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 石
许 行
凌河文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收藏、玩赏。每得一佳品则视为珍宝,爱如明珠。其柜橱之中、桌几之上琳琅满目都是石头。且每块石头都有精细之档案,类属、出处、得之于何时何处何人。万锦堂遇有奇石,常常不惜重金相求,不赀所费。因之,家道日衰。妻子儿女渐有烦言:弄了这些石头来,能抵饭吃?能当衣穿?万锦堂不与理论,一笑置之。家人亦无可奈何。
万锦堂所得之石,大者必求石座,小者则摆入玻璃盒中。在这方面也要不少开支,有的甚至高于石头。妻子看不过去,说,那样一些石头也配如此相待?
唉,人靠衣裳,马靠鞍么!你们看,放在座上、盒里,不精神多了?
一日一文友来访,见他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先是惊愕,后是称赞。随后信笔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大的介绍文章,发表在当地晩报上。这又引起电视台的注意,给他作了五分钟《万锦堂藏石》的节目播出,一下子使他声名鹊起,凌河一带都知道有万锦堂这么个收集石头的人。从此登门赏石者日多,他从不厌烦,对每块石头都耐心介绍,有时兴之所至不免眉飞色舞、添技加叶,一块普通石头在他口中也成为美玉了。
妻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
这天万锦堂外出寻石,走遍乱石沟,未拾到一块好石头,带着一身疲倦在一农家小憩。主人乃一憨厚之农民,语言无多,唯热情相待,愧无热茶,敬奉凉水一碗。饮水间万锦堂忽见其碗柜上放着一块石头,黑白两色截然分明,有些红色、绿色之纹路如丝如波,贯穿于黑白之间,甚是美观。其石大如盆,状似山峦,实多年寻求未得之奇石也。
万锦堂不由惊喜万分,急忙趋前仔细观賞。摸摸坚硬细腻,拿拿则重若金银。忙问主人这石头从哪里来的。
祖先留下的。
拿它作何用?
冬天压酸菜缸。
万锦堂连连暗呼可惜、可惜。忙问能否相让?
主人不好意思地说,不能。
为何?
用它压酸菜缸,酸菜不烂,且吃起来别有味道。
呵,原来有如此功能,那么我多出一点钱怎样?
我说过,这是祖宗传留,我家已三四代人用它压酸菜缸。虽未派上大用处,也是传家之宝了。
我给你一千元钱,让给我如何?一千元钱在农村也是一笔大钱。万锦堂情急之中以为因此便可打动主人。
主人一笑说,我的话你未明白吗?
万锦堂捧着石头左看右看,轻摸细抚,实在爱不释手。他说我再给你添一千元钱,这也够你几代人买酸菜的了。
主人又一笑,摇摇头。
万锦堂这个见石着魔、爱石如命的主儿,简直无法放下这块石头了。他们僵持了一阵,他不得不亮出他乃凌河出名的藏石大家万锦堂,现求石若渴,务请割爱才好。
主人大吃一惊,连忙道歉,说慢待了,但石头乃祖传之宝,不敢轻易出手……
万锦堂见有些松动,忙说我再多加点钱。
主人此时万分为难,一跺脚说,如先生在三日内能带一万元钱来,我们便甘冒辱没祖先之名,而成全先生。
万锦堂心想这索价未免太高,但细想也无价可依,日后传出十万八万也是它。遂于三日之内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抱回那块石头。请人用上等红木制座,摆于堂屋之中间。果然它一来便显得众石无色了。
亲朋好友、名人雅士、地方官员闻知,前来观赏者多交口称赞,实乃罕见之奇石!这时有一外国藏石专家收购石头,便有人引来相观。老外拿起石头反复观看一番,然后用手上戒指一蹭,又仔细捻捻戒指上之粉尘,未加评说只道声谢便走了。
万锦堂一看情知有异,就请一物理专家前来鉴定。专家看后并未多言,只在万锦堂耳边轻声说,这是人工合成的。万锦堂听了如闻惊雷,险些瘫倒在那里:他这位藏石大家,竟栽在一个农民手里!
但这块石头依然摆在那里,依然有人前来观赏;万锦堂也依然兴高采烈地向人如前一样介绍。妻子又有些看不过去,说,对那么一个假东西还卖弄啥?
万锦堂嘿嘿一笑说,天地之间真真假假原不过一句话耳,有道是不怕舌头烂,假的也成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的结构简单,但作者的叙事功底却不同凡响。虽然人物众多,行文却从容舒缓。 |
B.作者以近乎传记的笔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万锦堂的收藏癖好,呈现了散文化的结构特点。 |
C.小说以浅近的文言叙事、描摹,文笔简练传神,与充满泥土气息的口语形成鲜明的对照。 |
D.作者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心理视角叙述这场万锦堂与农民的“战争”,增添了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