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学书法

荆歌

诗巷里有书法家陶老师,易凡是他的学生。

颜文军家也在诗巷,住得离陶老师最近,但他不学书法。

他生下来的时候,右手大拇指就比别人短,短得就好像没有一样。其实没有大拇指,并不影响他写字,作业本上的字,他都是写得工工整整的。老师曾经在班上表扬他,说颜文军同学虽然手有残疾,但是,他身残志坚,认真完成作业,他的字写得比正常人还要好!

老师在班上这么说,颜文军感到很尴尬,他自卑地握紧自己的拳头,把那个短得几乎没有的大拇指包裹起来。他脸涨得通红,脑袋埋得低低的。他知道,所有的同学,都在看他,他们都想看他这根与众不同的手指。

下课的时候,同学大李走过来,拉住颜文军的手,想把他的手掰开。颜文军紧紧地捏着拳头,不让自己的拇指露出来。但是大李力气大,他一定要把颜文军的手掰开,颜文军仿佛听到了自己的手指关节发出了咯咯的声响。他感觉,自己的手指,都要被大李掰断了。

他实在忍不住了,用脑袋一顶,顶到了大李的嘴。只听得咯嘣一声,大李的嘴里就流出血来了。

大李吐了几口血水,用脚研磨地上的血水。是的,他也和颜文军一样,以为磕掉了一颗牙齿,他在找他的牙齿呢。

其实他的牙齿没有被颜文军撞掉,他只是自己的上下牙齿磕碰了一下,发出了咯嘣的声音。

老师没有主持正义,反而批评了颜文军,老师说:“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怎么能用头撞人呢?你把别人的嘴都撞破了,出血了,牙齿都差一点撞掉了,你自己说说,这是什么行为?”

颜文军说:“他掰我手指!”

老师说:“你可以不让他掰呀!”

颜文军说:“他一定要掰!”

老师说:“那你应该告诉老师,让老师来解决,而不是动武!”

颜文军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只是感到郁闷,心里恨恨的。他真想再顶一下大李,顶得比刚才更重,把他的牙齿真的撞下一颗来。

但他不敢,他知道自己打不过大李,大李是班上的霸王,谁也不敢惹他的,他被撞得嘴里流血,颜文军已经算得上是一位英雄了。

从此颜文军做作业,字迹都是潦草的,他不想写得好,不想被老师表扬。他甚至故意要让老师生气。

易凡和颜文军是好朋友,易凡说:“颜文军,你为什么不跟陶老师学书法?”

颜文军说:“我不喜欢写字,我不想把字写好。再说,我也不会拿毛笔。”

易凡说:“不会就学呀,陶老师会教呀。”

颜文军说:“我的手——”

易凡说:“你可以用左手呀!”

颜文军说:“我不会用左手的,我左手拿筷子都拿不牢的。”

后来易凡问陶老师:“可以用左手写书法吗?”

陶老师说:“为什么要用左手写?你是左撇子吗?”

易凡说:“我不是。”

陶老师说:“你右手好好的,为什么要用左手?”

易凡说:“我想叫颜文军也来学书法。”

陶老师说:“那就让他来好了。”

易凡说:“他右手没有大拇指。”

陶老师说:“真的吗?是我隔壁老颜家的儿子吗?怎么会的呢?”

易凡说:“他生下来就是这样。”

陶老师说:“那倒是可以用左手写。”

陶老师说,苏州有名的书法家费新我,他原来是用右手写的,后来右手坏了,就改用左手。他用左手写字以后,反倒出名了,成为了有名的书法家,自成一家。

“真的吗?”易凡很兴奋。

陶老师在书橱里找出一本字帖,递给易凡说:“你看,这就是费新我写的,你看他的落款,都是‘新我左笔’,这些字,他都是用左手写的。”

易凡看着费新我的字,觉得每个字都很特别,都是很倔强的样子,但是很好看。

易凡就对颜文军说:“有一个书法家,他就是用左手写毛笔字的,他的名字叫费新我,他的字很值钱的。”

但是颜文军说:“写字画图我都不喜欢,我以后想当老板。”

(选自《江南》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上的“老师”,不管是对颜文军的表扬还是批评,都没注意保护颜文军的隐私,都没从颜文军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给颜文军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B.住在一个叫“诗巷”的巷子里,还了解左手写字的书法名家,书法家陶老师在小说中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关心颜文军成长的一位邻居。
C.小说的人物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较复杂,但作者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让每个人物性格特征鲜明,人物关系也清清楚楚,体现了高明的驾驭能力。
D.小说的后半部分大量采用对话的叙述方法,既丰满了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实现了间接刻画费新我的目的。
【小题2】易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主人公为啥最后不再喜欢写字和画图,而决定长大后当老板?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2:57: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 辉

⑴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⑵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⑶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粱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从墙角抱了一抱干草推开门走进马厩,我看见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⑷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⑹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⑺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⑻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像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⑼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⑽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⑾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⑿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⒀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小题1】“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联系全文,“我的思绪”中想到了村庄的哪些情景?请分点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
(2)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
【小题3】文章中作者一再提到“月亮”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小题4】文章开头说“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而结尾又说“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雅褐木庐
叶克飞
①青岛有一条福山路,悠长寂静,在其一端还有一条分岔路,名为福山支路,蜿蜒向下,直抵海畔。上世纪20年代,当影后胡蝶在福山路1号的洪深居所内研究剧本时,当福山支路的康有为故居内高朋满座时,当沈从文在福山路3号的小屋内为张兆和写下炽烈情书时,在另一个地方,宋春舫正在与胡适、梁实秋品评莎士比亚。这个地方是褐木庐——当时的世界性文化地标,宋春舫的“私人图书馆”。那时,这个城市注定是激情热切的,因为文化地标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体温。
②那时的宋春舫,有“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和“中国第一喜剧作家”的美誉,梁实秋曾在《雅舍小品三集·书房》中写道:“我看见过的最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他还写道:“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静幽雅,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
③所谓褐木庐,并非褐色,也并非木结构,其实是Cormora的音译,这个Cormora指宋春舫喜欢的三位戏剧家——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
④当年的青岛,文化名流荟萃处有二:一是王统照的居所,还有一处就是位于福山支路6号的褐木庐。宋春舫买下这座福山支路的小楼后,将平生所收集的戏剧图书全部搬来,共计七千八百册。那时客居青岛的作家群中,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洪深、章铁民和孙大雨等人多“浸过洋水”,在诗歌、戏剧和翻译等方面造诣极深,便都免不了成了褐木庐的常客。
⑤宋春舫是剧作家、剧作理论家,他先后出版了法文版的《海外劫灰记》和《现代中国文学》等。此外,他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戏剧研究的文章,他还出版了《宋春舫论剧》三集。戏剧史家赵景深曾回忆:“宋春舫先生是戏剧的先知先觉或老前辈。我最早读的戏剧理论书就是《宋春舫论剧》第一集,像我一样对于这本启蒙运动的书心怀感激的人,想来不少吧。宋春舫在话剧创作上也作过有益的尝试。他创作的剧本虽然很少用于演出,但他在话剧形式的探索上的努力仍然值得注意。”
⑥值得一提的是,他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中国首个海洋研究所,而如今那矗立在青岛海畔,每日接待如织游人的中国首个水族馆,同样是他的心血。他还在海滨设立观潮站,每天准确测定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水位,得出平均值,连续几十年未曾间断。建国以后,因为全国仅青岛有这样的记载,因此将其海水平均高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平面,在青岛观象台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一律以这个水准原点来计算。为了予友人方便,宋春舫还创建了一家万国疗养院,也做旅馆。胡适在青岛的那段时间,便一直住在这里。
⑦我曾经诧异于戏剧学和海洋学的巨大鸿沟竟在宋春舫这里变作通途,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佳话却是极多。那些佳话之所以流传至今,恐怕与如今文理的泾渭分明有关,你无法想象如今的理科人才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也无法想象如今的文人精通理数,连那些所谓“教授”都是如此,更遑论如我这般混上四年的所谓大学生了。一个私人的藏书楼能够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地标,令众多名家神往,那是只有那个年代才会发生的事情。
⑧离开青岛后的宋春舫,一年后便英年早逝,年仅46岁。精通法、英、德、意、西班牙和拉丁等多种文字的他,留下了近万册图书,还有大量作品和译著。只是,除了梁实秋等人在作品中的零星回忆外,他长久被人遗忘。他在青岛的那几处故迹,虽然保留完好,却无人知晓。他的藏书本是捐给了图书馆,可近年部分藏书却在市场上被发现,颇让人诧异。他还是中国使用藏书票的第一人,众多藏书票收藏者都把“褐木庐藏书票”奉为至宝。
⑨那个风流人物齐聚青岛海畔的时代,正是新文学改变中国的时代。我总对新文学完全摒弃旧文学的这段历史耿耿于怀,纠结于它那打破传统文化的架势,但却又神往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很多很多年以后,褐木庐墙身上的爬山虎竟已有手臂般粗,院内的松树也已苍老,而这个城市,只能寻得零星遗迹。
(节选自《大师们的背影》)
【小题1】文章开头部分写到洪深、康有为、沈从文等名人,目的是什么?
【小题2】请结合全文,解释文章⑦⑧两段中的“诧异”的含意。
【小题3】宋春舫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小题4】文章以“风雅褐木庐”为题,你认为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鳞瓦上的乡愁

陶方宣

(1)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到老房子上的鱼鳞瓦,心中就会升起一缕乡愁,鱼鳞瓦上的乡愁。秋天在江南旅行,沿着新安江或富春江一路走,见得最多的便是鱼鳞瓦和烟雨,雨水一路缠着我,走过徽州大走过苏南古镇,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扬州平山堂,落在姑苏寒山寺,落在皖南西递村那鳞鳞千瓣的鱼鳞瓦上,像敲着钢琴黑白的键。马思聪思乡的旋律像窗外的烟雨一样在心头弥漫。

(2)我喜欢江南山水,喜欢在江南山水间旅行,在一片青山秀水之间看到一处处鱼鳞瓦覆盖的黑瓦白墙的古村落,无边的乡愁就在心中涌动,我要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它与我心里的一种疼痛相对应,乡愁就是这种生命深处的隐痛,它总在雨如麻的黄昏折磨着一些无法回归家园的人,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西递村那座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应天齐的版画艺术再现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他把生命深处的痛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画面背后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就是一种思乡的病,这种病传染给了所有参观的人。这就像我在姑苏寒山寺听到的钟声,你想想看,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里,钟声突然响起来了,群鸦惊飞而起,枫叶片片凋零,张继的吟咏就传了过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夜半、晚钟,还有那寒山寺,这里烘托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我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乡愁是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把灵魂皈依在故乡的怀里,一代代文化人就这样在思乡的背景下病着,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他们的诗文书画就是他们的病中吟,张继、温庭筠是这样;李商隐、郑板桥是这样;白先勇、余光中更是这样。如今,我们一见到鱼鳞瓦,就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顶,在中国,任何一处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是我们的家园,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房梁上的棕叶与艾草、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与线装书、甚至河滩上头插栀子花的二丫和断角牛。

(3)鱼鳞瓦是江南的家常,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它是周作人的苦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它是戏院、它是宗祠。那些与鱼鳞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建筑上的点缀,有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唯美,指向东方。

(4)我在写作此文时,雨又下起来了,但这是红尘万丈的商业都会,没有鱼鳞瓦供它敲打,就是在乡村,农民们盖房子也不再用鱼鳞瓦了,就用水泥钢筋浇注。鱼鳞瓦有一天会不会消失呢?这个我说不上,但鱼鳞瓦上的乡愁已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文化、渗入我们的生命里,成为中国文化人精神生活中最诗意动人的部分。

(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题1】第②段中“地理”和“心理”两个词语前后不能颠倒的理由是____。
【小题2】根据文章信息,印证第②段中“(乡愁)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这句话。
“无法根治”
“传染病”
【小题3】第③段中划线句“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用了比喻,其中包含着作者情感和思想。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鱼鳞瓦”是文章的线索,“乡愁”由此展开。
B.作者内心的“疼痛”是于故乡的“封闭”和“凋残”。
C.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故乡有着作者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
D.文章超越“鱼鳞瓦”的形式意义,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
E.文章第④段写到没有“鱼鳞瓦”的“商业都会”时颇有遗憾。
F.文章情理互现,让读者深受感染的同时又引发对文化传统的思考。
【小题5】余光中曾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上面两个文本都体现了这个特征,请加以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头绳儿

王鼎钧

一切要从那口古钟说起。

钟是大庙的镇庙之宝,庙改成小学,钟声响,引来的不再是香客,是成群的孩子,伸出一排小手,按在钟面上,尝震颤的滋味。

校工还在认真地撞钟,后面有人挤得我的手碰到她尖尖的手指了,挤得我的险碰到她扎的红头绳儿了。挤得我好窘好窘!好快乐好快乐!可是我们没谈过一句话。

钟声停止,这一群小精灵立刻分头跑散,可是,我总是落在后面,看那两根小辫子裹着红头绳儿,一面跑,一面晃荡。

校长来到古城的时候牵着一个手指尖尖、梳着双辫的女儿。校长对学生很严厉,包括对自己的女儿。他要我们跑得快,站得稳,动作整齐划一。如果我们唱歌的声音不够雄壮,他会走到我们面前来叱骂:“你们想做亡国奴吗?”可是,他从不禁止我们拿半截粉笔藏在口袋里,他知道,我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喜欢找一块干净的墙壁,用力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军过境的日子,他不处罚迟到的学生,他知道我们喜欢看兵,大兵也喜欢摸着我们的头顶想念自己的儿女,需要我们带着他们找邮局寄家信。

卢沟桥打起来了。这天,钟响得很急促,好像撞钟的人火气很大。校长把高年级的学生分成十条线路出发,挨家散布油印的快报。快报上除了新闻,还有他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拼到底,救中国!》。

送报回来,校长正在指挥工人在校门外的槐树林里挖防空坑。忙了几天,开始举行紧急警报的防空演习。警报是疯狂地朝那口钟连敲不歇,每个人听了这种异常的声音,都要疏散到校外,跳进坑里。校长非常认真,提着藤鞭在树林里监视着,谁敢把脑袋伸出坑外,当心藤鞭的厉害。

贴着红膏药的飞机果然来了。校长冲出办公室,亲自撞那口钟。我找到一个坑,不顾一切跳下去。钟声和“轰隆”的螺旋桨声混杂在一起。我不住地祷念:“校长,你快点跳进来吧!”

“扑通”一声,有人跳进来。是她,校长的女儿!

我拿定主意,非写一封信当面交给她不可。警报解除,她走了,我还在坑里打腹稿。

校长打算回家去抗战,当然带着女儿。我有点舍不得他,当然更舍不得红头绳儿,怏怏地朝学校走去。远远地看到一大群同学围着钟,轮流撞击。钟架下面挖好了一个深穴。原来这口钟就要埋入地下,等抗战胜利再出土。校长说,这么一大块金属落在敌人手里,必定变成子弹来残杀我们的同胞。

我悄悄向她身边走去,取出信,捏在手里,紧张得发晕。

那口大钟剧烈摇摆了一下。我抬头看天。“飞机!”“空袭!”

在藤鞭下接受的严格训练看出功效,我们像野兔子一样蹿进槐林,隐没了。

我的那封信……我想起来了,当大地开始震颤的时候,我顺势塞进了她的手中。

我出了防空坑,看到钟架被炸了,工人正在埋钟。一个工人说,钟从架上脱落下来,恰好掉进坑里,省了他们好多力气。

大轰炸带来大逃亡,我东张西望,不见红头绳儿的影子,只有校长站在半截断壁上,望着驳杂的人流发呆。

多年以后,我又跟校长见了面。我几次想问他的女儿,几次又吞回去,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了。

校长哀伤地说,在那次大轰炸之后,他的女儿失踪了。“怎么会?怎么会?”我叫起来。

我说出那次大轰炸的情景:同学们多么喜欢敲钟,我和红头绳儿站得多么近,脚边的坑是多么深,空袭来得多么突然,我们疏散得多么快……只瞒住了那封信。校长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听,我只有不停地说,说到那口钟怎样巧妙地落进坑中,由工人迅速填土埋好。

泪珠在校长的眼里转动,吓得我住了口。

“我知道了!”校长只掉下一颗眼泪,眼球又恢复了干燥,“空发生的时候,我的女儿跳进钟下面的坑里避难。钟掉下来,正好把她扣住。工人不知道坑里有人,就填了土……”

“这不可能!她在钟底下会叫……”“也许钟掉下来的时候,把她打昏了。”“不可能!那口钟很大,我曾经跟两个同学同时钻到钟口里面写标语!”

“也许她在往坑里跳的时候,已经在轰炸中受了伤。”校长伸过手来,用力拍我的肩膀,“老弟,别安慰我了,我情愿她被扣在钟底下,也不愿意她在外面流落……”

当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带着一大群工人,掘开地面,把钟抬起来,点着火把,照亮坑底。下面空荡荡的,我当初写给红头绳儿的那封信摆在那儿,照老样子叠好,似乎没有打开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头绳儿”是运用借代的手法,同时也象征着小女孩纯真、善良而活泼可亲的少女形象,强化了小女孩在“我”生命中鲜明而深刻的印记。
B.文章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我总是落在后面,看那两根小辫子,裹着红头绳儿,一面跑,一面晃荡”,展现了一种含而不露的真挚情感。
C.“我情愿她被扣在钟底下,也不愿意她在外面流落。”既表现出校长对女儿深沉的爱,也饱含了作者对侵略战争中受苦受难大众的悲悯情怀。
D.文章以“古钟”为明线,以我对“红头绳”含蓄朦胧的情感依恋为暗线,以侵略战争的残酷和野蛮烘托歌颂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抗战精神。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校长的性格特点。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我”的一个梦为结尾,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句式,顾名思义就是“句子”的“式”,包括格式、形式、方式、样式等等。修辞学中所说的句式没有严格的定义,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语法里说的句式,也包括一些语法领域之外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顶真句”、“散句句式”、“长句句式”、“短句句式”等等。

一般性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讲究句式的选择和使用。古人有“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皮日修《皮子文数》)之说。所谓“炼句”,一方面是指对句子的锤炼,另一方面则就是指的对句式的选择和使用。

锤炼句子主要是为了使句子表达连贯、周密、简练和生动。要使句子连贯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句子之间的配合问题,即注意上下文衔接紧密而不中断,条理层次清楚而不紊乱;一是句子内部的组织问題,即注意句中成分的组合得当,文气通畅。要使句子表达周密则需要做到修饰恰当、谨防缺漏、考虑周到、照应严密。句子的锤炼表现在力求用简洁的句子表达丰富的内容,力求做到“言简意赅”。要把句子锤炼得简练精粹,必须做到四点:防止兀赘、化长为短、凝缩结构和提炼句意。只有形象生动的句子才能使人们感奋起來,产生共鸣,因此生动也是句子锤炼所必须达到的要求。种种修辞方式的运用正是为了使句子表达更生动。

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句式的选择包含的内容有调整语序、通过虛词和语调变换句式、长短句的选用、整散结构的交错以及追求整体的和谐等等。

语序在汉语里通常较为固定。但有时岀于表达之需要,也可在不改变句子基本意义之情况下,将词语之顺序变换一下,目的是为了増强表达效果。这即是通常所说的变式句或倒装句。

除了运用语序变化,还可以通过运用虚词和语调来构成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

1)这孩子漂亮

2)这孩子不丑

以上两句话意思一样,但是例1)语气肯定,语意要重些,例2)用否定句式,语意就轻得多。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否定句比较委婉、缓和,不像肯定句那么直截了当。

除了否定句,其它如双重否定句式、设问句式、反问句式等等使用时都有特定的修辞效果。

句子还分长短,但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好处。一般来说,短句简洁明快、铿锵有力,长句涵义丰富、叙述周详,选用哪一种句式要根据表达的内容和交际的目的来决定。在一篇或一段文章中单纯用短句或单纯用长句的时候不多,为了更好地表现思想的丰富多彩和感情的波澜起伏,一般总是灵活地、交错地运用长短句。

汉语句子也还有结构上整散的区别。一般我们所看到的句子大多属于散句的范畴,整句结构大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等都属于整句结构,这些结构的使用都有超越于一般散句的特殊的修辞效果。汉语在句式的选用上比较讲究“错综”,即使句子整散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使语句结构整中见散、同中存异,可以避免句式的单调平板,使语言富于变化,而增加文章的波澜。

汉语句式的选用还要整体的和谐。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选句式要与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要传达的语气情味相契合;二是所选句式要与其前后句式上下均匀、和谐;三是所选句式要与语篇的整体语境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和谐,与文章主题、上下文语境,包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要吻合。

(许红菊《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节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式句或倒装句是通过调整正常语序,使表达更生动准确,而意思与原常式句一样。
B.“这孩子漂亮”比“这孩子不丑”在表达肯定方面要更有力。
C.对句式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修辞行为,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连贯、周密、简练和生动。
D.整体的和谐是指所选句式要与段篇的思想倾向、整体形式、内容形象等相契吻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逐层展开论述。
B.在论述通过语序变化达到增强表达效果时,使用了举例论证。
C.通过对比长短句的特点,阐明了要根据表达内容和交际目的来选用它们的观点。
D.文章在论述不同的內容时,用“还”“也”“还要”等体现不同内容的层次与联系,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內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双重否定、设问、反问等句式和对应的陈述句式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B.经过锤炼的句子,不仅能让句中成分组合严密,也会使它与上下文更加协调统一,表达周密。
C.同样一个句子,在这篇文章里是短句,在另一篇文章里也不会是长句,长短句要交错选用。
D.整句结构的表达效果要优于一般散句,写作中应尽可能多地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