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代皆沿秦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绕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便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大教堂等等。中国却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而不同于欧洲或伊斯兰以及印度建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始终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载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起源于先秦流传下来的基础规范,即使经历多个朝代,仍未发生改变。
B.与中国的主要建筑功能不同,国外的主要建筑更多是作为祭拜神灵的场所,显得超凡脱俗。
C.中国建筑不是以体状外貌取胜,相对低矮平淡,因此在美学风格上比其他宗教建筑逊色一筹。
D.就整体建筑群而言,中国建筑在对称中有所变化,但就个体建筑而言,却缺少了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篇明义,指出中国建筑从秦汉至明清,基本保持延续了一贯的实践理性精神。
B.第二段通过对比中国建筑与欧洲、伊斯兰等地区建筑用途的不同,论证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D.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在提出观点后,分析了中国建筑两方面的特点,最后作了综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作为祭祀神灵与生活居住的共同场所,说明和西方相比,中国古人对供养神灵、祭祀先祖不够重视。
B.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巨大幽闭的空间、阴冷的石头材质等,都体现出宗教建筑神秘出世的特点。
C.太原永祚寺的双塔布局对称,但具体形制又不完全相同,这体现了中国建筑严整与变化的统一。
D.中国屋顶向上微翘的飞檐,表明借助线可达到轻快协调的艺术效果,我们也能由此看出大国工匠的审美追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6 09:5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之眼

高鹏程

(1)在鄞州参观博物馆,同行的一位女诗人站在正在熨烫西服的红帮裁缝雕塑前,装作要帮他熨衣服的样子。老裁缝慈眉善目,年轻的女诗人衣袂飘飘,笑靥如花。初夏的阳光正好从背面穿过来,均匀地涂抹在他们的眉梢、眼角以及等待熨烫的衣物上,那一瞬间的画面,让人忽然想起了一个词:熨帖。的确,在那样的场景里,这是一个再恰切不过的词了。

(2)记得之前参观一家金银彩绣的博物馆时,主人指着墙壁上的一幅大尺幅的作品说,这是他们的镇馆之宝,曾经拿过某个国家级的大奖。据说是由10余位技艺娴熟的绣娘历时三年才得以完成。相对那些展出的绣品,我更喜欢看正在刺绣的绣娘。因为只能一针一针地累积,她们在每一件绣品上消耗的时间几乎都可以算得上是旷日持久。但奇怪的是,在她们脸上几乎看不到厌倦,反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安祥与专注。在窗帘压低的光斑里,她们灵巧的手上下翻飞,竟然有了芭蕾舞蹈般的轻盈,带动的仿佛不是丝线,而是光线,或跳跃、或凝滞,落在丝绸底面上,似乎不是在刺绣,而是在弹奏,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质感。看着看着,我忽然明白,刺绣,其实是一件可以让时光慢下来的艺术。

(3)在鄞州西部高桥镇,我参观过的另外几家博物馆,其中有一家,名字叫作耕泽博物馆。那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有石刻的鼓:坚实。厚重。但都不再被敲响。有石头的猪槽,长满了碧绿的铜钱草。有石刻的字:仁、义、信、忠、孝、礼之类的碑文漫漶,但隐约可辨。我知道,它们同样已经被被镌刻在另一些地方。有石头的拴马桩:根基深埋于土。据说跑的最快的马,需要埋得最深的石桩才能拴牢。有石刻的碾子和磨盘: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粮食要成为粮食,都需要经过反复的碾压和磨砺。有石头的墓碑:一生的苦痛不过是石缝里,几个不曾刻出的字。

(4)除了这些,馆里最多的藏品就是各式各样的石狮子,汇集人间百态,嬉笑怒骂,都是人的表情。据说最能代表江南石雕技艺的狮子,都长着一张哭脸。我感叹于这匠心的隐喻:即便再吉祥的寓意里,动人心魄的艺术往往都源自于生活的一场又一场悲剧。而这,这众多长着哭脸的狮子,是以时光中凝固的泪水,以沉默,在向我们诉说着流逝的生活里某些本质的东西。

(5)还是在鄞州,我还参观过一家名叫王升大的粮油博物馆。据说,这家百年米铺几经浮沉,但总能够起死回生。其中的秘诀,就在于几代人从米粮买卖的舍与得中累积的口碑。“给多一点。再多一点,不让顾客吃亏”。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一个小地方米店的小老板同样告诉我们,一粒米中,也藏着生存的辩证法。一粒米,可以和汗珠,可以和世道良心互为砝码,维持着这个失衡的世界不多的平衡。

(6)从最后一家博物馆出来,一行人来到了一座叫做高桥宋代石桥上面。它恰恰和新建成的城市铁轨构成了一个并不相交的十字道口。头顶是极速而过的城市快车。身下是随桥下流水缓慢消逝的古老的时光。两个不同时空和维度的事物在此相汇,却并不相交。茫然于桥上的人,仿佛又站在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上,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一次盘踞了人们的脑海。

(7)“博物馆被挤在城市的角落,我们庞大的城市和事业,最终只占它展馆里微小的一角。”这是我很多年前参过一家博物馆后写下的句子。现在看来,它并不过时。当我们面对今天庞大的城市和纷繁的当下生活而无所适从时,参照博物馆里的那些展品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从纷乱的世相里去择取自己的需要和行走的方向。

(8)既然这是一个任何时代我们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既然前面并不一定有一个可以预见幸福的未来,那么何妨让我们也在自己的体内安放一座微型的博物馆。让记忆在向前的道路上始终伴随着我们。当今天乃至将来的事物都远去之后,我们依然可以相见那个站在博物馆前笑语盈盈的女孩,那同样是博物馆的一双时光之眼、记忆之眼。

(选自《散文》2016年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文章第(1)段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在窗帘压低的光斑里,她们灵巧的手上下翻飞,竟然有了芭蕾舞蹈般的轻盈,带动的仿佛不是丝线,而是光线,或跳跃、或凝滞,落在丝绸底面上,似乎不是在刺绣,而是在弹奏,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质感。
(2)头顶是极速而过的城市快车。身下是随桥下流水缓慢消逝的古老的时光。
【小题3】谈谈你对文章最后“那么何妨让我们也在自己的体内安放一座微型的博物馆”一句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绳子的位置
叶 静
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他的家,也卷走了他惟一的亲人——父亲。阿根从父亲手里继承下来的就只有这一条绳子。可是仅有一条绳子又有什么用呢?头顶没屋,腹中没粮,身上没换的衣,袋里没用的钱。阿根走投无路,就把那根绳子系到树上去,再准备把自己的脖子套进圈里。阿根爬上树,闭上眼睛就把脖子往上套。他心里说:“父亲,你可别怪儿子不争气,我实在是没有生存下去的办法了,只怪上帝不开眼,没给我指一条生路。”
就在这时,上帝睁开了眼,上帝看见阿根把绳子系在自己的脖子上,要在这棵树上吊死,就对他说:“你有活路的,只是你把绳子放错了位置。”
阿根见真有上帝,而且上帝居然亲自来给他指路,怀疑是在做梦,就问:“那按照您说,绳子应该放到什么位置呢?”
上帝说:“放在肩胛上。”上帝说完就不见了。
阿根于是彻夜不眠地想啊想,绳子放在肩胛上,莫非他叫我像那些纤夫一样去拖船?对,拖船这谋生方式既不要本,又不要多大能力,只要有力气就行。阿根就加入到纤夫的行列,用他健壮的肩膀、用他坚韧的麻绳拽紧了自己命运的纤索。
三年后,阿根有了些钱,他就用积存的这些钱买了一条船,他不再拉纤,而是靠捕鱼为生,日子倒是慢慢好起来。那条绳子他可没舍得扔掉,因为渔船上经常用得着,解缆系船正好能够派上用场。阿根日里荡着小船,晚上喝着鱼汤,看起来自给自足,无忧无虑,可是只有他自个儿心里清楚,他愁啊。愁啥?快过半辈子的人了还光棍一条,别人到这个年龄,孩子都老大不小了。
阿根不由长吁短叹,仰天自语着:“上帝呀,我怎么就娶不上一个女人呢?我多么需要一个知冷知热的女人哪!”谁知这一叹,半空中就响起了声音:“谁说你没有女人呢?只是你的绳子该挪挪位置,你现在将绳子系在腕子上试试,说不定马上就有女人向你走来。”
阿根大惊,既而大喜。他立即把绳子头系在右腕上,正寻思着这个奇怪的理儿:“怎么绳子系在腕子上就有女人来呢?”忽然听得几声“救命啊”的喊叫。再听不像是女人,倒像是男人的声音,就在河汊那儿。阿根来不及多想是男人还是女人,反正有人落水就要救他。阿根带着腕上的绳子就跳进水里,向那出声的地方游过去。可是在水里抓了一气,连个人影儿也没捞到。他冒出水面换口气,准备站到岸上看个清楚再下水去,还没等他完全走上岸,手腕却给绳子拽住了,怎么也拉不动。他就知道绳子那头有人。赶紧往上拽,终于拽上来一个年轻的女人,已经被呛得昏迷过去了,手里的绳子还没放松。阿根抱起女子,放在自己的双膝上,使她吐出了腹中的水,又给她掐人中、抹胸口,终于让她苏醒过来……
不用说,这女子就成了阿根的妻子。两口子在一起你勤我俭,日子过得更加滋润了。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那条小船也早已成了他们仅仅用来捕鱼的工具,因为他们在岸上有了崭新的家。
突然有一天傍晚,暴雨倾盆,他们的女儿却正发着高烧,眼看有生命危险,而取药须到河对岸去,不要说撑船不得过,就是游水也凶多吉少。女人正急得没法可想,阿根却顿悟似的抬起头来说:“上帝呀,这回我知道绳子的位置了。”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系在门前的一棵树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里,他对妻子交待了几句,就扑通跳进了水里,没多久果然把药取来了,虽然身上让木渣乱石划破了好几处,孩子却得救了……
其实,在人们祈祷上帝赐福的时候,上帝也在祈求人们不要轻易把绳子系到脖子上。
【小题1】“绳子的位置”具体指哪三个位置?各有什么意义?(4分)
【小题2】本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5分)
【小题3】“在人们祈祷上帝赐福的时候,上帝也在祈求人们不要轻易把绳子系到脖子上”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怎样的内涵?(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全国首个农业开放发展的综合性试验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包括中国食品谷和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两个部分,总占地面积120平方公里。试验区核心区功能定位为搭建农业科技研发、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以及建设农业先进国家、技术合作示范基地。

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着力将核心区打造成农业“新六产”和开放发展的新高地。一是打造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聚集区。重点是引进高端科技人、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到核心区来落户。推进建设现代农业科创园、国际院士谷、农业及食品产业大数据中心、农业孵化培训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等功能园区和平台。二是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聚集区。重点是立足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种养、农资装备、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田园生态综合体,进境水果、肉类和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三是打造农业新模式聚集区。按照核心区的功能定位,配套完善公用保税仓储,冷链物流保税展示交易及配送、跨境电商等功能。在生产、流通、监管、交易、结算等环节,大力探索全产业链运营的新模式。四是打造农业总部聚集区。强抓深化国际合作新机遇,发挥东亚畜牧交易所、国际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中美食品与农业创新中心、综合农业创新培训中心等国际高端合作平台的优势,在农产品贸易、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搭建好面向重点国家的农业投资合作平台,推进产业链向境外延伸,创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0月30日)

材料二:

据美国外交政策网站12月4日报道:中国的农业出色地完成了养活中国不断增长的人口这一艰巨任务。然而,中国农业主产区仍有潜力赶上美国、德国和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的主粮生产水平,从目前每英亩2-3吨的全国平均水平,达到水稻和小麦每英亩3.5吨以上、玉米每英亩6吨以上的水平。在世界竭力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之际,利用中国的农业潜力将在未来几年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既能提高农业耕作效率,又能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政府在把研究人员、农民和农业企业聚集在一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矿物肥料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头10年,农民施用的氮肥几乎是实际需要的两倍,以便补充土壤养分和更快地获得更高产量。虽然是出于好意,但这实际上导致收益递减,并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但是,政府为减少化肥补贴而采取的干预措施、对农民的广泛培训以及对矿产和有机产品更加平衡的做法帮助农民实现了高达97%的可实现产量,而他们此前在这些领域实现的产量不到70%。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8日)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大力推进以科技为起点的革新,其背景有两个。

其一,中国有建设人工智能大国的目标。中国2017年7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定位为国家战略。其目标是,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另一个是民生稳定。中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7%左右,消除农业从业人员与其他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以及提高食品安全透明度是中国面临的大课题。

目前食品物流情况日益透明,但生产信息的透明度还待提高。如果消费者能通过跟踪评价掌握食品生产信息,则有利于促进生产商之间的竞争,有望早日实现食品安全。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物联网巨头积极“走出去”,随着中国企业积极向新兴国家出口技术和基础设施,新兴国家实现农产品清晰可靠,给中国的粮食战略提供支持,这种日子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要来到。

(摘编自日本《富士产经商报》2018年8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是全国首个农业综合性试验区,建设农业先进国家、技术合作示范基地是试验区核心区的功能定位。
B.推进建设现代农业科创园、国际院士谷等,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特别是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支持。
C.为了补充土壤养分,更快地获得更高的产量,以前农民会过量施用氮肥,但却导致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输”局面的出现。
D.中国建设人工智能大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立足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种养、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建设相关产业中心,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聚集区则很难打造出来。
B.中国政府为减少化肥补贴而采取的干预措施、对农民的广泛培训等积极做法,虽然不利于实现产量的突破,但极大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
C.消除农业从业人员与其他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实现食品安全,能够稳定民生,这也是中国实行农业科技革新的题中之义。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农业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会给国内发展带来好处,也会有益于世界的发展。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田野
阎连科
①说起田野,委实人为地有了过多的诗意。但它诗性的本质,却是极少有人去发现,去展示,去述说。我们看到的田野的文字,如同山梁上叠起的阳光,一杆杆、一束束,把黄褐色的土地照得很是溢光流彩了,十二分地金银化了,可那些真正从土地深处溢入生活营养了人生的东西,却被写诗的笔忽略去了。也读到过田野上生发的苦难的文字,泪成得很呢,血也红得很,然那土地对泪和血的吸收却是不见了的,至于血泪在和土地融合之后,新的温馨的丰沃,也是很少有人看到。
②我想,田之所以称为田野,并不是因为收割前它四处漫流着黄灿灿的麦香,不是秋天那个很少的天数里,山上山下,漫无边际地到处都是红彤彤的色泽。这些都未免太为诗情,太为次要。我是这样想的,你既然是田野,你不生长庄稼你干什么?作家和诗人都是田野的外姓人家,只有农民们不是。那些人喜欢面对田野惊惊乍乍。老成的农民们,面对田野是什么也不说的,他们月深年久的沉默,和田野深处那没有形声的诗性,其实有着无尽的沟通和暗合。如果你们觉得我还像个农民,记得我的祖祖辈辈都还埋在田野里的话,或多或少,就请信我这么一句:真正的田野是没有的。诗是诗人们的诗,文是文人们的文,田野上并没有那些优美的景物,没有那些诗文。
③真正理解田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农民。农民不把田野称田野,农民称田野只说一个字:地。田野这词语本身,就是被诗化了的。几分的诗意,就隐含了几分美美妙妙的假。地,才是还原了田野的本身哩。
④地也并不是说有土就是地,必须有劳作,有风不调、雨不顺,必须有许许多多的人,不知从哪一辈开始,祖先们就都埋在那里,连骨头都化成了雾浓浓的土,不小心才会偶见一块布满细小蜂窝的骨核,这才算勉勉强强有了地样。还应该说的,地上不一定要有战马的蹄痕,牛蹄比战马的蹄痕更为接近地心。马蹄太历史化了。田野已经被历史压得潮汗浸浸,那些真正在田野或地里生存的人,却大多被历史挤到了马路边上,且似乎也是该着的,他们也那么地不以为然。
⑤我以为,地也好,田野也好,诗也好,文也好,真正的田野,不是土的丰厚或者贫薄,不是丰收或者歉收,不是马蹄或者牛蹄,该是庄稼和荒草之间,秋天和冬天之间,活着和死去之间,孤孤寂寂地站了一个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罢,但他(她)是必必然然的农民,脸上布满了爷爷的皱纹,搭了一缕奶奶枯干在额上的灰白的头发,远远地瞧去,宛若一柱被雷击劈了的桩木,近了,你才看见,他或她的怀里,拖了一个死了的孩娃。孩娃的肚子鼓着,嘴角挂了浅红灿灿的笑。他是吃了新的将熟的毛豆胀死了的,所以他死了还笑。那人是去找埋藏孩娃的地方,走了千里万里,昼行夜宿,黄昏前赶到了田野的一沃田头,说这里好哩,旱能浇,涝能排,你就在这儿活吧孩娃,你爷你奶还在家等着生老病死,我回去给他们准备棺材去了。也就把孩子埋在那儿走了。一路上没有回头望那小小的新坟,却叮叮当当留下一路的歌声:“一路的庄稼一路的土,一路的活人一路的丘,今天我从庄稼地里过,明天我往庄稼地里留。”这歌声是土地真正深刻的诗哩。
⑥这个时候,土地才真正有了历史,有了诗性,成了田野。我一直认为,历史并不是时间的持续,人生也不是时间的记忆,只有埋了孩子还一路唱着从土地上直走过的脚印才是时间、历史和记忆。那留下了这种脚印的土地,是真正的人生命运和田野的诗性。
(摘编自《阎连科散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说田野”为标题,由田野所具备的诗性本质引出话题,先指出有些人不是真正清楚其含义,再用农民与土地的沟通、暗合来阐述田野的内蕴。
B.作者认为,先有土,经过血汗的奋战和浇灌,才逐渐成为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前赴后继,把土地沃成田野,赋予了田野诗性。
C.埋了孩子还唱着歌的农民,和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一样,因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所以他们变得隐忍、麻木。
D.全文“说”田野,“说”既含描写之意,又有“论”的意味。“说”的对象是田野,也有田野上劳作的人;“论”了田野的内涵,也赞美了田野的诗性。
【小题2】本文第⑤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真正理解田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农民”这样的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没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没有人口显著地增加并聚集成为城市,那么,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北方,小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所谓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西亚其实也有小米,黍曾被认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亚地区起源的。但在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发掘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小米,包括粟和黍。到底哪儿是小米的原产地呢?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粟和黍究竟是两个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还是只有一个起源地?这个问题只依靠我们考古学家是解决不了的。于是,中外顶级的植物考古专家合作,用科学的办法对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小米进行多种分析手段研究。首先,科学“测年”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我国有便利的条件对小米进行“测年”。我们采用浮选法,在从考古发掘的居住址出土的土放在容器里加水,一些植物的种子就会浮起来,再经晾干,就得到了很多当时植物的种子。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区很可能在河北、山西一带。近年,在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粟和黍,但量很少,且尚未正式发表研究成果。现在比较确凿的是,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隆洼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这批粟和黍之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亚出土的,有7000年的历史,欧洲出土的黍有500年历史。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黍都没有早于“4500岁”的。比我国发现最早的黍晚得多。即使我国发现的黍年代比西亚和欧洲的时间早,也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之间有传播的关系。现在我们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对小米粟和黍的基因进行研究。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所以说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基因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黍的黏性基因是起源于中国北方之后传到欧洲的。小米被发明之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米被发现以后,直至小麦传来,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
总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显示小米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无论是粟和黍都是这样,小米栽培被发明以后从中国的北方向外传播。考古证据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大约3500年前已经到达了东欧地区。另外一个品种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但是在那边没有发现黏的黍,可见各地对外来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选择的。
(选自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米早在史前时期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可以说中国北方地区的古老文明起源于小米。
B.我国发现的黍与西亚和欧洲的黍有传播关系,可以说中国的北方地区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的发源地。
C.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测年”距今7600多年的“黍”要早得多。
D.黍曾被认为起源于西亚地区,在兴隆沟遗址中也发现了粟和黍,使小米的起源地问题成了解决不了的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前者体现在对比粟和黍的出土时间,后者体现在把研究小米的出土时间说成“测年”。
B.文章在论述粟和黍的起源地时运用大量的数据、科学的论据分析了我国与西亚、欧洲的传播关系。
C.文章先指出小米对中国北方地区文明的重要意义,再论述小米的原产地,最后指出从我国传播的时间和过程。
D.文章通俗浅近,从抽象的科学研究中列举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论证思路清晰,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北方的黍在4500年前就已经传播到中亚并继续向西传播,西亚出土的黍有7000年历史的说法并不可靠。
B.DNA研究技术的介入,使考古学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能够直接证明西亚和欧洲的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在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和吸收存在着选择性,例如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没有发现黏的黍。
D.小米栽培技术的发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没有小米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