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沙碎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0 06:1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品味文章的习惯/三岛由纪夫

(1)泉镜花说,他从来未曾糟蹋过任何有字的纸张,哪怕是一小张剪报;如今大众传播泛滥的时代,若还要这么字字珍惜,那可会累垮自己。周刊的宿命是读完就扔,在通勤电车驶过三、四站的时间里,一页页翻完之后就被留在行李架上,这是必然的趋势。我曾在国外的候机室里,看见有人将大开本的《Life》放在座椅上,上前去提醒对方有东西掉了的时候,反而还被告知说,那本杂志是丢掉不要的。像《LIfe》那种铜版纸印刷精美的杂志,若在日本的话还是比较受到珍惜,在美国就只是一般的周刊,终究落入看完就丢的命运。

(2)在这样的时代,品味文章的习惯会逐渐淡薄也是趋势吧!往昔人们说“小说欣赏”的时候,主要的意思乃是欣赏“文章”;现今读小说,就仿佛开车到郊外去踏青一样,而沿路的风景、路边的花草或是小河边钓鱼的小孩等等,往往无心理会,即使看见了也只是在眼前一闪即逝。

(3)从前人们是一步一脚印去读完一本书的。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这样的节奏可算是天经地义。走路的时候通常会有许多事物吸引住你的视线,因为走路本身很单调,欣赏映入眼帘的每一件事物能增添走路的快乐。我要在这本《文章读本》里向各位大力呼吁:请在作品里慢慢走。________。从前的人们十分享受这片织锦的花样,小说家则因人们欣赏其织锦的美而得到喜悦。

(4)到了现今,人们都说他们享受的不是文章而是故事了,如今已经绝少听见人们赞美某个人的文章好,倒常听人说谁的小说有意思。然而,文章毕竟是小说唯一的实质,语言仍然是构成小说唯一的材料。我们在看画的时候,岂能无视他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中的色彩;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岂能忽略它的音色?语言就是小说中的音符。容我再重复一次,有很长一段时间,庶民大众欣赏文章的习惯方式,是透过耳朵来品味的,而贵族则是以眼睛来品味文章。不管用眼睛还是耳朵,日本古典文学当中值得品味欣赏的文章多如牛毛,被冠上“美文”之称的只是一部分翘楚,他仅仅是为供人欣赏之用,内容如何是其次,就像外观精致的日本料理一样。

(5)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挂帅的时代,食物是否赏心悦目已经不再重要,但持平而论,最上等的文章应该要嚼之有味而后富于营养的,不是吗?文章的滋味由水到酒,层次不一;又如同豆皮和牛排,种类各异,究竟何者才算上乘?我不敢妄下断论,只是文章的滋味有的清楚明了,有些则需要有充分锻炼过的味觉才品尝得出来。西洋人即便精通日文也未必能理解森鸥外和志贺直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清淡如水。水的滋味得要千帆过尽才能领略,然而醇酒和威士忌——例如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也同样令人流连啊!

(6)徒有空泛修饰的文章现今都不以为美,另一方面,像公家机关的公文,那样制式的文章也不算好文章。即便有那种不假修饰、又不落制式窠臼的文章,要会品味的话,也需要读者的品位有所进步才能欣赏;可是偏偏这种文章的味道总在细微之处,这就让一般民众的喜好,与之前提到的“精读读者”的喜好越来越疏远。在这里就不提是谁了,但我经常在大众为之着迷、甚至痴狂的作品里,看到许多其实相当糟糕的烂文章。相比之下,在江户时代,为近松和西鹤喝彩的民众还更懂得品味。虽然从文章的平均审美标准来看的话,近松门左卫门的文章过于雕琢,现在看来已变得老气乏味,可是在这样的文章仍受到喜爱的时代,他们从品味文章当中所得到的快乐,想必是无比丰盛的。

【小题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3段中加点词“织锦”的恰当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那些投射在你眼底的围篱、远山、鲜花绽放的峭壁,都不只是沿途的景色,更是以一个个词汇编织出来的。
②在小说中驱车疾驶的时候,他不过是主题与情节铺陈的轨迹;
③虽然快跑看完十本书的时间,用慢行的话可能只读得了一本,
④若是慢慢走,你会发现那是一张语言编成的织锦,
⑤可是借着慢行,你可以从一本书中获得读十本还得不到的丰富收获。
A.②③④①⑤B.②③⑤①④C.①②③④⑤D.③⑤②④①
【小题4】依据文本,判断下面对“小说”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今人们读小说更关注小说有没有意思,说明人们对小说的阅读不够专业和理性。
B.语言就是小说中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中的音符,离开语言,小说就什么也不是。
C.现代人读小说应该像到郊外踏青,沿路风景都无需理会,只需理解小说主题就行。
D.文章是小说唯一的实质,语言是构成小说唯一的材料,故小说的干预功能不重要。
【小题5】第6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说明读者品位的提高对于品味文章的重要意义。
【小题6】根据文意,第5段划线句中“森鸥外和志贺直哉”似可替换成“王维和陶渊明”,“谷崎润一郎”也可替换成“杜甫”,请你以三个诗人的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划线句的理解。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为什么要读金克木
李海华
金克木是著名的“燕园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老固老矣,却是老当益壮老而弥坚,文章写得一发不可收,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给出版社寄去了一篇《倒读历史》。据《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记述,从金府辞出,老人送到门口,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读书》每月只能发他一篇文章,但老人一寄就是四五篇——他有太多的话要说了。好在杂志发之不及,还可以编书刊行,因此我们也就有幸一本接一本地读到金先生的书。
对金克木的学问和成就的评价,就连陈平原这样的学问大家对此也颇为踌躇。据陈在《“〈读书〉时代”的精灵》一文中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收获》杂志准备集中发一批金克木的文章,另加万把字的评述,考虑到能兼及金氏的文与学的,陈平原比较能够胜任,但陈在拜读了金氏的二十余种著作后乃废书长叹,跑去跟金说不干了,原因是像《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梵佛探》这类书,他“只能焚香拜读,根本无力评判”。
金克木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一是金先生祛除了我们在读书上的焦虑,一是金先生的热衷“猜谜”让人触摸到了他的家国情怀。前者是为解惑,后者是为传道。
金克木“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整日“在中外古今的文化思想中旅行”,兴趣广泛到令人吃惊。对于我辈读书人来说,最感惶惑的就是置身“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如雪片般漫天飞舞,读不胜读,金先生却写了一篇《“书读完了”》,认为就文化经典来说,无须“皓首”即可“穷经”,只需选读最紧要的部分,再佐以大家的指导,也就算是“有文化”了。当然,金先生这里是就基本教育来说的,目的只在求得常识。一般来说,人们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去读书的,目标一旦明确,也就没有汗漫无归之忧了。如果有人立志成为博学鸿儒,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读书不是目的,博学也不是目的,只有为着解惑的读书才有“求X得X”的幸福。有些为稻粱谋而读书的人,或者说是“专业读书人”,自然难免把一本本未读的书当成是一双双讨债的眼睛,但金先生又告诫要“转苦为乐,把包袱改成垫脚石”,因为“‘学而时习之’本来是‘不亦说乎’的”。事实上金先生读书完全是为了“猜谜”,而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的,因此心态也就非常平和。他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出于对借书人所读书目的好奇,便按照借书人的“指引”去看书,但这么做的目的是“只想知道一点所不知道的,明白一点所不明白的,了解一下有学问的中国人、外国人、老年人、青年人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而“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当学者或者文人”。
金克木读书无数,自然是乐在其中,但似乎不能说老人看书只是享受“老来乐”,前文已说过他是为了“猜谜”。在金氏看来,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猜谜”不全然是娱乐自己考验智力,还有着深沉的情怀寄寓其间。“到七十年代末,我重新开始看书时,才回顾刚刚经历过的又一次‘大革命’。为什么这一次要标出‘文化’招牌呢?文化到底指什么?……‘文化’成为谜。这时我已有闲暇,于是从略有所知的文化人类学开头看外国书刊。……随手写下一些围绕这个问题的文章。自己知道不过是对文化猜谜。这样说不通,再换一条路子。”与其说金先生是在寻找文化的内涵外延,不如说他是在试图寻找历史“文化迷局”的根源。实际上,在金氏看似轻松的文字背面,往往都浸透着老人的深重忧思。针对中国历史编纂出现的断层现象,金先生指出:“假如中国历史断层总是由外国人来补,这只怕是不可不注意的。本世纪(20世纪)初,据说日本人预言过,中国人学中国学要到外国去,这不会成为事实吧?”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金克木是著名的“燕园四老”之一,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写作,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为出版社撰写文章。
B.老人“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一方面说明金克木非常健谈,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出他晚年的孤独和寂寞。
C.《收获》杂志之所以找到陈平原写有关金克木的评述,是因为他是研究金克木的权威,能够兼及金氏的文与学。
D.读金克木先生的散文,我们一方面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
E. 金克木先生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这一段经历对于他成为学术大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题2】(小题2)文章第二段引用陈平原《“〈读书〉时代”的精灵》中的话,有何用意?
【小题3】(小题3)简要赏析文章画线的语句。
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
【小题4】(小题4)金克木的读书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按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大使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小题1】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小题2】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小题4】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

蒋原伦

(1)《汉字听写大会》这一类的电视竞技节目,短短一年间成为小时尚,节目的看点就在于中学生能写出不少笔画繁复的汉字和艰深冷僻的词汇,那些躺在典籍或文献中某个角落难得一见的字词:比如“捍蔽,比如,唼喋,还有“觳觫”等,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用到它。

(2)人们有理由质疑节目策划者的意图:那些艰深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学生,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参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3)这里要谈到僻字的文化意义,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指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字词.当然,“冷僻”是相对的,而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囧”,“槑”,还有“烎”等等,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某种意义上,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激活

(4)据统计,《康熙字典》中收了四万七千多字,而《鲁迅全集》总共用到的汉字才七千七百来个,鲁迅可能是二十世纪作家中用汉字最多的文学巨匠,即使这样,《康熙字典》中还剩那四万来个字没有动用。海明威喜欢用冰山理论来形容文学创作,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与水下的八分之七构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其实,冰山理论挪用来说明常用字和生僻字的关系也很贴切,常用字必额浸泡在十倍于它的庞大字库中,才能时时焕发出活力。

(5)汉语表意崇尚言简而意丰,词语或词组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能衍生出新词,例如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章大家韩愈,在一篇文章中创造了“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等新词,这些“冷僻”词语不符合约定俗成,可能一时流行不广,但它们表意明确有时又不可取代,反倒有长久的生命力。

(6)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的节目,人们惊讶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怎么写得出那么多佶屈聱牙的字和词?花功夫在这些“冷僻”的字词上有意义么?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但是它们在激活个体精神方面不可小觑,年轻学子求知若渴,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文字,怀有一种好奇,更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在参与竞技的过程中精神力量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

(7)单纯地说僻字对今人有意义或对现代汉语有推动作用,那是无稽之谈。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情境,或者说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和语用,文字没有特别的意义和功用。 文化的发展是创造与淘汰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在某些境遇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焕发文化活力的新因素。

(8)对一档节目而言,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常用但容易写错读错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汉字听写比赛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则会长久流传下去,它的生命力取决于使用者赋予的活力。

【小题1】第(3)段加点词“激活”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4)段中的举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熙字典中四万多字对鲁迅的文学创作有实用价值。
B.用《鲁迅全集》的字数来揭示鲁迅成为巨匠的原因。
C.冰山理论强调了储备足够最的僻字对于写作的功用。
D.以“八分之七”类比海量字库对于字词运用的意义。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7)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
②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轨迹。
③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先人的探索尝试。
④当然也包含在那些生僻字中。
⑤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就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中,
A.⑤④①③②B.①②⑤④③C.⑤④①②③D.①③⑤④②
【小题4】结合上文,分析第(8)段存在的必要性。
【小题5】概括僻字的文化意义。
【小题6】结合第(5)段内容,针对近年“人艰不拆”“高大上”“萌萌哒”等新创词的出现,表达你的观点并作阐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18日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游戏障碍是一种游戏行为模式,包括玩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特点是对玩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至于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继续玩游戏或不断升级。

世卫组织说,游戏障碍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可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性领域造成重大损害。相关症状包括无节制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等。

世卫组织表示,确诊“游戏障碍”疾病往往需要相关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医学界对游戏障碍被列为疾病看法不一上出。

(摘编自218年6月19日《参考消息》)

材料二:

一是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日常监管,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二是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发现涉及中小学生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宣扬赌博、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要及时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整治发现学生有沉迷网络等问题的,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使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三是集中组织开展专题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知识和方式,提高对网络黄赌毒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四是严格规范学校日常管理。要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并指导学校加强对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各校要明确学校各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五是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要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同时下发《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各地传达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家长,并做好回执回收保管。

(摘编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

材料三:

“互联网,信息广,助学习,促成长。迷网络,害健康五个要,记心上。”此次教育部发布《通知》的同时,配发了《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特附“防迷网”三字文,意在引起家长对子女沉迷网络行为的重视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有人工作。

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冯建军介绍,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亲子依恋、态度及教养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通常专制家庭的亲子关系不和睦,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在缺少现实交往的情况下,孩子会为找寻寄托而迷恋网络,最终沉迷其中。

“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学习、人际、家庭等压力却得不到及时支持和化解时,网络虚拟世界就会提供一个可以逃离压力,回避困难的世外桃源”装涛解释道“家长要对孩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识别与解决,必要叶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

(摘编自柴如瑾、祁琳《教育部紧急致信全国中小学生家长: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卫组织将游戏障碍纳入疾病范畴,虽然备受医学界质疑,却不失为一种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明智之举。
B.教育部下发紧急通知既说明中小学生游戏成瘾的现象己很普遍,同时也说明了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C.学校和家长在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的责任在于管理,家长的责任在于教育。
D.《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附有“防网迷”三字文,有利于家长施教,体现了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是否患“游戏障碍”的重要依据是对于玩游戏是否具有控制力,是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否不计后果、不顾一切。
B.从材料一可知,十二个月的时间底限并非可确诊为游戏障碍的不可改变的确数,那些症状严重者其时间可低于十二个月。
C.由材料二中《通知》要求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可以看出,家长网络素养不高是孩子沉溺游戏的重要诱因之一。
D.如果家长多与孩子进行现实交往和有效沟通,亲子关系和睦,孩子因家庭关系不和谐而迷恋网络的问题就可能得到缓解。
【小题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成瘾,这是近年来受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防患于未然,请整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们应做好哪些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