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小镇搭客仔

李兴海

小镇没有小镇该有的东西,譬如,公交车。

有一天,当浓烟滚滚的破旧汽车驶入安静的小镇,所有在田间劳作的人都应声抬头,远远望去。他们知道,小镇政府前五年构想要在此地设公交车站点的方案,已经实现了。他们奔走相告。往后,可以乘这辆不知何名的车去最近的城市。

他们不知道, 这不是公交车。只是私人承办在利益的驱使下,自作主张要在小镇与城市间往返的旧车。

它没有固定的到站时间。有时,凌晨便轰隆隆地越过田野,有时,午后都不曾见到它的影子。它的主要乘客不是小镇的穷人,而是那些到小镇上一览野外风光的有钱人。

几年以后,驶入小镇的汽车越来越多了。小镇不再沸腾。不再欣喜。因为他们几乎都知道,进城市里打工一年,比他们辛苦耕种几年赚的还多。于是,这些轰鸣的汽车就这样把那些孩子的爹,妇女的夫载到那个曾无比向往的城市里去了。

小镇只有一条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汽车不会飞驰到路的尽头,往往一半就停下来。调头走了。

那些聪明的,因身体稍有不便而安于家中的男人们,就进城花钱买了一批二手摩托车。他们像一群没有脑袋的苍蝇,静待于烈日风雨下,远望着黄沙漫天的小路。 汽车缓缓地从远方驶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发动引擎,等车从旁边一晃而过,便紧随其后。车子停了,他们急切地涌向门口,问那些从城市里来,或是回小镇的人:要不要搭车?

他们的生意不错,和那些进城打工的男人们的收入相差无几。但小镇上的妇女们不会这么认为,她们不断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你就只能和那帮骑摩托车的崽子一样。永远呆在这个鬼地方!

进城的男人是光荣的,他们看过了无数旁人不曾看过的繁华。这是让小镇上的妇女们引以为傲的。淳朴的孩子们起初不这么想,可时日一长,大抵也这么认为了。

她们不会搭那些无用男人的摩托车,即便要走上很远的路,她们也不情愿搭。或许真如她们所说:就算倒贴钱给老娘,老娘都不会坐!

小镇上的孩子大都同一时间参加高考,考点在最近的城市。他们的父亲不能来看他们,一切都得妇女们做主。 妇女们想,反正是第二天早上八点半,那么多公交车,总有一辆会早早越过田野,驶进这里的。那时。她们就能塞给孩子自备的早餐和唠叨,安心看着他们奔赴考场了。

事情并不如她们想像的那样。她们捏着已备好的早餐,重复了无数遍前夜想好的话,还是没有看见有任何影子从路的那头忽然显现。 她们攥紧了双手,一边来回踱步。朝远方眺望,一边安慰自己的孩子:不要着急,车子马上就来。

清晨六点到七点十分。七十分钟的等待,尽数将她们最后的防线摧毁。

忽然,一位先前无比镇定的母亲。忽然失声大哭起来。她的丈夫在城市的陌生角落,辛苦供养孩子寒窗十余年,就为这一刻。可如今,就算是车来,也怕是赶不及了。 所有人在这一声破空的号啕中猛然惊醒。她们似乎都已知晓,孩子的前途,自己的余生,将在这个明媚的清晨随风而去了。

正当她们惊慌失措之时,一个面容消瘦,腿脚稍有不便的男人骑着摩托车赶了过来。他对着田野那头惊喊几声后,轰鸣声瞬时震动了静谧的稻穗。

几十张微笑的脸,几十辆陈旧的摩托车从田野的那头急速飞来。他们二话不说,一人怀抱一个孩子上车。妇女们还未全然反应过来,他们早已消失在黄沙滚滚的小路尽头。

那一个清晨,没有一个孩子因迟到而被阻于考场之外。相反,在他们的生命之洋里,涌动着一股无比强烈的波澜。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小说叙写小镇交通闭塞、小镇人鄙视搭客仔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
【小题3】作者在文末说“在他们的生命里,涌动着一股无比强烈的波澜”,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11: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

陈启文

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听见鸟唱,但看不见鸟。鸟躲在绿荫里。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匹叶子轮廓分明。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我一路上看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河谷里的垃圾。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的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咧开了一道道裂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寻觅见一泓清泉了。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屈原投江的经过及沉沙港的来历,让读者感受到屈原以死明志的决心。
B.文章第三段引余光中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照应了标题。且所引之话,用了借喻的手法。本文引此的目的是写出了屈原、杜甫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C.文章第五段,作者说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作者之所以能在那些年写了很多诗,是因为汨罗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启发了创作的灵感。
D.文中以在汨罗江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索,既写了和汨罗江密切联相关的两位诗人,又写了求学时的汨罗江,最后一段写了自己的感受。
【小题2】文章的第④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事实上,当我们思考人类信念系统时,应当注意到它是多层面的、多维度的。这里,我们要关注的主要是两个层面:描述性的维度和规范性的维度。在描述性维度上,科学具有优先性。但除了自然领域之外,人类的生活更多居于规范性层面上。对于规范性来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道德和法律。道德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法律告诉我们禁止做什么。这是规范性最突出的表现。

实际上,规范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对事物的评价,使用概念的时候也是在遵循特定的規则。哲学恰恰活跃在规范性的领地。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哲学的活动会遍布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如道德哲学、法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等。因为所有自然科学都包含描述性所无法处理的规范性层面,表达这些科学原理的部分需要哲学来参与。而没有哲学来澄清特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进行语义整编,就容易导致严重误解。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来探讨在“科学为王”的时代,哲学到底有什么价值?

首先,哲学具有彻底反思和适度怀疑的精神。其他学科可能也会有反思,但哲学的反思是具有彻底性的。适度怀疑不同于怀疑主义,不同于极端的相对主义。适度怀疑能够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

其次,哲学具有思想划界和批判的作用。哪些领域是可以认识的,哪些是不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和不可以言说的领域如何划界,人类思想和表达可以区分为哪些空间或区域……都是留给哲学来做的工作。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充分理解人类理性的限度及其遵循的法则,以避免人类陷入过度自负。

最后,哲学具有促进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的作用。这里要强调的是,最好把人理解为规范性的动物。有观点认为,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野兽。“野兽”即强调人的本能特征,即实然方面;“天使”强调人的道德,即应然方面。但是,现实中并不是如此简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思考: 这样做对不对?应不应该这样做?行动的理由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引向了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回答。就规范性来讲,我们不是在寻求真假,甚至也不是在追求对人类的操控和设计,而是最终要回答我们的文化模式、社会秩序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所遵循的抽象规则是怎么形成的,“我”和“我们”是谁。这就是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方面的复杂问题。

我个人认为,对于科学世界观下的哲学未来发展而言,在规范性领域中的划界与批判是哲学最有前景的一面。就此而言,哲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去深入、自主、谦逊地理性思考。

(摘编自韩东晖《“科学为王”的时代,哲学有什么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在描述性维度上具有优先性,而人类的生活都居于规范性层面上。
B.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哲学来澄清基本概念,进行语义整编,就会导致严重误解。
C.哲学上的适度怀疑精神不同于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它能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
D.哲学具有思想划界和批判的作用,可使人充分理解人类理性限度及其遵循的法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描述性维度和规范性维度的差异,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从“规范性无处不在”出发,分析了哲学对于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的意义。
C.文章阐述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证了哲学在“科学为王”时代的价值。
D.文章运用归谬法,从实际生活角度驳斥“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野兽”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性无处不在,因此哲学的活动会遍布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
B.把人理解为规范性动物,就能认识到哲学具有促进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的作用。
C.人类可以从实然和应然方面研究自身,但更应从规范性的层面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D.哲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让人类个体去深入、自主、谦逊地理性思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希章: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
这几年,拄着双拐的乡村教师刘希章感觉日子越来越好了;他的学生觉得,刘老师上课时嗓门越来越大了。
刘希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小学的代课教师。1962年出生,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然而,无情的现实并没有吓倒这个农民的儿子,刘希章对知识的追求丝毫没有因为身体的缺憾而退却。
和正常人一样,刘希章7岁就进学校读书。刚开始时,刘希章爬着去上学;稍大一点,家里人做了一副拐杖,他就拄着双拐去学校。凭着坚强的毅力,这个站不起来的山里娃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初中。当时,村里能读完初中的同龄人寥寥无几。
1980年,位于刘希章所在村子的丹阳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学校,孩子们面临失学。刘希章自告奋勇,当起这所村小的老师。从此,他走上了32年的乡村教师之路。
刚来到丹阳小学时,学校就几间破校舍,一到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刘希章带领全校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周时间将校舍翻新、加固,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艰苦,上课并没有教辅材料。为了上好课,刘希章反复熟悉课程内容,上课前,他闭着眼睛就能回忆起上课内容。刘希章知道,上课时与孩子们互动气氛会更好,为克服自己行动不便,他常常训练自己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尽可能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多年教学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感动着刘希章。他还清楚地记得,一个下大雪的清晨,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依稀看到,几个学生正排着队,从学校的方向向他走来,他看不出学生们是在干什么,走近才知道,学生是在用双脚为他踏出一条路来。
“这就是做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吧!”说起这些,这个50岁的男人眼里浸满了泪水。
32年来,刘希章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们现在大多已成才,遍布各行各业。他们都没有忘记刘老师当年特殊的爱,逢年过节,总会有学生来到刘希章的家里,握着他的手,聊起过往的回忆。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操心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护着,”在村子里,村民这样评价刘希章。从教32年来,刘希章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还多次受到自治区、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最让刘希章高兴的事,就是他成为了一名国家正式教师。2007年8月,了解到刘希章的实际情况后,当地政府破例把刘希章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多年的梦想实现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任代课教师20多年来,刘希章一直梦想着能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如今,刘希章的梦想成真了,工资也增加了,再也不用为一家4口人的生计发愁了。
“我的生活好了,我们的学校、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聊起这些年来丹阳小学的变化,刘希章显得更有精神。几年间,丹阳小学从原来的3个年级增加到现在6个年级,老师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教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双鬓白发日渐增多,教过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刘希章的人生信念始终没变。他说:
“教育是我衷爱的事业,也是我唯一能够回报社会的平台,只要学校还需要我,我将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
(原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15日)
【小题1】刘希章的“幸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刘希章“人生信念始终不变”的?(5分)
【小题3】刘希章在他的人生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说说他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这一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便展开为义利之辨。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对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
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如果行为本身合乎义,则即使它不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儒家往往将义(当然之则)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行义)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具体化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事实上,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倒是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当他的学生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之。”“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即使圣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一般来说,利首先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而个人(或特殊集团)之利往往并不彼此一致,因此,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唯一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报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与利不同,“义”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唯其如此,故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历史地看,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从这方面看,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又明显地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体现了具有普遍必然品格的“理”的要求,所以具有内在价值
B.义一旦被赋于内在价值,合乎义的行为就可以具有善的价值。
C.孔子在卫国,开口便盛赞人口众多,表明他不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
D.人人都片面地追求利,将会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按照义利的先后顺序分别展开议论。
B.文章通过论证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有力论证了“义利之辨”这个中心论点。
C.文章在论证义的价值时,先论证义的内在价值的合理性,后论证义的社会价值。
D.文章在论证利的价值时,使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行义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B.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非就视利为恶,而是不排斥对利的追求,甚至鼓励人们追求利。
C.义在调节个体和整体之利上能起到作用,使得它具有普遍品格,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
D.过分强调“义”,则可能会导致对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这其实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城市意识到了“人”的价值。眼下,这场自去年开始的“户籍风暴”正愈演愈烈,堪称中国史上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继北京之后,上海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抢人大成”。3月26日,《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宣布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等政策。2016年以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量均居全国首位。郑州,落户零门槛,学位有补贴;武汉,“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成都,大学生“先落户后就业”;西安,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
专家称,所谓抢人才大战实质就是抢人大战,这也反映出中国严重的人口危机。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问题也相当严重。
(摘编自《光明日报》、新华网等)
材料二:

图—2016年中国各省市人口出生率

图二   老龄人口数据
注①人口出生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生育率:一定时期内(通常指年)出生活婴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约为1.18,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71、上海0.73、辽宁0.74、黑龙江0.75、吉林0.76。
(摘编自《中国正陷入人口危机》)
材料三:
及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低生育率带来社会老龄化危机的同时,消费和生产也将同步缩减。因为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低,消费萎缩可能快于收入萎缩,引发通货紧缩。同时,家庭累积的名义财富将泡沫化,可能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基础设施更新步伐也将放缓甚至停滞,已有的基础设施将面临老化,规模效应将下降。随着老龄化加深,一方面,老年人增多,推高养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工作者减少,降低养老金征缴收入。此外,低生育率还会削弱未来创新和创业的活力。长期低生育率不仅会降低年轻人的比例,也会减少他们的创新动力,让整个经济患上“老年病”。
如果低生育率长期持续,最终将会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果人口颓势无法挽回,在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将持续弱化。近几年来,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就是一个警示。
2017年2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则》,其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国生育率要从2015年的1.6回升到1.8的水平,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摘编自《中国正陷入人口危机》)
材料四: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04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目前中国人口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总量依然超过适度人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16.5%,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状态,大夫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65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伴随人口危机论争议的,还有我国“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的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7%。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地下滑。坊间甚至有观点认为,人口增长率过快下滑、人口结构过快少子化和老年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杨宜勇并不赞成上述观点,在他看来,那是在低层次竞争上看人口红利,但是中国经济要上新台阶,从中低档次的产业往中高档次的产业功能迈进,就得放弃人口红利,创造人才红利,即不在乎人口的数量多少,而在乎人能不能干。中国要创造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向中央强调的人才强国战略方向迈进。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7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人大战”中,多个城市争抢的大多是高端、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这些城市“抢人”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当前面临的人口质量、人口结构问题。
B.根据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大概可以推测同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例如东北三省2016年人口出生率排名全国倒数,相应地当地近几年经济持续低迷。
C.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占比越来越高,专家认为,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是总量超过适度人口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人口结构的问题。
D.基于对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问题的管控,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对全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提出了要求。
【小题3】在“人口红利”的论争中,蔡昉、杨宜勇两位专家有什么共识?各地的“人才争夺战”是否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请结合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