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相 思
贾平凹
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小到了五倍,十倍,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本不是长出的,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放形骸外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长到十九岁,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肩上,你已经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殖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蛐蛐”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冬天里,大家坐在钻机下休息,都点着烟吸,你不会吸烟,就从怀里掏出黄蛉来看。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你担心体温会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风寒冻坏,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你画着图纸,鉴定着矿石,你常常把吃饭忘掉了,当炊事员送来晚饭,你总是疑惑地说:“我还没吃饭吗?”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每次只削切豆粒大一点放在里边,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头底下,并不是枕头底下,你怕枕头的重量压了它。往被窝里放,又怕被窝热气烫了它。你用枕巾盖住,放在你的脖子下。这是你最惬意的时候,万籁俱寂,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么深的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像一个幽灵,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儿子手中拎着的土瓷罐里了。
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蛐蛐”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装黄蛉的盒子和黄蛉,既表现了两者的不一般,又突出了它们在主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B.作者写主人公“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说明主人公因为妻子和孩子不在身边,根本不注重形象。
C.主人公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他的肩上整整二十年了,这样写突出了主人公的恋旧心理。
D.文章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达男主人公对黄蛉的细心呵护,如写他在别人吸烟的时候掏出黄蛉看,花三个钟头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装黄蛉。
E.本文中间主要写男主人公对黄蛉的精心照顾,同时穿插描写了他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最后以主人公的话收尾,表达了他加紧工作、早日与家人团圆的愿望。
【小题2】文中“黄蛉”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 “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 这句话的涵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0 03:5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一味味地抓药……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处补写柳先生的话。(18字以内)
【小题2】文中写道:“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这些日子”指什么日子?“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说明了什么?
【小题3】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多次写道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跟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回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王老蔫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地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自《金山》,2015年1期)
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村里会包场,三五块钱,会让他们唱到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
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小题1】第③段和第⑫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小题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
【小题4】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遍地月光

刘学兵

月儿望了一眼窗外。

他依然站在院子里。月光把他魁梧的身影投到地上,很厚实。他的声音也像他月光下的身形一样厚实。

嫂子……你让我进门说。

月儿没有答应他,你走吧。

他没有走。

他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已经三天了。他来自远方,就是客人,按理说月儿该热情地招呼,热情地款待他,至少该让他进门坐一坐。毕竟,他和根子是最好的战友。但是月儿不能让他进来,月儿不想别人说闲话。更不想让爹伤心。爹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月儿知道爹的心思。这些天爹很少说话。他只是一锅接一锅地抽烟,好像要把后半生的烟叶都放到这几天里抽究。良子呢,像是吃了火药。他看不惯这个站在院子里的男人。昨天晚上,两个人在月光下对峙了好一阵,那眼神,差点点燃了满院子的月光。

良子是根子的弟弟。

每次想到根子,月儿的心里就常常涌起一股暖意。

根子从部队回来的时候,喜欢带着月儿和欢欢一起出门散步。根子指着东边山顶的月亮问欢欢。那是什么?欢欢说是月亮。根子摇头。不对。欢欢问是什么。根子说是妈妈呀。欢欢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对呀,是妈妈。哦月亮是妈妈,哦妈妈是月亮。妈妈是欢欢的月亮,妈妈是爸爸的月亮。根子笑起来。月儿也笑了。一家人的笑容在月色里显得十分灿烂。

有根子在身边,月儿就觉得心里踏实。月儿还觉得,自己的生命里不能没有根子。

可是现在呢?根子走了。

根子的离开,和他有很大的关系。

他和根子是消防兵。在一次扑救高楼的大火中,他和根子分到了一组。他们在楼道里发现了一个被浓烟熏倒的老人,他把自己的救生装备戴在了老人身上,可是自己瞬间便被浓烟熏得喘不过气来。根子解下自己的装备给他戴上,叫他赶快把老人送到安全的地方。他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句话,根子就把他和老人一起推出了楼道。后来他返回原来的地方去找根子,却再也没有找到。那次高楼火灾一共牺牲了四名消防战士,根子是其中之一。

部队首长来看望月儿和欢欢的时候,他也来了。他把根子的遗物放在月儿的面前。月儿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她木然地站在那里,好一会儿,噙在眼里的泪水才滑落下来。欢欢还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拿一双大眼睛怯怯地看着几个陌生人。他哽咽着说,嫂子,我会照顾你,也会照顾欢欢。月儿摇着头。不,不,不需要。

一年以后,他从部队回到地方,再一次站在这个院子里。

月儿果断地拒绝了。

第二天他又来了,一直到晚上,月儿再也没有让他进门。

今天是第三天。他一大早就来了,不管月儿愿不愿意,自己就干起活儿来,把院子打扫得干干静静,他解开衣服,甩开膀子,用斧头把院子里的柴禾劈成一块一块,堆了一大堆。良子看着他,冲到屋檐下,把那些码着的,还没有劈的柴禾一个脑儿掀下来,嘴里说着,你劈,你劈,我叫你劈。他不说话,依旧劈着柴禾,仿佛良子的话对他是一种鼓励。然后,他把劈开的柴禾重新码到屋檐下。码得一丝不苟。码得整整齐齐。

月儿让他离开。月儿说,让别人看见了,不好。

他不。月亮爬上东边山头的时候,他也没有离开。

良子不知啥时候离开了。他还在院子里坐着,月光在他的周围洒下了一片银白。他的背影在银白的月光里显得异常的坚定。

月儿又想起了根子,泪光就在灯光下闪烁。欢欢已经开始懂事了,她听到了妈妈呼吸中的不寻常,欢欢伸出小手在月儿的脸上抚摸着,最后把手指落到了月儿的眼眶里。欢欢说,妈妈哭了。月儿说,没有啊。欢欢说,妈妈脸上有泪水。月儿说,那是露水。

晚饭过后,他还在那里。欢欢说,叔叔还在。

月儿说,不管他。

欢欢说,叔叔还没有吃饭。

爷爷对欢欢说,去,叫叔叔吃饭。

月儿说,爹。

去!老人的话很果断。

她打开门,却发现他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

月光洒下来,如雪花般在空中静静地飞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他”站在院子里恳求月儿的情景,用写意的笔调勾勒出了“他”的形象,也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退伍后没回家却赶到战友根子家,月儿一家深受感动却拒“他”于门外,这看似不合情理的情节,恰恰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C.小说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写“他”在院子里独坐着,月光与背影交织,在烘托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其内心世界。
D.小说标题“遍地月光”具有象征意味,既烘托小说人物的美好心灵,表达作者的祝福,也蕴含“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寓意。
【小题2】小说在刻画月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叙述有关根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钻石鼻圈
【印度】宾杜·V·什里德哈
她曾在金匠铺里看过一只非常漂亮的鼻圈,上面镶有八颗钻石、一颗红宝石。自从看了那一眼之后,她便念念不忘。帕塔知道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它,但她还是问了一下价钱。
“两万卢比。”帕塔将那只钻石鼻圈握在手中,小心翼翼地转动着。   
“拉曼太太买了一只,和这一模一样。”
拉曼太太是帕塔的邻居。她的丈夫与西瓦拉曼同在一个办公室,但比西瓦拉曼高一个级别。拉曼太太随时都想让她记住这一点,而且也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在帕塔前面炫耀自己的丝绸莎丽和珠宝首饰。
帕塔经常在西瓦拉曼面前抱怨那个女人。
“她的丈夫肯定在私下接受了别人的贿赂。你想想,要不然他怎么会过得如此奢侈呢?”西瓦拉曼劝导她。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钻石鼻圈成了帕塔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病。渐渐地她对家庭、丈夫和她的孩子失去了兴趣。她常常在镜子面前花上好几个小时,想象着自己戴上钻石鼻圈后会是多么的美丽。
突然有一天,西瓦拉曼买回一只钻石鼻圈:上面镶有八颗钻石、一颗红宝石,和她在金匠铺里看到的完全一样。帕塔戴上钻石鼻圈,在镜子前面反复打量着自己。那一颗颗钻石在光线照射下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帕塔看起来简直像一位美丽的女神。
帕塔朝自己会心地一笑,心想,瞧她拉曼太太还有什么神气的!
帕塔展示着自己刚刚得到的钻石鼻圈,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要戴着它。左邻右舍无不对她的钻石鼻圈投以羡慕的眼光。
然而,随后不久她便注意到西瓦拉曼的眼神总躲躲闪闪,好像有什么事要瞒着她似的。每当帕塔准备问及此事,他不是有意避开便是转移话题。显而易见,西瓦拉曼的心上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几个星期后,便发生了一桩拘捕丑闻。
所有邻居都聚集在这座房子的周围。帕塔从市场采购回来,便听到了一条传闻:税务办公室的什么人在接受贿赂时被当场发现了。
帕塔听了大惊失色。
几个星期来一直在苦苦折磨她的疑虑如今变成了现实。现在,她终于明白了那钻石鼻圈的钱是从何而来的。想到这,帕塔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悔恨:丈夫那样做全都是因为她。多少年来,丈夫光明磊落、从没有做过任何见不得人的事,如今却为了她而接受别人的贿赂,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一切都是因为她的虚荣心以及对那么一块毫无用处石头的迷恋!
帕塔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此时此刻,那钻石鼻圈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魔力。只要能挽救丈夫,帕塔准备放弃一切。
帕塔站在路旁,流着眼泪,心里痛苦不堪。
不知什么时候,帕塔听到有人在喊着自己。她转过身去,看见丈夫西瓦拉曼正朝自己走来。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西瓦拉曼看见她的脸庞挂满了泪痕,有些疑惑不解。
“你到底在哭什么?”
“我还以为你被警察逮捕了!”帕塔几乎是泣不成声了。
西瓦拉曼吃了一惊。如果不是她的严肃表情,他还以为帕塔在跟自己开玩笑呢!
“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唉,你不是给我买了那只钻石鼻圈吗?我知道靠我们自己是买不起的!我也看得出来,你的心里一直非常内疚,最近又……所以,我猜想你一定是接受了别人的贿赂。”
“亏你还想得出!不过,你说得也没错。我也确实为那只钻石鼻圈感到内疚……”
“帕塔,希望你听了之后要挺得住……”显然,西瓦拉曼心里还有几分紧张。“就是关于那只钻石鼻圈……”
“它怎么啦?”帕塔心里又感到忐忑不安起来。
“嗯,钻石鼻圈……”西瓦拉曼结结巴巴地说。
“看在老天的份上,你快点说吧!”
“嗯,那只钻石鼻圈其实是假的!”说完,西瓦拉曼似乎感到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帕塔问了一下价钱,说明她还是奢望自己能拥有钻石鼻圈的,这反映了她的虚荣心理,同时也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B.瓦西拉曼劝导妻子时说“她的丈夫肯定在私下接受了别人的贿赂”,这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也揭示了瓦西拉曼的性格。
C.帕塔误认为丈夫收受贿赂为自己买的钻石鼻圈,她为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这表明帕塔和丈夫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
D.小说结尾新奇开放,既解释了丈夫为帕塔买了钻石鼻圈后的反常表现,又引导读者去无限想象帕塔知道真相后的反应。
E.这篇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目的是要批判帕塔那种处在社会底层却又想过奢华生活的人。
(2)请概括文中帕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小说写拉曼太太和她的丈夫有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