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 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这样一部令人有点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 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在居住区外面的马路上,还常看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等。这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背道而驰。

在中国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倾心于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科学的余味——其实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毫无科学理性可言。

美国科普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既从事科研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撰写科普文章,把科学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20世纪后这批科学家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大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廖,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摘编自钮卫星《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历史学教授伯纳姆认为科学最终将为迷信所击败,原因在于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使在科学压制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以新伪装的方式复活。
B.人们将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等,这些改头换面的老式迷信现象助长了迷信思想在当今的流行。
C.作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宣传上应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比如中国的航天活动更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活动。
D.作者以美国科普现状作为参照对象,从前沿科学工作者、公众、政府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不足,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设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主要通过列举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迷信行为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现阶段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迫切性.
B.文章就当今媒体报道航天技术新闻的角度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当今媒体有步入新伪装下的迷信与神秘主义道路的趋势。
C.文章提出问题后,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地分析了中国科学普及艰难的原因,并指出改变中国的科普现状的基本途径。
D.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公众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科学,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去理解科学,来提高科学素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如果科学没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就可能与一批能把理性带入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家的参与有关。
B.如果迷信不能被破除干净,必然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生长环境不好有关。
C.新闻媒体宣传航天技术过于渲染神秘性和尊贵性,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媒体也需要重视自我的科学普及。
D.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培育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积极向民众普及科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7 05: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邂逅芦花
梅玉荣
(1)一次临时起意的郊游,原本只是想到江边走一走,吹吹风。
(2)没料到,大自然慷慨,以别样的方式提醒我们,即使是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也能让你 在庸常的场景里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3)于是,我们邂逅了深秋的芦花。
(4)三五文友,沿江信步而行,堤下齐刷刷的意杨林崇尚“瘦身法”,纷纷摇落赘叶,簌蔌之声不绝于耳。江边弯弯绕绕的水道已接近枯涸,夏曰里丰盈美丽的“月亮湾”消失无踪。 雨后有些泥泞的小路,行走不便,于是转入林中,满地落叶都是零落的生命,踏上去,沙沙作 响,颇有质感,也带来些许伤感:那也曾是一片片叶脉栩栩、叶色葱绿的生命啊,如今飘零化 为泥尘,难道真如张爱玲所说生命的底色只是荒凉么?
(5)只是瞬息的感叹,众友微笑:何必悲秋?秋的色彩如此斑斓!展眼望去,红叶黄花,碧水长天……我和文友们边走边谈,蓦然抬头,江的对岸,兀自立着的,是风中飘扬的芦苇, 那成片成片的芦花!
(6)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苍苍蒹葭啊,没有白露,却有风来,那风起自《诗经》,逶迤而至,荡起岁月的涟漪。在水一方的伊人呢?如雪的芦花,就像一个苍老的人,顶着满头的白发,满眼都是沧桑,却果敢、坦荡,丝毫也不悲伤
(7)有风来,裙裾飞扬,丝巾飞扬,心绪飞扬。迎了风,似乎生命中所有的往事片断,都化 作了眼前的万顷芦花,飘飘洒洒,忘在了天涯。
(8)水边的芦苇不仅是诗意的存在,更是哲理的提醒。只有肤浅的人才会认为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真正有内涵的人,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这比喻诗意而形象,人的生命确实如芦苇般脆弱又优美,沉思时低头不语,快乐时恣意飞扬;阳光下,秋水边,当我们邂逅一丛芦苇,犹如遇见平凡脆弱、忧郁羞涩的自己。我们看不见它们静 默的忧喜,听不到它们生长的声音,它们却依然延展成这片草滩上独特的美景。
(9)相较而言,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空间,高贵的人总要比芦苇多了一点思想和灵魂的光辉,因为,“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不由想起近来所读的史铁生《病隙碎笔》,那个曾在地坛徘徊无依的残疾青年,那个深夜不眠苦思不解的孤独歌者,那个在伤痛折磨中灵魂透亮的伟大生命,他何尝不是一株柔韧而优雅的芦苇?他的哲思不正是高高飘扬诗意无限的洁白芦花?
(10)芦花,是秋天高张的旗帜,是世间孤绝超然的舞者,也是悟透天地玄机的哲人。
(11)我们所到之地,是三江口,是举水和长江支流交汇之地,据说清浊不混流,泾渭分明的情状让人生出无限感叹。河道上空悬挂着过河罾渔网,昭示着一种靠水吃水的生活状态, 这司空见惯的庸常,却往往是最深刻的苍茫。大大小小的水洼旁,有垂钓者各据一方,独守一块水域如守着一片江山,超然世外的神情一如寒江钓雪的高僧。
(12)此情此景,伴随芦花飘荡,更添几分清宁。
(13)在秋天的风中,芦苇们朝着一个方向凝望,我知道,那是古典的河岸。在江畔,它们看花开叶落,看雁去燕来,看水流千古,立定脚根,稳稳地,站成一道飞杨的风景。
(载2015.9.13《淮海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信步而行:文中指三五友人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B.恣意飞扬:文中指人的思绪纵情任意地轻舞飘扬。
C.泾渭分明:文中指举水和长江支流交汇处清浊不混。
D.超然世外:文中指寒江垂钓的高僧超出于人世斗争之外。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作者不断说“临时起意”“不经意间的行走”“邂逅”,但作者内心的丰富感悟说明了这次出行是刻意为之。
B.深秋时节,几近枯竭的水道,满地零落的生命,风中飘扬的芦苇,给人以无限苍凉的感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芦苇的热爱之情,提醒人们要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要有乐观、坚定的人生追求。
D.行文中作者思绪飞扬,联想不断。张爱玲、帕斯卡的名言,史铁生、垂钓者的人生际遇 为文章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小题3】(5)段和(11)段屮都写到了作者的“感叹”,请分别说说它们的所指。
【小题4】第(8)段开头画“——”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5】赏析第(6)段画“   ”的句子。
【小题6】本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虽然像芦苇般脆弱,但因有思想而显得坚韧。请联系 《平凡的世界》中任意一个人物,对这句话进行阐释。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与感受。尽管人的幸福感各有差异,但幸福感的存在是有科学依据的。

②对进化论的解读使我们发现,人类的形态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于直立行走使骨盆变得狭短,人类的婴儿比其他动物的婴儿更加脆弱,更需要保护和关怀,这决定了人类必须关照自己的后代,否则很难生存。人类的毛发少而裸露的皮肤多,拥有发达的触觉,需要接触,需要抚摸。人类还有巨大的脑,大脑皮质相对于身体特质的比例居动物之首,因而人类是唯一具有灵性的动物,能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可见,进化决定了人类的本性是善良、友爱、相互支持的,具有获取幸福感的基础。

③一些新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幸福感产生的生理机制。

④通过对大脑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科学家发现积极的情感对应的是大脑前额叶左边的皮层活动,消极情感则对应同一个区域右边的皮层。扫描还显示,脑部所分泌的Oxytocin能抑制杏仁核区域(脑部处理恐惧和危险的部位)和纹状体区域(脑部凭借过去的回馈来指引未来行为的地带)的活动,从而降低人的防卫心和恐惧感,让人忘掉过去的痛苦,更相信他人。Oxytocin在中国被翻译成“催产素”,但它实则是一种男女皆有的神经激素,不仅可在女性生育时促进产道的收缩,还有更多其他的心理影响,尤其对于抑郁症和孤独症患者会有很大帮助。

⑤科学家们继而发现迷走神经与人类积极的体验和亲社会行为有关。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和腺体的分泌,所以人一旦遇到激动、兴奋的事件,心胸便比较开阔。当人在进行利他服务的时候,迷走神经是张开的,会感到特别舒畅、痛快。

⑥此外,大脑伏隔核中的多巴胺和阿片受体两种神经递质也对幸福感起到重要的作用:多巴胺系统帮助人去“寻求”,阿片系统则负责“咂摸”。这也意味着幸福知觉包含了不同的阶段。

⑦对幸福感的实证研究还有其他发现。例如,欧洲心理学家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快乐的修女一般比不快乐的修女多活7.5岁,而吸烟对人类寿命的影响是2到3年,所以不幸福对人的伤害远胜过吸烟所造成的危害;科学也证明了糖尿病与焦虑水平相关,乐观主义者甚至还能使自己罹患癌症的概率降低25%。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费迪逊教授在“9·11事件”之后,对受害者进行了跟踪分析。他发现在灾难发生前幸福指数低的人相对幸福指数高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平复心情,这说明特别不快乐的人得PTSD (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相应会高出很多。非常幸福的人,即使也经历同样的痛苦和伤害,幸福感也会帮助他们迅速恢复。

⑧这些科学数据都在告诉人们:    

⑨然而,如今仍有不少人觉得幸福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还有人坚信,幸福只有在获得了充分的物质满足之后才能体会。这些都是认识的误区。

⑩现代化的确带来了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但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人类的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一种现代化的困境。社会心理学中所谓“3000美金心理阈限”(注)指向的就是这种困境。2008年时,中国的人均GDP已经基本达到3000美元,这恰好能够解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为何正面临着幸福感的迷失。

⑪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今的我们还能不能找到幸福?

⑫这个问题确实难以回答。但是人类有智慧,有灵性,能移情,会共享,也拥有自由的意志和理性的控制力。凭着这些,我们便可以始终行进在寻求幸福的路上。

(注)3000美金心理阈限:由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40年代研究提出,指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个体的幸福感与财富不再构成正相关。

【小题1】第⑥段加点词“咂摸”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2】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联系上下文,在第⑧段划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小题4】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幸福感与生俱来,各人对幸福的主观体验大体相近。
B.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
C.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相关,只要提高收入就能提升幸福感。
D.尽管目前正面临幸福感的迷失,但国人终究能够找到幸福。
【小题6】本文如何说明了幸福感存在的科学依据?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磨面的老王
杨振声
一个伏天的午后,午饭刚过,满地都是树荫,一丝风也不动,好像大地停止了呼吸,沉闷得很。一团炎炎赤日,很庄严地在长空中缓缓渡过,这个世界像被它融化了,寂静得可怕。在一个花园东北角上,立着两间茅草的破房,从腐烂的窗格中间,滚出一阵阵隆隆的磨音。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在那里磨面,黄色的脸皮上有着一缕一缕的汗纹,一条蓝布裤子露出膝骨来,被汗洗透,都贴在腿上。他十几岁就失去父母,雇于人家磨面。除了对门李家的花狗儿时常跑来看看他,对他摇摇尾巴要点冷饭吃,只有那两片又冷又硬的磨石是他离不开的友伴。
墙下的日影渐渐长了,树荫下睡醒的老牛,哞哞地唤它的小牛。巢上的小鸦儿伸长了脖子,张着宽大的嘴儿叫老鸦回家。压山的太阳照出半天的红云。老王出了黑魆魆的磨房,拍一拍头发,走到左边的河里把身上洗一洗。坐在河边草地上,看李家的花狗儿和一个黑狗儿扑着石玩。张家的小福儿伸着两只泥手,从一株柳树后面转了出来,一直跑到河边对老王说:
“妈妈要你磨麦子,你明天有工夫么?” 
“有工夫,明天一早就磨起。”老王回答说。
那小孩子又眉开眼笑地说道:“妈妈要面给我做巧果子,后天过七月七啦!”说着跑到那两个狗的跟前,抱着那个黑狗的脖子,和两个狗滚作一块儿。爬起来又往北面一个菜园里跑了去,两个狗也跟在后面跑。她口里嚷道:“我叫爸爸吃饭去啦。”不一会儿张老三扛着锄从北面走了过来,福儿在前面跑。她又站住等她爸爸一回,仰着小脸儿问她爸爸几句话,扯着她爸爸的手儿往村西头走去了。
老王看得出了神:那个小孩子含笑的小脸儿,仿佛有一种魔力,引出人心中很深密的爱。这个景象深深印在老王眼里,使他的脑筋起了特异作用。他呆呆地坐了一会儿,顺着脚走回自己屋里,饭也不吃,瞪着眼睛仰卧在炕上不动。
老王仿佛身在磨房里,但是这回自己不推磨了。一个大驴子给他推磨,他只在一旁忙着加麦子收面。这个长脸的驴子,竖起两个大长耳朵来在磨前飞跑,面落得十分快。他看着自是高兴,忽听身后一声叫道:
“爸爸,你不去吃饭么?妈妈都预备好啦。”老王回头一看,一个五岁的小孩子站在他的面前。这是他的小孩子,比白天看见的福儿还长得好看些。抱起来亲个嘴,他喜得唇都颤动了。
“你磨面给我做巧果子么?”小孩子抱着他的脖子问他说。
“是呀!是呀!做一大串巧果子,好不好?”老王忙着回答说。小孩子喜得张了小嘴笑,露出一口洁白的小牙来。他抱了孩子走回家,他的女人指着桌子说:“快吃吧,等会就冷了。”看见桌子上放着一盘子热气腾腾的黄瓜炖牛肉,刚蒸好的馒头,他觉着腹中饥饿得很。饭吃得香甜极了,却是越吃越觉着饿。小孩子坐在桌子头上,伸出小手来要馒头,又张着小嘴儿要菜吃。他心中说不出来的快乐,泪包着爱的眼光常射在他的小孩子脸上。一阵脚步响,张老三闯了进来,嚷道:“福儿!福儿!我好半天没找到你,你跑到这里来了。”说着抱了小孩子往外就跑。老王吓呆了,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睁开眼屋内漆黑,死沉沉地寂静,只听远远的鸡声和肚子里面咕噜咕噜的声音相答。
老王瞪了眼,躺着不动。直到窗纸发白了,树上的雀儿噪起来了,他才懒懒地起来,仍旧一转一转地磨他的面。他渐渐地瘦下去了。
秋天的黄昏,屋角上黄色的夕阳照在草园里一堆堆的落叶上。下面的蟋蟀,唧唧!唧唧!时断时续地叫它的友伴。草屋里的老王已经绝粒几日了。他起初受了风寒,头烧得厉害。后来腰腿都痛起来,他不得不和他那两块又冷又硬的磨石分手了。他躺在床上,也没人送饭他吃,捧水他喝。倒是对门王家的花狗儿有时想起他,跑来打两个转身,见他躺在炕上,把两只前爪子搭在炕沿上,摇摇尾巴,对他汪汪地叫两声就跑了。他一阵一阵地发昏。忽觉屋内放了光明,他看见他的驴子在那里推磨,他的老婆在那里做饭,他的小孩子在草园里玩,很可爱的小脸对他笑着,伸出小手来招呼他,他也笑着跑向他的小孩去了。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老王的生活状态。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老王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3】文中写小福儿对表现老王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大厨

金鸿

“爸,你就出山一回吧,否则,我怎么买房子啊?”儿子丁盛说。

“老丁,不是我说你,上个电视节目有这么难吗?咱们家那点存款,离买新房还悬空八只脚呢!”老婆梅阿姨叹着气。

丁大厨看看他俩,又摸摸早磨掉了黑漆的椅子,瞧瞧被烟火熏得发黑的白墙,墙上挂着丁大厨与著名评弹演员老顾、著名画家老章的合影。他掏出一包皱巴巴的“红双喜”香烟,抽出一根,点燃了,猛吸了几口,说话了:“豁出去了。为了盛盛,参加!”

丁大厨决定参加的是电视台搞的民间厨艺达人秀,年度总冠军可以赢取房地产商赞助的一套新房。丁大厨退休前只是一家单位食堂的烧菜师傅,他的师父倒曾在松鹤楼、得月楼等著名餐馆里当过厨师,他也得了些真传。过年的时候,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张贴在木门上,苏式红灯笼高挂在门口,客厅里高朋满座热热闹闹,丁大厨一个人在厨房里煎炒烹炸焖溜熬炖,也不觉得累。凡是到过丁大厨家的亲戚朋友,无不夸他的苏帮菜地道,味道好。

丁大厨报了名就后悔了。万一自己烧的菜不被评委认可,一世英名可就毁了。想了半天.他想不出好法子.便把小舅子梅教授请来喝酒。梅教授啜了一口丁大厨泡的青梅酒后,缓缓道:“现在饭店里的苏帮菜已经不正宗了,你只有返璞归真,烧最最正宗的苏帮菜,才有机会获胜。”丁大厨笑了:“不瞒你说,我只会烧苏帮菜,其他的,我也不太会。”梅教授说果真如此,便已成功一半。

丁大厨又问梅教授烧哪个菜。梅教授问“苏”字的繁体字怎么写,丁大厨说草头下面一个鱼一个禾。梅教授激动地拍了下桌子道:“没有鱼没有米,就不是苏州了。如今烧菜,自然是烧鱼啦!”

比赛倒也顺利,丁大厨凭借一道“火夹鳜鱼”拿了周冠军,又凭着一道“红烧划水”拿了月冠军,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丁大厨依旧侍弄侍弄花草,喝喝老酒听听评弹,偶尔给上门的朋友做几个菜。

年度总冠军比赛那天,除了自家亲戚,老顾、老章都亲临现场为丁大厨加油,引得人群一阵激动。丁大厨准备烧“松鼠桂鱼”,这道菜是苏帮莱的经典名菜,丁大厨的师父得过名家真传,也是丁大厨的拿手绝活。可当他去取鱼时傻眼了,定好的鳜鱼变成了鲈鱼。他立刻找到主持人说明情况,主持人一听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丁大厨急忙跑下台想叫儿子去换鱼,但时间明显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一旁的老顾说:“老丁啊,你也别着急,我们苏州老话不是说‘甜中意,咸欢喜’吗?鳜鱼也好鲈鱼也好,都是鱼,只要年年有鱼,日子就好过……”丁大厨点头笑了笑,返回到了台上。看着盆里悠游的鲈鱼,想到烧菜的快活逍遥,他从容地开始操作起来……

轮到丁大厨介绍自己的菜了,原来他烹制的是“清蒸鲈鱼”。底下有观众发出了嘘声.因为这道菜简单易行,堪称家常菜。他让评委尝尝味道,评委说,这“清蒸鲈鱼”做得太妙了。鱼的味道酸甜苦辣成都有,似乎用了特殊的调汁,太与众不同了。丁大厨缓缓道:“这便是家乡的味道。亲人朋友离世了谓之酸,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谓之甜,朋友远离家乡谓之苦,生活艰辛谓之辣,说点风趣的话谓之咸。我做的这道‘清蒸鲈鱼’,好多朋友都品尝过。我有位画家朋友老章,曾经到外国去打拼,但是有一天,他说忽然想吃我烧的鲈鱼,于是就回来了,现在他就在现场。”,观众们的视线都投向老章,他立刻站起来,向丁大厨鼓掌致意。现场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宣布得分时,丁大厨的后援团开始紧张了,台上的丁大厨倒是一脸坦然。分数出来,丁大厨以0.1分之差屈居亚军,获得了十万元的奖励。

回到家,在老顾的评弹声里,丁大厨啜了口老酒,呵呵笑道:“我爸在世时,曾与我说过一幅对联: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便是称意。能拿到亚军,还有十万元奖金,我已经很知足了。过几天,让盛盛拿着这钱去付个首付,房子小一点没关系,够住就行。”

老章举起了酒杯,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干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磨掉漆的椅子、熏黑的白墙的描述道出了丁大厨家境一般的现状,又通过抽烟的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丁大厨心理变化过程。
B.总冠军比赛时,文中说“松鼠桂鱼”是经典名菜,丁大厨的师父得过“真传”,是丁大厨的“拿手绝活”,看似闲笔,实则为情节陡转做铺垫。
C.丁大厨为“房子”出山参赛,一路过关斩将,虽技艺高超,最后却因突发状况没得到冠军。一波三折的情节反映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主题。
D.“火夹鳜鱼”等一道道传统的苏帮名菜、苏州评弹、苏州木刻年画以及苏式红灯笼等构成了一幅地方风情画,也营造出了醇香浓厚的人文氛围。
【小题2】小说结尾处老章为何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中划线的这段话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蒙娜丽莎的魅力》中的文段,完成下面题。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愧”、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从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菜奥纳多·达·芬奇是发见真切的内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中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悯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尔乔内(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同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这个研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3】对文中“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往往非常倚重偶然和本能。
B.与一般的艺术创作不同,达·芬奇创作时完全不靠偶然和本能。
C.达·芬奇坚持独创和个性,与一般的艺术制作全不发生关系。
D.达·芬奇作品中的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思索。
【小题4】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蒙娜丽莎口唇抿着的皱痕显示着她在微笑,而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这皱痕为中心。
B.蒙娜丽莎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眼睛显得有些扁长,这是她正在微笑的一个重要标志。
C.蒙娜丽莎下巴部分的线条不十分规则,脸部轮廓稍有棱角,这是由于她在微笑形成的。
D.蒙娜丽莎全身贯注着一种十分温柔的节奏,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着观众,使微笑十分含蓄。
【小题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物眼睛描绘得毫无光彩,是达·芬奇的一项独创。
B.达·芬奇重视绘画的各个细节,包括人物的服饰和背景。
C.能表现出人物浮动的脸部轮廓,达·芬奇是前无古人的。
D.同样表现人物的微笑,波提切利的成就远不如达·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