。
【小题1】文章为什么从与朋友的聊天写起?
【小题2】文中第②段画线的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的作用。
传说“救命稻草”的出处有二:一个人溺水了,抓到了一根稻草,意念上觉得是抓到了陆地,靠意志游到岸边活了下来;二是说那个人靠着稻草的空心呼吸,最终等到了营救。不论哪个,时间长了都救不了命。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西藏是天堂也是地狱,既是净土也是俗世”。
【小题4】如今很多年轻人渴望来一场 “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本文结尾却说:“你遗失了灵魂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西藏。”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0 02:5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昂贵的哨子
富兰克林
有次度假,朋友们把我的口袋塞满了铜板。那时,我还是一个七岁的小孩,拿着钱就朝一家专售儿童玩具的商店跑去。忽然,一阵哨音把我给迷住了——一个男孩手里拿着只哨子正在吹呢。于是,我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也买了一只。回到家里,我洋洋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乱窜,一家人给我吵得个鸡犬不宁!但我一说出哨价时,哥哥姐姐,还有堂兄堂姐们全都嘲笑我是个十足的傻瓜,糊里糊涂被骗了四倍的价钱,如果用多付的钱,又可以买许多好东西了!我觉得很委屈,伤心地哭了。羞耻之,甚至于超过了哨子带给我的乐趣!
这件事,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对我日后的生活起了不小的作用。常常,当有人怂恿我去买那些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时,我提醒自己:“可不要为一只‘哨子’就出大价钱呀!”因为我已懂得了节省开支。
当我成年进入社会后,通过人们的言行,我看见了形形色色为了他们的“哨子”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人!
那些a的小人,为了求得王室垂青,百般钻营,甚至丢掉了贞操和美德,弄得众叛亲离!
那些b的政客,不惜一切代价卷入政治风云,却贻误正事而落败破产!
那些c的守财奴,为了发财致富,变得嗜钱如命,放弃了同胞的尊重,好友的友谊,以及人类行善的德行!
那些d的庸人,只顾寻欢作乐,最后成了弱不禁风之病夫!
那些华而不实的花花公子,每天沉溺在精美的服饰、堂皇的的住宅、昂贵的马车中,不顾财力不接,以致债台高筑!
“真是好可怜啊!”我忍不住叹息,“为了一只‘哨子’,你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得不偿失,真是愚不可及啊!”
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大凡人世间的苦楚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错误的估计,导致自己盲目行事而造成的!(选文有改动)
【小题1】文章开头写“把我的口袋塞满了铜板”,请指出这句话的作用。
(1)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2)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小题2】给文中a、b、c、d空缺处依次各选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投机钻营 欺世盗名 克勤克俭 华而不实
B.投机钻营 沽名钓誉 光宗耀祖 好逸恶劳
C.趋炎附势 沽名钓誉 一毛不拔 碌碌无为
D.趋炎附势 欺世盗名 挥金如土 好逸恶劳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哨子”的含义。
(1)我提醒自己:“可不要为一只‘哨子’就出大价钱呀!”
(2)我看见了形形色色为了他们的“哨子”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人!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木叶”

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④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_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栊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括号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
②因为一遇见“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
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④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⑤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A.③④①②⑤B.②④③⑤①C.②⑤③④①D.③⑤①②
【小题2】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引用《九歌》诗句,是因为该诗句是“木叶”的源头,同时又引出本文的论说对象。
B.引用《橘颂》以及无名氏的诗句,使“树叶”在古诗中不常见的现象更加引人注目。
C.引用《捣衣诗》和《古意》中诗句,主要是为了与第①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引用《登高》诗句,巧妙引出“木叶”与“树叶”、“落叶”区别之关键——“木”。
【小题3】第④段加点词“言筌”在文中指的是______。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无人过问”,有人认为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 看法。
【小题5】文章提到了“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这两个艺术特征是:
【小题6】以下诗句也是千古名句: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悍》)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请结合本文的相关阐述,说说为什么吴诗中的“高木”不能换成“高树”,曹诗中的“高树” 不能换成“高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墓地

冯骥才

①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缘故。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这一双石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墓石协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②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③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仅有的提示,便是墓碑上的铭言。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墓碑上很少“树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

“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④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那是饶有诗意的想念。

⑤在英国一处墓地,深秋天气,我见到一个老年妇女在地上拾落叶。她把精心选择到的最美最红的叶子一片片轻轻放在一座坟墓碑上的石板上。她做得好虔诚,又好像在享受着什么。我在公墓绕一圈回来,她不见了,只有墓穴上盖一大片秋叶。太阳静静晒着,好像愈晒愈红……

⑥欧洲宗教说死者要进天堂,中国佛教说死者要进地狱。进天堂快活而安详,因此西方的葬礼没有闹丧。幻想的形象是天使,不是阎罗小鬼牛头马面;祭奠用鲜花而不用瘳人的纸花。西方宗教思想讲出世,中国的儒家讲入世之道,对死的想象紧紧联系着生存现实,每到祭日便要烧纸钱纸衣纸车纸马,如今还烧纸电视纸洗衣机。中国人重实际,这也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区别。

⑦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留下的印象独特。在山顶一片平荡荡的绿茵地上,放着上千块距离相等的方石板,大约一本杂志大小,这是小小石棺,是埋葬骨灰用的。据说凡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都可以埋葬在这里,石板上只有号码,埋葬好,就按号码把死者名字刻在前方一堵青色的墙上。这地方风景极美丽,无时无刻没有潮湿的海风轻轻吹拂,清爽而透亮。石棺是统一规格的,不论死者身份,不分大小粗细,完全相等。我忽然想起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一句话:“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⑧当然,凡是对死的寄语,都是对生存世界的追求。

【小题1】分析文章开头“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2】作者为什么“至今依然记得”那几个碑文?
【小题3】赏析文章第⑤段。
【小题4】第⑥段插入关于东、西方对待死亡态度的议论,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留痕

陆文夫

①一座半圮的石桥,一幢临河的危楼,一所破败的古宅,一条铺着石板的小街,一架伸入河中的石级……这些历史无记载的陈迹,这些古老岁月漫不经心的洒落,如今都成了摄影家们的猎物,成了旅游者的追逐之地。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为什么又回过头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

②我们向往过西方的大桥,汽车的洪流,摩天的高楼,乡间的别墅和那如茵的草地;我们把石桥、危楼、古宅、石级视为贫穷与落后。如今,国内的大城市和开发区,与西方的距离正在缩短,一样的高楼林立,汽车奔流,一望无际;那些新建的公寓楼、小别墅,明亮宽敞,设备齐全,冷热任意调节,真有点儿不知今夕是何夕。

③提前进入小康的人呀,可不知道为什么,在得到的同时却又感觉到失去了什么,而且越来越怀念那已经失去的、难以捉摸的一切。他们不把高楼大厦放在眼里了,甚至把大街上汽车的洪流视为洪水。旅游业兴起来了,人们花了钱去重温旧梦,去寻找石桥、危楼、古宅与石级,寻找那些“贫穷与落后”。人啊人,你到底想要什么呢?

④人们什么都想要,最想要而又最不可得的是韶华永驻,生命长存。现代化的高效、高速、高产,使人们感到生命也在高速地旋转,像轻烟,似云团,被社会流行的风尚弄得动荡不定,四处漂浮,好像什么地方都去过了,却也好像什么地方都不曾停留。

⑤你走过的桥太多了,汽车驶上了水网地区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无数的桥在车轮下滚过,你感觉到了吗,记住了吗?有哪一座桥能在你的记忆中停留?是的,你知道那些现代化的桥,铁路桥、公路桥、斜拉桥、立交桥,所有的桥都似乎离你很近,也离你很远。

⑥可你还记得村头上的那座石桥吗?那桥栏的条石已经沉入河底,那桥头的石板已经陷落,涨水时要先涉水,后上桥,才能到达彼岸。每天上学的时候你都痴等在桥头,等着她像蝴蝶扑在你的肩上,然后轻轻地把她背上桥去……那是属于你的桥,你那萌动的青春永远停留在那里。诗人陆游在将就稽山土的时候,还忘不了沈园的那座石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⑦你看见那危楼的长窗了吗?那窗户是岁月的屏幕,你也许曾经看见过一部人生的悲喜剧在那里上演过,至今回想起来还是不胜唏嘘。你也许什么也没有看见过,可你读过那首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在你的想象里昔日的翠楼就是眼下的危楼了。你也许会在窗下徘徊,想领略一下那游子归来的情趣。

⑧一座破败的古宅,那里面阴暗潮湿,和别墅不能比,连富起来的农民也不愿居住。那些参观的人也不想住在这里,他们只是想了解前人留下的故事,想象前人生活的画图。也许那大门前的铁环上曾经系过高头大马,那门厅里曾经停过八抬花轿……

⑨那铺着碎石的小街,也许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走过;那深入河中的石级,曾是妇女们的捣衣之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可以在月光下顺着石级往上走,去倾听那历史的回声,去看那逝去的碧波……

⑩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那些历史随意的洒落,却是生命的永驻,历史的残留;是往事的图画,似乎把自己也画了进去。

⑪你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驱车而过,看见那摩天高楼上有无数的窗户,谁知道那里面是些什么;那一幢幢编着号码的住宅区,今天搬进一个住户,明天搬走一个住户,进进出出的都差不多;那四车道、六车道的柏油路,谁能讲得出有什么名人走过,好像谁都走过,留下了一溜烟,早就被风吹走。现代化意味着高速、方便、舒适,到处留下的是时代的标志与科技的力量。人在巨大的物质力量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生命变成了群体。几千人造出一个软件,几亿人在一个软件中疾走,人的寿命在延长,可在感觉上却是那么匆忙,好像未曾在某个地方停留过。于是,有那么多的人,突然想起了过去,过去虽然艰苦,却在那悠悠的苦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留下了他和我,在历史的残留中去寻找生命的遗痕,在汹涌的潮流中去寻找那失去的自我

(选自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直面现实,写出了现代化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失去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引人深思。
B.文章讽刺了终于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现代人贪得无厌的心理,表达了“越是失去的越令人怀念”这一主题。
C.文章叙述视角不断变换,第②段是第一人称“我们”,第③段又变成了“他们”,第五段以后又变成了“你”,体现了作者构思行文的跌宕变化。
D.陆文夫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其散文以清隽秀逸、淳朴深刻著称。
E.作者在第⑥段中写到自己心中的那座石桥,回忆曾经在石桥处留下的青春故事,这样让文章极富美感。
【小题2】比较“危楼”“古宅”等的文字,为什么“那座石桥”讲述最详细?
【小题3】根据文意,谈谈人是如何“失去自我”的,以及你对人“找回自我”的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小题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