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村里会包场,三五块钱,会让他们唱到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
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小题1】第③段和第⑫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小题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
【小题4】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03:2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此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期的文学主潮。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品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
“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归入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面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来自创新的新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寻根文学是知青作家面对现代主义冲击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是他们追踪现代主义的结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寻根’可以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退下来,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乡村生活,而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这是中国作家豁然开朗领悟到的一个境界。”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青文学已经成为历史。知青文学与政治意识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厚度与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说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没有反思人性,更没有反思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文学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知青文学所秉持的隐晦的价值受到消解,而知青文学也响起了丧钟。总的来看,知青文学是中国特殊时期政治话语的文学表达。当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变成稳定的社会意识时,知青文学便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
(节选自2014年1月《文化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953年文坛就已经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在新中国历史上,1953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
B.知青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统一鲜明,而且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C.“文革”结束以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人把它们归类为伤痕文学,也有人把它们归类到反思文学里。
D.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革”结束以后,伤痕文学虽然在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但作品的主题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了一致,搁置了“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
B.由寻根文学的出现可见,中国知青作家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冲击,同时也在追踪现代主义。
C.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
D.陈晓明教授认为中国作家已经领悟到:寻根文学可以从追踪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下来,撤下来也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致使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B.已成为历史的知青文学的厚度与反思力度是有限的,这正是因为他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紧密相联。
C.文学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而且稳定的社会意识成为了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知青文学所奉守的隐晦的价值也就被消解掉了。
D.从知青文学到伤痕文学,再到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很容易受到特殊时期的政治话语权影响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彭博社指出,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期间创下新的票房纪录,这是因为“中国本土影片的品质和口碑成为最重要的票房保证”,中国本土电影力量正在代替好菜坞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美国《洛杉矶时报》指出,春节期间,中国电影票房收获创纪录的9.46亿美元,同时打破了单日总票房最高、单日观影人数最高和单部电影单日票房最高的三硕纪录。中国国产大片主导节日电影市场,

进一步打破了好菜坞在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吸引力强大的看法。外国电影产业人士也会看到,春节期间中国国产电影品质明显提升,这种趋势可能会给国外影片造成压力。

(摘编自“猫眼电影”2018年02月2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2月28日,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瞩目的焦点,仅仅1个月时间,中国电影市场就突破了100亿元票房。除夕至大年初六,全国电影票房突破57亿元,题材类型丰富的影片为2018年的春节增添了浓厚文化氛围。

世界电影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有过这样的发展速度。2012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70,73亿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逼近560亿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油门从来没有松,不断扩大的产业规模,给那些动輒认为“中国电影到了天花板”的论调以有力回击。

或许票房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全球电影市场上,好策坞的影响力无人不晓,每一年,好菜坞电影都占据着全球70%以上的票房。但在中国市场,多年以来,国产电影却始终保持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颜。

市场份的较量终究是文化话语权的较量。中国电影的迅速崛起,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优势地位的坚挺,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正在改变着世界电影格局,更意味着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审美体系,正在积极地为世界电影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电影还有更宏阔的市场空间等待开掘。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电影人才的成长,他们对广袤的人生和生活的进一步探究,中国电影与观众心灵的共振也将越来越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单月票房100亿元的世界纪录,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显示出中国电影不断向上的姿态。

(摘编自《100亿!中国电影向上,再向上!》,2018年03月0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13年至2018年,我国影院春节档的票房总额逐年增加,六年间增长近八倍,已经高达57亿元。
B.我国影院春节档票房总额增速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最低的年份是2017年,增速具有波浪式起伏的特点。
C.无论是一线、二线城市的,还是三线及以下各类城市的影院,春节档票房都呈现出逐年不断上升的趋势。
D.我国影院2018年的春节档票房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增长最为明显,已经占据全部票房的一半以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2018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屡创佳绩,刷新了三项世界最高纪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
B.春节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彭博社看来,品质和口碑使中的本土电影已经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C.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已经创造了世界电影史的纪录,电影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有力地回击了那些看衰中国电影的论调。
D.市场份额足以说明一切。国产电影多年来始终保持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见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
E. 作为东方文化和审美体系的代表,中国电影越来越具有文化话语权,这会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题3】我国电影继续向上的动力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了室内温暖如春的氛围,把盆植的幽香、点缀的五彩石等作为背景,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
B.小说通过“我”的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身份与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
C.“诧异”“不满”“呆了”“心热”“释然”“不安”这些词语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反复描写老人的吆喝声,将之喻为“灼人心胸的歌”,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小题2】文中划横线语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烤神仙
蔡怡(台湾)
我坐在父亲的病床边,抚摸着他那双白皙不见经络但布满老人斑的双手,细细端详着他插着胃管、氧气管一直昏睡不醒的脸孔。
母亲在世时,因她一贯的强势,我心目中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永远陪着笑脸、没有自我、没有声音的影子。但母亲去世后,我和先生把父亲接到家里来照顾,这才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爱讲故事的父亲。  
不过父亲讲的故事年代,随着时日往前移,逐步以倒退方式进行。五年前的夏日,在树梢第一声蝉鸣中,他爱讲十六岁时因为抗日战争而离开农村,跟着学校看遍大江南北,由中学念到大学的辉煌岁月;这同时也是造成他永别家乡父母,一生无法团圆,让他痛得刺骨椎心的烽火岁月。这段父亲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转折,居然没多久就在他脑细胞的逐一死亡下,几经翻腾,彻底消失了。
接下来,他就只记得十岁在老家西门外的枣树园里抓“神仙”,拿回家烤着吃、烧着吃的欢欣。我问他什么是“神仙”,他很讶异的回答:“‘神仙’就是蝉的幼虫,你都不懂吗?”从来不知道老家有果园的我,好奇的追问:“枣园有多大啊?”“有三行,每行有六棵枣树,夏天傍晚时分,油滋滋的‘神仙’就都从土里爬到树干上。我眼尖,一次能抓上十几只。”
我随着父亲精彩的描述,想像着深藏在土里、度过漫长岁月的“神仙”,还没有挣开它的壳,在耐心等待雷的启示或节气的更换。黑暗中,悠悠的,它终于听到属于它的呼唤,于是从较松软的地洞冒出头来,缓慢爬上枣树干,用如针般的嘴刺,汲取清新可口的绿树汁;它听到孩童的嬉闹声,想与他们共戏,没料到自己尚未羽化的身躯,会成为布施的祭品。我那才十岁左右的父亲,万分欣喜的找到众神赐下的补养品,从地上、从树上,一一捉住它们,高兴的跑回厨房里生着柴火的炉灶边,挤在正忙着蒸红枣发糕的奶奶身旁,烤“神仙”。
那股油香味,在蒸气氤氲的厨房里盘旋回转,久久不散。不知道父亲烤的是“神仙”,还是人间烟火?
接着,父亲退化成了七岁小孩,在土造的城墙上跟着打更的人巡逻,他不怕摔,因为城墙有一米多宽;他还在家门口供牲口喝水的大水塘里游泳。我问:“谁教你游泳啊?”“哪还用教?看看人家怎么游,不就会了吗?”
游泳有这么简单吗?我打开记忆之窗,依稀看见多少年前,在东港大鹏湾泳池边的情景,父亲耐心的教我:“双手往前推,双脚赶快配合往后踢,蛙式就是这么简单。”傍晚的夕阳余晖让泳池的水面闪着粼粼金光,映照着父亲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庞,我搂着他的脖子撒娇的说:“我就是学不会嘛,再教我一次。”
父亲说故事有固定的模式,说完了夏天在“大坑”里游泳,接着他一定会说:“大坑冬天结冰后,可以在上面打滑。”我听不懂他的土话“打滑”,让他愣了好一会儿,然后结结巴巴、比手画脚的解释:“就是跑——跑——跑——,呲——呲——呲——。”
父亲的一生似乎也就这样从大坑的冰面上,“呲”的一声快速溜滑了过去,了无痕迹。 当烤“神仙”、溜冰等回忆也从他的记忆中整个删除之后,他爱谈论他去姥姥家快乐过年的岁月。他说姥姥家可大了,占了整个张家村子的一半,“我有六个舅舅啊!”爸爸一再反复地说,就怕我不懂拥有六个舅舅的幸福,脸上露出三岁娃娃才有的天真与欢愉,我猜父亲去姥姥家过年的时候,只有三四岁吧。于是,我俩开始唱颠倒歌“张三吃了李四饱 ,撑得王五沿街跑……”我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三岁时就常被父母推到叔叔、阿姨跟前炫耀展演。时光流转,教会我、炫耀我的父亲老矣,轮到我唱“颠倒歌”给父亲听。歌名依稀就是一种古老预言?早早预言了天下人父与人子的关系,行到最后,终将颠倒?
一年多前,父亲成了不到一岁的小婴儿,不会走路。我请他坐轮椅,他先摸摸上衣口袋,怯生生的问我:“坐这车子要花钱吗?”他坚称自己不饿,不肯吃饭,来遮掩已不会夹菜的窘境,我买牛肉大饼、菜肉包放在他眼前,然后躲在门后,偷偷看他用两手抓着食物大口大口咬着吃,脸上露出十分满足的神情。
随着他灵魂的远去,他对我的称呼也由五年前“亲爱的女儿”变成“大姐”、“妈妈”。想必他的眼神早已穿透我的躯体,望着不同时空里,他至亲,但十六岁之后就无缘相聚的姐姐;以及他至爱,但却终生未能尽孝的母亲。那个到了晚年,天天拿个小板凳坐在村庄门口,来回张望的母亲?那个企盼娇儿骑着农村还很少见的单车像风一样停在她面前说“娘,我下学了”的母亲?那个终其一生,未能等到大时代捉弄的独生子回乡、含恨而去的母亲?
最后,父亲在病魔肆虐下只能困惑的、冷漠的望着完全陌生的我。
面对生死拔河,我卑微无奈,只能就着病房黯淡的白色灯光,贪恋的看着他即将走入生命终点却依旧清秀的脸庞。上面刻着的不是岁月的痕迹,而是一条条爱的纹路与我俩今世不舍的亲情……
玉坛子上嵌着父亲八十岁生日时还神采奕奕的照片,我和家人把它安放于母亲身边的空格子里,深深跪拜后,我决心追随他的魂梦,造访他生前反复勾勒、多年想回却一直回不去的老家,去体验他的痛,去触摸他永远触摸不到的乡情。
到了蔡家庄,我找不到可以打更的城墙,西门自是不见影踪;枣树已被砍光,而“神仙”都长了翅膀飞走了;我踩在种着大片棉花已不再属于我们的农地,空想当年父亲帮爷爷收割小麦的情景……  
原来,父亲把栽植在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从十六岁到三岁,用倒述的方式托付给我了。这是他生前给我的最后一笔爱的馈赠。
我站在祖厝及膝的荒草前,侧耳聆听大地的声音,有野雁聒噪横空而过,有秋蝉最后的嘶喊。迎着晚风,我深深的吸口气,想闻出当年厨房炉灶边父亲烤“神仙”的油香味;但它依风远遁,去到一个我进不了的世界。父亲如神仙,等到了大地的召唤,挣脱了他的壳,快乐羽化在那里的枣树边。
神仙应不再被烤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第二段用了对比,写出父亲的变化:母亲生前,父亲沉默寡言;母亲去世后,父亲爱讲故事,健谈。从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我对父亲没有自我的同情,对母亲强势的不满。
B.文章构思精巧,以父亲讲故事形式展开回忆,以倒叙的方式回顾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抒发了父亲因与家乡人长期分离而产生的难以名状之痛。
C.本文以“烤神仙”为题,用实习的笔法,描述父亲儿时烤神仙的情景,细腻传神,凸显童真、童趣。
D.父亲将他生命力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作为爱的馈赠托付给我,令我充满了感激之情。
E.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讲述父亲的故事,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3】(1)请按倒叙方式依次概括父亲回忆了哪些往事。
(2)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回忆往事?
【小题4】文中写到了父亲对于童年往事的许多回忆,为什么要以其中的“烤神仙”为题?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精英;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首脑人物,在这些特征上是一致的。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把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分成两类:亡国和亡天下。亡国,是一家一姓的“国”覆灭,被新王朝替代,文化没有发生变化。对社会震动不大。亡天下,是原有的“国”亡了,文化也被异质文化置换,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种”,已被消灭,是亡国加上灭种。亡国的责任,由享受高官厚禄的官员承担,亡天下的责任,则属于国家的每一个人。梁启超将顾炎武此文归纳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八字。顾炎武将文化的存亡与民族的存亡等同,极具卓识,可谓振聋发聩!之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它就成为鼓舞民众救亡图存的最有力的口号。作于抗战时期的《毕业歌》中,“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语,就脱胎于此。
民族文化越弱,民族凝聚力就越弱。民族文化一旦消解,则民族将走向消亡。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例子是契丹。契丹人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曾长期与北宋政权对峙,契丹人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固守本民族文化,盲目追随其他民族的文化。久而久之,民族内部没有了彼此认同的核心。尽管契丹人的后裔还生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但作为一个民族,已彻底消失。历史是无情的,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必遭淘法。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民族文化还在,即使被侵略者占领,就还有复国的希望;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已经消失,即使没有被占领,也是名存实亡。
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保持中华文明发展的势头,再续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什么是“民族文化”。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