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吃过了吧
童树海
陈春的父亲老了,可他偏要一个人住在乡下,说是离不开老家的绿水青山,更离不开老家的老邻居们。可陈春哪放得下心,在陈春的再三请求之下,父亲终于进城来了。
自打父亲进城后陈春还是很孝顺的,能推的应酬一律推掉,只要能抽得出时间,就陪父亲下棋、散步、喝茶、聊天,可是最近他却因此有了些烦恼。
无论是在电梯里,还是在小区散步,只要见到人,尽管素昧平生,父亲总会笑眯眯地问上一句:“吃过了吧?”而对方听后一脸茫然,或者面无表情地昂着头扬长而去,甚至还有人面露鄙夷之色。
这样的遭遇一多,陈春便有些尴尬了,趁没人时低声说道:“爸,以后不要认不认识的都打招呼,咱老家兴这个,可城里人不兴的……”
父亲一直乐呵呵的,好像根本没觉察到人家的冷漠,还反驳说:“儿子,你怎么知道城里人不兴这个?再说了,即使他们不兴这个,我主动打招呼总不是坏事吧?城里人不是讲礼貌吗,我这就是讲礼貌,不对吗?”
陈春听了苦笑一声,父亲老了,多年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改不过来了,慢慢来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陈春发现他不仅没能改变父亲,事态的发展反而出乎意料……
这天黄昏,陈春照例陪父亲在小区花园里散步。正走着,迎面过来一个人,神色严肃、不怒自威,一身名牌西装十分得体,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陈春记得父亲曾经向他问好,当然了,人家的反应是一脸漠然,好像根本没听到。就在这时父亲就像遇见自家亲戚似的笑吟吟地又开口了:“他大哥,吃过晚饭了吧?”
令陈春暗吃一惊的是,那“西装大哥”竟然破天荒地挤出一丝生硬的笑容,然后语调不太自然地说:“吃过了,这个——你也吃过了吧?”
再往后事态的发展越发奇怪:给父亲报以笑容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回以问候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自然。最令陈春感到惊讶的是胖大婶。
胖大婶跟陈春有过过节。有一次,陈春正散步,一只小狗忽然蹿出来,“哇呜”一声扑向陈春,吓得陈春忙不迭地一跳,腿没咬伤,可裤管给撕扯坏了。
这时小狗的主人,也就是那位胖大婶过来了,陈春没让她赔裤子,只是说了一句:“把小狗拴好。”谁知引得胖大婶大怒道:“你这么个大男人怎么跟小狗一般见识呢?你是人,它是牲畜,知不知道?”一句话把陈春噎得无语,跟这样的人真是无法沟通了。从此以后,陈春见着胖大婶便“目中无人”,而胖大婶同样当他透明。
父亲每次见了胖大婶都打招呼,不出所料,胖大婶每次总是从鼻子里哼一声,一脸不屑地走开。
可这一天情况有了变化,当父亲再次一脸笑意地问胖大婶吃过没有时,大婶竞回了一句:“吃过了吃过了,他大哥,你也吃过了吧?”
陈春听完发了半天愣。
不久后,父亲要回老家了,陈春怎么留也留不住,因为种瓜种豆的季节到了,父亲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不睬土地,那它也什么都不给你。就这么简单。”
父亲回老家后,陈春便独自散步。一位大爷见着陈春就问道:“小伙子,你爸呢?”
陈春忙停下来,一五一十地告诉对方父亲暂时回了老家,大爷听了点点头,又笑着一竖大拇指,说:“你爸是个好人,你也不错,对你爸特好,我们都看在眼里呢。”
陈春听了,一时间心潮起伏,继续往前走时,对面走来那位“西装大哥”,还离着老远,“西装大哥”就一脸友善地问道:“你好,你爸呢?”
陈春忙回答:“你好你好,我爸回乡下了。”
话一出口,陈春心里舒坦极了,原来问候陌生人并不是件令人尴尬的事。而当有一天遇见牵着小狗的胖大婶时,陈春发觉自个儿说话顺溜极了,简直是脱口而出:“你好,遛狗呢?”
胖大婶笑道:“是啊,你好!对了,你爸呢?好长时间不见他了,去哪儿了?怪想他的。”
再然后,陈春发觉小区里的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见面板着脸了,而是挂着友善的笑,试探着互相问候起来。
种瓜便得瓜,种豆便得豆,父亲说的一点没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吃过了吧”为题,父亲的一句简单的问候在文中贯穿始终,推动情节发展,题目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B.文中倒叙陈春与胖大婶的过节,是由点及面地写出小区人物的冷漠关系,与之后小区风气发生变化形成对照。
C.以陈春的视角叙述,陈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城市与乡村的区别的见证人,读者透过他的眼睛可以更好地感受主旨。
D.小说旨在表现人情之美,以先抑后扬的手法,展现出即使现代社会的冷漠关系中人们心底还是在呼唤真情的主题。
【小题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两次出现在文中,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1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早先人们常常使用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系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逐渐兴起。据估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风能为200亿千瓦(K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全球风电行业未来几年是一个发展较好的时期:欧洲风电行业框架立法以及欧洲对2020年风电行业的明确目标,能够确保行业的稳定性;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仍然较快;中国风电市场继续保持强势。当然,也有类似英国取消风电优惠一类政策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2月8日《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2010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据统计,201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34.48%。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注①1Gw=1000kw。②YoY,增长率,是指当期的数据较去年同期变动多少。

(资料于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它不同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比如:清洁,环境效益好;可再生,永不枯竭;基建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

(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

材料四:

由于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中国风电稳步发展。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倾向数据看,2016年新增装机将向河南、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南部等电力消纳情况较好的地区转移。截至2016年底,随着第七批风电能源补贴目录项目的申报,补贴将逐步解决,补贴时效也将提速。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风电标杆电价逐步下调,风电已经实现平价,平价的意义在于,风电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具备与火力发电直接竞争的能力,行业的存续不依赖政策的波动及补贴的缓急,并且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获得永续的生命力。在政府的引导下,风电项目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风电项目的开发,比如有一种分散式风电,不用像大规模风电场一样新建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体量小、投资少,就成为民营资本投资风电项目的首选。如今,民营企业的发展超过人们的预期,如天润、新天绿色等。

(摘自东吴证券公司《2017年风电行业深度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风电行业的利好信息来自于欧洲风电行业的框架立法、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较快和英国取消风电优惠等。
B.根据材料二中各个年度的累计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增长率,我们能够了解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的情况。
C.较之于2015~2016年,起初的2006~2007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加的数量减少,增长速度放缓。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年度的逐渐推移,中国风电累计装机每年增长,累计装机增长率也逐年提高。
E.风力发电有众多的优点,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就比较适合。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政府在风电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5月24日,由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主办的年度会议“国际太空开发大会”在洛杉矶举行。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独立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其历史可追溯到1974年成立的国家太空研究所(NSI)和1975年成立的拉格朗日点协会(L-5)。

本届“国际太空开发大会”的主题是“太空旅行——把人类送入太空”。大会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深空探测成果汇报、太空移民方案和太空资源开发与技术探索展示。与20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美国太空界已经着手开始探索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月面的熔岩管建立人类基地,在火星的 Noctis登陆是否可行,如何在火星开展资源勘探、开采与利用,如何为人类火星基地提供能源等。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大会上重申美国探测火星的计划——2018年将无人探测器送至火星,为建立人类聚居地选择地点。2021年,用“龙”飞船将人类聚居地组成部分的两个居住单元、两个生命支持单元和两个供给单元运至火星。2025年,实现首批志愿者登陆火星。

(选自《国际关系研究》208年6月13日)

材料二:

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摆在人类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移民其它星球。而火星以其与地球的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已经找到火星有液态水的记录。火星的自转速度与地球几乎相等,自转一周为24.6小时;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特别是火星大气层中也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为火星表面创造有利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然而探索外星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

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仿害到人的细胞和DNA。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意、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1月11日)

材料三: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中国国防科工委“航天工程中心”早在2016年8月就正式启动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探月工程技术积累和火星观测研究让人类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国际航天机构均将探测重点瞄准火星。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操,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据介绍,未来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开辰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美国火星探测计划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实验室搬到火星。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则是“火星轨道器+火星车”的“天地组合”协同工作。

在欧阳自远看来,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摘编自新华社2017年8月24日通讯《探月之后,出征火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国家太空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由国家太空研究所和拉格朗日点协会发展而来。
B.美国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太空移民努力方向比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曾提出的梦想更具有创新性。
C.虽然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未来对火星进行改造以及人类在火星建造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D.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其中,中美两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明显不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终会因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所以人类需要移民其它星球。
B.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C.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而中图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从正式立项到正式启动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D.目前应用于深空探测中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
【小题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坚大拇指。
《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奔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度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 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和器物制造上,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B.工匠精神追求“精确”,北宋工匠预浩在汴京建造的开宝寺塔就是典型例证。
C.工匠精神在明代非常受重视,蒯义、王世贞、郭文英等都仰仗技术做了高官。
D.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就努力追求的,许多古文献都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成语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核心的一项是
A.孜孜以求B.精益求精C.切磋琢磨D.匠心独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出《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西》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②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目前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现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 诘屈聱牙的文化知识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出最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最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合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④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⑤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宇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现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⑥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编自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彻底地消除了文化节目的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这类节目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正面起笔,第②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
B.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
C.文章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目的就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D.文章5.6段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论述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者要提炼提升蕴合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就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D.普通人与古典诗词结缘的故事,能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使观众产生代入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学书法

荆歌

诗巷里有书法家陶老师,易凡是他的学生。

颜文军家也在诗巷,住得离陶老师最近,但他不学书法。

他生下来的时候,右手大拇指就比别人短,短得就好像没有一样。其实没有大拇指,并不影响他写字,作业本上的字,他都是写得工工整整的。老师曾经在班上表扬他,说颜文军同学虽然手有残疾,但是,他身残志坚,认真完成作业,他的字写得比正常人还要好!

老师在班上这么说,颜文军感到很尴尬,他自卑地握紧自己的拳头,把那个短得几乎没有的大拇指包裹起来。他脸涨得通红,脑袋埋得低低的。他知道,所有的同学,都在看他,他们都想看他这根与众不同的手指。

下课的时候,同学大李走过来,拉住颜文军的手,想把他的手掰开。颜文军紧紧地捏着拳头,不让自己的拇指露出来。但是大李力气大,他一定要把颜文军的手掰开,颜文军仿佛听到了自己的手指关节发出了咯咯的声响。他感觉,自己的手指,都要被大李掰断了。

他实在忍不住了,用脑袋一顶,顶到了大李的嘴。只听得咯嘣一声,大李的嘴里就流出血来了。

大李吐了几口血水,用脚研磨地上的血水。是的,他也和颜文军一样,以为磕掉了一颗牙齿,他在找他的牙齿呢。

其实他的牙齿没有被颜文军撞掉,他只是自己的上下牙齿磕碰了一下,发出了咯嘣的声音。

老师没有主持正义,反而批评了颜文军,老师说:“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怎么能用头撞人呢?你把别人的嘴都撞破了,出血了,牙齿都差一点撞掉了,你自己说说,这是什么行为?”

颜文军说:“他掰我手指!”

老师说:“你可以不让他掰呀!”

颜文军说:“他一定要掰!”

老师说:“那你应该告诉老师,让老师来解决,而不是动武!”

颜文军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只是感到郁闷,心里恨恨的。他真想再顶一下大李,顶得比刚才更重,把他的牙齿真的撞下一颗来。

但他不敢,他知道自己打不过大李,大李是班上的霸王,谁也不敢惹他的,他被撞得嘴里流血,颜文军已经算得上是一位英雄了。

从此颜文军做作业,字迹都是潦草的,他不想写得好,不想被老师表扬。他甚至故意要让老师生气。

易凡和颜文军是好朋友,易凡说:“颜文军,你为什么不跟陶老师学书法?”

颜文军说:“我不喜欢写字,我不想把字写好。再说,我也不会拿毛笔。”

易凡说:“不会就学呀,陶老师会教呀。”

颜文军说:“我的手——”

易凡说:“你可以用左手呀!”

颜文军说:“我不会用左手的,我左手拿筷子都拿不牢的。”

后来易凡问陶老师:“可以用左手写书法吗?”

陶老师说:“为什么要用左手写?你是左撇子吗?”

易凡说:“我不是。”

陶老师说:“你右手好好的,为什么要用左手?”

易凡说:“我想叫颜文军也来学书法。”

陶老师说:“那就让他来好了。”

易凡说:“他右手没有大拇指。”

陶老师说:“真的吗?是我隔壁老颜家的儿子吗?怎么会的呢?”

易凡说:“他生下来就是这样。”

陶老师说:“那倒是可以用左手写。”

陶老师说,苏州有名的书法家费新我,他原来是用右手写的,后来右手坏了,就改用左手。他用左手写字以后,反倒出名了,成为了有名的书法家,自成一家。

“真的吗?”易凡很兴奋。

陶老师在书橱里找出一本字帖,递给易凡说:“你看,这就是费新我写的,你看他的落款,都是‘新我左笔’,这些字,他都是用左手写的。”

易凡看着费新我的字,觉得每个字都很特别,都是很倔强的样子,但是很好看。

易凡就对颜文军说:“有一个书法家,他就是用左手写毛笔字的,他的名字叫费新我,他的字很值钱的。”

但是颜文军说:“写字画图我都不喜欢,我以后想当老板。”

(选自《江南》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上的“老师”,不管是对颜文军的表扬还是批评,都没注意保护颜文军的隐私,都没从颜文军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给颜文军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B.住在一个叫“诗巷”的巷子里,还了解左手写字的书法名家,书法家陶老师在小说中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关心颜文军成长的一位邻居。
C.小说的人物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较复杂,但作者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让每个人物性格特征鲜明,人物关系也清清楚楚,体现了高明的驾驭能力。
D.小说的后半部分大量采用对话的叙述方法,既丰满了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实现了间接刻画费新我的目的。
【小题2】易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主人公为啥最后不再喜欢写字和画图,而决定长大后当老板?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