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起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图,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捡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他先后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B.作者分别是从赵仲的衣着、作案手法、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把赵仲与众不同的“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小说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比如,“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等都能突出雅盗的“智”“勇”。
D.小说中设置了许多波折,赏古画入神,主人逃脱,自己反被围困;以夫人为质,本可逃脱,却雅兴未尽,沉醉于评点古画;说古画为赝品。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E. 小说的结尾很有韵味,既强调赵仲为盗实在是生活所迫;还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他的“雅”是深入骨子中的;更激起人们对他有志难伸的不平境遇同情与慨叹。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雅盗的形象。
【小题3】画线的文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4 10:2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 《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妈妈的秘密
(日)赤川次郎
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
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让它带走这秘密吧——小包飞快落入河中。
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起个大早呢。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进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上哪儿去了?”“这……”“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扔了什么,说!”绫子忍不住反问:“你怀疑我什么?”“我替你说吧——是北山的信!”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
当她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叔叔的?”“你为什么问这个?”“想知道。”良久,绫子没有做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部分变白的头发。“好,”绫子终于开口了,“那就告诉你吧。和我结婚前,你爸爸爱着一个人,她叫……”
晶美,并不出众。他们都是高中同学。当时很迷恋他的绫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母亲还患有哮喘病,度日维艰,晶美常跟绫子说,到哪里能赚到钱为母亲治病呢?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裤,也不善于玩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比不了的。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他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让那个女孩儿滚出来!”男仆们叫嚣说,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晶美无疑……他,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他转身直奔门口,跟那帮男仆大吵起来。大概是被他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哝哝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他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
然而,那件事并未结束。暑假期间,晶美偷盗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跟她说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他则明明确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
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这件事终于打上了一个句号——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了。“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个……”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我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是,是这样……”有纪子几乎喘不过气来。“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绫子莞尔一笑:“我那时已经得知,晶美的不幸使你爸爸在心身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瑕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妈妈!”有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 绫子的脸微微发红:“男人,都是浪漫主义者,总喜欢生活在梦里……”
有纪子看着妈妈被爸爸打红的脸,心痛地说:“妈妈你虽然做得对,但是有些不值啊!”
相关链接:
赤川次郎是日本当代畅销书作家。他开创的青春派推理小说,深受广大日本青年的喜爱。他的小说是为青年人写的,站在青年人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对社会犯罪现象进行反思。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总是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并寄托了青年人的理想与追求。他的小说构思新颖,文风简洁明快,与现代社会的节奏合拍。有浪漫主义的情调。(百度百科《赤川次郎简介》)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妈妈的秘密”一是指发现晶美真的偷了宝石,几十年来一直瞒着爸爸,后来才把宝石扔进了河里;二是指跟那个叫北山的人秘密书信交往。
B.学生时代爸爸爱着晶美,妈妈迷恋爸爸,而妈妈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都不到吐露爱心的年龄,论家庭背景妈妈占上风,因此没发生争“郎”大战。
C.晶美性格虽然有清纯、温柔和娴静的特点,但也有不足,比如,偷主人家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这是她爱慕虚荣的表现。
D.小说对晶美偷宝石的犯罪现象进行反思;晶美和她母亲投河的悲剧命运,更是揭露社会贫富悬殊、穷人走投无路的黑暗现实。
E. 妈妈对晶美的同情友爱,对爸爸长期以来一直深埋在心中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小题2】小说的两条感情线索分别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展现这两条线索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绫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纪子为什么说妈妈“做得对,但是有些不值”?你认为值不值呢?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年迈父母

作者:郁葱

炽热的阳光肆虐着城市的路面,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别墅区的树木也低着头苟延残喘。

“我要回家!”爸爸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对他的儿子大声道。老人大概七十来岁,看上去神态威严。“你把我们扔到这里都一个月了,我简直受够了,我再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

“请不要这样爸爸,不要这样大喊大叫。”看上去40来岁的儿子温和地说。

“我大喊大叫?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挥舞着拐棍以威胁的口吻大声叫道。

“小声点!瞧,人家都在看我们!”一位六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恳求丈夫道。

“让他们都看看,让每个人都瞧瞧他忘恩负义的儿子是如何对待他的父母的!”老人看着四周大声道。

“忘恩负义?”儿子不知所措地说。

“没错,忘恩负义!你就是忘恩负义!我们从小把你养大,当牛做马,可现在你却把我们扔进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旅馆。”

“旅馆?你说这是旅馆?爸爸,这是专为您买的安度晚年的豪华别墅!”儿子说。

“好了,”老妇人安慰丈夫说,“我们就在这养老院生活吧!”

“妈妈!”儿子恼怒地说,“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不是养老院,条件这么好的豪华别墅区,是专门供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我给你们买的这座小别墅是这里最好的一栋。”

妈妈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丈夫,夹在他们中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于是她温柔地对丈夫说:“理解儿子的一片好心吧,我们会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的,瞧这里的环境多美,到处都是花草绿树。再瞧那里,还有那么美丽的花园。”

“我还是喜欢天津老家,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那。”老人说。

“你在这里也可以交朋友呀。”她说。

“朋友!和这些见面招呼都不愿打的老头?”老人嘲弄地说。

“好了,”儿子插话说,“你们二老在这里可以多溜溜弯,这里空气多新鲜呀!”

“听着,你这个小子!”老人对儿子大叫道,“不要跟我说这些。我在天津老家遛弯五十年了,那里才是我遛弯的地方。”

老人说完转向妻子专横地说,“快把我们的东西收拾收拾,我们回老家去。我们不能在这凄凉的地方呆了!”

“我们慢慢就适应了,”妻子恳求道,“咱会喜欢这的。瞧这里的设施多全,有现代化的健身俱乐部和图书馆,又有麻将、象棋,什么都不缺!”

“健身俱乐部?我七十多了,你还想让我健身?图书馆?我有青光眼,什么都看不了,这你都不知道!要娱乐,我可以和我的老朋友一起散步,没必要到这里来娱乐。”

“爸爸,不要这么固执了,”儿子恳求道。“这里对你的健康有好处,这里不仅环境好,而且提供的都是可口的营养食品。”

“可口?有营养?这就是医院里的病号饭。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我还是喜欢吃天津的煎饼果子和肉包子!”

“爸爸,你说的那些小吃都是街摊上的,又油腻,你这个年龄根本就不应吃。你的胆固醇和血糖高,再吃会要了你的命的。”

“我宁可在老家病死,也不愿在这里吃这些东西气死!”老人朝儿子喊道。然后,他看了看妻子,命令道,“听着,快收拾东西,一个月已经把我憋疯了,直接回我们天津老家去,过咱们的日子!”

“爸爸,请不要给我出难题了。我今晚飞机回美国,”儿子极力恳求,“我已经为你们尽了我最大的努力。知道吗,为了订购这豪华别墅,我已经预付了很大一笔定金?”

“你回你的美国,我回我的家。就这么定了!”老人对他儿子断言道。

老人看着他的妻子:“你愿意一起走吗?还是我一个人回去?”

“妈妈,请把实话告诉他吧!”儿子看着妈妈说。

老妇人爱怜地看着她的丈夫,温柔地说,“请理解孩子的安排吧,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在老家的房子已经卖给了一个开发商,人家要在那里建商场!”

“什么?”老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妻子,“你怎么也这样!”

老人麻木地抓着妻子的手,顺从地与妻子一起走向儿子为他们购买的小别墅,他们将在这里与其他高龄老人孤独地度过他们的有生之年。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的矛盾冲突就十分激烈,老人对儿子大喊大叫,挥舞拐杖,坚持要回到老家,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
B.通过小说中三个人物对所在地的三种不同称呼,即旅馆、别墅区与养老院,可见老人的儿子为父母购买的所谓别墅条件较差,根本是名不符实。
C.小说揭示的是新的社会问题,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被任意破坏,老人的孤独生活无人体会,表达的是关注老年群体生活现状的主题。
D.老人的儿子没有顾及父母的心意,坚持把老人在老家的房子卖给了房产商去开发商场,还对父亲隐瞒,令父亲伤心不已。
E. 小说末尾老人突然间转变为沉默和温顺,并不是老人之前故作蛮横或者色厉内荏,而正是老人的内心无助的体现,而这样的反常也更令我们内心深深触动。
【小题2】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母亲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莎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们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2012年第2期 )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小说写萨莎“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融夸张、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于一体,有鲜明的表达效果。
C.“老妇人”发现“萨莎”的钱包里居然有800美元,不禁喃喃自语,十分惊喜,可见其偷盗的主要原因是物价飞涨,不得已而为之。
D.“老妇人”收拾好了所有的用具,并且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而最后眼睛还在房间里打量,这可能是在检查是否露出马脚,可见她具有极高的警惕性。
【小题2】(小题2)小说篇幅短小,但能“尺水兴波”,与作者妙用伏笔有关。试举例赏析。
【小题3】(小题3)文中“菜鸟”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菜鸟”为题更好,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饥荒时期的生日宴
余华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吃什么?”
三乐轻声说:“我不想再喝粥了,我想吃米饭。”
“米饭有的是,”许三观说,“米饭不限制,想吃多少就有多少,我问的是你想吃什么菜?”
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千,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馒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是扑鼻而来,拿起筷子,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
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是三乐一个人在吞口水吗?我听声音这么响,一乐和二乐也在吞口水吧?许玉兰你也吞上口水了,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说你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你们的菜在后面,先让三乐吃得心里踏实了,我再给你们做。三乐,你把耳朵竖直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我为什么要用文火炖肉?就是为了让味道全部炖进去。三乐的这四片红烧肉是……三乐,你可以慢慢品尝了。接下去是二乐,二乐想吃什么?”
二乐说:“我也要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许三观给二乐做完红烧肉以后,去问一乐:
“一乐想吃什么?”
一乐说:“红烧肉。”
许三观有点不高兴了,他说:“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
一乐说:“我要六片肉。”
“我给一乐切了六片肉,肥瘦各一半……”
一乐说:“我不要瘦的,我全要肥肉。”
许三观说:“肥瘦各一半才好吃。”
一乐说:“我想吃肥肉,我想吃的肉里面要没有一点是瘦的。”
二乐和三乐这时也叫道:“我们也想吃肥肉。”
许三观给一乐做完了全肥的红烧肉以后,给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鲡鱼。
他在鱼肚子里面放上几片火腿,几片生姜,几片香菇,在鱼身上抹上一层盐,浇上一些黄酒,撒上一些葱花,然后炖了一个小时,从锅里取出来时是清香四溢……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清炖鲡鱼,使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许三观就训斥儿子们:
“这是给你们妈做的鱼,不是给你们做的,你们吞什么口水?你们吃了那么多的肉,该给我睡觉了。”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炒四下……炒五下……炒六下。”
一乐,二乐,三乐接着许三观的话,一人跟着炒了一下,许三观立刻制止他们:
“不,只能炒三下,炒到第四下就老了,第五下就硬了,第六下那就咬不动了,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屋子里吞口水的声音这时是又响成一片,许三观说:
“这爆炒猪肝是我的菜,一乐,二乐,三乐,还有你许玉兰,你们都在吞口水,你们都在抢我的菜吃。”
说着许三观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他说:
“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
(选自《许三观卖血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炒菜”从“四片红烧肉”到“六片全肥的红烧肉”,到“清炖鲡鱼”,最后“爆炒猪肝”,食材的变化升级,是在照应不同人物在家庭中所处地位的不同。
B.许三观在“炒菜”的时候,对于食材的选择、做法都有细致的规定,这表明他是个严谨古板,一丝不苟的人。
C.小说完全没有景物的描写,而是由大量的对话构成,兼有少量的心理、动作描写,因而使人物的形象得到更为集中具体的展现。
D.小说的语言十分平实、简单,短句多而长句少,更接近生活中的口语,做到了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E. 小说虽然写的是饥荒时期,但却从“用嘴炒菜”这一富喜剧色彩的情节来写,使得作品没有流于感伤,而是在悲喜交织中,用博大的温情抚慰了人生的苦难。
【小题2】作为父亲,文中的许三观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余华曾自言“荒诞叙事是为更接近真实”,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