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给某某的信,兼致故乡

韩浩月

某某:

故乡是旧的。不知道你是否认同这个说法?

帕慕克所写的《伊斯坦布尔》中,他的故乡是旧的。在这本书里,帕慕克把伊斯坦布尔变成了他一个人的城市,他在通过文字吟唱一个消失的故乡,如此便了解了,为何整本书中都弥漫着他所说的“呼愁”。

奥兹所写的《爱与黑暗的故事》,他笔下的耶路撤冷也是旧的,不但旧,而且散发着寒意。但正是这么一个城市,调动了他所有的温情,他试图以自己的体温,来让这个城市在记忆里变成暖色调。这么一位优秀的作家,也不愿直白地说出内心的隐伤,他铺洒文字来还原故乡的人、景物与记忆,来掩饰母亲去世带给他的伤痛。比如花费数页来描写一个男孩从树上摔下来的情形,如此普通的一个细节,也被他写得如此令人着迷。

中国的作家也喜欢写故乡,老一辈如沈从文写凤凰,老舍写北京,鲁迅写绍兴……当代作家如莫言写高密,贾平凹写商洛,刘震云写延津……

故乡主题在文学中正在消失。七〇后作家写故乡就少了,即便写,也多是评论体,带着批判与审视;八〇后们爱写诗与远方;九〇后则把重点转移到玄幻、穿越、架空写作中去,他们的故乡在互联网上;新世纪的〇〇后以及一〇后的孩子们,他们也许会好奇地问:“什么叫故乡?”

我来描绘故乡的话,脑海里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电影院门前还是最热闹的地方,街道地面上落着人们嚼甘蔗吐下的皮;老县医院斜对面的那几间平房,除了换过几片新瓦,看不出其他翻新的痕迹;路过护城河桥的时候,仿佛还能看到爷爷在那里摆书摊;往北看,一中放了学的学生骑着自行车潮水一样涌了过来,男生变着花样在女生面前炫耀车技,车铃铛声响彻整个街面;公园门前人迹罕见,只有一个卖糖葫芦的人莫名其妙地守在那里……

可是这次看到的老家,却是一个新的,公园成了一个新的公园,那尊被放在老汽车站的郯子塑像,在新公园这个“家”里,显得气派了许多。公园里的那截老城墙没了,记得刚工作时,我和老蒋、小马,以及我们三个人的女朋友,就曾爬上过这段老城墙,或倚或靠或站,散漫地聊着天,说着关于未来的事情,但显然那时并不明确未来是什么样子。

这次没有见到老蒋。你可记得二十年前我们参加他婚礼时的情形?时间比现在这个节点还要晚一些,都是五月份了,突然下起了冷雨。从他婚礼现场离开回县城的时候,坐了几个人的三轮车开始掉链子,每开几百米就要停下来,用手把布满油污的链条重新装上,当司机太冷了,我们轮流开车,为了保暖,头上罩着一个超市的购物袋,在袋子上掏了两个洞,以便能看清前面的路。每次交接这个很特殊的“头盔”的时候,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些年轻时候的记忆,固执地霸占在我的脑海,不管后来装进多少东西,都没法把它完全覆盖。

新村的银杏古梅园也变成了新的。我们这次去的时候,园内园外都在装修。上一次来这里,差不多也是二十多年前了,我带刚认识不久的女朋友,来这里拜佛。进园子里的时候,把刚买来的一兜大约四五斤的苹果放在了一棵大树下,打算拜完佛回来取。你知道吧?那是我此生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在一尊佛像面前长久地跪拜……结果如你所想,再回来时,那棵树下已经空空如也。心里仿佛丢了一小块东西,但不是为了那兜苹果心疼。

重修中的古梅园,一样没法掩饰她的美。那棵两千多年的“老神树”,依然是一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样子,每一片叶子都绿油油的,风吹过来,距离它一米左右的样子便停了,没有树叶彼此交谈造成的喧哗,因为寂静,让人心安。我们六个朋友,手拉手刚好环抱“老神树”躯干一周,据说这样的仪式能让人升官发财,那就让“老神树”保佑我们发财吧。

园内的广福寺,寺门关闭着,不像是有僧人的样子,打算离开的时候,厚重的院门居然被风吹开了一条缝。同行的朋友发现了,说既然向咱们发出了邀请,就一块进去看看吧。推开门后的景象,让我们有些吃惊,造型奇特的古树刚刚发出新芽,在蔚蓝的天空下,摆出了一个廊道的造型,这些树让人相信,它们就是一千年前栽下的。树也是有情感的,它们在一片新建的寺庙建筑中间,营造出了一种让人震撼的古意。这种古意中,带着威严,有些清冷,让人敬畏,也让人留恋。

对于老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有着复杂的情感。古人说“近乡情更怯”,这种情怯的感觉我体会了十多年。你不曾远离故王这么久,也许没有更深的体会。

之所以现在不再有情怯的感觉,是因为经过漫长的、痛苦的撕扯,我总算明白了自己与老家的真实关系,也寻找到了那些曾让我不安的源头,一切都是因为因为太眷恋“故”这个字,所以一直觉得,那些古老的、不变的事物,才是熟悉的、亲近的、安全的。每每回到老家,就会一头扎进那个由“故”组成的小圆圈里,体会着幸福,也体会着疼。

(选自《散文》杂志,2018第8期,有删节)

【小题1】根据本文的主旨,结合语境,请理解下列句子中“呼愁”的含义
如此便了解了,为何整本书中都弥漫着他所说的“呼愁”。
【小题2】文章第6节中写到自己描绘故乡的场景,概括写到了“爷爷”“放了学的学生”和“一些卖糖葫芦的人”,下文又具体回忆六个人二十年前的一些生活场景。作者写故乡,为何还写到那么多人的活动?
【小题3】请从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一下文章前五节的特点。
【小题4】文章倒数第2节说“之所以现在不再有情怯的感觉,是因为经过漫长的、痛苦的撕扯”,根据此语,结合全文,请你探究一下“我”对故乡的思想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2: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会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刊登于《求是》2019年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包含了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B.理性信念崇尚理智,鼓励人们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能更深入地把握事物本质的东西。
C.伽利略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体现了近代以来科学研究注重追求实证化和科学精确化。
D.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使批判和反驳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科学得以向真理逐渐逼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总分的结构,分别从理性信念、实证方法、批判态度和试错模式等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进行了论证。
B.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从科学的内部和外部论证了批判态度对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C.文章阐发科学精神时,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态度,分条缕析、举例论证,论证清晰明确。
D.以哥白尼、拉瓦锡等为例是为了证实科学是在否定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与发展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性信念使人们迅速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B.科学理论只有经受批判才能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数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
C.从日心说到地心说再到牛顿力学,说明批判态度对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D.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说,不断的试错过程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错误,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不断向前推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颠覆。最近,社交巨头脸书 (Facebook)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编自邓江波《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
B.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训诫。
C.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
D.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科学精神的起源

吴国盛

①科学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方式呢?在希腊文明之前和之后,其它文明都产生和发展了丰富而多样化的知识,从处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管理社会、定国安邦,从安抚灵魂、维护社会稳定,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都各有经验、方法、对策。所有这些知识,不论是零散的还是系统的,不论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都具有强烈的经验特征、实用特征。但是,没有一种文明像希腊文明一样,超越了知识的实用性功能,而对知识本身感兴趣,对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如醉如痴。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着迷于知识的确定性问题,这就是希腊版本的科学精神。

②并不是说其它文明都没有对知识本身有过任何反省。中国的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说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些言论有些甚至很深刻,但都是到此为止,不再深究。希腊人却罕见地把知识问题列为人生的首要问题。“认识你自己”是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里最有名的一句箴言,也是希腊精神生活的缩写。

③什么是“认识”?“认识”为什么一定要指向“自己”?这是希腊思想家反复询问的问题。

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就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他在这部重要著作的第一卷区分了经验、技艺和科学(知识,episteme,在希腊文里,“知识”和“科学”是同一个词)。他认为,低等动物有感觉,高等动物除了感觉还有记忆。从记忆中可以生成经验,从经验中可以造就技艺。经验是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技艺是关于普遍事物的知识。技艺高于经验,甲有经验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技艺者知其所以然,故技艺者比经验者更有智慧、懂得更多。乙技艺还不是最高的“知”,最高的“知”是“科学”。技艺固然因为超越了经验而令人惊奇赞叹,丙由于多数技艺只是为了生活之必需,还不是最高的知。只有那些为了消磨时间、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日常必需为目的的技艺,才是科学。我们中国人常常把知识分成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类,亚里士多德却给出了知识的三个阶段。他的经验知识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经验知识,技艺这种追究原因、知其所以然的普遍知识,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知识,但是我们的分类中却没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科学”的位置。这件事情反映了希腊科学精神相当大程度上被我们忽视、被我们遗忘。

什么是“认识”?认识即是追求“科学”。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在“技艺”这种理论性知识之外还要增加“科学”这样一个纯粹知识的阶段?这是特别值得我们中国人思考的地方。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明白,“在各门科学中,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是智慧。”“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着求知本身的目的而不是任何其它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这样的科学,就是“自由”的科学。

,这就是希腊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在其它任何文明中都找不到这样的精神气质。

【小题1】在第④段甲乙丙三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但是 因此 然而B.因此 然而 但是
C.因为 并且 然而D.因为 但是 但是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将希腊文明和其它文明进行对比,直接回答了“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B.第②段举孔子和庄子的言论为例,说明对于知识本身的问题过于艰深而难解。
C.第④段引《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证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的问题最重要。
【小题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小题4】分析第⑤段画线处连用问句的作用。
【小题5】根据文意,在第⑥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下的月光

简平

①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

②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

③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④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

⑤我想,如果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可是,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

⑥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渴望,并因此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

⑦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⑧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长、提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

⑨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我已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桌上,是一本本我正在看的书,我的身后,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有我看过或者等待我去看的书。这时候的我,总是格外地惬意,心里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一种富足的感觉。

⑩我同样相信,许多的成人跟我一样,也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他们就会打开台灯,坐到灯下,捧起一本夹着书签的没有看完的书,继续读下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可强求他人必须看点什么,但总有一本书可以为他带来启迪,带来宽慰,带来快乐。

如今,密集的信息已经蚕食了我们全部的空间,无穷的压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疏离,如想摆脱这困扰,唯有开拓内心的空间。而阅读正是开拓的爬犁,帮我们拓展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因此得以每天都有舒缓的一刻。

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灯下的光笼罩着我们,那是灯下的月光,清幽、宁和、温暖,像是一条纯净的月亮河,把白天的喧嚣、嘈杂、纷繁阻隔在了另外的一边。

我们的生命里是需要这样一片灯下的月光的。

我想,或许,要不了多久,杞人忧天的事情真会到来:纸质的图书消失于一旦,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但是,我坚信,阅读依旧存在,阅读不会消失,只不过换了别一种方式;而且,阅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阅读的形式只会越来越丰富。

千年万年,月光依旧。

万年千年,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等待着夜晚来临,等待着灯下的月光铺撒开来,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带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小题1】文章第②段作者描写小时候阅读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第④段画线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下文,说说第⑤段加点词“无奈”的具体内容。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⑥段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和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童年的阅读经历。
B.第⑦段作者反对在教学中用琐细的拆解和分析破坏美文的阅读享受。
C.第⑨段作者内心惬意、充实、富足的感觉源于读书,也源于丰赡的书。
D.第⑩段作者相信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所以阅读内容也因人而异。
E.第段作者认为想要摆脱现实压力的唯一方法是借助阅读舒缓自己。
F.第段作者对于未来纸质图书可能消失和阅读形式变丰富态度乐观。
【小题5】多角度赏析文章的标题,写一段不超过150字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