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鞋 匠

李培俊

鞋匠把钱递给我的时候,我认真看了他一眼。这是一张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面的褶子一条摞着一条,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握钱的手,被柔韧的细绳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

他说:“请给我一朵玫瑰。”

鞋匠的摊子摆在我们花店的窗下,坐北朝南,一年四季,鞋匠那张憨厚的、黝黑的方脸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在阳光里乒乒乓乓钉掌,在阳光里嗤嗤拉拉绱鞋[注]。没活的时候,鞋匠会舒服地伸个懒腰,点上一支烟,望着天边某处,不知想些什么。有时,那烟味会丝丝缕缕飘进花店,暖暖的,有些辛辣,有些刺鼻。那烟,显然是两元一包的低档货。

鞋匠的生意不错,摊子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奔他而来的原因,当然是鞋匠为人活泛,活儿做得地道。鞋匠在花店窗下摆摊好几年了,没见和谁红过脸、生过口角。顾客付钱时,鞋匠满脸微笑,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顿时,那张脸便显得生动起来。他说,“谢谢,您慢走,再来啊。”

鞋匠第一次来买花,很拘谨,站在收银台前,他狠劲搓手,粗糙的双掌摩擦出一串沙啦沙啦的响声。我问:“有事吗?”鞋匠羞涩地点点头说:“我买一朵玫瑰。”

买玫瑰?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一声,“你要玫瑰?”他重重地点点头,说,“是的,我要一朵玫瑰。”说着,把钱递了过来。钱是一元一元的零票,折褶里带有微微的酸味。

我从新进的玫瑰花中选出一朵最大最艳的,用绢纸包上花枝,递给他。他双手捧着走出花店,快步跨过马路,消失在对面的小巷里。

我没问过这花买给谁,为什么每月要买一朵?他靠手艺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什么要把汗水里捞出来的钱送进花店,换回一朵不能吃不能喝的玫瑰呢?也许鞋匠有一位他十分疼爱的妻子,每月为爱妻送上一朵鲜花;也许他的妻子有什么疾患,卧病在床,她的床头需要一朵鲜花陪伴;也许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他把玫瑰供在妻子遗像前,以示怀念……不管是哪种情况,鞋匠都是值得敬重的男人。

每次进货,我都要精心为他挑选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为他留着,等着鞋匠来取。

情人节成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庆典。这天,少男少女们疯了一样涌向花店,你来我往。尽管我有所准备,进货量高于平时三倍,玫瑰仍然供不应求。下午五时,最后一朵玫瑰卖出,我吁了口气,准备清点当天不菲的收入。这时,一对恋人急如星火走进花店,男子问,“有玫瑰花吗?”我说,“对不起,你们来晚了,玫瑰刚刚卖完。”女子眼尖,发现了那朵留给鞋匠的玫瑰,兴奋得大叫起来:“瞧,还有一朵!”她央求我说,“大姐,卖给我们吧。”我说,“抱歉,那花是别人预订的,过会儿要来取。”女子十分失望,两眼噙满泪水,说,“这是我俩过的头一个情人节,全市花店跑遍了,只剩下你这朵玫瑰了,你忍心让我们过个没有玫瑰的节日吗?”男子也说,“要不,我出双倍的价钱。”

我还是摇了摇头,说,“做生意要言而有信,你愿意让我做个失信的人吗?”

女子脸色变得越发难看,埋怨男子说,“都怨你,都怨你,我说早些来,你偏不听,现在可好……”男子脸上讪讪的,嗫嗫嚅嚅地说,“明年,明年我送你一大束玫瑰。”

鞋匠早进来了,他把钱递给我,我把玫瑰交给了鞋匠。鞋匠脸上绽开一抹笑意,把玫瑰举到鼻子下,深深地嗅闻一阵,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次鞋匠没有跨过马路,也没有走进那条小巷,他微笑着,把玫瑰花交给小伙子,说,“还不快点送给姑娘。”天降之喜把小伙子弄懵了,接过玫瑰,朝鞋匠深深地鞠了三躬,连声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

这对情侣走时,鞋匠在他们身后喊了一声,“祝你们幸福啊!”那喊声很快淹没在寒风中,不知道小情侣听没听到。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2期,有改动)

(注)绱鞋:把鞋帮鞋底缝在一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知道鞋匠的玫瑰是买给他妻子的,“我”很敬重他重情重义,每次进了货,都要精心为他留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
B.情人节是年轻人的庆典,花店的玫瑰供不应求,鞋匠把“我”特意留给他的那朵玫瑰交给小伙子。作者这样写能烘托鞋匠这一形象。
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讲述鞋匠的故事,真实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其中“我”是花店老板,热情友好,很讲信用,颇有心计。
D.作者采用直接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鞋匠,直接描写了他的外貌、言行、心理,又借“我”的感受以及小伙子的反应来间接写鞋匠。
【小题2】小说中鞋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的标题是“鞋匠”,有人说可以换成“玫瑰”,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用哪一个标题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5:5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秦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上世纪50年代,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供暖线,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条线于20世纪50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提出,到现在已沿袭了60多年。但是,每到寒冬时节供暖期至,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这条持续了60多年的“国家供暖线”,也每每成为网友吐槽的对象。“北方冻皮,南方冻骨”“北方城市取暖靠暖气,南方海滨城市取暖靠日照,像我们这不南不北的中部城市人民靠的都是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气”等段子,都是对南北寒冷及供暖的生动描述。

(节选自《网易新闻•南方为什么不集中供暖》)

材料二

图一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各类热覆盖面积占比

图二各种能源2017﹣2021规划供热面积

注:CAGR:复合年增长率

材料三

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还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相比“秦岭淮水”线,评价南方的冬天是否需要供暖的标准应该是居民的居住体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其中,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在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度则为人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因此,即便仅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上海也该纳入集中供暖的范围之中。

以往的南北方供暖界限划分并不准确,就有理由提出重新划定“供暖界限”,而这一界限原则上应该摒弃南北方的区分,以真正的需求来判断供暖是否有必要。

(节选自《暖通空调在线•浅析南方供热》)

材料四

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预计到2020年,中国南方地区城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70亿平米。北方建筑墙体厚度一般为37厘米,而南方建筑墙体厚度一般为24厘米,保暖性能更差,因此有专家指出,如果南方全采用集中供热,将带来更大能耗。同时,还有专家认为,南方冬季短,投资巨大的集中供热设施将大部分时间空闲。有关业内人士也表示,要适应集中供暖,南方必须进行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和成本极高。

但是,面对民众的供暖呼声,也不能听之任之。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这一方面节约能源。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外,用户经济负担也更低。

新能源的开发也是解决南方供暖的良好途径。据报道,在南通一些小区,采用了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

(节选自《南方周末•南方供暖,不走北方老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各类热源中,燃煤的覆盖总面积占比最大。
B.由图一可知,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能耗呈现出燃煤、燃气占绝对主体地位的结构特点。
C.图二显示,生物质能的CAGR最高,表明生物质能将逐步成为最主要的供热能源。
D.综合图一、图二可知,供暖能源规划应立足既有能耗结构特点,包括常规能源改造和新能源开发两个方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上出现各种针对“南北供暖线”的吐槽段子,说明这一权宜之策已不符合现今人民的生活需求,重划“供暖界线”合乎情理。
B.现阶段南方城市冬季面临的低温,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人体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有必要探索适合南方特点的供暖途径和方式。
C.南方冬季短,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成本巨大,给南方集中供暖带来极大阻力。
D.南方城市普遍采用污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供暖技术,因其具有高效利用能源、尽可能避免能源消耗的优点而受到青睐。
【小题3】假如你是国家能源局的新闻发言人,现在要围绕“南方集中供暖”的中心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维护中国可持续发展大局和保障民生的立场出发陈述观点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 “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②这□□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③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⑤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

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⑦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

⑧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人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或许
B.大概
C.诚然
D.其实
【小题2】第③段的加点词“说话”的含义是    
【小题3】依据文意,“公共意识”的具体表现是:(1)_____(2)____ 
【小题4】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批评人们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B.文中所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需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汇公议的公共生活场所。
C.第④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D.对第⑦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生活态度”,作者并不认同。
【小题5】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第④段:目的是_______
第⑥段:目的是________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人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这一“古训”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尽可能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的体现。这些节日符号与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需要创新方法,让人们在节日气氛中热情表达希望与祝福。
B.节日文化内涵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又要融入现代社会的时代审美需求。
C.丰富的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也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D.繁琐的仪式,有助于人们的情感表达和宣泄,也有助于节日的文化内涵彰显和传承。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下人们已不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越来越重视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幸福感。
B.为了使传统节日世代相传,应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避免其成为空洞符号。
C.春节、元宵节等节日载体广受欢迎,可见好的载体是视觉、听觉、触觉缺一不可。
D.仪式感强化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在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激发了民众参与节日的热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人名中的“之”
孟昭连
唐代诗人主之涣在当时就非常出名,房人薛用勒在(集异记)中把王之涣写成"王涣之”,也有人把王之涣写成“王涣"。到底这位诗人的名字中有无“之”字,是“之涣”还是 "涣之”,颇引得文学研究者争论不休。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者。如春秋有名曰“介之推”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音候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他如《论语》将“孟反”写成“孟之反”,(孟子》将“ 孟舍”写成“孟施舍”。
那么,古代人名中的“之”字何以有加有不加,这个“之"字究竞起什么作用?
其实古人早有解释。如汉起岐注《孟子》云:“孟,姓;舍,名;施,发音也。施舍自言其名,则但曰舍。”晋人杜预注《左传》云:“介推,文公微臣。之,语助。”这里说的“语助”“发音”都是指“意内而玄外”(许慎语)之“对”,它是只在书面语出现而口语中并不存在的 “非口语成分”。也就是说,口语中为人名,是没有“之”的,带“之”的只是书面语写法。
在书面语阅读时,这个“之”字可以读出来,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至于“之” 于书面语有加有不加,主要根据作者行文的需要而定。南齐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在萧子显 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两次只称“农延”。钟嵘(诗品)序亦如是:“颜延论文,精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就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其实他的名字在口语中只“颜推”二字而已。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唐《张节基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肉渊明之柳,莳于门往之语,前一句是引義之、献之合书“鹅池”的典故。此处“献之”倒为“之献”,也是修辞的需要,以避“之之”连用。
杨伯峻先生对此有一个看法“介之推,本糸‘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子》 之‘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是加进去的。在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字到句中去。”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古人读书谓之读,也就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如此,散文亦如此,但口语是不讲节奏的,故史人为文, 必须在口语中加入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不但人名如此,一些山水地名在书写时也可加“之”,但口语中则没有“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广西北海外,大荒之珥,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见山的名字是“不周山”。但同书《西山经》又加了个“之”,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均之山”。后来《准南子•天文训》亦称“昔者共工与联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除“不周之山”《山海经》 中还有“招摇之山”“岳崇之山"“箕尾之山”"青丘之山”等山名,都是书面语写法,口语中皆无“之”字。
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网"的”,“不周之山”似乎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其实误矣。“不周山”不是“不周之山”的省略,口语中的山名是没有“之”的。不但古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地名如此,山水名亦如此。 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之”字。
北京“天安门”本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重建后改称为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木匾却写着“天安之门”。研究者几乎都认为“天安之门”是正式名称,而“天安门”是“天安之门”的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而已, “天安门”才是正名。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7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秦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如春秋名士“介之推”,《论语》中的人物“孟之反”,《孟子》中的人物“孟施舍”。
B.根据赵岐注解《孟子》以及杜预注解《左传》的说法可知,口语中的人名,是没有 “之”的,带“之”的是书面语写法。
C.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称颜延之为“颜延”;钟蝾《诗品》序中写道“颜延论文,梢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D.唐《张节墓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陶渊明之柳,莳于门径”之语,这里把 “献之”倒为“之献”,是修辞的需要,为了避免 “之之”连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评价“介之推”"孟施舍”等人的名字时,杨伯峻先生认为,“介之椎”本名“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也是加进去的。
B.古人读书,不管是读诗歌还是读散文,都要有节奏地朗读。但口语不讲节奏,所以文人为文,须在口语中加上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
C.从古代到现代,口语中的一些山水地名是没有“之”的。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 “之”字。
D.研究者们都认为“天安之门”是“天安门"的正名,而“天安门”是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天安门”才是正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面语阅读时之”这个字是可以读出来的,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之”在书面语中有加有不加,主要是根据作者行文的筲要而定的。
B.《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由此可知,“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
C.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词到句中去。“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D.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不周之山”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媒介融合时代,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遭遇困境。面对新的、复杂、多变的舆论特征,主流媒体需要肩负传媒、社会、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渠道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在舆论事件出现后,主流媒体最直接、最有效的舆论引领方式便是“网络发声”。因此,必须着力加强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自办媒介融合产品的建设。一方面,在平日里,上述网络传播渠道需要尽可能积累订阅、关注、下载的用户,这样舆情一旦出现,便有更多民众能关注到该媒体的发声;另一方面,在事件发生时,这些主流媒体的网络渠道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使得自己所发之声被最大量的民众分享、传播,形成微博、朋友圈、微信群等的“刷屏”之势,以实现网络舆论正向引导。

从功能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舆情矫正方式建设。当前主流媒体除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还需要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介矫正舆情,聚焦于如下三种方式:一是对舆论事件进行深度的全面、拓展报道,矫正网络信息的碎片化、零散化;二是对舆论事件进行深度评论,以诚心正意的正向观点,矫正网络舆论的负面导向;三是对舆论事件进行信息核实,务求客观、公正,矫正网络舆论散播的谣言和不公正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主流媒体将公正、客观、深刻的观点尽全力传播开来,同时又要避免制造主流媒体与网络舆论场的观点对立,避免出现可能供网络舆论批驳、消费的“槽点”。

从时机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策略建设。主流媒体需要认真研究传播规律,提高选择“适当”传播时机的能力。具体而言,根据事件的不同,主流媒体要么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强调“快”;要么找准适当的时间点出击,强调“巧”。同时,在后续的不同时间节点结合“巧”传播,跟踪各传播阶段的舆论动向,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

从内容来说,必须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艺术思维。主流媒体要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时的“贴近性”,更加接地气,祛除宣教气,切实将民众视为“对话”主体,使信息包装和传播更加符合民众的心理接受机制。例如,注意提供丰富而可信的信息,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解读,引领积极而有益的思考,回归常识,走向亲润。

从机制来说,媒体监管部门需为主流媒体提供舆情引导空间。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建议监管部门以更宽松的姿态、更开放的政策、更包容的规则,监管并服务主流媒体。首先,就提升传播时效性而言,媒体监管部门亟需提高信息审核速度,避免由于层层把关而导致传播时机的丧失。其次,就提升传播透明度而言,媒体监管部门需要提高对内容审核的宽松度,避免由于传播内容过于保守和有限,而导致舆论引导效果的微弱。总之,政府传媒监管服务需要逐渐走向一种“自觉”,需要更清晰地认识到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社会角色的变化,勇于革新。

(摘编自刘俊、胡智锋《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主流媒体发展面临困境,新媒体发展迅速,新旧媒体的融合应运而生。
B.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网络发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C.网络舆论的负面导向、散播的谣言和不公正信息都需要主流媒体的舆情矫正。
D.提高舆论引导的“贴近性”,就是切实将民众视为“对话”的主体,走向亲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主流媒体肩负的责任入手,论证了媒介融合时代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
B.文章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主流媒体舆情矫正的三种方式,是按照并列顺序展开的。
C.文章指出主流媒体选择传播的时机要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从机制上阐述媒体监督部门应勇于革新的立场,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流媒体发声受到民众关注并呈“刷屏”之势,网络舆论正向引导就可能实现。
B.主流媒体矫正舆情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可能供网络舆论批驳、消费的“槽点”。
C.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快”且“巧”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
D.监管部门如果以“自觉”的方式监管并服务主流媒体,就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