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绵绵土
牛汉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注释】①滹(hū)沱河:水名,发源于山西,流入河北。
【小题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绵绵土”的特点。
【小题2】简要介绍作者家乡关于“绵绵土”的习俗。
【小题3】文章第二段中加点的“伏”能否换成“趴”?请说明理由。
【小题4】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方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7 04:0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以乡村地区为重点,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贩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了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②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体制是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也是首个全国性的城市救助机构,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宋室南渡后,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地方政府,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救助活动,构建不同特色的救助体系。
③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这虽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时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南宋临安城不少富室事先沿门察看穷困之家,到夜里“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以周其苦,俾侵晨展开户得之,如自天降”。
④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往往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同业救助的典型案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文天祥谈到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时说,其所居街里居民千余家,富室“常年家中散米”,各家“以次接续贩粜”,连续不断。
⑤实际上,城市和乡村对社会救助有着不同的需求,城市救助活动既有别于此前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也与乡村民间救助存在很大的差异。
⑥宋代城市社会救助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普通贫乏居民,涉及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救助重点也不再停留于临时性的贩灾救荒,而是转移到日常生活救济。与此相联系,救助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饥寒救济,而是扩大到养老、育幼、恤残、助医、防署、助葬等诸多方面,涉及不同贫困群体生存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宋朝官方不仅先后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围绕各种救助活动和行为标准颁布了诸多专门性法令和法规,这些法令法规对于救助的主体、时象、内容、方式,以及经费、日常管理等,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民间救助活动虽不及官方的系统,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和有序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渐渐活跃起来,使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B.宋仁宗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城市官方救助的主题随之发生了转变,从而构建了不同特色的救助体系。
C.隶属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
D.宋代城市社会救助的救助内容涉及到了不同贫困群体生存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再进行简单的饥寒救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宋代城市社会救助是一种在官方的推动和主导下官民结合的有别于传统乡村民间救助的救助模式。
B.文章从救助活动的主体、类型、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已经超越了民间宗族救助的范畴。
C.第④段陈述文天祥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的情况,是为了论证宋代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两种类型。
D.第⑥段从救助对象的广泛性、救助活动的系统性、救助行为的规范性等角度阐明了宋代城市社会救助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前以乡村地区为主的社会救助的形式、主要是官方主导的贩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
B.众多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主要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的,但与传统施恩思想也不无关系。
C.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的救助和建康府“行院”组织的救助,分别是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的典型案例。
D.相对于官方对救助活动和行为标准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宋朝民间救助活动虽有组织性和有序性但缺乏系统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澳门的心
许锋
以前去过几次澳门,但是还想去。就想在街上走一走。
我是北方人,小的时候见不到什么水,眼旱得很。我刚才看海,也往岸上看。这边没有山,却有山的气象;水阔得很,无比的浩淼。岸上的这些楼,好似活活地长在水里,像我的故乡的土里茁壮生长的葱、玉米、树;漫山遍野仿佛都是水。一团团白的云,在楼与楼间,楼与天间,天与水间,两岸间,由着性子轻盈地游弋。让生于北方的我的眼里灌满了自卑与羞涩。美,的确会因水而生。在水一方的城美得令人窒息,它让人目光盈盈,仿佛含着笑——或者伤,或者悲,或者痛,杂糅着海水一样丰富的情愫……
从码头出来,几步就入了城,那是所谓的城,我心中的城,它没有城墙,不要拾级而上,或者费劲地攀援、跳跃。我们似乎是在非常不经意之间,以不假思索的状态进入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像是回到故乡一般自然,没有大动静,风一样无痕。
我认为只有行走才是与城市私语的最好的方式。其实不管在哪一座城市,你都不要习惯于走马观花,一掠而过。不管城市有多老,多神秘,多高傲,多富有,多凌乱,多朴素,或者多年轻,只要我们有耐心,耐着性子,用轻轻的,友善的,谦逊的步子和目光走过那一条条街,一道道巷,一种说不出来的很奇妙的感觉一定会油然而生。你甚至会产生错觉,自己就是城里的人,本地的居民,土著——一个一点都不伟岸的父亲,拉着女儿的手,在街头若无其事地徜徉,在超市里选一种水果。真是一股说不出的幸福。
澳门的老城是标准的“市井”制式。你看,前后左右四条道,差不多一致的长度,将中间围成一个方方正正的格子。格子里面、上头住人,格子四周都是店,格子上空都挂着这样那样的牌子,许多的老字号“悬”在半空。一个一个的格子,由着我们一个一个地转。“巴掌”大的岛屿,买与卖之间,是澳门人的生活。为了生活,人便会无比的勤谨与和气。不管是二十岁的少女,六十岁的老者,来自菲律宾的年轻的打工者,川妹子或者湘妹子。离开人声鼎沸、人头簇拥之处,深入幽静的偏巷,在清淡寂寞得能落几只麻雀的地方竟也见到地上摆着几件“古董”,几本旧书……我们转了很多个格子,转得几乎迷了向,一直转到夜幕时分。我们的心像老街一样和气,像那些经历了岁月和人烟的格子、店铺一样朴素与敦厚。
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当我们的脚正要迈出去时,有车驶来,我们本能地退回,那车却无声无息地停了下来,里面的人默默地看着我们,像绅士或者淑女。这样一个镜头,充盈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胸腔——对,那一刻,车、人,所有的,连空气,都给一个不相识的生命让出了宽阔的空隙。我拉着女儿的手,我轻轻地对女儿说,看见没,这才是城市的心,你要多到这样的城市来。
夜里,我从一座高楼的21层的某一扇窗注视这座城市。我的目光所及之处灯火辉煌。我知道,这座城市丝毫不会感受到一个陌生人的呼吸与心跳,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世事更迭,并非麻木,而是荣辱不惊。只是,我愿意细细感受与聆听它的呼吸与心跳,像回到老家,急切地抚摸那一草一木,感受它的温度与湿度;跃过沟壑,爬上山冈……在高处眺望。
我们继续在城市行走,可能像几个探险者,却不是在探险。是探索或者探求。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7·6.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澳门的城临海而立,既是所谓的城,也是心中的城;老城是标准的“市井”制式,街道、商店都给人以和气、沧桑又不乏古朴之感。
B.作者说行走才是与城市私语的最好方式,用轻轻的、友善的、谦逊的步子和目光,耐心地走进一座城市,我们就能成为城里的人。
C.第六段运用细节描写,写出澳门人的温婉知礼;“让出”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澳门人心中那种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敬畏与尊重。
D.全文以作者行踪为线索,为澳门而歌,形散神聚,情感真挚而不矫饰,文笔细腻而不冗繁,表达了对澳门这座城市由衷的喜爱。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澳门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小题3】结尾作者自称探险者,却说不是在探险,“是探索或者探求”,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制订了自主研制建设“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试验阶段,即用少量卫星利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来完成试验任务(即“北斗一号”);第二步是到2012年,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二号”);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具有投资小、用户设备简单、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通讯等多用途的特点。尤其是短报文通信服务,完全是中国的原创功能。它能在没有移动、电信服务商的地区,通过卫星传出短消息。许多中国渔船凭借这种服务极大地增强了安全保障。2008年汶川地震中,性能稳定的“北斗一号”一度成为灾区唯一的对外联络手段。
虽然就整体性能来说,“北斗一号”和美国GPS相比,在覆盖范围、定位精度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但是“北斗一号”系统的成功研制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解决了我国没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问题。
以“北斗一号”为基础,我国从2007年开始正式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经过不懈努力,到2015年3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开始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保驾护航,服务全球用户。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北斗定位测量技术更是大显身手,在太空帮助阅兵指挥运筹帷幄,确保阅兵仪式顺利进行。到2020年,”北斗”将完成35颗卫星覆盖任务,在全球定位服务领域的优势将充分发挥出来,其服务水平将不低于GPS。
“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说明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了三十多年的技术储备,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人对在新一轮的科技大潮中抢占制高点、引领世界、服务全球充满信心。
(取材于《中国版GPS发展历程揭秘》)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中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介绍,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下列表现不属于“北斗”之功的是
A.军乐队演奏连贯精准,不错一音B.各国嘉宾车辆准时抵达指定位置
C.装备方队等速,时间误差极小D.空中梯队交叉飞行米秒不差
【小题2】根据“材料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同于其它导航系统的服务功能是
A.定位B.导航C.短报文通信D.授时
【小题3】根据“材料一”,对全球四种卫星导航系统的解说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GPS”系统免费向全球提供军民两种服务,技术最先进。
B.因民码精度低,“格洛纳斯”系统主要为军方提供服务。
C.“伽利略”系统只提供给参与建设的15个国家使用。
D.“北斗”系统可以使用户知道并且报告自己的位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毛熊

周海亮

男人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呆滞的目光瞅着脚边一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他在等待一天中惟一的一班过路车。其实男人十天前就应该离开这个地方,但当妻子要求他和她一起回去时,他说,让我再静静呆几天吧。

老人什么时候进来的,他没有察觉。他看到他们时,老人正领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站在他面前。看得出老人很累,流着汗,弯着腰,握拳轻轻捶着自己的大腿。他向旁边挪了挪,指着腾出来的空位。“您坐。”他说。

老人朝他笑笑,坐下。她把男孩放到自己腿上,眼睛看着窗外。

“奶奶……”“嗯。”“妈妈是不是不要咱们了?”“嗯。”“她为什么不要咱们了?”“她做的对,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爸爸呢?”“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我们是不是要去看他?”“不。我们要去亲戚家。”“以前的家呢?”“我们不再回去了。”“我们为什么不去看爸爸?”“因为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我们为什么不去找他?”“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我什么时候长大?”“很快。”“我想妈妈。”“嗯。”“我更想爸爸。他说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嗯。”“我想看爸爸的照片。”“等到了亲戚家再看。”“不,我现在要看。”“你怎么不听话?”“我就想看看爸爸的照片……”“信不信我揍你?”“好,我先看,看完了,你再揍我。”

男人静静地听着一老一小的对话。本来他不想插话,但男孩的最后一句话让他心酸。他把身子斜了斜,朝向老人,“就给他看看吧!”他说,“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想他爸爸。”

老人叹口气,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又从里面抽出一张照片,递到男孩面前。“快点看!”老人的眼睛环顾四周,样子有些紧张。

男人愣住了。他死死地盯着照片上的男人,直到老人把照片重新装进信封。

“他是不是,叫高畋?”男人问。

“是的。”老人不安地说。她飞快把脸转向另一侧,盯着窗台上的一盆云竹。

“您告诉我,”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抖开,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问她:“这是他吗?”男人的胸膛开始剧烈地起伏,仿佛有人在里面拉一个巨大的风箱。

“是的。”老人看了他一眼,再一次飞快地把脸转向那盆云竹。

男人盯着老人,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他的胸膛有节奏地起伏,却挤出不均匀的呼吸。男人站起来,又坐下,他重新把报纸抖开,盯着上面那个已经死去的男人。

一个月前的一天,这个叫高畋的男人闯进了镇上的储蓄所。他带着一把刀子,身上绑满了炸药。他没有抢到钱,却被很多警察追赶。男人慌乱之中跑向附近的一座小山,并躲进半山腰一个废弃的有着两间屋子的看林房。荷枪实弹的警察很快将他包围,男人看逃走无望,就引爆了身上的炸药。

恐惧并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发现,在一墙之隔的另一间屋子里,正躲着一群瑟瑟发抖的人。那是八个来这里旅游的小学生和一位青年老师,那天他们来爬这座山,累了,进到看林房休息。然后他们听到有人闯进另一间屋子。再然后,房子被炸上了天。

八个小学生,当场炸死两个。十几天后,在医院里,又死了一个。据幸存的青年教师回忆,那个男人并没有发现他们……

男人朝老人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

男孩再一次缠起老人,“我还想看爸爸的照片。”他说。

老人终于火了。“信不信我揍你?”她在男孩的屁股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男孩大哭起来,“我要看爸爸!你为什么不让我看爸爸?”“跟你说过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他去哪了?”“信不信我再打你一巴掌?”“你打!你打!爸爸说过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的!他不会扔下我走的!”“你想知道爸爸是怎么走的吗?你想知道是不是?”老人的眼泪终于淌下来,“好!我告诉你!”

“你不要这样!”男人急急地阻止老人。他低下身子,看着男孩,“爸爸刚才还在,和我在一起。不过你来之前,他坐上汽车走了。他得赶着去挣钱,给你买更多玩具。过些日子,他还会回来找你。毛毛熊他给你买了,让我捎给你。”男人打开那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从里面拿出一只很大的毛毛熊,递给男孩。“你看,是不是?”

毕竟是小孩子。男孩看到毛毛熊,就乐了:“我就知道奶奶在骗我!我就知道爸爸不会忘了我!”

老人不安起来。“这个,值很多钱吧?”她指着毛毛熊问。

“没事。我买给孩子的。他早想要一只毛毛熊,一直没给他买。后来他……病了,就给他买了一只,让他日夜抱着。想不到医生没能……把他救活。现在他不需要了……”男人强忍着泪,泪却还是滴下来。

老人重重地叹口气。“什么病?”她问。

一辆汽车在候车室门口停下来,正是男人等的那一班。男人站起来,拿起瘪瘪的旅行包,朝门口走。走了几步,他停下来,转过头,对老人说:

“他没得病。假期来旅游,死在这儿了。是被炸死的。在半山腰的守林房。”

(选自《帘卷西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说儿媳妇离开是对的。她总是看着窗外,或窗台上的云竹,这些都说明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愧,内心隐含着哀痛,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
B.男人确认照片上的男人就是炸死自己的儿子的人后,气愤、痛苦、情绪激动。但当奶奶要告诉孙子真相时,他又赶紧阻止,表现出可贵的善意。
C.高畋引爆炸药时不知道在隔壁有老师和学生,可见他并非故意炸死包括男人的孩子在内的几个孩子,所以男人原谅他,并主动去安慰他的儿子。
D.小说开头写男子在候车室候车.瞅着鼓囊囊的旅行包。结尾写他拿起瘪瘪的旅行包,准备乘车离去,前后呼应,结构圆合,显示出严谨的构思。
【小题2】男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围绕主人公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女黑头
赵明宇
元城东大街的罗婆婆,大个子大脚板,长得黑黑的,天不怕、地不怕,和男人一样的性格,说起话来赛铜锣,吼一嗓子像撕帛。罗婆婆是唱戏的,扮包公,一个亮相,台下欢声雷动,是元城十里八乡有名气的女黑头。
后来草台子戏班不景气,解散了。罗婆婆一闲下来就觉着嗓子发痒,总爱唱几嗓子。一伙人聚在关帝庙前的大槐树下,就有人说来一段,来一段。罗婆婆笑笑说,来一段就来一段。可是一唱起来就刹不住闸了,唱完《打銮驾》唱《铡赵王》,还要唱《打龙袍》,一段又一段,人们听得忘记了吃饭,啧啧地说,得劲,得劲。
东大街的丁大头依仗着和副县长是连襟,小舅子又在公安局工作,硬是霸占了居委会临街的一个院落,开办了一家腐竹厂,两年不交租金,居委会拿他没办法。丁大头还雇佣了十几个川妹子,到了年底也不给人家发工钱,却躲起来了。十几个川妹子回不了家,坐在腐竹厂门口哭鼻子。罗婆婆把这十几个川妹子领到家里管吃管喝,还带着她们去县政府讨工钱。丁大头听说了,气势汹汹地来找罗婆婆,说你少管老子的闲事。罗婆婆双手叉着腰说,这闲事我是管定了,我一个老婆子可不怕你,豁出去了,大不了和你拼了,你再有权有势,摊上人命官司也洗不清,你信不信?
丁大头吸吸鼻子,灰溜溜的走了。罗婆婆望着他的背影说,包公三口铡,先取狗头铡铡了你这龟孙。
罗婆婆的儿子挺有出息,大学毕业分在市里工作,是管建筑的一个科长。儿子要接她到市里去享清福,罗婆婆说在家和大伙儿一起图个乐呵,哪里都不想去。
忽然有一天,儿子半夜里神色慌张地跑回家来,留下一沓子钱说,娘啊,你留着慢慢花吧,我要出趟远门,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罗婆婆心里咯噔一下说,是不是出事了?
儿子点点头。
你想怎么处理?罗婆婆问儿子。
儿子说逃,已经安排好了。
罗婆婆朝着儿子脸上打一巴掌,说我还指望着你养老送终呢,儿子你咋就这么傻呢。罗婆婆颤抖着,披上衣服,趿拉着鞋,拉上儿子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你是国家的罪人啊,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咱坦白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儿子被判了八年。罗婆婆变得寡言少语了。
罗婆婆家的东邻原来是供销社仓库,如今改成了元城大酒店,一到晚上流光溢彩,霓虹闪烁,门前停一溜高级轿车,酒香袅袅,轻歌曼舞,划拳声、歌舞声经常闹腾到很晚。闹腾得罗婆婆夜里睡不着,就上到自家的屋顶上,望着元城大酒店的灯火,放开嗓门先唱一段戏,然后高喝一声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开铡——
声若洪钟,在夜里传出很远很远,惊得食客们鸦雀无声。酒店老板忙不迭地赔笑说,又是那个唱戏的疯婆子,女黑头,别理她,大家尽管喝。
新来一个县长,在元城大酒店喝得醉醺醺的,听到有人夜里不睡觉,在房顶上唱戏,觉着好奇,就出来看稀罕,正好赶上罗婆婆高喊开铡,吓得县长头皮子发紧,酒醒了大半,再也不来这里喝酒了。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画线句体现了罗婆婆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罗婆婆的形象特点。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