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树 下
铁 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副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副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副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副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 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副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小题2】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1:2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气

陈雪芳

父亲打来电话,叫他务必赶回。

什么事这么急?要知道后天他就要走马上任当镇长了。虽然一个小乡镇的镇长算不得什么大官,可好孬也是个当家做主人啊!你看看那些往日不把他当回事的人,如今谄谀媚笑,镇长长镇长短,就差屁股后面长出尾巴了。想到那些人,他的鼻子忍不住抽冷气。不过话说回来,被人捧着的滋味确实够舒心。

“爸,我过一阵回,这几天忙……”

“不行,今天再晚你必须回来!”父亲的口气不容抗拒。

回到乡下已是黄昏时间。乡下变化很大,以前都是村里房屋的格式都是粉墙黛瓦的平房,如今大都变成了气派的小楼,只有自家的三间平房还是安静地趴伏在那里。屋前的老榆树似乎也苍老了不少,它伸展着的枝桠在风中频频晃动。老榆树底下一块三尺来长的青石板泛着青幽幽柔和的光。他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弓着背,在青石板上搓洗一家子的脏衣服,那块青石板因为母亲的不断搓洗摩擦变得越来越光滑细腻了。

“儿啊,你回来啦!”母亲瘦小的身影急急向他走来,“你爸在屋里等你呢!”

“妈,到底什么事这么着急?”

父亲端端正正坐在堂屋里吧嗒吧嗒抽旱烟,看见他,啪啪在脚底下磕着烟灰说:“回来了?”

“嗯,爸啥事那么急?”

父亲没说话而是指了指垂着门帘的厢房,那间房以前是他的卧室。

他满腹狐疑地撩开门帘,只见房里放着一只长五尺,宽三尺的木桶。这不是自己曾经用过很多年的澡盆吗?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爸,有什么事,您就说吧。”

“洗澡。”

“洗澡?您那么急让我赶回来就是为了让我洗澡?”他有点哭笑不得了。

“怎么?让你洗澡错了?锅里你妈已经把水烧好了,自己弄去。”

“爸,淋浴房浴缸我家里都有,我天天都洗澡的,身上不脏。要是没别的事情,我就回了,事情挺多,过了这阵我专程回来。”

说完转身往外。虽然耐着性子,语气免不了有些怨气,说实话他是真生气了,要是平常也就算了,这几天他很多事情要处理。为了赶回来,还推掉了重要的饭局。

“你给我站住!”父亲一声大喝,站了起来。“今天这澡你非洗不可!”说着父亲一瘸一拐走到锅边,把水舀进了边上的桶里。“爸,我自己来。”

他知道父亲的倔脾气又上了,只能先顺着他。

水温刚好,袅袅热气伴着木质的特有的香味蒸腾进他每一个毛孔。舒坦啊!他闭着眼睛沉醉了。一路的疲惫烦杂,多日来灌满脑子的阿谀奉承也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舒服吗?”外面传来父亲的问话。

“舒服。”

“和你家里的高级货比呢?”

“这个……似乎更舒服。”

“你看这老房,住着多舒服啊。你用的这个洗澡盆是我当年用杉树木制成的,杉树是好树呀!扎根深,旁枝少,笔直向上。再来说说你泡澡的水,这水是我们院子里的老井里的水。你还记得吗?那年大旱,所有井都干涸了,只有我们家的这口井每天都会冒出清清的井水来,硬是让全村人挨过了那个旱季。村人都说是因为老井接着地气,所以井水非但常年不干,还清澈甘甜……”

“爸,我明白了。”

洗过澡的他精神饱满地站在父亲的面前,看到儿子清澈的眼神,父亲欣慰地点了点头。

此后,他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不管多忙他还是会抽空回乡下泡澡。直到退休,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直保持清醒,终身廉洁自好呢?”他悠然答道:“地气。”“地气?”记者一头雾水,他却笑了,如晚霞般绚烂。记者一头雾水,他却笑了,如晚霞般绚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往日不把“他”当回事的人如今谄谀媚笑,“他”很不屑这些人的作为,但也很享受被人捧着的感觉。
B.小说插叙母亲在光滑的青石板上躬背洗衣这一细节,交待了母亲天长日久的辛勤劳作,具有传统的生活气息。
C.父亲见面第一句话只有“回来了”简单的三个字,显示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满,更显出父亲居高临下的威严。
D.“你家里的高级货”这一人物语言既是父子之间亲密无间的揶揄,同时又为下文父亲说出关于“地气”的话作铺垫。
【小题2】小说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地气”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来年还种麦子 行吟水手
鹁咕咕一一咕。
鹁咕咕一一咕。
村后杂未林里传来鹁鸪急促的呜叫。有经验的的农人一听到这样的叫声,就知道不久会有大雨来临,得赶快趁着天晴收割地里黄熟的麦子。
满仓老汉做好了早饭,瞅了瞅天上的太阳已经两竿子高了,他估摸着麦穗上的露水该干了,就来到了儿子来喜的屋门前,狠劲咳嗽一声,说娃吔,快起,吃了饭咱爷俩把南坡那一亩地麦子给收割回来,只怕这两天要下雨哩。
来喜含混地应了一声,说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满仓老汉知道儿子昨晚从城里回来得迟,就由着他去睡了。
昨天,满仓老汉正打算通过手机,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家帮他收割麦子,没想到儿子竟主动回来了,这多少叫他有些感动。前两年都是他打过好几个电话后,儿子才磨磨蹭蹭回家和他一起割麦子的。
满仓老汉很快就吃完了简单的饭食。他过去一看,儿子的房门仍然紧闭着。
五黄六月天,正是龙口夺食的紧要关头,连绣花女都要下床,谁还敢耽搁?这样的天这样的麦季,狗日的来喜还能沉得住气呼呼死睡?满仓老汉憋了一肚子气,抡起拳头嘭嘭嘭砸了几下门,说,来喜来喜采喜!来喜在满仓老汉一阵紧似一阵地敲打下,不情愿的穿上衣服开了门。他吧唧了一下嘴巴,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睡眼惺忪地说,不就是收割麦子吗?又是敲锣又是打鼓的,我还以为地震了,弄得人连囫囤觉也睡不成。
满仓老汉说,来喜娃呀,你这次回来难道不是为了帮我收麦子?
来喜嘴里嗫嚅着,说还真让你给说中了。
满仓老汉一愣,说,那你回来干啥?吃饱了撵的?
来喜说,我这次回来主要是替老板找几个工人。老板答应事成之后给我一千元辛苦费。
满仓老汉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了一下儿子那张变得有些陌生的面孔,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个驹日的攀上了高技儿就忘了自个姓啥了?
来喜说,爹,我已经打算好了,你在家歇着吧,待会儿我去外面雇几个帮工,用不来多少工夫,就给你收拾得场光地净了。
满仓老汉说,屁话。我身子骨硬朗着哩,都干了大半辈子的活,哪就那么矫贵了?
来喜说,花两个钱啥事都解决了,用得着费那劲吗?
满仓老汉神色肃穆起来,说啥胡话哩,来喜?庄稼人咋能自己不收割自家麦子呢?今年咱家的麦子是新品种,底肥下得足,又是一季的好雨水,长势比哪年都要好,子实饱满得很呢。
来喜轻描淡写地说,好是好,只是值不了几个钱。我在城里干上三天五天的,就能买一亩地的麦子哩。
满仓老汉青紫着一张脸,气愤地说,你个驹目的懒得收割就算了,我不相信没了鸡鸭鱼肉就办不成宴席!满仓老汉说着径直去了灶房,一阵锅碗瓢盆响过后走了出来。
满仓老汉临出门前丢下一句话,你个驹日的去吃你的钱吧。
满仓老汉走后,来喜胡乱洗了几把脸,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就到灶房找吃的。来喜揭开了锅盖,锅内一片白蒙蒙的水蒸气,看不清是什么饭菜。他用手扇了扇,顿时呆住了。锅里既没有碟子也没有碗,煮盼是一锅清水,水里面沉浮着几枚硬币。
来喜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
来喜来到地头的时候,满仓老汉正在光着膀子挥汗如雨收割着地里的麦子。汗水湿透了他的背心,一片湿漉漉的斑驳痕迹,像负了深重的沧桑图案。
来喜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中悬着的那颗毒日头。毒辣辣的目击仿佛一盆熊熊燃烧的煤炭火,要将大地烤焦了去。.
来喜眼圈一红,轻轻叫了声爹。
满仓老汉抬起头,向来喜这边看了看,直起腰来,笑了,说,我就知道你娃迟早会来帮我割麦子的,但比我预料的时间早到了半个钟头。
来喜又轻轻叫了一声爹。满仓老汉不再回应,低了头继续挥镰割麦。一肚子的话全在镰刀上,唰唰脆响。
采喜捏着镰刀几乎是扑进麦子地的。
那些金黄的麦子在满仓老汉和儿子来喜锋利的镰刀下,欢叫着纷纷倒了下去。
爷儿俩直起腰来擦汗的当儿,满仓老汉的一头苍发在a光下一如蒙尘的银子,晃出了来喜两眼的泪。
来喜说,爹,咱来年还种麦子!
满仓老汉说,种。
来喜说,种了麦子我明年还帮你收割!
红彤彤的夕阳慢慢地向西山尖上撞去的时候,满仓老汉和儿子来喜背起了最后两捆麦子。
村子里有炊烟在袅袅飞升。
来喜说,爹,回呃。
满仓老汉说,回呃。
满仓老汉走在前面,儿子来喜走在后面。后来来喜就站住不动了。他看见父亲背上的麦子在夕阳里,闪射出一种神圣的金灿灿的光芒。他就一直那样站着,看着父亲和父亲背上的麦子一起溶进了满天云霞的黄昏。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三段,寥寥数语,写出了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的紧迫感,为满仓老汉这个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更为下文写满仓老汉与儿子来喜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B.第六段写儿子来喜主动回来让满仓老汉感动,运用了倒叙手法,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C.第八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来喜对父亲催促他起床割麦不情愿的情态,表现了来喜对割麦一事的轻视。
D.这篇小说运用了抑扬手法来刻画来喜形象,来喜是当前我国在打工大潮的影响下因进城打工而遗弃农村的青年代表。
E.这篇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读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小题2】试分析小说结尾处划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来喜对待回家帮忙割麦一事有一个明显的态度变化,那么让来喜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唯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D.小说结尾,海尔曼最终舍救死扶伤之小义,而取保家卫国之大义,这一情节设置使人物性格更完整,形象特征更突出,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E. 这篇小说以“天职"为线索展开叙述,立意深刻,构思精巧,形象特征鲜明突出,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小题2】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4】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原阳秋
乔叶
香菜又叫芫荽,可她更喜欢把它叫香菜。听听,香,菜。不由分说气势逼人地就把香字占了去,这股子傲娇劲儿,啧啧。不过,名字和味道都很傲娇的香菜真到成了菜的时候,就显出了矫情。乍一看似乎挺低调,因它从不做主菜,只是一道配菜。只是凉菜的底边儿,热菜的俏尖儿,煲汤时也是最后一道花色儿。可是再细品,这低调不是真低调,有没有它,菜的品相还真是不太一样。该有它的时候没有它,菜到底就短了些微的精气神儿。
香菜成了她厨房里的日常,每一顿都离不了。可市场上十有八九见到的都是大香菜,大杆子大叶儿,样子糙,香味儿也跟着糙。好香菜要水嫩嫩的,一点儿不能干。还不能久放,一放两三天,蔫样子就出来了。
为了香菜,她没少发愁。说来好笑,为香菜发愁,也不算是个正经事儿。
那天,她在小区闲逛。逛着逛着,她就闻到了香菜味儿。这香菜味儿是很随意的,随意里却有着一种浓郁,她直觉来了:好香菜。
她小心翼翼地循着这味道,轻手轻脚地跟踪着,走了不多一会儿,眼前果然就出现了一盆香菜。香菜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刚刚长出了俏模样。半尺高,婷婷袅袅,细碎的叶子嫩嫩地擎着。她蹲下来,摸了摸她们的绿叶子,又摸了摸盆里的土,那土有点儿黏手的润。
真是一盆好香菜。真想掐两棵。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掐了。回家配了紫菜和虾米,吃了一顿虾肉馄饨。味道好极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越掐她越觉出了这香菜的好。现掐现吃的新鲜劲儿也着实让人惦记。也是奇怪,她从秋天掐到冬天,又从冬天掐到春天,掐了一次又一次,居然一次也没有碰见过那个主家。掐着掐着,香菜还又多出了一盆。
有一天,她在厨房忙着,腾不出手,便喊儿子去掐。
“我不去偷。”儿子断然拒绝。
“怎么叫偷?”她恼了。
“人家知道不?不知道就是偷。”儿子言之凿凿。
“我倒想告诉人家,可找不着人。”她气得要撂勺子。
“你找了没?诚心找能找不着?”小家伙要把她给噎死了。
怎么找?偌大的小区,还真是毫无头绪。贴个启事:寻找香菜主人?这也太可笑了吧?她寻思,这香菜主人是个什么人呢?是退休的老人家吧?千万别碰到个老太太,老太太多半是难缠的,她又该怎么脱身呢?
她仔仔细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好了,每次给一块钱,而且必须是硬币,半深半浅埋在盆里,这样主人总能看到吧,也不至于风吹了。
从此,她掐得越发踏实了。
那一天,她又去掐香菜,刚刚直起身,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看着她。
“你这香菜,是在这盆里掐的吧?”老太太口气很平静,却是一副押解罪犯指证现场的口气。
她站住,点点头,谄媚地笑笑,回头指指那个盆:“您种的?”
“嗯。”老太太的脸突然硬起来,“吃人家的菜,也不打个招呼啊?”
“找不着人。总不能整天蹲在这里等吧,还是挨家挨户问?还上班呢,特别忙。”她忐忑着奋力往语气里注入诚恳,“我每天放了1块钱的。”
“都是你放的?十二块。我是卖菜的?”老太太脸更硬了。
“对……我不是那个意思。”她有点儿心慌,果然是个难缠的老太太。
“不是钱的事儿。我不缺那点儿钱。”老太太又说。
“知道,我知道。”她赶紧应答,“您的劳动,很辛苦的。”
她有些后悔掐那些香菜了。
“好吃不?这是原阳秋。”老太太终于又开了口。
“好吃,好吃,真好吃。这香菜……还分种类啊?”她暗暗松了口气,“过两天,我也去买点儿种子,跟您学种香菜吧。”
“不是特别忙么?你知道啥时候浇水?浇多少?你们年轻人,啥都不知道。就知道吃。”
她乖乖点头,任老太太抢白。
老太太回身看一眼楼群:“住几号楼?”
“三号楼一单元。”——又有点儿悬心,不会是去物业告她一下吧?
她看着老太太的脸色,把手里那根香菜递了过去:“还给您。”
“嗤,”老太太倒是一副气笑了的样子,“都掐下来了,还我干啥?”
“那,您的香菜,我以后还能吃不?”
“这人,我还甩不脱了。”老太太又笑了,“以后,吃你自己的。也别往盆里放钱了。”
“哦。”她有些落寞。说到底,这老太太,还是小气呢。——她打了一下自己的脸。呸,这念头起得没良心呢。不能太贪婪不是?碗米养恩,斗米养仇。难不成人家的好香菜还养出了自己的小怨恨?
一周后,她发现自己家的单元门口,出现了一个花盆。花盆里,种的也是香菜。她端详了好一会儿,这香菜和老太太盆里的一模一样,也是原阳秋呢。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首段写香菜有一股子傲娇劲儿,是一道低调的配菜,有了它,不仅菜的品相好,也多些微的精气神儿,这样写突出了香菜的特别。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暗示情节内容,为下文作铺垫,香菜虽然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但是模样俏,盆里的土还有点粘手的润,暗示是有人精心养的。
C.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在被老太太拒绝后,“她”有些落寞,继而责怪老太太小气,马上又自责,展现了“她”的性格。
D.小说以散文化的语言,舒缓细腻的笔调,围绕“一盆原阳秋”叙述了“她”和“老太太”之间发生的故事,充满邻里之间的融融温情。
【小题2】小说不以“香菜”为题,而以“原阳秋”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三十几年前,他们在武汉一所大学相遇,一个湖北人,一个河南人,却在毕业时一起去了遥远的丹东。

②第二年夏天,大女儿出生了。再隔一年,二女儿也来了。那时,这座鸭绿江边的安静小城,天正寒,地正冻,积雪没膝。没有肉,没有鱼,没有新鲜蔬菜,凭了出生证领到五斤鸡蛋。在他的老家,女人坐月子要喝清甜的蛋酒和煮得奶白的鲫鱼汤的。他心疼女儿的哭,心疼她的瘦,却无能为力。

③一次去附近驻军办事,见一个解放军小战士在修收音机, 工具倒是摊了一大桌子,可拆来装去半天也不见好。他实在看不过眼,就说:“我看看。”三下两下完工,喇叭里悠扬传出“我失骄杨君失柳……”小战士喜滋滋地连连道谢。他笑了笑就走了。

④几天后他正在车间里干活,忽然厂办紧急召他。他刚一进门,便有人跳起来指着他大叫:“就是他。”原来是前几天那个小战士。旁边一个络腮胡子,说是营长。

⑤桌上摊了起码十几个各式各样的小收音机。营长有点不好意思,问:“你方不方便?不方便就算了。”他却一口应下。背回家,便开始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修,还自掏腰包购置零件配上。

⑥一个星期后,营长看着那些漂漂亮亮、嗓门一个比一个大的收音机,简直乐得连胡子都飞起来,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咱们往后就是朋友了,你有困难,尽管发话。别的不说,我们部队上,起码物资比你们地方上要丰富得多。”

⑦下班路上,他一直想着这事,便走了神,一跤跌滚,雪团轰然飞起,像他心里的起落:怎么能向人要东西呢,这成什么了?但是是营长主动说的呀,而且妻子确实在坐月子啊…… 翻肠搅肚,却始终没有向营长开口。雪越发下得紧了。一个陡然放晴的早晨,他醒来,坐在窗边的她笑着说:“嘿,你看那太阳,黄黄的,像个荷包蛋呢。”他整个人僵在已经冰冷的炕上。他不是不想学雷锋,但是雷锋没结婚,也没有一个睡着了嘴巴还在“吧唧吧唧”的女儿啊。

⑧他简直不知自己是怎么说出口的,每个字都像害怕打仗的逃兵,在他嘴里你推我搡,谁也不肯先出去,出了口,也是那么轻,像是随时可以化在空气里。营长答应得痛快:“要什么都行,明天来拿袋子来装。”他却愣半天,仿佛听不懂,忽然中学生似地一个大鞠躬。

⑨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出了门,半路上,只觉得脚下越来越冰冷刺痛,他一低头才发现,他居然忘了换一双出门穿的厚鞋。那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绝不是一双家里穿的轻便鞋可以抵御的,可是他心里念念的是,万一去晚了呢?寒气沿着他的腿向上攀爬,脚底剧痛让他觉 得道路仿佛是利刃铺成。终于走到营地,一把拉住营长的手,他喃喃:“热水,给我热水泡脚。”人已不支地靠在门上。整个连队都乱起来,匆匆帮他脱鞋检视,又拿雪来搓脚——幸好没冻坏。营长急得跳脚:“你看你看,换双鞋再来嘛……”他说:“是我心急。孩子没满月呢。”  

⑩营长问:“是儿子?”他答:“不,姑娘。”长“噢”了一声,又问:“头胎?”他的两只脚轮流收缩,咝咝吸气:“老二。老大也是姑娘。”营长一跺脚:“丫头片子,也值得?”他抬一抬头:“不能这么说,男孩女孩,还不都是我的孩子。”

⑾那天他走的时候,带了一大块腌肉,一个毛扎扎巨型刺猬似的猪头,一捆带鱼,十斤鸡蛋……营长拎来一双石头般厚重的军用皮靴,还有一袋袋动物冰糖,“给侄女们吃。”

⑿“咝啦”一声,他打了一个蛋,想想,又打了第二个,空气中充满荷包蛋的浓烈香气,他颤巍巍端到她面前,她俯下脸狠狠地闻了又闻,再抬起头,眼里满是幸福……

⒀三十年后,她的小女儿问她最心爱的食物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答:“荷包蛋。”

⒁而我,是他们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女儿。当年他们在校园里种下的小树,都已长大成材,那浓绿的树荫,在我整个的大学时光里,一直温柔地庇护在我头上。

(选自《慧语》,作者叶倾城,有改动)

【小题1】小说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他”修理收音机这个情节?
【小题2】“雪越发下得紧了”,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咝啦”一声,他打了一个蛋,想想,又打了第二个……”,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小题4】请概括“营长”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5】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掉;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有多方面的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