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风雪
宋长征
①柴门在记忆之门的门外,轻轻打开,浮现出温暖的面容。窄窄的门框,薄薄的木板,透过去能看见岁月深处的模糊与清晰。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你看不见它的孤单与落寞,而远去的无奈,也只在眼神与心灵交互的刹那,一股暖流瞬间流遍了全身。柴门不说话,敞开或闭合,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朝向一间温暖的老屋,朝向老屋里摇曳的灯光和远行的旅人。
② 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童年的气息,母亲的气息,柴门里的蔬菜瓜果与烟火的气息,都将渐行渐远。天,晨曦微露,星,黯淡了光辉。人生的一卷长路在远方铺展,徘徊或踯躅,留恋或珍藏,柴门总是在深情地守候。
③与柴门相守的人,是一生勤劳的农人。鸡鸣犬吠的召唤,打开漫天霞光;或者,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母亲,用一围低矮的土墙,一架风雨飘摇的老屋,和一扇单薄的柴门,就围困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儿女在长大,在长高,在把目光投向柴门之外的时刻,他们的心头微微震颤,知道这低矮的围墙,单薄的柴门将不是所有能与之终老的时光。风云际会,河汉浩淼,或许远方有着父亲母亲终其一生也不能参悟的深刻与繁琐。但乡村的路终究是简朴的,单纯的,我们的父亲母亲从来不屑打听,包括草,包括庄稼,包括村子里那些鸡飞狗跳的所有的事物,总以为成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蓦然回首,风霜落满了鬓发。
④乡村老了,操劳一生的父亲或母亲手把着柴门远眺,他们单薄的身影像极了柴门老朽的模样。断了一截的门框,在风中摇摆的木板,苍凉的吱呀声像一把尖利的锯子,划破暗夜的帷幕。
⑤若是在久远的年代,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落寞的征人,刚刚从战鼓厮杀声中苏醒,遥望故乡所在的方向,朔风凛冽,冰雪刺骨———一扇柴门竟成了无边却奢望的温暖。那封写给家乡的信笺呢,是否还在驿站上停泊?那沾着体温寄给妻子的手帕呢,是否依旧在夜色中跳动着爱的火焰?
⑥柴门,等待的柴门。有离别时隐隐的疼痛,有眺望时的落寞与感伤。只是,童年的重逢呢——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⑦我家也曾有一扇破旧的柴门,是父亲用刺槐梧桐的木板拼凑而成,门口向东,迎接着春风与朝阳。我静静地守望在柴门旁边,知道从柴门里出去的父亲母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从柴门外进来,拍打着乡野的风尘,把夜色关在门外。偶尔,归来的脚步直到很晚才会响起,水一样的月光流泻自乡村的上空,岁月寂静而安详。作为孩子的我们有时也很有耐心,知道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爱从来不会走远,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像一只忠诚的小狗,总能盼来母亲温暖的呵斥。转回头,甚至忘记了关上那扇薄薄的柴门。在爱的小小忽略里,敞开在月色的清辉下。
⑧走,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来路。风不会提醒,雨不会提醒,只有在你孤单寂寞的时候,才会记起,在一个朦胧的清晨,你曾来自于乡村的那扇柴门。呵!你记起来了,是正月的初几还是二十几,走的时候是不是雪还在下,老屋里摇曳的灯光一夜未眠,千层底的布鞋,万层暖的棉衣,整齐地叠放在你远去的行囊里。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沉默不语,只在手抚柴门的刹那,嗫嚅着却欲言又止,她本来想说“早些回来”还是“在外边照顾好自己”,或者什么也没想说,此后的每天每夜,把想念记挂在了一扇单薄的柴门上,等你。
⑨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想家吗?想!奔波的你忙碌的你是否在深夜就开始打点行装,把心装下,把爱装进心里,把千层万卷的思念,一一叠好。回家。
⑩窗外飘着雪花,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纯洁的表达,写满爱的叮咛与牵挂,写满童年与乡村,写满着人生旅途上所有关于柴门的模糊与清晰。当一个风雪夜归人吧,就如你离开家时的那般场景——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手把着柴门,将浓浓的爱与幸福,悉数收纳。
⑾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人。
(1)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简要赏析画线部分的句子。
(3)唐代诗人刘长卿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与宋长征的“柴门风雪”意境是否一致?
(4)作者写了哪些与柴门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2 05:4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枕边的夜莺

迟子建

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情形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唰啦啦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唰啦啦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上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水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⑥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交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⑦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⑧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⑨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⑩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像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宛如上天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清新、湿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枕边的夜莺”为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古诗词意境的优美,生动地表现出阅读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
B.第②段中,作者着意刻画夏天和冬天的窗外之景,是为了渲染读书的氛围,烘托读书的惬意之情,夏天有花香,冬天北风吹,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C.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对阅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与第⑨段的内容相呼应,强调好书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D.作者通过叙写读书经历,特别是夜晚读古诗词时的体会,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钟爱之情,抒发了人生感悟。
【小题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
【小题3】作者在文中叙述了自己的读书体验和认识,其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共鸣?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②“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③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④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⑤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⑥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⑦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他,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⑧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⑩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⑾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小题1】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调时间虽然已经很晚,但是鲁迅夫妇与朋友谈兴正浓。
B.表现作者既想继续谈话又担心太晚没车回家的矛盾心理。
C.从侧面反映了许先生担心谈话太晚妨碍鲁迅休息的心情。
D.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朋友的热忱、耐心和包容。
【小题2】第⑨段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
【小题3】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哭泣的昆虫
徐鲁
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活着的时候,他饱尝生活的贫困和来自人世间的歧视与偏见的滋味,而唯一能够给他带来温暖与安慰的,是他所钟情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的一个农家,贫穷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的幼年送来玫瑰花,可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却给这个天真的纯朴的孩于送来了鸟巢、蘑菇、蟋蟀,以及白鹅、牛犊和绵羊等等。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当他一心惦记着一只小鸟的时候,他往往是非要亲眼看见鸟巢、鸟蛋和大张着小黄嘴的鸟娃娃不可,说什么也得看。
整个中学阶段,小法布尔家因为生计所迫,几次迁居,飘泊不定。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有一次,他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精巧蜂窝。仿佛是电光一闪似的,他自幼年起就十分感兴趣的,而且一直保留在心灵中的那个昆虫生活的一角,一下子被照亮了!
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虫心”就像一窝正在晒着太阳、睡着午觉的小山鹑,被一位偶尔走过的行人一下子给惊醒了,纷纷张开了晶亮的超羽。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他觉得,他从小时候筑开始憧憬的,“可以用尊姓大名,向田野大舞台上成百上千的演员们,向田边小道旁或成百上千冲我们张开笑脸的小花们,热情致意”的时候,已经来临了。
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
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先把自己当作昆虫中的某一种,在十分冷酷和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抗争、奋斗,就像他写到过的蝉儿,要想获得阳光下的欢乐,必须首先忍受黑暗的地底下的苦工和劳役。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法布尔坚持自修,直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问,一丝不苟地进行动植物观察记录,废寝忘食地致力于发现和揭示昆虫的生存真相。
某些“科班出身”的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使他在人世间缺少知音,但他可以向他
的昆虫们倾诉衷肠。
他写道:“我亲爱的虫子们,一旦你们因为做不出被人称道的事而说服不了那群财大气粗的人,我就会出来说话,会这样告诉他们:你们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却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蜂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他把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许多人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
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尊重与热爱,去描写昆虫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美妙的生命的奥秘,去赞美和讴歌那些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他相信,无论是在黑夜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
他观察到,一只蝉儿,从小小的蝉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黑暗的地底下生活四年时间。而它破土而出,爬到绿树上高歌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五个星期。
在秋夜的月光下,他悉心倾听那情趣盎然的“荒石园”里的蟋蟀的音乐会……
1915年11月,严冬即将来临的时候,离他92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这位终生与昆虫为伴,并且以昆虫为琴弦拔响了人类命运的颤音的巨人,安然而逝。
他死的时候,在他亲手建造起来的一座昆虫们的乐园——“花石园”里,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都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它们用各自生命的鞘翘,为它们这位共同的老朋友合奏了一支安魂的乐曲。
(《散文选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开头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我亲爱的虫子们……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这段话蕴含着法布尔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3】“他相信,无论是在黑暗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一句中,“奇异的人性的光芒”具体指什么?(4分)
【小题4】为什么文章纪念法布尔却以“哭泣的昆虫”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芦苇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 _______。会思想使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7期)

【小题1】第③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对上下文的文意理解,给第④段的空格处,补写出一句话:    
【小题3】第⑤段《诗经•蒹葭》中诗句的引用,既写了芦苇的  之美,更体现出作者已把她看成诉说衷情的对象。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运用 “兴”的手法。
B.文章的首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是为了突出芦苇的顽强,展现其英勇不屈的气节。
C.文中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让读者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和“我”的幼稚。
D.文章的结尾内蕴丰厚,“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品格。
F.缘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芦苇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情感,有了灵性。文章的思想内涵显得丰富而深厚。
【小题5】根据文意,为芦苇写一段说明性的简介。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小题1】第④段“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这一段中对以往的那些东西产生怀疑。(不超过3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以往的生活”、“内心的生存”分别指什么?(不超过10字)
以往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心的生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⑦段说:“只有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根据文意,说说几十年后,作者原先的家乡变成什么“样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解释第⑨段文字的含义,并分析其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