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坚大拇指。
《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奔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度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 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和器物制造上,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B.工匠精神追求“精确”,北宋工匠预浩在汴京建造的开宝寺塔就是典型例证。
C.工匠精神在明代非常受重视,蒯义、王世贞、郭文英等都仰仗技术做了高官。
D.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就努力追求的,许多古文献都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成语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核心的一项是
A.孜孜以求B.精益求精C.切磋琢磨D.匠心独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1 11: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施一公: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2008年2月,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40岁的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的职务,放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就是一心为公的意思。施一公说,当时做出回国决定,实际上只用了一个晚上。2008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对他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第二天,施一公就回复说,决定回国。
《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
2015年8月2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连续在线发表两篇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中国科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评价说,“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曾经花了很大气力鉴定老年痴呆症的起因,终于找到γ一分泌酶是最重要的“罪魁祸首”,可一直以来的结构研究却屡屡碰壁。获得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早在2004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施一公,就把目光锁定了这个结构生物学制高点,但研究却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
施一公回国后,迅速组建起实验团队,也把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了清华。这个团队除导师施一公外,完全由年轻博士生组成。27岁的年轻博士生马丹和26岁的卢培龙是夫妻,他们俩和远在伦敦求学的好友清华毕业生白晓晨一起,共同组成最核心的力量,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谢田、闫创业、孙林峰、杨光辉、赵燕雨和周瑞。
在新闻发布会上,施一公言简意赅地介绍完重大成果,骄傲地把在场的所有团队成员一一介绍给媒体。这是比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让他珍视的“作品”,“我毫不怀疑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如今,面对众多赞誉之声,每一位成员都在强调团队的意义,“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协同创新才能有大的突破。”
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全世界都在为科学研究争分夺秒。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引擎,科学发展这么快,你在科学上的作为在哪里?你对国家的贡献又在哪里?”
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忙,施一公在正常的科研和带研究生之外,他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每年将近100个课时。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在研究上施一公喜欢有个性的学生。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上,他总是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鼓励学生与他争论,多次公开反对对所谓学术权威或权威思想的迷信。每次学生跟他有不同意见时,他更会刻意表扬学生!
多少年来,他一直为教育学生的方式自豪,在他看来:“我们现在开始在大学中大力提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惯,就很难持续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施一公曾说,“相比院士二字,我更喜欢别人称我为老师,这是莫大的尊称。”他正是这样一位谦恭而伟岸的师者,激励那些年轻而积极向上的灵魂夜以继日的拼搏,终于让“白手起家”的中国科学家领跑全球。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的不得了了。”

  (摘编自201 6年2月《中国人物传记》修新羽《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

(施一公《大学的意义》)

②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纽约时报》曾预言,施一公等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科技差距将迅速缩短。
B.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基础研究是国家腾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C.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施一公总是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开展学术争鸣,他也多次公开批评学术权威和权威思想。
D.相比院士的称号,施一公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主要凸显了他激励年轻而积极向上的学子努力拼搏的高尚人格。
【小题2】施一公教育学生的方式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已经站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的施一公,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施一公的“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夜如歌
栾中惠
(1)夜深沉,丈夫的鼾声如一支歌。
(2)歌儿任意挥洒,一会儿滚滚而来,如惊涛奔涌;一会儿飘忽而去,如雾霭游移;一会儿起伏跌宕,如山峦连绵;一会儿戛然而止,如路断悬崖。韵律有高有低,节奏有急有缓——有时慢三,有时快四。丈夫用他的鼾声支起一座夜的舞台:晶莹的月光是舞台的灯光,蓝色的天宇是舞台的幕布,微风中摇曳的红玫瑰是其伴舞,喧哗不已的梧桐叶是忘情的掌声……这是一种热烈的静谧,又是一种静谧的热烈!丈夫夜夜都睡得这么踏实,这么香甜。
(3)而我,却迟迟难以入梦。失眠人的夜是个黑幽幽的陷阱。各种各样的追忆,各色各等的希冀,像蝴蝶、像落叶、像雪花、像穿雨的燕子,在眼前翻飞,在脑海中飘洒,使人神经突跳,头晕目眩,思绪纷乱……辗转反侧,无可奈何,我摇摇他。
(4)“怎么?”丈夫似醒非醒地问。
(5)我述说了我的苦衷。
(6)“白天——你太累了。”丈夫咕哝道。
(7)也许我真的太累了。为实现一个小小的承诺,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功,我竭尽全力奋而拼搏;为一次无关紧要的小挫折,我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为一丝突发的奇想,我心驰神往乐此不疲……每时每刻,都会有不同的欲望萤火虫般明明灭灭地昭示我,我则像投火的飞蛾,为捕捉到每一个燃烧的亮点,义无反顾地付出惨重的代价。
(8)我仿佛是穿上了魔鬼的红舞鞋,在一刻不停地追逐、旋转……丈夫从不这样。他说,欲望不多,烦恼就少。在待人接物上,他喜欢“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事业上,他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志向上,他崇尚“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个人品格上,他追求“寒不减色,暖不增华”……心境至此,还参与什么世事纷争?功名利禄哪能撼动他半点?白天,他勤勤勉勉地做人,夜晚,他安安然然地入睡。
(9)我嫉妒他,说,你太超脱了,成不了大家!他笑笑,说,你呀,太在意,也成不了大家!看来,在“大家”上我们是殊途同归了。
(10)在我累到极处,也恼到极处时,就想试着走进丈夫的舞台,扯一段鼾声给他做和弦,说一通梦话给他当台词……这很难。
(11)哲人说,夜晚是白天的延续,梦境是心境的映衬。若想有个好梦境,首先得有好心境。
(12)我希望有个轻松的白天。
(13)我学着丈夫,尽量用理智的明矾来沉淀混浊的脑海,尽量用意志的堤坝来拦截感情的潮水,什么亲戚朋友、婚丧嫁娶、利益争执、友谊得失,什么体育比赛、影视轶闻全不闻不问不管,也不喜不怒不哀,家庭、单位、幼儿园三点连成一条线,机械般按轨迹运行。
(14)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夜歌——可惜自己听不到。但我从丈夫的笑意里琢磨得出,从自己映在梳妆镜中的清澈眼波中捕捉得住。
(15)可是,我的梦并不美。在寒冷的冰山上孤零零地开放着一朵雪莲——那就是我;在狂暴的风雨中有一只离群的小鹿在拼命奔逃——那也是我;在干涸的田野里有一棵枯萎的嫩苗——那也是我……孤寂的梦和梦的孤寂,压得我喘不过气。我觉得我的灵魂在孤寂中萎缩,徒剩一具空空的躯壳了。
(16)揣摩我的梦境,方知丈夫的鼾声一发而不可遏制的原委了。丈夫鼾声的那种滚滚而来,也许就是灵魂在搏斗;那种飘忽而去,也许就是灵魂在逃逸;那种起伏跌,也许就是灵魂的挣扎;那种戛然而止,也许就是灵魂的失落……那种人为的自身压抑所造成的深层次的痛苦,在白天得不到宣泄,在梦中也只有凄惨了!我想,人活在世上谁都不容易,超脱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或者说是沉重的另一种形式罢了。就连那些跳出三界外的出家人,哪个身后没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无花果也并非真的无花,植物学家说,它的花生在花托内,是一簇隐藏的淡红。对花来说,这是一种悲哀!与其这样躲躲闪闪地偷生,还不如月季大起大落任凭风吹雨打去!结果,虽能界定人生的价值,却无法表明人生的滋味儿。
(17)我终于品出丈夫鼾声的苦涩和无奈,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仿效的盲目与愚笨了。
(18)丈夫的超脱与旷达是以支付人生情致为代价的。
(19)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生活的内涵繁纷复杂,一个人用全部的心力去应付尚不能周全一二,用全部的感情去体验尚不能经历万一,何必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用超然的姿态躲避人生的酸甜苦辣呢?哭当淋淋漓漓地哭,笑当痛痛快快地笑。心扉洞开了,心情舒畅了,我又恢复了本来的我,该追求的追求,该参与的参与,该苦恼的苦恼……坦直而率真,充实而酣畅。白天没有什么遗憾,晚上竟也能入梦!丈夫问我怎么回事,然后愕然。
(20)又是如歌的长夜。
(21)“叭”的一声,壁灯亮了,这次失眠的不是我,是丈夫。他摇醒我,像我过去对他那样对我述说失眠的苦恼。他很矛盾,原先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想不到却失去了自我;如今觉得找到了自我,又不知是否应当摆脱这种生存方式……我想,该轮着他听我的夜歌了。
(22)我的夜的舞台是什么样子?也是热烈的静谧抑或静谧的热烈吗?我才不去想它呢!
(选自Internet,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终于品出丈夫鼾声的苦涩和无奈,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仿效的盲目与愚笨了。”作者终于明白在人生当中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超脱,对于生活一切顺其自然,坦直率真,充实酣畅就好。
B.“白天,他勤勤勉勉地做人,夜晚,他安安然然地入睡。”表明文中的丈夫是一个超脱、豁达,内心达到完全淡泊宁静的人。
C.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夜歌”但 “梦并不美”,于是她终于明白,丈夫的超脱与旷达是以支付人生情致为代价的。超脱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或者说是沉重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D.文章第二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了丈夫的鼾声,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于丈夫浓浓的爱。
E. 作者经过对于丈夫以及自己生活方式认真反思,并经过自己的尝试以后,作者终于明确了自己想过的就是丈夫那样的生活。
【小题2】(小题2)结合文意,请分别分析“我” 起初和“丈夫” 后来失眠的原因。(6分)
【小题3】(小题3)第⑵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下文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你同意第⑼自然段划线句子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分别说出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写对子

贾大山

梦庄是个贫苦的地方,可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很爱贴对子,并且贴得很铺张:街门上贴屋门上也贴,树身上贴个“栽子”,影壁上贴个“斗方”,猪圈的草棚上也要贴个“黑猪满圈”,队里的大车上也要贴个“日行千里”,贴得村里一片火红,十分好看。——遇到雪天,白雪红对子,更好看。

村里能写对子的人好像不多:一个是西街的黄玉明,一个是东街的路老鹤,后来我也算一个。一到年根,我们就在街上放一张桌子,给人们写对子,东街一摊,西街一摊,大队门口一摊。谁写对子谁拿纸,大队供给墨汁。

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件很愉快的工作。暖和的阳光下,人们众星捧月似的围绕了我,人人喜气洋洋的,情绪像梅红纸。干部们喜欢写新词,社员们喜欢写古词。新词报纸上有,古词在人们心里:春回大地呀,万象更新呀,三星在户呀,五福临门呀……尽是人间最美好的话语。

有一天,村南口的路老杏也来写对子。路老杏五十多岁了,高大的身材,焦黄的脸,我到梦庄一年了,从没见他和人说过话,人们也不和他说话——他头上戴着一顶富农的帽子。治保主任见他拿着红纸过来了,说:

“路老杏,你也写对子?”

“行么?”他问。

治保主任也姓路,叫铁棍,平时脸色如铁,说话像棍,人们都很怕他。这时候,却也笑着说:

“行,过年嘛,你写吧!”

我却有些作难了,给他写什么词句呢?他想写个“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人们便笑着呵斥他:

“不行,你有了福气,我们就该受罪了!”

“要不,写个爱国的内容吧?”

“你爱国也是假的!”

他也呵呵笑了,笑得十分好看。他知道人们是在“批逗”他,而不是批斗他——一年到头,他是难得这么一回“批逗”的。他像戏台上的丑角,又是蹙眉,又是咂嘴,抓耳挠腮地表演了一番,然后望着我说:

“你是城里的学生,有文化,你给琢磨两句吧!”

我想了一下,挥笔给他写了一副:

有空多拾粪

没事少赶集

横批:

奉公守法

人们看了哈哈大笑,都说我写得好,编得也好,果然有文化。路老杏也很满意,“好,就是它了,年年是它了!”墨迹未干,他便一手提了一幅,飞一般走了。“飞”到拐弯的地方,他还故意蹦了两蹦,像扭秧歌,人们笑得更欢了。那天地上有雪,铁棍放声笑着,竟然望着他的背影喊了一声:

“慢走呵,大伯,别摔倒了!”

铁棍嗓门大,一声呐喊,震得树上的雪簌簌落了一片。

(选自《梦庄记事》)

【小题1】简析小说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一样的莱茵河
张炜
它流动在欧洲的土地上,流得格外响亮。河水的喧哗声响彻东方。当我走在这条河的岸边,面迎着湿漉漉的风,却驱赶不掉梦一般的感觉。
我从胶东西北部小平原启程,来看看欧洲,看看欧洲的河。
它肯定没有我原来想象的宽,苍绿的水面,翻着波浪,一艘艘货轮和客船在河道中奔驰。河两岸是大大小小的城市、遮满了绿色的青山、蓊郁的森林。这里游人很少,真可惜了绒毯似的草坪,可惜了这滋润的气息。一株挺拔的丝柏,立在茵茵草地上,远看像喷涌直上的浓烈烟柱;而鸽子和野鸭比人多,一群群鸽子落在堤岸的草地上,我向它们走去,它们向我走来。野鸭子呆在游船小码头的木踏板上,我走向踏板,它们专注地看着我。淡淡的水雾流动在河面上,使这条大河看上去更妩媚,也更安静了。
我不能不去暗暗比较东方的河——那些无比亲切的、各种各样的、闻名于世的和默默无闻的,尤其是芦青河。芦青河河道也许还要宽于莱茵河,它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几千年前切开了胶东屋脊,奔向渤海。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芦青河呢?我爱芦青河,也爱莱茵河。在这平等的爱之中,我心里滋生的是些什么感触呢?一丝惆怅,一丝委屈,抑或点点愤愤不平吗?
暮色里的莱茵河如诗如画。举目望去,变化多端的峰峦、密不透风的树林,覆盖了一切的草地,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特别的欣悦。我觉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更容易心境平和,滋生出一些美好的想象。大自然是那样地与人贴近,人在大自然怀中,大自然也在人的怀抱中。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调皮的摄影师走在河边,扬起他的摄影相、无论从肩上、胳肢窝下、背后,甚至低头倒立,只要随手一甩,按动快门,就会产生一张很好的风光照片。
莱茵河滋润了欧洲。
芦青河滋润了华东的那片平原。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河水是清澈的,水下的卵石和小鱼都看得见。河边是野椿树和槐树,是一望无边的荻草。有一次我翻过河的入海口处的沙堤,一眼看到的是随地势起伏的绵延辽阔的荼花——它们雪白一片,迎风飘荡,真正是如火如荼!这条河留给我的是无限的思念,是一生的温馨。我后来离开了它;再后来无数次地跨越这条河,看到它慢慢变得浑浊,水流正向中间萎缩……但我心中的河,却依然是清明闪亮的,它永远被一片绿色簇拥着。芦青河,你不可改变,你不可干涸,你必须一直生机勃勃!
可怕的是它真的在干涸、变浑。由于大量砍伐树木、开垦荒地,水土严重流失。河道里隆起一处处沙丘,河水要在这些丘陵间蜿蜒。它裹挟着那么多泥沙,负担沉重,于是就将其堆积在河床上。我曾满怀希望地去寻找童年的野椿树和无边的荼花,还有那油绿深邃的丛林。结果一切都没有了。我在河边的荒地上,在松软的沙滩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觉得自己突然间变得一贫如洗……使我振作起来的是不久之前的事情。那时我又回到河边,终于看到了大片大片新植的小树苗,还看到了堤下的草坪,刚刚围成的花坛。那会儿我兴冲冲地沿河堤一口气走了十几里路,想象着明天的河,寻找着昨天的河。我知道一切都在开始。这一切做得晚了点,但终究还是做起来了。
一切都像梦一样。那棵丝柏挺立在草坪上,它的沉默使我一阵阵惊讶。有一位荷兰大画家多次描绘过它,如今它就在这河畔上燃烧。有时我又觉得它就是东方那条河岸上的野椿树。它那么陌生又那么亲切,一如它守护的河流。我不得不承认,我更喜欢的还是那条童年的河,那条河里洗净了多少调皮娃娃身上的尘土。它更容易让人亲近,让人理解。它的美是不加雕琢,也不被扰乱的。它的波涛上只有白帆,有欸乃之声,有老人和孩子的笑声。牛在岸边哞哞长叫,羊从堤坡上小心地下来喝水。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菜茵河时,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河两岸的青山、森林、草坪、丝柏、鸽子等,表现了莱茵河畔优美的自然环境。
B.作者用“我向它们走去,它们向我走来”“我走向踏板,它们专注地看着我”等句子,描绘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
C.作者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写道:“芦青河,你不可改变,你不可干涸,你必须一直生机勃勃!”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D.作者最后一段展开想象,描绘了治理后重新回到原来自然状态的芦青河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沉的爱。
【小题2】(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本文题目“梦一样的莱茵河”中“梦”的含义。
【小题3】(小题3)本文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工业化趋势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所谓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从而实现向消费者提供“制造+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重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进而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既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又是面向服务的制造。其本质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之间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从制造业发展看,各国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原因在于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还为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信息技术尚不发达时,制造企业很难监测自家设备运营状况,也难掌握个体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状态和身体状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使这些都成为可能。目前,制造企业并没有局限于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和简单的售后服务,而是向它的客户(包括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对制造业来说,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可以摆脱对资源、能源等要素的投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加附加价值、提高综合竞争力。

从服务业发展看,以餐饮、商贸、流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主要服务于生活消费,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低;而作为制造业向高端进阶过程中分工细化产物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既包括采用高技术装备的部门,如电信、金融,也包括本身创造高技术服务的部门,如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主要服务于生产性活动,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高。由于制造业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服务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既是创新的方,也是创新的应用方,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必须和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寻求到持续的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因此,对于于服务业而言,服务型制造发展本身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黄群慧《中国制造如何向服务化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改变了投入和产出的比重,出现了“制造+服务”的新模式。
B.制造业服务化既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C.制造业服务化包括许多方面,如简单售后服务、高附加值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D.制造业发展到高端,会成为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促进服务业的升级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两个维度闸述了制造业服务化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文章从战略高度审视世界工业发展趋势,为提出中国制造转向服务化的建议作支撑。
C.文中列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是为了阐明它们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根源。
D.文章对比了两种服务业的不同,提出服务型制造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不能融合,就不会有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B.有了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来作支撑,制造业就能实现向服务化的转型。
C.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只有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不断拥有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
D.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只有让客户满意,制造业才能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