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梁 衡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的家。遗憾的是,正如社会上有对老人的虐待,也有对老树、古树的遗弃。在我对古树的探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树养老院。园子的主人叫王相泽。他生在农村,小时家有大树,粗如圆桌,绿阴满院。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种下了永远的爱树情结。他大慈大悲,爱吾老以及树之老,企业稍有余钱便开始收养古树。

那天在园子里,我边走边听他讲救死扶伤收养古树的故事。十八年前的一天,他到外地出差,车子在公路上走,远处正在开山取石,山上隐隐有树。他就绕路来到山下,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有合抱之粗,满树白花,灿若霜雪,屹立于石崖之畔。那粗壮的老根如老人青筋暴突的手指,正顽强地插入石缝,抓住每一处可借力存身的石块。但是脚下炮声隆隆,烟尘已经淹上树身,窒息着它的绿叶白花。眼看就要地动山摇,扑身倒地。此地名黄巢关,据传当年黄巢起义曾驻兵于此,还在树上拴过马。王相泽上去说:“反正你们要开山,这棵树也存不住了,不如卖给我。”结果他花了6000 元把树带回了家。后来一查,是棵毛梾树,山茱萸科,果可榨油,木质极硬,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用这树做车梁,所以又名车梁木。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6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

人总是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树却不同,它除了供人物质享受外还帮人记录历史、寄托精神。可惜我们目光太浅,只讲实用,对树用则植,不用则弃。园中有一棵柿子树十分惹眼,浑身堆满大大小小的疙瘩,像一个长满老年斑的老人。它来自陕西,树上的瘤体是一种病,主人早已将它遗弃。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一次某司机告他某村有遗弃之树,他急去察访。只见一处院内有两棵三百年的老紫薇,墙颓草长,满目荒凉。一棵已经枯死,还有的一棵也被垃圾埋到半腰,奄奄一息。经辨认树下废弃的井台和井石上的刻字,知道这是一处高家的旧祠堂。他找到村委会,谈好价格。人和树还未离村,就听见村主任在大喇叭上喊话:“各家派人到村委会来领钱,每户10元。”这真是物有其值,所见不同。紫薇,又名百日红。杆粉白,叶翠绿,花朵繁密,娇红明艳,百日不谢,向为名花奇树。现在这棵紫薇成了老王的镇园之宝。每有客来必领至树下,奇树共欣赏,好花相与析。

在园中看树是一道风景,听老王讲育树经更是一种享受。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指给我看两行对比的樱花树,那剃过头的竟十年不长,愈来愈瘦。但柳树移栽时则必须剃头。那年他从福建樟州买得两棵大榕树,时已入冬,车进山东界已飘起小雪。到家后他急挖一暖窖暂埋,唯留少许枝叶透气,又放进一个电热器加热。一过年就为它建了个20米高的保温大棚。现在这榕树气根如林,枝繁叶茂,一派南国风光。

我一生不知看过多少天然林、人工林、植物园,但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座古树养老院。园内约有500多棵古树,有来自河南的乌桕、安徽的黄连、山西的皂角、陕西的苦楝……每棵树都是一本大书,各有各的故事,而且它们来时都不忘随身带了自己的身份证——年轮,这是数百年来的活记录啊,是一部中国生态史、文化史。老王爱树,但并不小气。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108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我想如果黄巢地下有知,那迁居远走的高家有知,那些分家卖树的弟兄有悟,那些扩城砍树的主政者们醒来,都能到这个园子里来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感恩老王在遥远的地方为他们本乡本族存了绵绵一脉。我能体会到老王的爱树之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树养老院的主人做收养古树的慈善,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及由此而来的爱树情结。古树之“古”,自有其价值,它与生态相关,与文化相关。
B.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收买移栽古树,有利则行,无利则弃,只讲实用,目光短浅,与古树养老院主人的情怀形成对比。
C.园中的毛梾古树,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
D.文末委婉传达出这样的期盼——这座古树养老院,会给寻常百姓以警醒,也会给主政者们以警示;同时还传达出了对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6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
【小题3】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11:1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两岸故宫的拥抱
①20 世纪 30 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故宫博物院的大批文物迁移到南方,颠沛流离十多年。1949 年,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国民党政权转运到台湾,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今年 2 月中旬,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访问,商谈交流合作事项,一时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
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反响,是因为它的重要的意义可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③首先,从两个博物院来说,加强交流合作是双方事业发展的需要。两个博物院同根同源。从文物藏品讲,台北故宫 92%是清宫旧藏,北京故宫 85%是清宫旧藏,两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再从院史上看,都是 1925 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的延续,继承着长期形成的故宫精神。这次两院所达成的合作意向,包括最大优惠相互提供影像资料用于科研、出版,建立学术人员互访的长期机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合作举办展览、合开研讨会等,都是从两院的实际出发的,这些对故宫学研究也会有深入的推进。
④其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幸事。国宝长久分隔,故宫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又由于长期以来两岸的对立,人们难以全面了解故宫的珍藏。两个故宫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向两岸同胞共同展示故宫的全貌,使人们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这是因为,故宫及其文物藏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此次故宫对故宫的交流,是海峡两岸民众以故宫为起点去拥抱共同的文化。这也证明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它对于增进同胞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再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在世界上弘扬中华文明亦有积极意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及其藏品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断地从伟大的紫禁城中,从两院珍贵丰富的藏品中,受到历史的启迪,汲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现在两岸故宫的携手合作, 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博大, 这种交流、合作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那种刚健、坚韧、包容、和合等精神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⑥两岸同胞对两个故宫的交流给予了厚望。我们期待着。
【小题1】“两岸故宫的拥抱”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该标题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处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比较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③~⑤段运用了( )的论证结构。
A.对照
B.层进
C.并列
D.总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考古学具备更好发展的条件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或用文字记载,或以神话和传说等方式口头传承。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历代史家为记述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不懈努力,留下了珍贵的学术遗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其中也包括推动我国考古学发展。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人类过去的生活,探讨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特点与规律,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考古学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研究,只有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资料才能不断深入。可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史学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考古学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考古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和解释的多样性,决定了考古学更加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更加需要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学风与学术精神;考古学的研究区域和内容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往往具有国际性,适于开展国际交流;考古学的研究年代虽然非常久远,但与当今时代又密切相关,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我国生态环境多样、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手段都有用武之地,往往能产生更多成果;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生生不息,许多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依然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肌体之中,民众对考古学具有亲切感和浓厚兴趣等。

 

新时代推动我国考古学更好发展,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实物,但这些实物资料除了诸如甲骨文、金文的文字资料,通常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大都需要考古工作者进行阐释。不同的人对同一资料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阐释。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考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学术无国界,学者有立场。考古学研究要以传承文明为己任,在一系列涉及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必须坚守底线,与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在考古学上的表现作坚决斗争。三是坚持考古学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推进科学化,就要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使考古研究手段更加科学化。推进国际化,就要树立全球视野,推动我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交流互动,并加大考古“走出去”的力度。推进大众化,就要通过举办公共考古讲座、开展考古研究成果的普及宣传等手段,让考古走进寻常百姓家。

新时代,我国考古学要发挥优势,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提高我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上掌握更多学术话语权,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考古研究强国。

(《人民日报》2019年6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世界各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
B.历史学发展离不开考古学,没有考古学的地下发掘就没有历史学的持续发展。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出土实物,解释会出现多样性,这就需要严谨的学术精神。
D.推进考古学的科学化就要大力发展科技考古以及在考古研究方面加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研究入手引出考古学的概念,然后阐述考古学的价值、特点等,文末又展望考古学的未来。
B.历史学的发展需要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共同推动,但文中主要论述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价值。
C.在论述考古学的特点时,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以此得出我国考古学的优越条件。
D.文章从指导思想、服务对象、发展方向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考古学要坚持的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史家坚持不懈的记述和研究,也离不开考古学对人类过去生活的研究。
B.考古学对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研究特别重要,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规律与特点也有启示意义。
C.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考古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
D.我国要建成世界考古研究强国,就要发挥优势,建立具有自身特色、风格、气派的体系,掌握更多国际学术话语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成人”教育理念源于孔子。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说,“成人”应该具备智慧、德性、意志、才艺等多方面素质。孔子认为其中德性最为重要,所以他又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种“成人”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后世教育家、思想家。宋代以后各地兴起的书院,正是许多大儒努力实践“成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可见,我国古代书院文化是21世纪人类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充分分挖掘书院文化的精华,将其转化为当代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节选自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2017年09月08日《人民日报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成人”教育理念虽源于孔子,但直到宋代书院兴起后才被许多大儒发扬光大。
B.教育必须去功利化,不能成为追求名利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古今都是相通的。
C.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反对片面知识教育,认为君子不必读书,关键是心正。
D.相对于自我人格完善而言,古代书院的“成人之教”更加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揭示“成人”教育理念的起源,简要阐释其内涵,指出其深刻影响。
B.第二至四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具体论述古代书院“成人”教育的特点。
C.在论述书院“成人”教育特点时,文章以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为立足点。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从古到今,层层深人地展开论述,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人”,就应当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其中,德性是最重要的素质。
B.宋代大儒朱熹反对功利化教育,严厉批评官学之弊,主张创办书院,以此恢复“成人”教育理念。
C.忽视人格教育,片面追求知识化、商业化,这是世界性的教育问题。当今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D.只要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的精华,继承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就能建设和发展好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小题1】下列关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没有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就体现了词的市井文化品格。
【小题2】下列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互相影响的双重品格,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明词是沿着诗的文体脉络,通过演变而形成的。
C.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收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小镇搭客仔

李兴海

小镇没有小镇该有的东西,譬如,公交车。

有一天,当浓烟滚滚的破旧汽车驶入安静的小镇,所有在田间劳作的人都应声抬头,远远望去。他们知道,小镇政府前五年构想要在此地设公交车站点的方案,已经实现了。他们奔走相告。往后,可以乘这辆不知何名的车去最近的城市。

他们不知道, 这不是公交车。只是私人承办在利益的驱使下,自作主张要在小镇与城市间往返的旧车。

它没有固定的到站时间。有时,凌晨便轰隆隆地越过田野,有时,午后都不曾见到它的影子。它的主要乘客不是小镇的穷人,而是那些到小镇上一览野外风光的有钱人。

几年以后,驶入小镇的汽车越来越多了。小镇不再沸腾。不再欣喜。因为他们几乎都知道,进城市里打工一年,比他们辛苦耕种几年赚的还多。于是,这些轰鸣的汽车就这样把那些孩子的爹,妇女的夫载到那个曾无比向往的城市里去了。

小镇只有一条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汽车不会飞驰到路的尽头,往往一半就停下来。调头走了。

那些聪明的,因身体稍有不便而安于家中的男人们,就进城花钱买了一批二手摩托车。他们像一群没有脑袋的苍蝇,静待于烈日风雨下,远望着黄沙漫天的小路。 汽车缓缓地从远方驶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发动引擎,等车从旁边一晃而过,便紧随其后。车子停了,他们急切地涌向门口,问那些从城市里来,或是回小镇的人:要不要搭车?

他们的生意不错,和那些进城打工的男人们的收入相差无几。但小镇上的妇女们不会这么认为,她们不断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你就只能和那帮骑摩托车的崽子一样。永远呆在这个鬼地方!

进城的男人是光荣的,他们看过了无数旁人不曾看过的繁华。这是让小镇上的妇女们引以为傲的。淳朴的孩子们起初不这么想,可时日一长,大抵也这么认为了。

她们不会搭那些无用男人的摩托车,即便要走上很远的路,她们也不情愿搭。或许真如她们所说:就算倒贴钱给老娘,老娘都不会坐!

小镇上的孩子大都同一时间参加高考,考点在最近的城市。他们的父亲不能来看他们,一切都得妇女们做主。 妇女们想,反正是第二天早上八点半,那么多公交车,总有一辆会早早越过田野,驶进这里的。那时。她们就能塞给孩子自备的早餐和唠叨,安心看着他们奔赴考场了。

事情并不如她们想像的那样。她们捏着已备好的早餐,重复了无数遍前夜想好的话,还是没有看见有任何影子从路的那头忽然显现。 她们攥紧了双手,一边来回踱步。朝远方眺望,一边安慰自己的孩子:不要着急,车子马上就来。

清晨六点到七点十分。七十分钟的等待,尽数将她们最后的防线摧毁。

忽然,一位先前无比镇定的母亲。忽然失声大哭起来。她的丈夫在城市的陌生角落,辛苦供养孩子寒窗十余年,就为这一刻。可如今,就算是车来,也怕是赶不及了。 所有人在这一声破空的号啕中猛然惊醒。她们似乎都已知晓,孩子的前途,自己的余生,将在这个明媚的清晨随风而去了。

正当她们惊慌失措之时,一个面容消瘦,腿脚稍有不便的男人骑着摩托车赶了过来。他对着田野那头惊喊几声后,轰鸣声瞬时震动了静谧的稻穗。

几十张微笑的脸,几十辆陈旧的摩托车从田野的那头急速飞来。他们二话不说,一人怀抱一个孩子上车。妇女们还未全然反应过来,他们早已消失在黄沙滚滚的小路尽头。

那一个清晨,没有一个孩子因迟到而被阻于考场之外。相反,在他们的生命之洋里,涌动着一股无比强烈的波澜。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小说叙写小镇交通闭塞、小镇人鄙视搭客仔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
【小题3】作者在文末说“在他们的生命里,涌动着一股无比强烈的波澜”,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