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东坡肉
季明
四十多岁的老楚,是炊事班的头儿。
这老楚,可不简单,曾见过大世面,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
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就变成了瓦砾。同时,也有炮弹飞到老楚家中,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一起消失在战火里。老楚逃了出来,手里掂着一把菜刀。这把菜刀,跟随他多年,切鱼剁肉,血腥味浓,但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然而,炮火连天,遍地都是逃难的人群、溃败的军队,老楚不知道去哪里找小鬼子拼命。
于是,老楚投了36师。
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也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
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士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好的时候,也只是青菜豆腐一锅烩,多加勺油而已。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杀倒,改善生活。
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过去,猪杀了,剁碎,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但老楚一来,就不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们的眼睛都直了。
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
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
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这时候,忙活罢的老楚,在旁边坐下来,掏出旱烟袋,抽烟。过去,大厨老楚,是抽纸烟的人,但现在不行了,只能抽旱烟。
老楚坐在那里,眯缝起眼,静静地吧嗒着烟袋锅儿,透过迷迷蒙蒙的烟雾,看着兵们吃得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在品世阁,为达官贵人做的那些丰盛而奢华的宴席,倏地很心酸。
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
老楚说,东坡肉。
东坡肉,是老楚的招牌菜,地道而正宗,在品世阁时,客人们每席必点。
兵们不解:东坡肉?是啥东西?
老楚说,一道名菜,苏东坡创制的。
苏东坡是谁?
老楚怔了―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猪肉炖制而成,最好是五花肉,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诀窍就是:慢火,少水,多酒。
老楚见过大世面,兵们喜欢听他侃古。
老楚说,据说啊,乾隆爷也好这一口,百吃不厌,因为爱吃这道菜,他还收藏了一个宝贝,是块天然的奇石,酷似东坡肉,镶上黄金底座,摆在案头,随时欣赏和把玩哩。
士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乾隆爷,他们知道,连皇帝佬儿都爱吃的菜,肯定是人间极品美味!
兵们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
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
兵们就很失望。
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
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
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
师长咬咬牙,说,就是日破天,也要找到材料!
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
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好不容易办齐东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
师长说,不晚,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犒劳他们。
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葱结,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焖酥……
几小时后,大功告成。当二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
人们这才发现,老楚身上,有枪伤。
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
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老楚咧开嘴笑了。
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2016年第12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具体详细叙写老楚做“东坡肉”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了老楚厨艺精湛,同时也有力烘托出老楚当时的“战斗”心理。
B.“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直接写出了“老楚”作为厨师,手艺精湛。
C.小说整体情节合理紧凑,但老楚带上几名骑兵,去采摘食材,“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却无事,安然回来,这一情节安排不太合情理。
D.小说结尾“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属于景物描写,渲染了老楚牺牲的悲剧气氛。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老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的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要表达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大主题,却以“东坡肉”为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6: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暖庞滟
只穿一件单衣的小水,满身潮湿地蜷在座位里,像一条冰面上的鱼,发抖是唯一能做的事情。
女孩觉得这个秋天深不可测,长途客车像一艘驶入冰河的海盗船,她听到自己的牙齿在恐惧地哀鸣。车窗外,突然袭击的凄风冷雨如同父亲留给她的忧伤,那样猝不及防,凉入骨髓。
在中途车站,一个身穿苏格兰情调红格衫的男人上了车,后面跟着披外套的漂亮女人。男人把女人安顿在前面坐下,他向小水的空位走来。
男人强壮如熊的身体占领了小水半个座位,她凉透的胳膊碰到他散发热量的身体时,没马上拿开,那里很暖。男人瞪大眼睛,很专注地看了一眼小水。她赶紧拉开距离,扭头看向窗外,为那些孤立寒风中被劫走外套的树们集体忧伤着。
男人很关心地问小水:“姑娘你在发抖,靠窗很冷吧?”
小水抱紧身体,不知如何回答。坐在前排的女人扭过头,嗔怪道:我穿了你的衣服,怎么还冷呢?顺势用霸道的眼神望向小水,生怕谁会抢走她什么。
男人让女人把外套拉紧,安慰她,忍一忍,一会儿就到家了。
小水突然有些悲哀,像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太需要热量来暖暖自己,哪怕只要一小会儿。她的心都要冻硬了,再这样下去非感冒不可,她害怕打针、吃药。
男人低声问小水:“我们要不要换个位置?”
小水沉吟片刻回答:“不用了,谢谢。”她僵得实在懒得动,觉得里外都一样冷。
男人不再说话,把全部重心移向椅背,双臂抱在胸前,闭上眼睛。
小水用力抓紧胳膊,想止住落叶般的抖动。男人的手臂突然滑过来,压住她的肩膀。他好像睡着了。
小水想抽出自己的胳膊。她认真看了一眼身边的男人,他眉头微蹙,明朗的脸上浮出沧桑的疲惫。她突然不想打扰他片刻的安宁,任由那条强壮的手臂安心自由地停放。
男人的手臂像一个热量导体,源源不断输送温暖给小水。
坐在前排的女人不时扭过头,目光怪异地看着男人和小水。隔在中间的胖子以为受到她的青睐,殷勤地搭讪,女人高傲地扭正身体。
客车在路的坎坷中醉晃。睡着的男人向小水倾斜过来,几乎覆压了她半个身体。已经被挤进角落的她,无处可逃。她突然发现,自己被这热量专属了,身体不再抖得打拍子。她有些惴惴不安,仿佛雪地里拾到一个燃烧正旺的火盆,欣喜后不知如何安放。
窗外的天空明亮起来,“劫后重生”的太阳重新爱抚被遗弃的世界。
小水和男人肌肤相触的地方慢慢变得汗津津,从均匀的呼吸判断,他还没醒。一些触觉像苏醒的僵蛇,有了极其敏锐的心理反应,惊扰了少女的羞涩。她开始脸红心跳,又不忍心惊醒他,不知该如何脱离不再需要的温暖。
男人宽厚的手掌、温暖的后背很像她父亲。年少多病的她曾在父亲的背上长大,自从他用离婚毁了温暖的家,她再也不想见他。此刻,那温暖的怀念重新被召回她的身体,轻抚她的心伤,她突然想好好收藏这份温暖。
车厢内响起一首《暖暖》的歌曲,淹没了世俗的喧嚣,世界变成明亮又平静的海洋,小水的心像水下一条欢快的小鱼,享受着阳光温暖的爱抚,翩翩起舞。
“嗨嗨,搞什么呢?都坐过站了,还不下车吗?”女人尖刻又恼怒的声音惊飞了小水的梦,她的脸变得火热——竟然枕着男人的肩膀睡着了。
下车的女人还在凌厉地回头看小水,仿佛她偷窃了什么。小水怅然若失地望向窗外,她梦到了父亲,他爱抚她的头,一直在笑。
小水的手被座位上的一本书硌疼了,是男人的泰戈尔《飞鸟集》。她急忙向男人挥动手中的书,他摆了摆手,把暖暖的笑留在秋日的阳光里。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小水遇到身穿苏格兰情调红格衫的男子,都会认真地看上一眼,即便不是那个秋日里的男人,心底也会升起暖暖的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水冷得发抖,除了因为乘坐长途客车突然遭遇秋天的凄风冷雨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心里伤痛。
B.文章多次写到女人盯着小水看,是为了用她的自私狭隘来衬托男人的伟岸形象,也说明这个女人很在乎自己的男人。
C.穿苏格兰情调衫的男人先是装睡,以便用手臂给小水一点温暖,后来几乎覆压在小水身上,是真的睡着了,这从他脸上浮出沧桑的疲惫就可以看出来。
D.小说开头极力描写小水感到寒冷,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以“冷”开头,以“暖”结束,首尾相应,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小题2】划横线的句子意蕴深厚,请进行简要赏析。
【小题3】请概括“穿苏格兰情调衫的男人”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

孟会祥

李伯安先生的画,使我从十几年前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被震撼。这种震撼,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 2014年5月2日,我收到好友黄天奇先生的短信,他说,这一天是伯安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纪念日。我的心一揪,一种郁结不散的压抑感攫紧了我。

李伯安先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1944年,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

李伯安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他执意西行,义无反顾地画,先受知于东瀛人西部基夫。西部基夫死后,又受知于作家兼画家冯骥才。李伯安什么也不需要,只欣慰于得到鼓励,便有豪情万丈的创作激情。作为黄河之子,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他先后三次奔赴黄河之源,去探寻藏民生活的奥秘和风情。十年艰辛,几易其稿,终于基本完成了这幅高1.9米、长122米的长卷。由于画中的藏民生活在黄河之源,而黄河又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因此该画定名为《走出巴颜喀拉》。全画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族人物,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等十个部分。精彩绝伦的画面,犹如一曲曲气势恢宏的高原生命赞歌。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使《走出巴颜喀拉》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杰出之处,一为大,一为新。通常,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李伯安借助对藏族人物的刻画,唤醒了人们久已尘封的宗教般的情愫,庄严而又肃穆。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准确造型,与刻符、岩画、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融会贯通,三代秦汉的民族血气,顿还旧观。其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细腻精到,而衣着、场景又大笔渲染,整个画面工细到极致,又写意到极致,似有笔有墨,又似无笔无墨,中西交汇,法度全新,现代美术的瑰丽,在此呈现。

不夸张地说,如此史诗般的作品,李伯安之前没有,李伯安身后至今没有。有的评论家把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提并论,它当之无愧。

1998年5月2日,李伯安猝然倒在这幅长卷之前。像《红楼梦》伟大的残缺一样,《走出巴颜喀拉》的第十部分只是草稿。为了心中的艺术,李伯安把自己完完全全融进了巴颜喀拉那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想李伯安先生一生郁郁,乐荣有限,而天地不仁,偏偏不假其年!在世之时,魂牵梦萦的是画;撒手之际,恋恋不舍的也是画。他将灵魂熔铸于画中,升华于画中,他也在作品中不朽!

冯骥才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今天的人更多是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09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主标题是“在作品中不朽”。作者所谓的“不朽”,既是指李伯安的高洁品质不朽,也是指李伯安崇高的艺术追求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历史功绩不朽。
B. 第一段,作者叙述了自己的两次心灵波澜:一是初看李伯安画时的“震撼”,一是接到朋友关于李伯安逝世纪念日的短信时的“压抑”。前后对比,突显李伯安对自己的影响。
C. 第二、第三两段,概述李伯安的艺术人生。这两段既写及他超拔出尘的为人,也写及他在绘画上的经历、际遇、风格,点明他昂扬的创作激情和崇高的艺术追求。
D. 文末,作者直接引用了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这一是因为冯骥才是李伯安的知音;二是因为冯骥才对李伯安的评价与前文内容相契合,与作者自己对李伯安评价很近似。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伯安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成为一个遗憾。
B. 李伯安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面目清癯,身体孱弱,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
C. 《走出巴颜喀拉》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
D. 《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说明了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
【小题3】为什么说李伯安的画作《走出巴颜喀拉》是“史诗般的作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鹅
小时候看过一场完整的《天鹅湖》,这是我所接受的最优美的古典教育。柔和的身体,动人的旋律,我无法确认具体的舞蹈动作与剧情之间的关联,但那被概括出来却依然抽象的美,慑服了我最初的情感。
天鹅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它造型精湛,是高贵的典范形象。与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此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庄严感。天鹅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关于天鹅,人们说得已经太多了。布封著名的篇章赞颂着天鹅:“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布封誉之为“太平共和国的领袖”。列那尔还有一个生动比喻:“它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的确,天鹅匀速而平静的游动,几乎不破坏水面的原有纹理,优雅至极。我听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对天鹅的评价来自我的朋友,她讽刺说,天鹅不过就是一只会装模作样的鹅。我这位朋友极端反对媚俗,只有那些被人遗忘之处,才能引起她的关心;大凡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她一定会冷眼旁观——不知道这是“独”具慧眼,还是慧具“毒”眼。但她的态度恰从反面提供了证词,天鹅确乎获得了人们普及化了的热爱。
传说,大神宙斯曾化为一只天鹅与海仙之女丽达亲近。和女朋友约会要打扮成天鹉,可见天鹅是神钟意的模样。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丑小鸭》的故事展示了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谦逊,直到成年,它依然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温和地低下头颈。我一贯持有偏见,认为过于自知的美让人生厌,而对自己的美貌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有种别样的可爱。
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的无暇,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实现了优点时缺点的最大比值,表现出美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说到底,只是把缺点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上。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驼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如果它拥有过于绚艳的羽毛,也许它们会成为花瓶里的独特级饰。世间的美好不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摘自周晓枫《鸟群——五重奏》,题目为命题人所加)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自己小时候看《天鹅湖》写起,写饰演天鹅的舞者带给自己的最初的震撼,引出下文对天鹅之美的具体描绘。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来突出天鹅之美,如通过与孔雀的对比来表现天鹅造型简洁之美,通过与人的对比来表现天鹅不自知其美的可爱。
C.文章主要从外形、美德、游动的姿态、飞行的高度等方面来描写天鹅,突出了其高贵优雅与谦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本文围绕天鹅,回忆了《天鹅湖》,引用了布封和列那尔对天鹅的赞颂、朋友对天鹅的看法,又引入神话与童话,看起来材料芜杂,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文末“天鹅的谦和”的含意。
【小题3】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只在最后一段画线处改为第二人称,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称上的变化?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概述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的理由。
【小题2】刘毓庆对上古神话有哪些看法?
【小题3】请以东西文学为例分析文学领域“源”与“流”的特殊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银茂老汉和葛藤
银茂老汉的坟高高耸起,犹如一座小小的山峰。坟上的土培了不久,但旁边土坎上的葛藤已开始向坟丘探索爬行。银茂老汉生前没少照料这些葛藤,这些葛藤是不是也有了灵性,要爬上坟头,看着主人?抑或是银茂老汉丢不下这些葛藤,活着的时候穿它、用它,死了也舍不得离开它,要拉它与自己为伴?
葛藤若有灵性,该恨银茂老汉,他的镰刀不知割断了多少葛藤的青春。一捆捆藤条大锅里蒸熟,石碾上碾烂,水中浸泡、荡涤,提炼出一根根柔软坚韧的筋条,然后拧成了一双双结实的“葛麻”鞋,载托起一群粗壮的庄稼汉。
葛藤若有灵性,也该谢银茂老汉,是银茂老汉把满山的野葛当庄稼一样看待,不仅不许牛嚼羊啃,而且还把它们栽植到坎坎涧涧。本该自生自灭的葛藤,却化成了一双双可媲美于传统麻鞋的“葛麻”鞋,走村过镇,风光无限。
不知银茂老汉可否有灵,你若有灵,和我一起数数,看有多少根葛藤向你的坟头爬来:一根,两根,三根……
这一根啊,它可是你年轻时腰间捆的那一根。那时,你还是“十八岁的哥哥”,一个初夏的早晨,你担柴下山,忽见两头牛正抵得难解难分,周家的那头大公牛被另一头牛抵到了崖边,你甩掉柴担冲了上去,运足了力气,“嗨”的一声,推开了那一头牛,紧扎在你腰间的那条葛藤断成了几截。摸着你腰间那道深深的红印,周家的姑娘心疼得珠泪滚滚。也许正是这一心疼,才使得这个瘦弱的小脚女鼓起了此后挑水砍柴做饭、养大六个粗壮的“你”的勇气。
这一根啊,它可是从大火中捆出了一家人一个冬春活命的那一根。那年,老大五岁,老二三岁,老三刚满月。土匪进山抢粮,你家地僻,本已免过一劫,可土匪打道时发现半山竹园后竟掩藏着一户人家,顺手一把火点燃了你家的三间瓦房。土匪刚离开,你便不顾大家的劝阻,钻进熊熊大火,硬是凭一根葛藤,捆出了两床还在冒烟的破棉被,里面还裹着两袋玉米。
这一根啊,可是抽断了你与老大父子之情的那一根。食堂饭吃不成了,后沟里的几棵榆树被人剥光了皮,你却有法子用二斗包谷为老大娶回了媳妇,可你容不得儿子帮媳妇“偷出贩进”——为娘家而打你藏在楼上的几斗救命包谷的主意。从未打过儿子的你,将粗壮的葛藤在水中一浸,三股拧成一根,直打得老大浑身道道血痕,媳妇跪地求饶,小脚女人与老二老三老四哭作一堆。老大在炕上直躺了五天,起来后坚决不带你一根草,和媳妇出门别居,并声言对你活不养、死不葬。从未流过泪的你哭了,“儿啊,我可都是为了你好,你不能这样绝情啊……”可老大义无反顾。后来你也默许小脚女人偷偷给老大送东送西,可老大在你有生之年还是没有正眼看过你,虽然你死后他也曾跪在你的灵前哭得不能起身。
这一根啊,可是系着你屋檐下一兜兜大棒子的那一根。初冬的晚上,你的火炕口上,疙瘩火正旺,火旁的蒲篮里,放着已经干透了的一兜兜大棒子。你总是阴沉着的脸这时也会像春天的青山般开了花,从不敢靠近你的屁娃娃也知道你这时会变得很可人。只要孩子们围着蒲篮一穗一穗地剥包谷,你就会有一个个迷人的故事:猪八戒偷吃了如来佛给泾河老鳖捎的包谷馍;织女一年过一次鹊桥,给牛郎洗365个锅……
这一根啊,可是……可是套上你脖子的那一根。一辈子只养别人的你,老来半身不遂,躺在炕上靠别人伺候。老六张罗着给你看病,可谁知你刚能挪动身子,一家人放心地留你在家中而赶着秋忙下地,回来时却发现有一根葛藤一头系着你的脖子,一头系在窗棂上,你犹如垫高了枕头在熟睡,十分的安详,从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双双可媲美于传统麻鞋的葛麻鞋,走村过镇,风光无限”,说明银茂老汉编织的鞋比麻鞋更漂亮,更结实耐用,表现了老汉心灵手巧。
B.“这一根啊,可是抽断了你与老大父子之情的那一根”是说明因为银茂老汉用葛藤痛打了老大,导致老大出门别居,从此父子之情彻底断绝。
C.“你总是阴沉着的脸这时也会像春天的青山般开了花”一句体现了老汉心情的变化,形象地描写了他面对丰收的作物时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
D.文章最后写到“你犹如垫高了枕头在熟睡,十分的安详,从容……”,表达了作者对银茂老汉不愿成为累赘而自行了结的做法的赞同和敬佩。
【小题2】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请概括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请简析“葛藤”在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