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救人
三石
  我觉得还是应该再采访一下他。
  一件如初夏的信江水一般温暖的事情。
  沿信江河往上,拐过森林公园,便没有那么热闹了,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好静的人散步游玩。然而一个失恋的女孩,却打破了这里的清静。
  她跳进了信江河。
  开始的时候,几个散步的人并没有注意到什么不对,只有他,从女孩整齐的衣装中感觉到,女孩绝对不是下水游泳。
  于是,他跳了下去,跳进了信江河。当然,在跳进水的一刹那,他没有忘记呼喊一声“快来人哪,有人落水了”。
  可他不会水,或者说是水性极差的那种,他在水中扑腾着,眼见要沉入水底,更别说救女孩了。好在他入水前的那一声呼喊,引来了一对散步的恋人,他们冲了过来,先后跳进了信江河。
  恋人中的男孩将失恋的女孩救了上来。而让他没有面子的是,恋人中的女孩费尽力气,将足有70公斤的他打捞上岸。
  次日的晚报刊登了这则暖人的新闻。
  这新闻便是我采写的。
  而我想,是否能为这则新闻做一个后续报道?
  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原因种种,但他的特殊身份应该是其中之一。
  他是个不小的领导,在当地算得上是号人物。他应该不会水,一个不会水的领导,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是什么促使他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答案或许只有他能告诉我。
  在他那间宽敞气派的办公室,我再次见到了他。
  他并不想接受我的采访,态度很坚决,直到我退而求其次,表明只是想解答一下内心的疑问,同时还动用了他的一位老领导的关系——他的这位老领导恰巧是我的长辈,他才勉为其难。
  所以,我至今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正式采访。
  事情的经过极为简单,没有必要过多赘述,我只是直接表达内心的疑问。
  “是的,我不会水。”他很坦然地说,“我是西北人,老家一片黄土高坡,只有几个小沟小渠,最深的时候也不会过腰,所以我从没有学过游泳,典型的旱鸭子。”
  “可你一点儿都不会水,怎么没有丝毫犹豫便跳进水中去救人?初夏的信江河,水流湍急,难道你就一点儿没有考虑自身安危吗?”
  “谁说我没有犹豫?”
  “你犹豫了吗?”
  “我当然犹豫了,只不过时间很短,也就几秒或者十几秒吧。”
  我点了点头,赞赏地说:“你犹豫了,说明你考虑了后果,在这种情形下,你仍然义无反顾下水救人,我觉得更加高尚。”
  他笑了。
  不知为什么,他的笑给我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所以我问:“你为什么这么笑?”
  他沉默了,没有立即回答。
  于是我追问:“你为什么不回答?”
  他仍没有回答,却反问我:“你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我除了下水救人,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你为什么这么说?说一句你可能不爱听的话,你的选择可能是最糟糕的选择,原本人家只需要救那女孩便可以了,因为你贸然下水救人,救援的人还得救你。”
  他又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他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眼睛看着别处,说:“其实,我下水不是为了救人,我是救我自己。”
  我瞪大了眼睛,表情绝对云里雾里。
  他继续说:“你知道,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我也算是个知名人士了,认识我的人不少。那天散步的时候,一路上有不少人跟我打招呼,当时的情况是,如果我不果断下水救人,以我的身份,事后肯定会有闲言碎语,指责、谩骂可能会铺天盖地。所以,虽然我不会水,虽然我也有些犹豫,但只能跳下去。至于跳下去之后怎样,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说完这段话,他又笑了,却是苦笑。
  我恍然。虽然潜意识中也认为他的这种想法多少有点儿道理,但我还是表示了不同意见,我说:“你不会水,这是能够解释清楚的,我想公众也是能够理解的。”
  “解释?你认为我有解释的机会吗?有人会相信我的解释吗?”他的语气咄咄逼人。
  “万一,我是说万一,在场的人都不会游泳,即使会游泳,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将你救上来,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说到这儿,我顿住了,但我想他能明白我的意思。
  果然,他盯着我,一字一顿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跳下去,我可能被水淹死;问题是,如果不跳,我可能被唾沫淹死。”
  时值初夏,我竟然打了个寒噤。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采写了这则暖人的新闻并希望做后续报道是因为“我”天真无知。
B.“他”多次拒绝“我”的后续采访,直到“我”动用“他”的一个老领导的关系才勉强同意解答“我”的疑问,是因为“他”想保持自己在大众眼中的美好形象。
C.小说结尾写的我竟然打了个寒噤是因为“我”为“他”近乎冷漠无情的理智行为感到震惊。
D.小说多处前设伏笔,后予呼应。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为严谨合理。前因后果分明。
E.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与一般的叙述紧紧相连,这使小说在形式上显得很简洁,但又没有影响文意的表达。
【小题2】小说中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标题是“救人”,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以此为题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3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安傩戏
傩仪是原始先民驱除疫鬼的巫术活动,其主持者和主要参与者是原始神灵方相氏和十二神兽等。唐代以后,方相氏等原始神灵被世俗化神灵代替,傩仪也逐渐发展为有一定艺术成分的傩舞、傩戏等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并存。到今天,我国各民族的傩文化包括社火傩戏、傩愿戏、军傩、宗教寺院傩等类型。
武安傩戏属于社火傩戏,保留在河北省邯郸市所辖的武安市西南方向的固义村,该村的傩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固义村社火傩戏在每年正月十四至十七演出,其内容包括迎神祭祀和娱神娱人演出。迎神祭祀包括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仪式等。娱神娱人的社火傩戏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舞、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
《捉黄鬼》亦叫《大抽肠》,在戏剧归类上属街头队戏,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干旱、虫灾、疫病的人格化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等邪恶之人的象征。对黄鬼的极刑处置和上述迎神祭祀仪式,反映出该村村民的泛神信仰和鬼魂观念,体现了村民战胜自然灾疫,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村民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教化的演出目的。可见,在高度重视孝悌教化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要把忤逆不孝者比作黄鬼予以处置,以此警示世人,是符合世情的。
固义脸戏,即面具戏,亦属队戏类,传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秦国秦庄王十三太子(白眉三郎)。该村现存传统面具24件,大多以城隍、灶君、寿星、土地、四尉、白眉三郎等各路神灵为原型。在演出中,面具角色一般只舞蹈,没有唱词唱腔。唱词由一个叫长(掌)竹的在台口一侧吟唱。他还是祭神、斩鬼仪式中唱词的吟唱者,由村民扮演,不是巫师。他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在当今的遗存,堪称仪式戏剧的活化石。
武安傩戏从其规模阵容、人物角色、表演形式等方面看,都具有宋代宫廷大傩仪式的遗风,这是它的重要价值所在。固义傩戏另一重要价值是它积淀了中国仪式戏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形态:街头哑剧形态;长(掌)竹吟诵唱词,角色只舞不唱形态;长(掌)竹吟诵唱词,角色既舞且有少量唱词形态;长(掌)竹消失,完全由角色演唱的代言体形态。因此,它是研究中国仪式戏剧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实证资料。
正月十五中午,处置黄鬼以后,演出队伍回村庆贺。长(掌)竹有段唱词:“元宵佳节喜迎春,妆文扮武逐灾瘟。杨盾执戈行傩礼,五谷丰登贺太平。”这充分说明了村民演出和祭祀的目的及其傩文化实质。
参加祭祀和演出的演员、各种辅助人员都出自各家各户。父传子承,没有儿子的设法由侄儿、女婿继承。如有演出任务而远在外地的人,一定要赶回来参加演出。他们认为不参加祭祀演出,在新的一年里则不吉利。
武安固义傩戏受到傩戏学界的高度重视,其规模宏大,热烈火爆,震撼人心,具有黄河流域巫傩文化的鲜明特征。2006年,武安固义傩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作者说固义傩戏“积淀了中国仪式戏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形态”,请你从舞与唱的角度概括这几个形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父亲的眼光
艾克拜尔·米吉提(注)
①我的父亲虽然哈萨克语、俄语、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样样精通,而且,作为旧时的医科毕业生,对拉丁文也有探究,因为所有的西药必须有拉丁文药名,当时他开处方都是用拉丁文。但是,十分遗憾,唯一让他搞不懂的是汉文。他认为汉文笔画复杂繁多,读音奇异,读出音来却又并不代表意义,还要搞明白是哪个字,其字义是什么,否则,光听口说,你永远也别想搞明白他在说什么。他常常这样抱怨,太复杂了,连他们自己都要问:你说的是哪个字?真是奇怪!周总理说了,汉字将来要走拉丁化方向,我到那会儿再学汉语也来得及。但是,当我长到入学年龄时,父亲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抉择。他把我接到城里,说要送我上学。他说得很清楚:你应当学一门大的语种,哈萨克语你已经会讲了,要上学,你就去学一种大的语言,只有掌握了大的语言才能和世界交流。我对他的这些说法,懵懵懂懂,压根就没听明白。其实我对离开爷爷奶奶进城这件事心里一百个不情愿。
②起初,父亲想让我学俄语。他说,俄罗斯语言是伟大的,列宁的十月革命就发生在这里,二次大战是苏联人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他们的卫星上天了,了不起。就把我带到伊宁市斯大林学校报名,没想到他的愿望与现实碰壁了。人家说,你得是苏联公民或是苏联侨民,才能录取。我父亲摇了摇头,说我们都不是,我们是中国公民。于是带我回来。
③到家了,他和母亲嘀咕了些什么我也没听清楚,但结果我却是明白了。父亲执意要让我学大的语种,现在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去汉语学校报名。不过,当时父亲的汉语极差,他怕说不清楚,要让母亲陪着我们一起去。说来母亲的汉语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有水平的。她也没有正经八百地上过汉语学校,但是,她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正是这段特殊经历,让她学会了汉语口语,并掌握了一些汉字。那就是________年期间,她在__岁时作为新疆牧区代表团成员到内地访问一年多,在北京还受到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老一辈领袖们的接见,还有幸和他们合过影。年轻的她在这一年多时间的访问期间,居然学会了汉语。当时在汉语方面,母亲做父亲的老师,的确绰绰有余。当然,母亲作为后学医生,是我父亲的学生,这一点也毫无疑问。
④当天下午,我的父亲母亲便带着我来到了在我家住所卫生学校后面的第十五小学,这是当年伊宁市仅有的几所汉语学校之一。学校里很安静,校舍齐整、初具规模。在招生登记处,负责招生的人说还没怎么招过少数民族学生,建议我们去少数民族学校报名。鉴于我父亲坚决的态度,他们说,那这样吧,起码得有一点汉语基础才行,不然没法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于是,他们同意对我进行简单的口试。两位校方的人把我们一家三人带进一间办公室,对我进行口试。他们指着公鸡的图片问我,这是什么。我并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是母亲在一旁给我作了翻译。我用哈萨克语答道:Khoraz(公鸡)。当时心里不免有些厌烦,对进城上学这件事本来就抵触,没想到考试居然是这等无聊,竟然拿着公鸡的图片让我指认。他们又提问了。母亲翻译过来说,你用汉语从一数到十。这个我当然不会,很无奈地望了望母亲。他们指着墙上的几幅照片问我。母亲翻译道,墙上那几位领袖照片是谁。我只认识其中的一位。我说,毛主席。其他一概认不出来。很久以后,父母亲说起那天的情景都要笑。其余几位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当时,校方两位就摇头,说这孩子没有一点汉语基础,没法收下。我的父母几乎是央求校方了。母亲表示今天回去就教会孩子几句,明天过来接受考试肯定能通过。校方两位总算是点了点头。我对汉语的学习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⑤回到家里,母亲就教我从一数到十,然后教了一些图片名称,又让我认几位领袖像。第二天一大早父母带我去学校赶考。还是昨天那两位对我提问。他们让我从一数到十,我的脑子忽然一片空白。我努力想了想,才从一数到了五,公鸡说得清了,国旗会说了。奇怪的是,领袖像我还是只说出了毛主席,其他几位依然说不出来。我想可能是对人名的记忆方式变了,第一次接触汉名汉姓,我就是记不住。校方两位似乎对我比昨天要满意一些。母亲一再表示每天回家她亲自教我,父亲也当场向校方宣称他也会跟着我一起学汉语。校方总算收下我了。此后,我在班里过了三个月的“哑巴期”,只会用善意的眼神与同学们交流。直到三个月后,才能开口用汉语与同学们说话了。此时我才搞清,我是在一年级乙班。
⑥我的父亲果然从我入学开始自学汉语。他说,看来汉语走拉丁化方向的事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再难也罢,还是得学。他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能对汉族学员班用汉语教授内科学了。而我一路走来,与汉语汉文结下了一生之缘。今天想起这件事,我依然为父亲长远的眼光感到自豪。
(注)艾克拜尔·米吉提:1954年生,哈萨克族著名作家,新疆霍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主编。
【小题1】简述第①段中“父亲”的心态变化过程。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大的语种(语言)”,在本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③段画线的文字运用了哪种记叙方法?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段文字?
【小题4】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父亲的眼光”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
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不仅因为钱万里有时做错事,还因为他对钱万里存在偏见。
B.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心中恨意在不断累积。
C.小说几次写到钱万里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钱万里心理的微妙变化。
D.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情节巧合离奇,给读者留下无穷悬念。
【小题2】小说中的钱万里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目,有何用意?

同类题4

199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莱斯大学教授、化学家罗伯特•F•柯尔说:“本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但下个世纪显然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克雷格•文尔特预计:“生物世纪将首先光临三个领域——医药、环境治理和农业。”
以污染治理为例。新的研究表明,在进化过程中,自然界反复地在微生物中增加或者除去一些基因,很像工程师细调计算机时所做的那些增添和删除软件的常规工作。但是,如果自然界能够做到,今天的基因操作者们也能做到,这就产生了一个称为“基因组工程”的新学科领域。
文尔特和其他一些目光远大的人幻想着借助生物的力量建立一种更清洁、效率更高的经济,这些生物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清除垃圾、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等等,从而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的污染问题 。文尔特说,基因组工程“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
实际上,第一阶段的一些步骤已经开始实施了。4年前,华盛顿卡内基学会植物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克里斯•萨默维尔为了把塑料嵌入一种芥类植物而分离出一种基因。这种基因把这种芥类植物变成了生产塑料的工厂。
CALGENE公司的科学家最近取得的一项发现也同样令人兴奋。该公司的科学家发现了控制植物纤维形成的一种酶。生物化学家为寻找这种酶耗费了30年时间。用基因技术促进这种酶有可能培育出纤维素含量高得多而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少得多的树木。由于这些次要成分使纸浆和造纸流程产生污染而效率不高 ,因此科学家们说,这种基因工程树可能有助于使这个重要行业变得清洁。
【小题1】下列对“基因组工程‘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正设想靠生物力量使生产行业更清洁、效率更高。
B.科学家对生物基因的话题已由幻想逐步走向实质研究。
C.生活中严重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D.人们正努力用生物力量防污染,用无机物取代有机物。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基因工程树”的优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含有控制植物纤维素形成的特殊的酶。
B.纤维素含量高,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少。
C.可能使以木材为材料的造纸业不再有污染。
D.能使造纸业的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领先的“基因工程组”已迈入假想与实验并行阶段。
B.当今,起领头作用的科学家只能掌握除去生物基因的技术。
C.创建无污染,高效率的经济项目是生物技术的使命之一。
D.凭现有基因知识,还很难预测生物世纪受惠的全部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水 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时!偷没有偷倒,偏偏被你们扭住啦!真把老子气死!……”
这是一种嘶哑粗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之中震荡,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看他的年纪约有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背剪着,脚下蹬的是一双烂草鞋,涂满了涵泥。旁边有四五个浓眉粗眼的大汉,面部飞舞着得意的颜色,紧紧的寸步不离的将他把持住,匆匆的沿着松林走。仿佛稍一不留心,就要被他逃逸了去似的。这一行人是在奔小沙河。
他们送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村中不守本分做了贼。文明的桐村向来就没有什么村长……等等名目,犯罪的人用不着裁判,私下都可以处置。而这种对于小偷处以“水葬”的死刑,在村中差不多是“古已有之”了的。
“送行”的行列并不如此的简单:前后左右还络绎的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们都有,红红绿绿的服色,高高低低的身材,老老少少的形态……这些也不尽都是村中的闲人,不过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看热闹而来的罢了。忽然一片更大的嘈杂的声浪从人海中涌起来,这声音的粗细缓急是完全不一致的:
“呀!你们快看快看,那强盗又开口了!”
骆毛(便是他们呼喊为强盗的)的语声这时嘶哑的程度减轻而蓦地高朗了许多,颤颤的像破锣般的在响成一片:
“嘿!瞧你们祖宗的热闹!老子把你们的婆娘偷走了吗?叫老子吃水?你们也有吃火的一天!烧死你们这一群狗东西!”
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后方的人群“跑百码”般的跑起来,一路还扭嘴使眼嘻嘻的嘲笑。骆毛大概耳鸣得轻了一点,仿佛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更是一肚子的不高兴,用力的将头扭回来,伸长着脖子狂叫道:
“跟着你们的祖先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不要命吗?……老子背时的日子,你们得色啦!叫你们这一群龟儿子也都不得好死,看你们还笑不笑!”
这时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路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有时也经过田塍或者浅浅的山丘。大家弯弯曲曲的走,似乎有点疲乏,在一座坟台之下略略休息,骆毛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下了。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换了一口气,提高嗓音的又开始说,“再过几十年,又不是一条好汉吗?……”
“干老爷子!你老人家死咧的话,我儿子过年过节总帮你老人家多烧几包袱纸。你就放心去吧,干奶奶——哎呀!啥子干奶奶,简直就是我那嫡亲奶奶呀——我养她老人家一辈子还不行吗?……”
小耗子王七走过坟前,用手搓着眼睛,把眼睛圈都搓得快红了,向骆毛请了一个大安,亲热的说了上面的那一大段话。小耗子在今年跟骆毛交过手,败仗下来了,就拜了老骆做干爹,是个著名的小滑头儿!
“七老弟,你就再不要干老爷子湿老爷子的啦!”老骆冷笑了一声说,“好汉作事好汉当,也用不上牵累旁人!我的妈呢?——”
老骆心里忽然难过了起来,他也不再说下去,站起身来就往前走。人群又被他拖着像一根长绳,回环在山道上了。
登程以后的途中,老骆几乎绝无声音,除了习惯成自然的几声哼哼之外,不啻顿然变成哑巴。只是缓缓地走,含着一脸的苦笑,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引起他无限的感触:他心里暗暗悲酸着,想到他的母亲,便觉心里发软,那热狂的不怕死的心顿时也就冷了一半。他的坚强的意志渐渐软化下来。
因为他精神上的毁伤,使他口都不愿意再开了。他心里完全是犹豫和踌躇了——“我死后,我的妈怎么办呢?……我的妈啊,你在哪儿?你可晓得你的儿子死在眼前了吗?你如果在家紧等我不回来,你不知道焦心成哪个样子!唉!唉……”
老骆虽然是个粗人,可是想到死后老母无人养活,他也觉到死的可怕。直至他们捉住他的两臂,要往水下投他的时候,他狠心把眼一闭,他老母的慈容犹仿佛在目前一样。 天依旧恢复了沉寥的铅色,桐村里显得意外的冷冷落落。那黄金色的稻田被风吹着,起了轻掀的很自然的波动。真是无边的静谧,约略可以听见鹁鸪的低唱,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远的山峰削壁的峙立着,遥遥与天海相接。閤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寥寞的空气之中了。
村后远远的有一间草房,圮毁的伫立坡上,在风声中预备着坍塌。木栅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喘气,一手牢牢的把住门边,摩娑着老眼目不转睛的凝望,好似在期待着什么。 她稳定的倚傍着门柱,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的轻颤。最后,她将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限上坐下来了,深深的蹙着额发愁道:
“毛儿为什么出去一天一夜还不回来?”
作者介绍:蹇先艾(1906-1994),现代作家,遵义老城人。幼年在遵义读私塾,出生清末名门,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等,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等,作品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本文摘编自其代表作《水葬》,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的是一个青年因为偷窃行为被村人处以极刑(水葬)的故事,犯错就要付出代价,这样的处置是天经地义的。
B.该篇小说采取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将故事展现得形象、凄凉而又发人深省。
C.小说结构严谨,动人心魄,处处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凄凉之感,还有对群众的愤怒和对受害者家属的深切同情,让人为之心动。
D.该篇小说充满了乡土气息,在作者眼中黔北的风土人情并不是透露着史前原生状态的天成的气息,而处处透露着作者对于自己的故土和乡民的悲悯之情。
【小题2】小说中的骆毛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为“水葬”,全文都在根据这一事件来行文,却以“母亲的等候”作结尾,这样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