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军印
刘建超
两军对峙。
相距数里,看得见旌旗猎猎,听得见战马嘶鸣、鼓乐号角。
将军以两万壮士对阵敌方十万大军。
大帐外,两方叫阵的吼声排山倒海般雄壮;朔风劲吹,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帐内,残烛下,将军屏气凝神,专心致志伏案涂墨,仿佛近在咫尺的恶战与己无关。
士兵来报——敌军距我五里路遥!
士兵又报——敌军距我两里路遥!
将军从容点完最后一笔,落下款,按上自己的玉印:“两军交战,总要有个见面礼。替我送与对方元帅。”
黑脸卫士绝尘而去,直奔对方大营。
元帅接过士兵呈上的“战书”,展开观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是一幅画。画面上是两匹鬃毛挺立、四蹄腾空、呼啸而至的骏马。那骏马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咄咄逼人的霸气。画面上墨迹已干,唯战马的双眼墨迹如珠、晶莹剔透,在烛光下熠熠发光,寒气逼人。大战之前,能心神不乱画出如此气势的骏马的将军绝非等闲之辈,此将军手下的壮士定是视死如归、以一当十的精卒骁将。元帅收起画,下令撤兵。
将军一画退十万敌兵,传为佳话。将军的画身价陡增,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将军作画,总是在战前之时,在刀戟闪亮、战马嘶鸣中完成,画面永远是千姿百态的骏马。南征北战,转战千里,将军的画散留在大江南北。
一日,搏杀阵中,将军被冷箭射中左眼,跌下马来。将军的黑脸卫士拼死厮杀,从刀口下救出将军,自己失去一条臂膀。将军抚着卫士空空的袖管,说:“你可以提出任何要求。”黑脸卫士说:“跟随将军征战十年,战役上千,只求将军伤愈后,能给我画一幅骏马图。”
将军说:“我会送你一幅最好的。”
将军伤愈,战事平息,将军解甲归田,过着乡野隐士的生活。没有了战火硝烟,将军再也画不出骏马了,索性封笔。
数年后,将军旧疾复发,双目失明。
将军的画作价格猛涨。而伪作也趁机泛滥,鱼目混珠。将军当年战场作画,大多都没有盖印。有得到将军画作的人,就登门请将军辨别真赝。将军虽然双目失明,却能凭双手摸出画的真伪。尤其是骏马的眼睛,将军只一搭手就能验出真假。真的,补盖上自己的一方玉印;假的,便付入灶膛。得将军印者乃真迹。一时间,能得一枚将军印成了收藏者梦寐以求的事。
一日,一后生求见,拿出一幅骏马图请将军鉴别。病榻上的将军只搭手一摸,便递于身边仆人,仆人接过画就要往灶膛里放,后生急呼:“且慢,且慢。将军可知请求鉴画者是何方人士?”
将军说:“何方人士与我鉴画真假有何关系?”
后生说:“我父亲就是曾伴随将军征战的黑脸卫士。”
将军身子一颤:“你父亲现在可好?”
后生哭道:“我父现已重病在身,可他念念不忘将军。他说将军曾答应赠他一幅骏马图。我知道将军早已封笔多年,已不能再作画了。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我只得购此赝品,只求将军能网开一面,盖上将军印,我也好回去告慰父亲。”
将军长叹一声:“也罢,你三天后来取此画。”
将军喝退家人,三日不食不寐,闭紧屋门。
三日过后,后生上门,将军将一画轴递于后生,说:“一定要带给你父亲。”
后生接过画轴,叩首拜谢,告别将军。走在集市上,后生好生纳闷,难道将军真的为父亲画了一幅骏马图不成?难道将军双目失明也能作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后生忍不住打开了画轴,他吃了一惊:还是自己拿去的那张画,画的上方被写了个大大的“赝”字,旁边还盖有一枚铜钱大的红印。书生顿觉眼前一黑,忍不住放声痛哭。
一富商经过,见后生,问起缘故,看了后生手中之画,愿出50两白银购之。后生欣喜,接过白银忍不住问:“一幅赝品,先生何以出50两白银?”
富商说道:“此画是赝品,但上面所题的‘赝’字确是将军真迹啊。看旁边这枚将军印,定是将军新刻无疑,而印上还有人体纹络,据我判断,这枚印是将军在自己的左手大拇指甲盖上镌刻而成,所用印油是将军指上之血。真赝相对,浑然一体,此画价值连城啊!”
后生方才醒悟,急匆匆赶往将军家中。
将军已气绝身亡。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小题1】说说第四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故事情节。
【小题3】文中“将军身子一颤”和“将军长叹一声”两个语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将军已气绝身亡。”将军为何突然死亡?请联系全文,概括将军的性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6 12:0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有黛眉之说。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据对电子版《全宋词》的统计,表示眉毛的“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往往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向读者展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可以很好地表现情感。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来写愁绪,表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她因为“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装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这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来写愁绪,能表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表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人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传达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表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装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2017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万架,比2016年增长39%,市值超过60亿美元。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及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为目的进行传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毋庸置疑,维护公共及私人安全领域不受市场盲目逐利的侵害,乃是监管的第一大功能。但是,采取合适的力度使之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打击研发的积极性也是判断监管适当的重要标准,像英国运输部官员马丁•卡拉南所指出的,“要试图通过无人机新规优先保护公众,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无人机的潜力”。去年底,在美国的监管严规拒绝亚马逊公司测试无人机送货之后,英国作为“全新的自动化技术方面全球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欣然接受了亚马逊的测试请求,而且亚马逊也只是在英国测试类似产品的“众多大公司之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发展中新的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带来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更新与比拼,对新生事物的发展要有更多的包容,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有效的监管一方面应该成为引导规范新兴行业发展的利器,另一方面则应成为帮助平衡其商业潜力与人们安全需求之间的天平。
完善的监管方案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发明”,其价值终会在时间的检验中得以呈现。
(摘编自李应齐《给无人机直规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机被喻为“上帝之眼”,近几年来,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B.各国政府在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美洲和欧洲的宽严幅度相距甚远。
C.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打击研发的积极性是判断监管适当的首要标准。
D.能有助于商业潜力与人们安全需求之间的平衡即称得上完善的监管方案,这方案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发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英国拟推出新规入手,引出无人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隐忧问题。
B.文章以维护公私安全领域不受侵害为立论前提,阐发了严管无人机的主旨。
C.文章第三段用较多篇幅列举了无人机的安全隐忧,引出各国加强对其监管的问题。
D.文章引马丁•卡拉南的话,说明监管无人机既要考虑安全,又要有益其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安全意识测试,以期从源头上对其强化管理,规范其使用。
B.盖特威克机场飞机无法降落,是因为跑道上出现的无人机可能对其造成损伤。
C.法国禁止在公路、公园等公共场所上空使用无人机,因其危害了他人权益。
D.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商业、服务模式更新背景下,实现有效监管尤为重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恍惚
田洪波
这是一件真事。
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
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大约有一米八十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叫黑叔。
黑叔和我父母是朋友。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待。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
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当黑叔把车的一侧档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
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
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入的袅袅香气。
那时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
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黑叔接着叹息一声,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
有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
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把黑叔给说笑了。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记着,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
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入呢?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八口。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后来黑叔给我夹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的问他,家里就你一个人工作吗?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
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好朋友一样。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俩唠唠嗑。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
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了。  
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黑叔显得心事重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有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吃饱吗?
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
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桌上的。我多少有些失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
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瘫什么的。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
我的眼睛在黑暗中犬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依据真实的细节与对人物心理逼真的描写可判断本文叙述的事情是生活中的真事,具有全真性。
B.当黑叔问我“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开汽车,像叔叔一样”,然而黑叔严肃地说“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可见黑叔是一个好讲大话的人。
C.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这是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
D.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文章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
【小题2】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 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这样一部令人有点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 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在居住区外面的马路上,还常看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等。这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背道而驰。

在中国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倾心于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科学的余味——其实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毫无科学理性可言。

美国科普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既从事科研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撰写科普文章,把科学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20世纪后这批科学家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大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廖,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摘编自钮卫星《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历史学教授伯纳姆认为科学最终将为迷信所击败,原因在于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使在科学压制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以新伪装的方式复活。
B.人们将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等,这些改头换面的老式迷信现象助长了迷信思想在当今的流行。
C.作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宣传上应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比如中国的航天活动更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活动。
D.作者以美国科普现状作为参照对象,从前沿科学工作者、公众、政府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不足,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设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主要通过列举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迷信行为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现阶段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迫切性.
B.文章就当今媒体报道航天技术新闻的角度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当今媒体有步入新伪装下的迷信与神秘主义道路的趋势。
C.文章提出问题后,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地分析了中国科学普及艰难的原因,并指出改变中国的科普现状的基本途径。
D.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公众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科学,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去理解科学,来提高科学素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如果科学没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就可能与一批能把理性带入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家的参与有关。
B.如果迷信不能被破除干净,必然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生长环境不好有关。
C.新闻媒体宣传航天技术过于渲染神秘性和尊贵性,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媒体也需要重视自我的科学普及。
D.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培育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积极向民众普及科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喊魂儿
近乡情更怯啊!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家乡,面对亲人。
他躲在村外的小树林里,又渴又饿,双腿却像灌了铅似的,他没有勇气朝熟悉而又陌生的乡下老家再往前迈一步。直到月上东山,村子里灯火阑珊,人声寂灭,他才溜出小树林,一溜小跑地向村口的那处老宅走去,心扑通扑通直跳,和着田野里的蛙鸣。
突然,他惊了一下。揉揉犯困的眼,没错,老宅里洇着昏黄的灯光,木门洞开着,门框上倚着一个衰老干瘪的身形,他甚至看清了她满头的苍苍白发在夜风里如旗帜飘舞。
这个身影他太熟悉了呀!小时候他放学回家,工作后他休假回家,门框上总有那个雕塑一般的影像啊!他心里一热,快步上前,扶住了那尊衰迈的身体,哽噎着叫,娘!娘亲啊!老人高兴地连连应声,嗳,嗳。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三年了,俺日思夜梦,只怕见不着最后一面了。儿啊,俺硬撑着活到今天哩。
娘絮絮叨叨着,一边抚摸着他刚刚长出短发的脑袋,一边催促说,娘得知你今个回来,做了你最爱吃的大蒜炒腊肉,温在锅里呢,饿坏了吧?他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还咕咚咕咚地喝香菇鸡蛋汤。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溅起一朵朵小花。
他案发后,妻子断然和他离了婚,带着儿子改嫁,还把儿子的姓名都改了,为的是彻底和他撇清关系。他如今是举目无亲,只有眼前灯影里的这个白发老娘了啊!娘心疼地看着他,拍打着他的背,小声嘀咕,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别噎着。娘声音突然又大起来,吃完饭,娘给你喊魂。
他浑身猛地震颤了一下。
娘没文化,所以很迷信。小时候他有个头痛脑热,娘总是在临睡前给他喊魂,说他魂丢在外面了才会生病,只有娘才能把儿丢掉的魂喊回家,病就会好。娘站在门槛边,对着漆黑一团的野地里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边喊边像把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往屋里引。稍后娘坐在床前,让他站在对面,娘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拉着悠悠长腔一声接一声地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
说也奇怪,要不了一两天,他的伤风感冒打摆子果然就好了。那时他觉得娘真了不起,像个女巫,不不,是个神医。
后来,他长大成人了,而且还成了不小的人物。古人说的,出有车,食有鱼,他认为太缺乏想象力了。
一次他回乡探母,为了给娘撑足面子,十几辆豪华小车前呼后拥着他衣锦还乡。乡亲们却一个个躲得远远的,看娘儿俩的眼神躲躲闪闪,却是怪怪的复杂。
娘不开笑脸,闷声让他将那帮闲人先打发走,然后娘严厉地说,儿啊!你的魂怕是丢了,娘来替你喊魂!魂不附体,迟早会有灾祸哩。他很不高兴地说,娘,别神神叨叨的,我身体好好的,丢了什么魂?说着,塞给老娘一沓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坐车走了。
第二天,他派来专车接娘去省里看病,他怀疑娘一个人太孤独了,弄不好憋出老年痴呆或精神病来。娘执意不肯,还让秘书如数捎回那沓子钱……
月光如水,夜色沉沉,娘开始给他喊魂了,拍一下床铺,拍一下他的胸口,苍老哀凄的声音在村子里传得很远很远,听得人揪心。
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儿耶!——莫怕!家来了啊!娘喊着,喊着,嗓子越来越紧。他听着,听着,早已泣不成声。
他忍不住扑通跪地,求娘,娘!别再喊了。儿丢了的魂回来啦!再也不会丢啦!他突然发现娘没有声音了,抬眼看娘,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他疯了似的抱紧娘,哭叫,娘啊!——娘!——
门口不知什么时候聚拢来越来越多的乡亲,他们齐声喊,狗子耶莫怕——家来哟!狗子耶莫怕——家来哟!
狗子是他的小名。山鸣谷应。泪光映着月光。
(原载《啄木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他渴望回乡却没有勇气回去的心态,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
B.作者用他吃饭时“眼泪止不住地一颗颗地掉在汤钵里”的这细节,表现出了他的感动、愧疚和悔恨等复杂情感。
C.以乡亲们为他喊魂作结,体现了乡亲们对他的包容,更体现出对他能彻底悔悟好好做人的期待,升华了小说主题。
D.文末“娘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僵硬成了一尊雕像”运用了比喻手法,暗示母亲在儿子幡然醒悟的保证中溘然长逝的情景,照应了上文“硬撑着活到今天”的情节。
【小题2】文中有两次对母亲“喊魂儿”的细节描写,请分析两次“喊魂儿”中母亲的情感的异同。
【小题3】请分析画线句子“他浑身猛地震颤了一下”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