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达的风筝

飞鸟

夏达在我眼中是与众不同的人。

我八岁跟着父亲从平顶山回到夏村,与夏达是邻居。夏达矮矮胖胖,长我半岁,皮肤黑,圆脸圆眼圆鼻子,性格好,不爱说话。他每年春天都会去镇上百货商店买一只风筝,然后爬上河堤,把风筝放上高空,一直放线,直到线轴上的线用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刀刃放在紧绷的风筝线上,一拉,线断了。风筝融进天空,杳然无踪。

我对此惊讶万分,要知道,一只风筝的钱需要将近一年的努力,需要平日拒绝花花绿绿零食的诱惑,需要钻进树林收集蝉蜕、摘掉马蜂窝等拿到镇上中药店换钱,需要各种精打细算积攒零花钱。再说,夏达跟着孤寡的夏山爷生活,钱是更加不好踅摸的.好不容易攒够钱买一只风筝,第一次放,就故意割断线,不可思议。

我曾问夏达:“你喜欢风筝?”夏达点点头。我再问:“为啥割断风筝线?”夏达不回答我。我再想追问,发现夏达眼睛红了,泪水慢慢溢出来。我吓得不敢再问。夏达的学习成绩不好,他倒不以为意,整天琢磨怎么弄到钱。夏山爷不大管他。听母亲与父亲说闲话,隐约说好像夏达是夏山爷从火车站捡来的。我向母亲打探:“妈,夏达是捡来的孩子吗?”母亲扬巴掌嗔道:“出去瞎说。”

天气好的时候,父亲喜欢把饭桌放在院里的桐树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饭说说笑笑。这时候,只要我往东边墙头看,在丝瓜藤和葡萄藤间,就能发现一个圆脑袋。有次我想冲圆脑袋喊:“夏达,夏达,”还未喊出声,圆脑袋就不见了,后来,我们一家人再坐在桐树下吃饭时,我不敢再扭头看东边的墙头.但我知道,那个圆脑袋一定藏在那里。

我和夏达都在夏村北边的马庄学校上学,我不喜欢数学,然后不喜欢数学课,继而不喜欢数学老师,数学课的铃声响后,我把一只大个的灰褐色癞蛤蟆放进讲台课来斗里,把粉笔擦和粉笔也放课桌斗里,结果是教数学的女老师尖叫着跳出教室,我被父亲领回家,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打,我揉着被布鞋底揍肿的屁股,疼得齜牙咧嘴掉泪,夏达说:“你多么幸福啊,”我气得差点翻脸,幸好他饶了一句:“挨爸打也是一种幸福。”说完,他哭了,比挨打的我眼泪还多。

春天来了,夏达又买了一只风筝。他破例让我陪他放,我们爬上高高的河堤,风里飘着桃花香,夏达让我帮他拿着风筝,他掏出钢笔,在风筝的肚子上写:爸爸,妈妈,您们在哪里啊?写完这些字,又用笔重重地描了三遍,我想问他点什么,看他眼里的泪光,没敢问。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线轴不停地旋转,最后,线用完了。夏达从裤袋里掏出小刀,刀刃放在紧绷的线上,一拉,风筝失去了牵绊,飘得杳无影踪,夏达把线轴扔进河水里,用手背抹着泪默默走,我跟在他身后,心里很难过。

初中一年级刚开学,夏山爷生病了,夏达退学回家伺候夏山爷,忙活家里三亩多农田,等夏山爷病好,夏达没有回学校。夏达告诉我:“爷老了,不能再操劳了,我要养着他。”我问:“你还放风筝吗?”夏达说:“放。”过了一会儿,夏达又说:“不割断线了。”“那些字你还写吗?”我问.夏达点点头,不再说话,勾着头,眼泪落到地上。

父亲去郑州工作,我和母亲随着父亲落户在郑州。我求学、工作,日子哗啦啦地过去,很多年没有再回夏村。父亲和母亲偶尔会回趟夏村。听父亲说,夏达在镇上开了家风筝店,生意很好,听父亲说,夏达娶了西村的一个女孩。听父亲说,夏达两口子都很孝顺,夏山爷九十多岁了,身子骨硬朗着呢

(《天池小小说》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交代“夏达在我眼中是与众不同的人”,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给“我”的总体印象,语言简洁,呼应题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B.夏达为什么放风筝?一方面他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来找回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过上像风筝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C.“日子哗啦啦地过去”一句运用生动的语言,既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又写出了“我”在求学、工作中的充实与忙碌。
D.结尾段用三个“听父亲说”,写出了夏达生活的变化及“我”对夏达的牵挂,说明“我”是从父亲那里断断续续地获得消息的。
【小题2】小说以“夏达的风筝”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夏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3 02: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小题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③,①,⑤,②。
【小题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请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5】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小题6】本文思路极为严谨,试分析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 “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
C.材料三中的图表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B.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
D.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E. 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会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大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枉,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租。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作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医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许毛笔的痕迹。1936年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笔迹流畅,婉转自如,只有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毛笔易折易损,难以保存,因而古笔很难觅见,迄今未发现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1953年,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笔,是我国最早的毛笔实物。
该笔用兔毛制成,用优质的精竹作笔杆,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再用蚕丝缠绕,外涂一层土漆,这支笔被命名为“楚笔”。后来河南信阳也出土了楚笔。湖北云梦、甘肃天水出土了秦笔。秦笔的杆大多采用中空的竹杆,上端削尖,下端较租,镂空成毛腔,笔头纳入腔里,后世毛笔大体如此。蒙恬制笔时即选较坚硬的毛做中心,形成笔柱,外围覆以较软的披毛。这样的毛笔,既可使笔头保持浑圆,又利于吸墨,书写更具稳定性。
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
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虽然用笔技巧无无外乎“皴、勾、勒、点”等,但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小的一支毛笔承载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热情。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作者胡忆红)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都已经消失,原因是毛笔易折断易受损,保存起来困难。
B.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毛笔实物,用兔毛和精竹制作而成,此笔被命名为“楚笔”。
C.秦笔较楚笔有很大改进,笔杆为中空的竹杆,笔头纳入笔腔内,为后世毛笔雏形。
D.毛笔最初不仅样式多样,名称也不一,直到秦一统天下,才有了“笔”的名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首段把毛笔与古埃及芦管笔、欧洲羽毛笔进行比较,突出毛笔生命力强大。
B.第二段中以《史记》的记载为根据,意在确认蒙恬为毛笔的创始人,增强说服力。
C.文章中引用一些史料和考古发现,使介绍的内容更有根据,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D.文章主要阐述了毛笔的历史、制作材料、样式及制笔城市的变迁与流转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笔至少有6000年历史,由此可见中国毛笔出现要早于其他国家,这得到了史家考证。
B.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文饰可以看出毛笔的踪迹,可推知那时就有毛笔。
C.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也有了相应提高,宋元都有制笔出名的城市。
D.同样的毛笔,相同的技巧,融入的情感、理想不同时,呈现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鸡蛋
欧阳明
何四不明白,母亲为啥突然心血来潮,养了两只鸡。
母亲一直住在老家乡下,始终不愿进城,借口城里空气不好,其实是不想给他和弟弟增添负担,毕竟城里喝口水都要钱哩。
母亲不进城,何四和弟弟就只得回去看她,何四的弟弟也在县城,做水果生意。
以前,何四每月回去一次。弟弟忙,每月一次做不到,有时三个月,有时半年。后来,何四也做不到每月一次了。自从当上局长后,工作忙了,应酬的也多了,双体日弄得比上班还忙,很难再抽出时间。每当想到母亲经常孤零一个人,何四心里总是酸酸的。
何四不想母亲养鸡。鸡是好动的家伙,桌上,椅子上,台上,四处乱飞,还拉屎,得时刻着赶。而母亲有骨质增生,腿脚不利索。何四担心母亲哪天万一不小心跌倒,就麻烦了。
养来干啥呀,何四说。
下蛋,你们从小就喜欢吃鸡蛋。母嘿嘿一笑。
何四和弟弟喜欢吃鸡蛋,是小时候吃得太少。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穷,吃了上顿愁下顿,哪有粮来喂鸡。就算喂了,也就一两只,还是放任自流,让鸡自己去地里找吃的,所以下蛋少,少还不能自己吃,得拿去換煤油盐巴等。只有到了生日那天,母オ会煮一个鸡蛋给何四和弟弟。
何四有几年都没吃鸡蛋了。不是不想,是不敢。
何四想吃的是土鸡蛋,农村粮食喂的鸡下的那种。那种蛋,超市买不到。小区门口那些提着竹篮卖的,连人都和那些卖菜的一样,都是贩子假扮的,卖的自然也不是土鸡蛋,全是养鸡场的鸡下的。养鸡场的鸡,喂的全是加了激素的饲料,不补人,还害人。何四在乡下工作时,去过很多次养鸡场,知道那鸡是怎么喂的。
要吃我们自己去买就是了,何四说。
自己养的鸡下的蛋才放心,母亲说。
找农民去买,何四回道。
现在农民养鸡也喂饲料,吃了要得病的。母亲一脸认真的样子。
何四知道,母亲决定要做的事,谁劝也没用,就不再说。回到城里一忙,就把这事给忘了。
何四已经两月多没回去看望母亲了。一个周末,他正陪领导打牌,母来了电话。领导经常叫他打牌。
四啊,忙吧?家里的鸡下蛋了,有空就回来拿点吧。母亲说。
正在加班,等会说。何四怕领导怪,急忙挂了电语。
又一个周末,星期六。领导又叫打牌,母亲又来了电话。
四啊,今天回来不?我怕鸡蛋放坏了。母亲说。
何四不好意思再让母亲催促。星期天,领导又叫打牌,他硬着头皮谎说母亲突发疾病,就赶了回去。母亲见到他,如看到阴雨连绵后的太阳,乐呵呵的。
返城的时候,母亲给何四装了三十个鸡蛋。
留些你吃吧。何四说。
不用,鸡还会下的,吃完了记得回来拿。母亲说完,接着又补了一句,你瘦了,要多休息。
一天,和弟弟在一起,无意中说起鸡蛋的事。
我也每月回去拿三十个呀,弟弟说。
是么?何四很惊讶。心想,两只鸡,每月能下那么多蛋吗?
弟弟也很惊讶,说,是啊,哪有那么能下蛋的鸡?
也许是粮食喂得多吧,何四说。
春节的时候,何四和弟弟都回到了老家。老屋热闹起来,母亲忙里忙外,脸上始终挂着笑。
听到动静,邻居秦二嫂也过来了,她招呼了何四和弟弟后,转头对母亲说,儿孙们都回来了,还要些鸡蛋不?我那儿还有。
我自己有鸡下,要你的干哈?母亲的脸一下子拉长了,慌忙拉住秦二嫂,就往院坝外面拽。
母亲在院坝外和泰二嫂说了好大一会儿话才回来。但脸上没了笑,看儿子们的眼神也变了,怯怯的,像做错了什么事。
何四突然明白了母亲养鸡的用意,愧疚像洪水一样上涨,他紧紧抓住母亲的手说,是我们做得不好,今后我们每月都回来看你。话刚出口,泪水就涌了出来。母亲直点头,急忙抬起衣去擦自己的眼睛。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何四想吃土鸡蛋,但不放心,他认为市面上卖的鸡蛋吃了不养人还会害人,只有母亲养的鸡下的蛋吃了才最安全、最放心。
B.文中用插叙的手法叙述了何四与弟弟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差,只有在生日时才能吃上鸡蛋的事情,这也正是母亲要养鸡的原因。
C.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但脸上没了笑,看儿子们的眼神也变了,怯怯的”,反映出母亲说谎话欺骗儿子后的自责懊悔。
D.小说中,邻居秦二嫂的出现使上文何四和弟弟对鸡蛋的来历的“疑问”得以解答,使小说情节有一定的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小题2】小说中的何四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在结构上、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