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

泽卡利亚·泰米尔(叙利亚)

森林远离了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但老虎忘不掉森林。囚笼中的老虎怒视着笼子四周注视着它的人们。其中一人沉稳地对周围的徒弟们说道:“干我们这一行的,就必须时刻都不要忘记:对手的胃是首要的目标。你们会看到,驯虎这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在掌握食物的和不掌握食物的两者之间将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老虎说道:“快拿吃的来,我该吃东西了。”

驯兽师故作惊讶:“你这个囚犯在命令我吗?真是可笑!要知道,在这里我是惟一有权发号施令的人。”

老虎说:“谁也不能命令老虎。”

驯兽师说道:“你在森林里才是老虎。现在你只不过是一个要俯首听命的奴仆。”

老虎暴躁地说:“我不会当人家的奴仆。”

驯兽师说:“你不能不服从我,因为我掌握食物。”

老虎说:“我不要你的食物!”

驯兽师说:“那你就饿着好了!我不会强迫你做你不乐意干的事。”

接着,他又对徒弟们说:“你们将会看到它怎样改变的。因为高昂的头不会喂饱饥饿的胃口。”

老虎饿了。它回忆起自己当初是如何威风,那时它奔跑如风,无拘无束地追逐自己的猎物。

第二天,驯兽师说道:“你不饿吗?你肯定在饱受饥饿煎熬。说声饿,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肉。”

老虎仍然沉默。驯兽师说:“照我说的做吧,别傻了。承认一下饿,你马上就会吃饱。”

老虎说:“我饿了。”

驯兽师笑了。他一声令下,老虎就得到了很多肉。

第三天,驯兽师对老虎说:“你今天若想要得到吃的,就得照我的要求做。”

老虎说:“我不会听从你的。”

驯兽师说道:“别着急嘛,我的要求很简单。要你现在在笼里绕圈,等我说‘停’,你就停下。”

老虎心想:“这的确是一个没什么了不起的要求,我不值得犯倔,让自己饿肚子。”于是绕起圈来。

驯兽师声色俱厉地命令道:“停下!”

老虎立刻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驯兽师很高兴,老虎高兴地狼吞虎咽。

第四天,老虎对驯兽师说:“我饿了,命令我‘停下来吧’。”

驯兽师说:“今天你得学猫叫,才有吃的。”

它学了猫叫,驯兽师却皱了皱眉,责备道:“学得一点都不像。你难道能把吼声当猫叫吗?今天你自己练习吧,明天要是学不像,就什么都别想吃。”

驯兽师慢吞吞地离开了老虎。老虎向森林哀告,呼喊,但森林离得太远了。

第五天,老虎模仿了猫叫。驯兽师鼓起掌来,扔给它一大块新鲜的肉。

第六天,驯兽师刚走近老虎,它就迫不及待地学起了猫叫。可驯兽师让它改学驴叫。

老虎正色道:“我可是百兽之王啊!竟让我学驴叫?我死也不做!”

驯兽师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虎笼。

第七天,驯兽师和蔼可亲地来到笼前。老虎企图回忆它在林中的威风,但脑中一片空白。它双眼一闭学起了驴叫。驯兽师说道:“叫得一点不像,但是出于同情心我还是给你一块肉。”

第八天,驯兽师说:“我将发表一通演说,等我说完了,你得鼓掌,表示赞赏。”于是,驯兽师开始发表演说:“同胞们!此前,我们曾多次对一些生死攸关的问题表明过我们的态度和立场,这一立场坚定而明确,无论敌人玩弄什么阴谋都不会改变。依靠这种信仰,我们将会战无不胜。”

老虎说:“请原谅,我没听懂你说的话。我很愚蠢,又大字不识。你要我鼓掌,我就鼓掌好了。”老虎鼓了掌。

驯兽师却说:“我讨厌虚伪,讨厌心口不一的人,作为惩罚,你今天不能吃东西。”

第九天,驯兽师抱来一捆草,扔给老虎说:“吃吧。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吃草。”

当老虎饿极了的时候,也试图吃草充饥,可是草的滋味它受不了,就恶心地走开了。但饿得实在难受,它又回头走到草跟前,一点一点地开始觉得那草的滋味也不坏。第十天,驯虎师、他的徒弟、老虎和笼子全都消失了。老虎变成了一个公民,笼子变成了一座城市。

(节选自《第十天的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虚构是小说的灵魂,但这篇小说看似荒诞,却脱胎于现实生活,借助虚幻的情节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结尾处“老虎变成了一个公民,笼子变成了一座城市”这句话直接点明寓意,深化了主旨。
B.小说情节人物都非常简单,在驯兽师和老虎之间大量运用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十天里表现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其间情节摇摆的弧度非常大。
C.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其实是老虎内心的精神支柱,象征着自由。作者借老虎三次对森林及过往生活的怀恋,表现出老虎处境和心理的变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D.第八天,老虎无条件选择了顺从,可驯兽师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惩罚了它。这是因为老虎没有文化,听不懂驯兽师说的话,此时已经变成令人讨厌的虚伪的人。
E.小说开头驯兽师说“驯虎这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困难之处是很难从精神上征服对手,不难之处是指只要牢牢控制住食物,就可以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征服。
【小题2】老虎在驯化过程中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是“第十天的虎”。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5 03:0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B.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引起的强烈震动、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C.年三十下午,母亲、妹妹、父亲包饺子,不让我和徐美红帮忙,丢猪后给徐美红打圆场,说明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徐美红看得格外尊贵。
D.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这令她失望至极,一气之下,她离开了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小题2】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即兴表演

英韦兰·史密斯

这一切全是那穿毛皮大衣女人的过错!要不是她,那件事永远也不会发生。

那天晚上,我和乔治娅在餐馆吃消夜。那位穿毛皮大衣的女人每隔一会儿就要掏出手机与她的朋友大声地聊着天。我一向认为餐馆不应该是人们打手机的场所。不过,刚开始我还只是心存一丝不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竟然聊得没完没了,全然不顾别人的存在。

当我们原本较为幽雅的气氛第七次被她的电话打扰时,我开始烦躁不安了。“她自以为多么了不得!”我怒气冲冲地对乔治娅说道,“她真的以为我们连手机都没见过吗?”

乔治娅只是甜甜地向我微笑着。她依然还是那么平静,似乎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当她的手机第八次响起时,我再也坐不住了。后面发生的事连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我从夹克衫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手机,打开翻盖便道:“喂!谁呀?”我认为自己的语气里充满着自信,俨然是一位做生意的大商人。

“噢,嗨,约翰。谢谢你打来电话。有什么事吗?”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乔治娅用眼睛盯着我。

“那份合同你已经听说了吧?确实是个不错的消息。”我对着电话吹嘘起来。“我还以为这桩生意就那么不了了之了!看来,我们得着手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了。”

乔治娅仍在莫名其妙地瞪着我。她听得到话筒传来的拨号音,显然,她以为我已经被闹得神志不清了。

“是的,我也确实感到十分高兴。”我说。此时,拨号音已经变成了音乐声。“今天上午,我一时高兴便买下了这部新手机。”

“噢,它比我以前的那一部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我炫耀着说,“它可以显示哪个电话重要,哪个电话不重要。这样,我就可以根据重要性选择什么时候接听。”

我朝邻近的餐桌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乔治娅对我嘘了一声,可我现在已经失去了控制。

这时候,餐馆里已经安静了许多,各种迹象清楚地表明餐馆的其他客人对我们的谈话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谈话也都忘了。

“他们对这种新款手机功能之妙非常惊讶。”我继续聊着,信心又增强了几分。“你知道,我甚至可以进行功能设置。来电显示后,如果我在30分钟之内不接的话,它就会自动给我的秘书发出一条短消息。相当不错吧?”

乔治娅坐回她的椅子,怒视着我。她完全清楚,我所谓的秘书实际上就是一位每周过来清扫一次的女清洗工。

坐在邻近餐桌的毛皮大衣似乎一下子被唬住了。现在,她肯定没在用她的手机了。连她的朋友似乎也竖起了耳朵,一边给她的小狗喂食一边仔细地听我的谈话。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充满了活力、心情舒畅。这个想法简直妙不可言!

我还在继续神聊着。我并不满足于自己一时取得的胜利。

“你知道这手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吗?”我对着此时已经悄然无声的手机问道,“他们还给它附加了一种特殊保险,有了这种保险,即使你将它弄坏或者丢失了,第二天就会给你换上一部崭新的,不管次数多少!”

现在,其他客人也纷纷回头注视着我们。他们已经由刚开始的克制变得有点厌烦了。乔治娅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毫不掩饰地用手叩击着手表。可眼下,我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

“是啊,他们说那没关系。不管我的手机坏多少次或是丢失了都无所谓。显然,那家公司库存的手机实在太多了,他们还正为如何处理手机发愁呢!”我大声地笑了起来。

乔治娅收拾好她的手提包,故意将她的座椅弄出声响来。

妻子已经走出两张桌子那么远了,她朝服务台走去。

“谢谢你的电话。”我说,“我们明天再细谈吧。”

我赶快起身,扣了手机翻盖。乔治娅几乎已经走到门口了,我赶紧跟上去,经过门口时随手将手机扔进了门边的火炉中。

快要走出餐馆时,我回头朝餐厅瞥了一眼,我觉得刚才发生的整个插曲似乎还是值得的。毛皮大衣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我,嘴巴张得大大的,连她的好友也没再喂她的小狗。

我一边跟着妻子快步走着,一边想:其实,我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为了那么一丁点胜利而自鸣得意实在是太肤浅了。不过,当乔治娅对我进行规劝时,我不禁笑了起来。

“得了吧,乔治娅,那真的没关系。”我得意地说道,“刚才那部手机其实是我上周在市场上买来的假货。”

“什么?”乔治娅惊讶地问,然后在手提包里摸索着,“你说的是这一部吧?”

(原载于《百花园》杂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真的以为我们连手机都没见过吗?”说明“我”作为男人的自尊已严重受辱,就因为这个,“我”才会做出令自己也不可思议的事情。
B.“我”始终对着假手机在吹嘘,已获得了巨大胜利和满足,道具已不再需要,最后以“经过门口时随手将手机扔进了门边的火炉中”画上圆满句号。
C.乔治娅的形象与“我”、穿毛皮大衣的女人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在种种反差中,作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褒贬态度、扬抑倾向。
D.作者善于运用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过目难忘。
【小题2】请概括文中“我”对于打手机一事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小题3】请说说乔治娅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四十一个
苏联·拉夫列尼约夫
一支红军残部从里海岸边向卡拉库母沙漠撤退。玛莎是队里的神枪手,百发百中,每放一枪,都要数个数,她的死亡簿上已有四十个白卫军官了。
这天,队伍发现了一支白军的骆驼队,政委立即带着战士们追了上去。玛莎举枪瞄准一个中尉,一声枪响,“第四十一个”,玛莎数着数。
可中尉并没有被击中,他从骆驼后面举枪投降了,政委叶秀可夫决定把他押到司令部去, 路上交给玛莎看管。马莎走到俘虏面前,中尉正用一双碧蓝的眼睛望着她。玛莎恶狠狠地说:“别以为我是个女人,你就可以逃跑,第一次打空了,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
他们终于到达了阿拉尔海,狼吞虎咽地饱吃了一顿抓饭。吃完饭,玛莎马上把中尉用缰绳捆来。此刻她的内心沸腾,诗兴大发,一心想把他们忍饥受冻,穿过沙漠的事写出来。中尉用那碧蓝的眼珠看着,惊讶地说:“你在写诗?”玛莎恼火地答道,“你以为我就得是个乡巴佬吗?”
中尉请她读一段听听,瑪莎说,“你听不懂,你血管里是贵族老爷的血,我写的是穷人,是革命。”
中尉说:“或许内容对我格格不入,可是人了解人总是可能的呀。”
“好,就依你。”玛莎开始给中尉读她写的诗。就这样,两人不知不觉地谈论起诗歌艺术来了……
政委急于把中尉押到司令部去,他决定派玛莎和两名战士由海路出发。他对玛莎说,好
好盯住俘虏,跑了,你也别活着。
小船沿着平坦的海岸飞驶,瑪莎望着逝去的海水,觉得海水蓝得什么都比不上。突然,她的目光与中尉的蓝眼睛相遇,不禁全身打了个寒噤:
“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
傍晚时候,他们遇到了风暴,两个战士先后被冲下海,破烂的小船被海咆哮着冲向了岸边。在四面临水的小岛上,他们我到了一个鱼仓,里面堆着很多干鱼,他们用火药点着了火,用木板和肥鱼当柴烧。
中尉又病倒了,蓝眼珠浑浊无神,嘴里还说着胡话。玛莎悲痛地说:“他要死了,叫我怎么向政委交代呀……我的蓝眼珠的傻小子呀。”
中尉终于醒来了,他望着玛莎憔悴的脸上温柔的眼睛和欢乐的笑容,感激地伸出手指,轻轻抚着她的臂弯:“谢谢你!”
玛莎说:“我又不是野善,能眼看着一个人死吗?”
春天来了,蔚蓝的天空,海鸥在飞翔。玛莎找到了一所渔民小房,他们搬了进去,高兴地围着火炉说笑。
在这个荒岛上过了一段日子,两个人渐渐地觉得离不开对方。
这天,玛莎和中尉在沙滩上,中尉感慨地说,没想到人生最美满的日子是在这愁煞人的大海边度过的。他希望玛莎跟他一起到高加索去,埋头读书。玛莎激烈地反对他的观点,并且骂他是软体动物讨厌的小湿虫!两人争论起来,她扬起手,给了他一记耳光。
吵嘴过后,两人都赌气不说话,可是在这荒岛上能躲避到哪里去?中尉感到别扭,他找玛莎请求把吵嘴的事全忘掉。他爱她,也恨她,她对自已的信仰无限忠诚,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玛莎也为分歧难过,两人重归于好。
下午,中尉发现海面上出现了一只帆船。他们挥舞着手臂,高声喊叫着。玛莎让中尉拿枪发信号。忽然,她发现情况不对,她看见舵柄跟前的人,肩上闪着金光。中尉发狂似地大叫起来:“我们的人!……未……快来呀,在这儿……”他把枪丢在沙滩上,跑入水中。
玛莎惊叫一声,端起枪,声嘶力竭地喊:“站住!你这下流的白党,回来!”
中尉沿着海岸在水中跑,跌倒又爬起。
玛莎举枪瞄准,可中尉仍在跑。“砰”地一枪,中尉中弹,他转身面对玛莎,倒下了。
她丢下枪,朝中尉跑去。中尉躺在水里,玛莎一下子跪到水里,拥抱他,把他的头紧紧搂在怀里,哭着喃喃地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晴……”
海在咆哮,在狂吼,波涛汹涌,互相冲击着……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玛莎的死亡簿上的人数、“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的话,为最后中尉倒在她的枪下作了很好的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一句“你听不懂“…我写的是穷人,是革命”,就体现了玛莎内心强烈的阶级意识。
C.“荒岛”在小说中被赋予特殊寓意,在这里男女主人公可以摆脱社会给予他们的任何附加属性,从而回归到本性。
D.尽管这篇小说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但我们还是能从那一声枪响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小题2】请赏析文章末尾画线的句子。
【小题3】玛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小题1】选文1.2两段的环境描写为我们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背景?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小题2】选文第3段运用了人物肖像描写的手段,联系全文,简要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试分析选文中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帽子
雁戈
临出发时,妻子招呼开车的司机把车停住,大声说:“帽子,他的帽子。”接着,我看到妻子发疯似的冲进屋里,抱出一大摞帽子,气喘吁吁地往车这边跑。
那一大摞帽子全是我的,有我刚出生时戴的婴儿帽,有我大学毕业时戴的博士帽,也有参加工作后我戴过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帽子,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摞在一起。最上面的那顶帽子是我最近戴过的,也是我今生以来戴过的最大的帽子。它几乎把其它所有的帽子全罩在了下面。
妻子上了车,把那一大摞帽子全扣在我的头上,吩咐司机说:“走吧,不然就赶不上时间了。”
我突然感到一阵窒息。一下子把这么多帽子全扣在头上,这还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的第一顶帽子是邻居替我戴上的,由于我出生时手心有一块像雄鸡啼鸣状的胎记,邻居们以为我定是什么什么转世,他们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顶神童的帽子。上学后,学校又给了我很多顶如优秀儿童、三好学生之类的帽子。工作后,社会上给予我的帽子数量更多,种类更繁,如果是商品,定然称得上琳琅满目。但那时候,我一般每次只戴一顶帽子,而且每次有了更大的帽子之后,我就会把以前的帽子摘下来,交与母亲或者妻子,让她们去处理。有了大帽子,谁还稀罕那些过气的小帽子呢?
我张开嘴拼命地冲妻子大声喊叫,希望她把我头上的小帽子都摘掉,但我发觉自己的声带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妻子手握上周刚刚新买的全球限量版白金手机,嗡声嗡气地说:“前面堵车了,可能还要一会儿才能到。”
我顺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发现前面果然排起了长龙。我在心里骂了句娘,这座城市好多年都没堵过车了,为什么偏偏我跟妻子一起出行的时候会堵车?他们是故意的,一定是故意的。他们肯定是嫉妒我和妻子和和睦睦生活了几十年,连红脸话都没说过一句。这帮混蛋!警车呢?为什么警车还不到?以前每次出行,警车都会在前面开道。哦,那应该是我戴上这顶最大的帽子之后的事。不行,我必须把其他的帽子都摘掉,只保留这顶最大的帽子。
可是我发觉自己根本使不上劲儿,妻子没有理我。她问司机:“有没有别的路?”司机搔搔后脑勺说:“有一条便道,就是烂得不行,颠簸得厉害。”妻子回头朝我这边看了一眼,但她的眼神告诉我,她看的并不是我,而是我头上的那一摞帽子。然后她说:“没事,就走便道。”
便道确实很烂,抖得我五脏六腑都快蹦了出来,还有我头上的那摞帽子也都东倒西歪的像醉酒的人在跳舞。我很矛盾,到底是该捂住我的胃,还是扶住那摞帽子。看来他们又骗了我,上次的会议上,他们不是说这座城市的每一条道路都坦荡如砥吗?
妻子似乎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感受,一边抬腕看那块金表,一边催司机开快点。尽管很难受,我还是一路坚持着,终于准点赶到了会场。
像往常一样,我一走进会场,人们纷纷站起,并立即安静下来,全场一片肃然。妻子扶我走上主席台,她又退了回去,跟其他与会人员站在了一起。这是妻子第一次跟我参加会议,她怎么可以不挨着我呢?我冲她招招手,可她就像没看见一样,对身边的人说:“可以开始了。”
妻子身边的那个人面生得很,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没兴趣听他说什么。倒是排在他后边发言的那个人让我吃了一惊,他是我的副手,以往都是我说完了,他才可以拣漏说几句,这回怎么排在我的前头了?我很斯文地轻咳一声,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所有的人都低着头严肃而认真地在听我的副手发言。
我的副手说:“唐诏同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出生就被人们冠以神童的美誉……”他说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头顶一松,最下面的那顶帽子竟然不见了。
他接着说,“他上幼儿园是优秀儿童,他上小学是优秀少先队员,他上中学是优秀团员……”他每说一句,我头顶的帽子就会自下而上消失一顶,我整个身体也会随之感到一轻。很快,我的头上就只剩下那顶最大的帽子了,我突然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副手的发言还在继续,我发觉头上那顶最大的帽子轻轻动了一下,似乎被人掀起了半边。我心里一慌,想打断副手的发言,却找不到任何办法。我拼命拽住那宽大的帽沿,想把帽子留住,可等副手的发言刚一落脚,帽子便像长了翅膀一样,晃晃悠悠地从众人头顶掠过,落在了我的副手头上。
副手戴着我曾经戴过的帽子,走到我妻子身边,故作腔调地说:“节哀顺变吧,嫂夫人。”但他说这话的时候,两眼明显上翻,斜都没斜妻子一眼,看样子他更像是对他头顶的那顶帽子说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符合叙述者“我”作为无法说话和行动的已死之人的身份。
B.“手握上周刚刚新买的全球限量版白金手机”和“抬腕看那块金表”的细节暗示了妻子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
C.小帽子一个个摘除,“我”的身体随之轻松,只剩下最大的那顶时,“我”感到神清气爽,可见“我”视帽子为负累。
D.小说结尾描写副手说话时两眼上翻,更像是对他头顶的帽子说话,说明他故作腔调地表演,是为了谋求官职。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帽子”为谋篇布局的中心,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