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卧   铺
阿 城
第一次坐火车的卧铺,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我点起一支烟。姑娘用手挺快地在脸前挥了挥,眉头皱起来,侧身儿向里,仍旧看书。河南兵对我说:“你不抽烟不中?”我学着他的音儿:“中。”把烟熄了。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沾个光,也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觉中铺躺着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得你!”姑娘使劲动了一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结实兵很高兴地回去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像是看卧铺来的。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果子,递给我说:“你吃。”我急忙也拿出一个果于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果子。有闲没盐地聊了半天,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我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只见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说:“姑娘家说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出来,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
“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衣有什么味儿?”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那么一小会儿,不会串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
我呆不自在,就洗漱去了。回来一看,三个人还在那里。
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到了家,痛痛快快用热水洗,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后说:“哪儿来老婆?”我说:“当了兵,还不是有姑娘想跟着?”河南兵说:“咋说哩!俺借钱坐卧铺儿,东西买少了,怕是人家不愿意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河南兵看了看姑娘:“军官得有文化哩。”
姑娘正慢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再看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果子让大家吃。我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老者扭脸时姑娘说:“洗洗吃吧,不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削。削好,又切成几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
【小题1】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河南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对于河南兵对年轻姑娘的种种“呵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0 03:2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拿 枪 的 人

美 奥斯卡·希斯戈尔

我的枪指着他们9个人不知已经多少个小时了。20天的海上漂流,我差不多一直坐在救生艇的尾部,在那儿我可以用枪瞄准控制住所有的人。从他们愤怒的目光里,我知道他们有多恨我!

尤其是水手长杰夫·巴列特。只听他用生硬沙哑的声音说道:“辛德,你是个笨蛋吗?你还能撑多久?你现在就要睡着了!”

我没有回答他。他说的是事实,我大概已经有72个小时不敢闭眼了。我觉得我马上就要睡着了,我知道,只要我一闭上眼睛,他们就会疯狂扑向仅剩的半壶水。

最后半壶水就在我腿边。我们的“蒙塔拉”号船失事后,船长被海浪卷走,剩下我这个三副是船上的最高领导。但现在,我已没有任何身份,任何权威,我只是一个让他们远离这丁点水的残忍的枪手。

暴风雨已经过去了,大西洋的波浪缓缓地起伏,虽然才是上午,但阳光已足可灼伤人的皮肤。我的喉咙也在冒烟。跟他们一样,我也把活下去的希望全放在这一小口水上。我知道,只要我们能期待喝上一口水,就有活下去的理由,我必须尽可能地推迟喝掉这口水的时间。

桨已经停了很久,他们太虚弱了,划不下去了。我面对的9个人已经变成一群满脸胡子、衣衫褴褛、半裸着的野兽,我想我也跟他们一样。有几个人靠在船舷上睡觉,其余的人紧盯着我,准备等我一合眼就跳过来。

杰夫·巴列特离我最近,这个水手长是个秃顶大力士,不但长相凶狠,还一脸伤疤。他曾经参加过上百次的战斗,那些伤疤都是在战斗中留下的。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其他人的目光也一刻没离开我脚下的水壶。

巴列特不时嘲讽我:“傻瓜,你为什么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都睡足了,而你已经差不多3天3夜没睡了。你不可能再坚持了!”

“今晚!”我坚持说,“今晚,我们就平均分配剩下的水。”

20天前,我们的“蒙塔拉”号军舰遭遇特大暴风雨而沉没。大家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且本能地抓起了我的手枪。除了枪,没有别的办法能阻止巴列特和其他人靠近这壶水。

随着船在平缓的海浪上一起一伏,我的眼皮仿佛有千斤重,睡意正向我迅速靠近。我的脑袋耷拉了下来。

巴列特站了起来,而我已经无法再举起枪。我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他会首先抢过水壶,仰头痛饮。到那时,其他人会尖叫着把他撕碎。好了,我已经尽了力,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用尽最后的力气迸出一句:“接枪,水手长。”然后,我一头扑倒在船舱上。在扑倒之前,我就已经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一只手在用力地摇晃我的肩膀。我努力睁开眼睛,但我的头怎么也抬不起来。迷糊中,我听见了巴列特沙哑的声音:“三副,张嘴!这是你那份水!”

我挣扎着坐直了身子,然后看着他们。但是我看不到他们。坏了!我的眼睛瞎了吗?他们的形体在我眼前十分模糊。但马上,我意识到我的眼睛没事。现在已经是晚上,海面一片漆黑,头上的星星在快乐地眨着眼睛。我已经睡了整整一个白天。

我把头转向巴列特。此刻,他正跪在我旁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拿着枪对着其他人。

我惊讶地盯着水壶。他们上午没有喝掉这小半壶水吗?我抬头看着巴列特那张凶狠的脸庞,这张脸除了冷酷,没有任何其他表情。他一定是猜到了我在想什么。

“你在倒下之前对我说:‘接枪。水手长。’”他恼怒地说,“为了这句话,我已经与这些家伙对峙一整天了。”说完,他晃了晃手上那把手枪。“你一旦成为这条船的头儿,”他补充道,“身负指挥的职责并为其他人负责的时候,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与其他人不同了,不是吗?”说完,他拔开了水壶的塞子。

我们漂浮了21个昼夜。在这一晚,我们终于被路过的货船“格劳顿”号救起。

(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结合文中与“枪”相关的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小题3】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请结合故事情节,探究小说主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拾荒者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
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C.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D.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小题2】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保安半个月后也被炒了,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结尾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   凳

周海亮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是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撅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了。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地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地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她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早已化为一把清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给我们透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
B.在洪水暴发时,一对同龄而且很要好的兄弟三麻与宝田去捞浮,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的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从侧面反映了村民的觉悟不高,趁火打劫。
D.三麻把长凳捞回家,一直心存愧疚,认为长凳本该是宝田的,自己夺人之美,这些描写体现了三麻做了亏心事。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雨”,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中的长凳虽只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但在小说中发挥了极大的能量。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贴窗花

田夫

石头叔、石头婶的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在外成了家,老两口种着不是很多的田,也没怎么指望田里的那点收成。他们傍山的房子是新盖的,窗很大,前面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鸟可多呢。

石头叔爱养猫,那是一只硕大的带着黑点的黄狸子。那猫贼精,也勤奋,自打有了它,山鼠、蛇啥的甭想进院。猫肚子整天都鼓鼓的,基本用不着石头叔填食。石头叔经常向邻里炫耀,咱的黄狸子,比城里的猫呀狗的好养多了,也不用人疼,自力更生啊。有了它,家里不用怕闹耗子。但你可不要以为这样猫心就满足了,你看它,趴窗下墙根那儿,圆溜溜的眼睛总往高处撒目:它馋那树上的鸟啊。石头婶是个闲不住的人,整天地擦呀抹呀,尤其是那两面窗子三天两头就擦抹一遍。石头叔说,你老实待会不行吗,你说你蹬那窗台看摔着!石头婶说,你少管我,还是伺候你那小祖宗去吧。

这天早上,石头叔、石头婶正在堂屋里吃饭,听见窗玻璃砰的一声响,他们丢下筷子就往屋外跑;当他们跑到屋门口时,正好看见黄狸子叼着鸟跑。那是一只黄莺,好像还没断气。二人好一通吓唬吆喝,猫还是叼着鸟跑了。二人叹息,鸟咋这么没眼色。他们又骂黄狸子,真不是个东西,那鸟说不定还能苏醒过来呢。石头婶埋怨石头叔,都怨你的猫。石头叔急了,都是你整天擦呀擦呀,擦得鸟都认不出是玻璃了。两人闹了个半红脸。过后他们又很后悔,这咋说的,鸟又不是自家养的,着急犯不上呀,林子里鸟多得是。

石头叔继续养黄狸子,石头婶继续擦玻璃。接下来就又出现了鸟撞窗的事情。这一次撞的是一只公山鸡,很小,是个愣头青;那冠子真红,羽毛真漂亮,尾巴像彩旗。这次是人瞅着它撞到窗上来的,像射来的一支箭;如果再用点力,窗玻璃肯定就被撞破了。它顺着玻璃滑下,黄狸子正等着它呢。两口子咋跺脚咋吆喝都晚了,黄狸子一口就死死咬住了山鸡的脖子。老两口再也沉不住气了,免不了又一顿嘴架。但嘴架过后就又后悔:咱咋像城里人似的,不疼人专门疼猫呀狗呀鸟呀啥的,你看这通子虚惊!石头叔说,我的猫是好猫,要怪就怪那鸟倒霉。石头婶说,我总不能怕鸟来不擦玻璃吧。

可是这天夜里,老两口却同时梦见了那血乎淋拉的山鸡……

这一天石头叔起来后像有多大事似的:我得出趟门。石头婶说,咋突然就有事了?石头叔摆摆手,你烦不烦,我说有事就有事,问那么多干吗呀?石头婶知道老头没正经事,果然见老头只是买了一对窗花回来。老头说,你天天把窗子擦得那么干净,我不给你配点彩儿,还真的很对不住你。老婆眼睛笑眯眯地说,你还干了一件好事。其实老婆恍惚间猜到了老头的真正用意。为了证实她的猜想,老婆开始留意着老头。

果然,石头叔把窗花贴上后,就那么躲躲藏藏地瞅着,不是留意窗花是留意窗子,看鸟是不是还来撞窗子。鸟你这回应该知道了,这不是空的是玻璃。你看有东西在玻璃上贴着呢。哪晓得石头叔的这个办法并不奏效,这不,第二天一早,窗台下又有一摊子血迹,黄狸子在院角享用它的免费早餐。又有鸟撞了窗子。石头叔垂头丧气站在窗台下,唉声叹气,但又不敢对老婆子明说。其实石头婶早看出了门道:老头子你傻呀,你买的那窗花像鸟窝,鸟是来找窝了。石头婶有了主意。这一天石头婶说,我也出趟门,就也买了一对窗花回来,就贴在窗子上,和石头叔的那一对士兵似的在那站着。不过石头婶买的这对窗花是一对翅膀扇起来的老鹰!石头婶想,鹰是林中王,凶得很,看哪个鸟还敢来。

可石头婶也想错了,第二天,鸟又撞窗了!

就在这一天,迎着刚上窗的阳光,石头叔突然对老婆说,你说我这眼睛,这几天老流泪。怕见光。石头婶说,那你就离阳光远点呗。石头叔说,我想拉上窗帘。石头婶说,拉上窗帘屋子就黑了。石头叔说,黑就黑呗。

拉上窗帘的窗子鸟再没来撞。后来索性鸟巢也没了。黄狸子也不在窗下蹲着了。石头婶懒得再擦玻璃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老夫妻的居住的地方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隐含着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
B.小说开头描述老夫妻的生活环境,突出鸟多、窗大,为下文写鸟撞窗户的细节埋下伏笔。
C.小说的前五段虽没写到贴窗花,但并没有偏离题意,因为前五段为“贴窗花”的出现提供了有效铺垫,体现了小说层层蓄势的风格,增加了小说的悬念。
D.小说围绕石头叔和石头婶想方设法避免鸟撞玻璃被猫吃这一事件,表现了石头叔和石头婶善良的性格和有淳朴的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题2】小说中写到老两口同时梦见那只血乎淋拉的山鸡,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心系鸟的命运的故事,请探究这个故事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棺
张晓林
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有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艳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这个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叫来两个风尘女子坐在他的身旁。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下下停停),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个时候开已经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瓯子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瓯!”他喊道。还剩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就是一个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的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年关时节,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却在小草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足见其超然高雅的情怀。
B.于之渔写诗随处取材,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对象,被收藏于诗袋。
C.于之渔为王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诗不同的一面以博得名声。
D.于之渔“长得丑”“真是太丑了”,道出了于之渔人生艳事失败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外形丑陋的厌恶。
【小题2】小说中主人公于之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于之渔将平生诗稿与自己一起埋葬在了诗棺里,请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认知体验,谈谈你对其行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