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

王国平

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②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⑥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⑧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

⑨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

⑩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

⑪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本”字。

⑫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⑬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

⑭55年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

⑮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

⑯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

⑰海子有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在绿色时空工作、生活着的塞罕坝人,不时享受着因静气而生发出的此等幸福。

⑱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

⑲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

⑳去吧!去吧!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总结上文,将横和竖比作坐标系的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并引出下文描述的“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B.文章将塞罕坝人绿化荒漠的伟绩,比作塞罕坝“人”不忘“本”心,在大地上一横一竖书写着“木”的生命奇文,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C.文章引用海子的诗,是为了说明塞罕坝人经过55年的奋斗,已经把当地改造成了“珍贵的人间”, 塞罕坝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D.文中写塞罕坝人“不忘本”时,用了不少精确的数据,这些数据比文字更有说服力,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塞罕坝人践行27字诺言的成绩。
【小题2】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中“横平竖直”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7:18: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像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退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小题1】《阿房宫赋》从______,美女之多,珍宝之富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小题2】第⑼段末句“帝国只是陪葬”在文中的含义是___。
【小题3】结合第⑷段、第⒃段两处画线句,分析“我”心理感受变化的过程。
【小题4】对文中秦皇神态的描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⑸⑹段,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⑺段,秦皇的“笑”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统天下的自负。
C.第⑾段,秦皇因中国人鄙视他而“愕然”。
D.第⒁段,秦皇的“喟然长叹”包含了意外、失落、寂寞等复杂感情。
E.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F.全文对秦皇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小题5】本文采用了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结构形式,其表达作用是___。
【小题6】本文语言上具有“赋”的特点,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小题7】《过秦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对比,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作对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家几楼啊

乔迁

中午下班回家,还没进楼区,就听见楼区里有扩音小喇叭一声接一声地吼叫:“大米,卖大米,家产的大米。”吼叫声嘶力竭,一听就是原生态的,似乎就是要喊出家产大米的乡野味道来。但是,家产的大米我还是头一次听到。

进了楼区,一眼便看到卖家产大米的小贩正在我家楼下叫卖着,一辆半截子小货车上堆着满满的大米袋子,扩音喇叭放在大米袋子上,冲着楼房于呼喊着。卖大米的是一对小夫妻,站在车下,不时地往楼上瞟一眼,眼中闪动着渴望。我心不由得抽了一下,瞧小两口那渴望而不紧不慢的样子,这一中午怕就要耗在这儿了,这一声一声的原生态叫声,让午休的人如何安睡啊?

从车前走过的时候,男子突然喊了我一声:“大哥,买点大米不?自家种的。”我本不想停下的,人家跟我说话了,虽然素不相识,但出于礼貌还是笑了一下,随口问道:“你自己家种的?”男子显然看出了我不相他的话,立刻伸手从一个打开的米袋子里抓了一把来递过来:“真是自家种的,不骗你,你看看这米。”我看了一眼他手中的米,粒粒晶莹剔透壮实饱满。他又把手中的大米往上一递:“你闻闻,有香味呢!我闻了一下,还真是有一股淡淡的米香。“这是我自家种的,没施化肥,全是用的有机肥。”他一句紧着一句地说道。我笑笑,点点头表示认可,但我没有要买的打算,何况他不停喊叫的喇叭声让我感到头痛,欲快速拔腿离开。男子似有不甘,冲我又喊了一句:“不骗你,真是自家种的,是三河村的大米。”我笑笑,快步上楼,如果真是三河村的大米还真值得买,可三河村的太米哪用得着自己出来卖啊。

吃过午饭,正为在卖大米的喊叫声中如何午睡犯难卖,卖大米的声音突然停了,禁不住舒了一口气。

睡醒起来上班,一下楼便看到了大米车,男子龇牙一笑:“去上班?我点头:“没走啊?咋不喊了呢?”我指指喇叭。男子笑笑:“都睡午觉呢,不好。”男子这话突然让我心中有些感动,现在能替他人着想的人有几个呀?我不由得停下脚步问他:“真是三河村的大米?”男子眼里立刻精光一闪:“一说都不信,真是三河村的。我没卖给收粮的,他们把米收去,会往里掺不好的卖。我不掺,我自已卖,一袋我多加五块钱,但我保证不掺假。”男子说得有些义愤填膺,脸都红了。我上前伸手抓了一把大米,使劲儿闻了闻,大米的清香味似乎比我上楼前男子给我闻的时候浓厚多了,好像还有一股香甜味。“给我来两袋吧!我说。好嘞!我给你送楼上去!几楼?”男子立刻兴奋地叫道。“五楼,家里有人,你送上去吧!下来我给你钱。”我说。

男子近乎小跑地拉着大来奔向楼上。片刻,从四楼的楼道窗户里伸出脑袋来,冲着我大声喊,喊声绝不比喇叭声低:“大哥,你家几楼啊?”这小子,卖了两袋大米兴奋得连我告诉他的转眼间就忘了。我也只好扯脖子喊:“五楼,五楼——”“知道了——”男子拉了个高音大长声,脑袋缩了回去。不少住户的脑袋都伸了出来。有人喊我:“老乔,买大米呢?哪儿的呀?”我只好回减:“三河村的!”男子回来的时候,不少住户也都下了楼。收钱时,男子小声又试恳地说:“哥,我不多收你十块钱了,你让我开张了,谢你了。”我笑笑,赶紧走了,上班快迟到了。

晚上下班回来,几个住户在楼下,瞧我的眼神有些怪。其中一个忍不住问我:“中午卖大米的那小子是你家亲威吧?”我摇头说:“不是啊!“不是?你咋知道是三河村大米呢?”住户紧接着问我。“卖大米的说的啊,我闻着挺香的。”我忙说,心里感觉不踏实。住户鼻子哼了一声,走开了。赶紧上楼,直奔阳台,找到两袋大米,打开口袋,把手周力伸到大米袋子下面抓了一把上来,张开手,手掌上的大米很多是碎瓣的。狠劲儿闻了一下,无丁点清香味道。

那一瞬间,男子从四楼道窗口伸出脑袋的画面一下跳了出来,无比清晰,叫声无比响亮:“大哥,你家几楼啊……”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先声夺人”的表现手法,使卖大米的小贩一出场就抓住了读者,更让他那“家产的大米”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B.小说反复强调“我”担心小贩的叫卖声会影响午体,而在声音停止后又“舒了一口气”,通过我的心理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卖米的小贩“说得有些义愤填膺,脸都红了”,写出了他表面上诚信而实际却是虚伪的性格特点。
D.“我”与卖米小贩之间的由不信任到信任的故事,批判了社会上一些人因不明真相而被他人利用的现象揭示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为什么要多次写到“我”闻大米的香味这一动作?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在情节已经完整的情况下,却还用最后一段来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衔着鸟语的村庄
洪忠佩
立冬前后,从那遥远的西伯利亚到婺源乡村,天空有一条飞行的轨迹,纯净而优美,三千多对鸳鸯陆续落户赋春鸳鸯湖越冬。山水掩映的婺源乡村,开始流行鸳鸯的情话。
而婺源的春天呢,是让鸟叫醒的,村庄枝头的芽苞与花骨朵儿里都填满了鸟语。地上的油菜花谢了,一树树的梧桐花,柔柔地开着,白净,锦绣,随着此起彼伏的鸟声开始蔓延,一如浪花在村前村后叠起。这时,清脆而嘹亮的鸟声,像村前那一湾碧水一样清澈、欢畅,以一种原生的质感缭绕着村庄。鸟声里,不仅有山的葱郁,花的芬芳,还有空气的甜意。
我曾经从金盘行至溪头,依次经过鹤溪、深渡、龙回坦、湖村、晓起,继而下坦、井坞,先后看到的是黄喉噪鹛、喜鹊、画眉、翠鸟、白腿小隼、山斑鸠,以及许多不知名的鸟的身影。同行的“鸟人”是一位摄影家,“长枪短炮”的行头,一身迷彩服,口袋里装着有关鸟类图谱的书籍,执着而专业。他先后多次从南方自驾到婺源,追逐着村庄的鸟影。黄喉噪鹛在七八年前就进入了他的镜头,画面中,小巧轻盈的身型,羽毛褐色与黄色相间,尤其是觅食和戏水时,甚是可爱。拍了一幅照片,又多了一份念想。观鸟与拍鸟,没有耐性的人是很难坚持的,“鸟人”为了拍一张满意的黄喉噪鹛照片,让我陪他在鹤溪的兵营林中耗去了半昼的辰光。
村庄水口古老的樟树、枫树、栎树、槠树,还有银杏、红豆杉,让戗角飞檐的婺源乡村多了一分古朴与隐秘,那么鸟的悠闲与啼鸣,则让重峦叠翠的婺源乡村生发着自然与乡土的味道。一条石板路,藏在村庄的背后,与山溪并行,贴着草木的气息,向山的深处蜿蜒,呈现出田园牧歌的景象:山坞底,耕牛在悠闲地吃草;水田里,村民在躬身插秧,白鹭、斑鸠与村民形影不离,自由自在地嬉水觅食;古树上,灌丛中,有鸟儿在呼应鸣唱……我虽然经常行走在婺源的乡村,但对观鸟点还没有“鸟人”熟悉。在他的引领下,我小心翼翼地向树丛中的鸟靠近些,再靠近些,终于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俏丽灵动的身影。鸟的啼鸣,是自然精灵的歌唱,它的气息与发声藏着自然的密语,有呼朋引伴的,有嬉戏欢娱的,有谈情说爱的,鸣啭,沉醉,欢畅,和谐而又有情趣。一对对的,像情歌对唱;三五成群的,俨如小组唱;一群群的,似是正在进行一场多声部的合唱,唱和的音阶,圆润而嘹亮。
为了解黄喉噪鹛在婺源的栖息地,我请教过首先发现黄喉噪鹛的郑先生。老郑谈起黄喉噪鹛如数家珍:2000年的初夏,“失踪”了70多年的黄喉噪鹛在婺源被发现,立即引起了国内外鸟类学界的高度关注。美国鸟类专家贝京、德国动物物种与种群保护协会主席罗兰德·沃思博士都专程赶赴婺源,实地考察黄喉噪鹛。如今,婺源的190多个自然保护小区,已成为鸳鸯、白鹭、池鹭、鹊鸲、褐头鹪、三宝、松鸦、山斑鸠、丝光椋鸟、灰卷尾、大斑啄木鸟、红尾水鸲、雀鹰、赤腹鹰、黑冠鹃隼等鸟类,以及濒危鸟类黄喉噪鹛与白腿小隼的家园。
我行走在婺源衔着鸟语的村庄,仿佛走进了乡村版本的童话世界。我觉得鸟的前生一定是村庄里活泼调皮的孩童:眼光是清澈的,脸上是稚气的,即便捉迷藏时身上染了尘土,沾了草屑,依然不管不顾,自在,闲散,好动。偶尔,鸟儿们看见树上的瓜果、晒着的谷物就偷偷嘴,村民见着了,也只“哟嗬”地赶一声,抑或咧嘴笑笑。有时,鸟儿们也相互追逐、逗乐,那样子着实招人喜爱。而悦耳的啼鸣,宛如天籁之音。《说文》中说:“鸟,长尾禽总名也。”虽然有的鸟我还不能说上名字,但在我的意象里都似曾相识。在这衔着鸟语的村庄里,在这有鸟鸣的炊烟里,我的眼中开始有了潮意。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1月30日1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精致的“美文”,构思缜密,结构谨严,描写生动,充满诗情画意。
B.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象征,“衔着鸟语的村庄”象征了“我”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追求。
C.“失踪”了70多年的黄喉噪鹏在婺源被发现,从侧面表现了婺源自然保护的成效。
D.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村民爱护鸟、与鸟和谐相处的肯定,并为之感动。
【小题2】作者笔下的婺源乡村鸟语花香,如诗如画,这离不开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第二段简析。
【小题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衔着鸟语的村庄”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些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B.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小说将笔墨集中到叫康枣、李子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小题2】“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钧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⒀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⒁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⒂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小题2】第(4)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母亲最喜欢的“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从第(4)至第(11)段文字来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请分条简要概括。
【小题4】说说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