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之眼

范稳

我不会为中国人出庭作证,战争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我只是履行了一个日本国民应尽的义务。世事变化真是无常,当年为国征伐的英雄现在成了被告,罪犯!你理解一个老兵的内心吗?那是一条被两面煎的鱼,一面是战火的烧烤,一面是良知的煎熬。

对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作战时,我是96式中型轰炸机上的通信兵兼射击手。每次出征,机翼下的扬子江就是我们的航线,呦西,它是一条多么美丽而古老的大江啊!像一个婀娜多姿的丰腴女人,在苍翠的大地上横陈开来,铺展开去。我相信这条美丽蜿蜒的大江在帝国海军航空队的机翼下,大日本帝国就要拥有了。

昭和十五年端午节,它不是一个噩梦,也不是个美梦,但却是像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在我被战争搞得已经麻木了的灵魂上狠狠地烙下了印记的日子。

那一天,我们早有既定目标,中国人在过自己的节日,在纪念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好像眼下的战争并不存在。我们从空中看到,扬子江两岸围满了蚂蚁一般的人群,江面上有二十多条龙舟,像一支小小的舰队。面对机头下方那样多的中国人,我们只想尽量多地杀死他们,把他们的节日变成哭声震天、尸横遍野的丧日。

那天的轰炸真让人难忘。不是因为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而是中国人对我们的蔑视。96式轰炸机群俯冲下去时,扬子江两岸的人群几乎没有慌乱或溃散,江面上也没有一条龙舟减速,连稍作避让的动作都没有。参赛的龙舟队形一点都没有乱,从瞄准镜上看下去,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笔直地划过江面,划过一条洗练的中国丝绸。炸弹投下了,呼啸着坠落。但令人惊异的是其余的龙舟竟然没有乱了航迹,仍然笔直向前,仍然在江面上划着优美的直线。

我们迎面扑下去,横山队长首先开火,我也紧随其后。横山队长的飞机很快被一架重庆的伊一16飞机咬尾了,横山队长将机头拉起来,然后做急速的S形飞行,飞机还没有飞到最高点就凌空爆炸了。我还记得在这次出征前,横山队长刚接到家信,他们家门口端午节时挂出的鲤鱼帆旗已经有两条了(注:日本人也过端午节,其习俗除了学中国吃粽子、挂菖蒲以外,还在家门口桂出绸布或纸糊的鲤鱼幡旗,家中有几个男孩就挂几只鲤鱼幡旗)。以后横山队长家中每年端午的“五月人形”(注:既可能 是昱现尚武精神的偶人,也可能是家族中值得骄傲的武士)就该供奉他自己的偶像啦!

我的飞机呼啸着俯冲下去了,像一条从山坡上冲下去的红了眼的公牛。我调整了机枪,紧紧盯住了最前面的龙舟。它的航迹多么优美啊,像一条悄然在水面上滑行的小龙------世界上如果真有龙这样的动物,我想今天看见的就是了,它是超越了生命和死亡的东西,是有神行的“动物”,我甚至看见 了桨手们翻起的水花,看见了他们壮实的臂膀,看见了他们脸上的汗珠,还看见了他们眼睛里以死相搏的决绝和坚毅……

我现在还能羞愧地承认,我那天手指按在二十厘米旋转机枪的按钮上,的确想到了中国诗人屈原。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一个诗人,死得比武士还要凄美壮丽,难道我们不应该在他的忌日稍微放尊敬一点吗?在重庆的 上空我忽然产生了可怕的幻觉,重庆半岛不再是一篇破败不堪的树叶,而是一条正在吸水的龙啊!扬 子江和嘉陵江环抱着它,哺育着它,它的生命力像那两条大江的水量一样旺盛。

我们的司令官有一次狠狠地教训我们,说重庆的公共汽车在轰炸后十分钟就恢复了运行。唉,人们重建家园的速度,总是快于世界上任何毁灭的力量。帝国海军航空队可以炸毁重庆的一幢幢建筑, 烧光一条条街道,但永远征服不了中国人的士气。这种士气是一个诗的国度才拥有的骄傲,这样的国家能够在无差别的“细密暴击”下照常举办纪念一个诗人的龙舟赛,这与其说是一种士气,不如说是他的国民的诗意。谁能毁灭人们骨子里的诗意啊?就像我们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还有武士气节,还有诗意。我至今还记得我的母亲在供奉“五月人形”时唱的武士歌谣:“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莫论胜败功绩,人情皆一时,只看山寒海水清。”

到我晚年以后,每当端午节,我就会想起那年端午节扬子江上空的轰炸。唉,但愿今后端午节在挂鲤鱼幡旗时,别人不会来轰炸你的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日本海军航空士兵的第三人称视角,在回忆中展现了重庆无差别轰炸灾难事件中日军的暴行。
B.日军蓄意在端午节进行轰炸,而日本人也过端午节,这样的处理增加了作品对战争的批判力度。
C.小说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将桨手们的坚毅与日军士兵的残暴相对比,来突出不同国民骨子里的诗意。
D.小说主人公在横山队长飞机爆炸后、愤怒屠杀时想屈原的诗,因而对战争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转变。
【小题2】小说表现了主人公战后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重庆之眼”有哪些寓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18年夏,章乃器从杭州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毕业后,进入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当练习生。翌年,他便辞职来到北京。此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给年轻的章乃器以极深刻的影响。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了上海。章乃器欢欣万分,和人们一起走上街头欢呼北伐的胜利。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转入低潮。

1932年章乃器主持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完全由国人创办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

章乃器为中国征信所制定了一套严密科学的工作制度,使该所的调查工作效率极高,受到了社会的赞扬。章乃器不仅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而且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经济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共产党的同情者、支持者。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汉地下党的领导人杨贤江经常将款项汇到上海,通过章乃器存入浙江实业银行,保护党的活动经费。30年代初,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一些同志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处境危险,生活困难,章乃器的三弟共产党员章郁庵便通过章乃器把这些同志安排到章乃器创办的中国征信所挂名支薪,隐蔽待命。

1935年12月,章乃器与马相伯、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章乃器与沈钧儒、史良等前往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请愿,提出立即对日抗战,开放民众救国运动,保障言论出版、结社自由,释放政治犯,停止内战等要求。这时***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的救国主张后,章乃器同沈钧儒、陶行知、邹韬奋四人发表署名文章,公开表示赞同。文章发表后,国内外反响很大。

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1936年11月23日凌晨,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史良、沙千里被国民党当局无理逮捕,成为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事件。七位爱国领袖被捕后20天,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于国内外形势,1937年7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释放“七君子”。章乃器出狱后,斗志不减,将他在狱中撰写的《抗日必胜论》和《民众基本论》正式出版。

1938年3月,章乃器应安徽省主席李宗仁邀请,出任省财政厅长兼安徽省银行董事长。在任职期间,他了解到新四军军饷很困难,便以统一税收的名义,报请省政府每月补助新四军3万元。章乃器著述的《资本主义国际与中国》《中国货币金融问题》等,也使其成为经济界首屈一指的理论专家,尤其是《中国货币金融问题》,在海外都影响极大,是当时研究中国经济的最权威著作。他的许多理论甚至影响了日后的中国经济走势,比如坚持中国货币独立,提倡“废两改元”,都有划时代意义。也因为这理论实践两手硬的本钱,他还被上海两家大学聘为教授,主讲经济,甚至到了“听者塞窗”的地步。

抗战胜利后,章乃器积极从事民主运动。1946年2月,“陪都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大会”在校场口广场举行,到场群众万余。国民党当局派出特务暴徒殴打与会群众,受伤、失踪者达六十余人,制造了“校场口血案”。事发后,章乃器、郭沫若、阎宝航即向公众披露了血案真相,强烈抗议国民党特务的法西斯暴行。

1952年他出任共和国第一任粮食部长,他提出粮食的科学加工、储运等管理目标,确立了经济核算制。半个世纪的新中国粮政史上,只有50年代有利润盈余。

1958年,章乃器被先后撤销了所有的职务。从此,章乃器开始了漫长的家居生活。对于一个精力充沛的实干家来说,失去工作的权利是最大的痛苦,但是他没有沉沦于痛苦之中,他每日手不释卷。阅读了大量经典著作及各种专著,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震撼了中国大地。一天,几个大汉气势汹汹地对章乃器说:“你在安徽曾与张劲夫有过来往,张劲夫是叛徒,你写一份证明材料。”章乃器冷冷地回答:“我不知道张劲夫是叛徒,无从写起。”来人威胁他:“你不写,罪上加罪。”章乃器一把扯过让他写材料的纸,撕成碎片,声色俱厉地说:“我不会歪曲历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为章乃器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地位。

(摘编自翟作君、王蕙炎《章乃器——中共的诤友》等)

相关链接:

①解放前,因战乱,很多文物流落到社会上,价格很低。章乃器用自己的薪水,以及从抗战时创立的上川公司抽回资金购买文物并收藏。到1954年,他已经积存了三个房间的文物,其中不乏精品。他将近两千件文物精品捐给了故宫博物院。——摘编自《历史人物——章乃器》

②官可以不做,人总是要做的。——章乃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前夕,章乃器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被捕入狱,出狱后斗志不减,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B.章乃器等人向公众公开“校场口血案”真相,抗议国民党的暴行,表现出了不惧强权、正直敢言。
C.作为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在失去工作后没有沉沦,而去阅读大量著作,写下几百万字的笔记,表现出了无私奉献。
D.文革中,章乃器被几个大汉威胁写诬陷他人的材料,他义正辞严地予以拒绝,保持了一个君子的本色,表现出了铮铮铁骨,不屈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章乃器从商业学校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后来他来到北京,正碰上五四运动爆发,这场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对章乃器影响深远。
B.章乃器等人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他又和一些人向国民党请愿,提出对抗战,保障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等多项抗日主张。
C.章乃器和救国会的其他六个领袖被国民党逮捕,这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受这件事的影响,不久之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
D.抗战胜利后,章乃器积极从事民主运动,他参与组织了“陪都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大会”,大会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镇压。
E.章乃器一生经历曲折艰难,遭遇过很多风雨。他曾失去了所有职务。“文革”中遭受冲击,但最终党为他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地位。
【小题3】作为一位经济学家,章乃器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中国出境旅游已呈现出“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

中国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擅长运用科技规划从计划旅程到预订、再到旅游结束后的体验分享等旅游全过程,这已成为全球旅游市场对中国游客的共有印象。出境旅游前,在购物网站上花费25元左右订购移动路由器,是如今大多数中国出境游客的选择,以方便他们在旅途中与亲朋好友分享照片或感受。中国游客乐于积极接纳新兴科技创造的全新服务及全新业务模式。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中国游客越来越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推动着旅游市场更细分,也更理性。这也使得目的地竞争的焦点从过去以拼资源为主,发展到如今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上来。

日前,第十四届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在京举行,境外旅行商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出境游市场的变化。塔苏斯集团项目总监马特·汤普森说:“相比以往,中国游客对出境旅游的服务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绝大多数游客希望享受个性、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海外生活服务。麦肯锡最近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44%的高端定制旅游消费将来自中国。”

(摘编自尹婕《全球关注中国游客新需求》,2018年5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随着出游频次的增长、旅游经验的丰富、出游人群的年轻化,中国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正由“被动”向“主动”转移。以往会首先考虑距离远近、人均消费水平等客观因素的他们,如今会先参考自己的目的地清单,即那些最想去的地方。几乎人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目的地愿望清单,而亲朋好友、社交网络、影视综艺和明星推荐,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目的地选择。

(摘编自《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报告》)

材料三:

旅途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都可以靠手机等信息终端解决,这正是智慧旅游所呈现出的场景。一般认为,智慧旅游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支持下,提供各种旅游信息,以实现旅游资源、社会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的高科技集合。

智慧旅游的核心仍然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在智慧旅游建设中仍然主要在硬件上做文章,在范围上还仅仅停留在智慧景区上,在深度上仍止步于旅游服务的信息化层面。智慧旅游很多创新型产品的趣味性,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旅游本身,在多大程度上是源于技术手段,也是值得分析的问题。手机导游、景区电子地图、网络虚拟旅游等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智慧旅游项目,而这些项目大多沦为噱头,建设起来花费不菲,实用性却不强。

(摘编自陈恒《智慧让旅游变得更有趣》,2017年6月24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国,所以中国游客的喜好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境外旅行商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B.中国出境游的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这不仅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甚至在准备阶段多数人就会提前订购移动路由器。
C.旅游市场的细分使中国游客更加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中国出境游呈现出“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
D.中国出境游客对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享受好的旅游产品,对全球高端定制旅游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境外旅行商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出境游市场的变化,他们认为竞争的焦点已从过去的拼资源转化为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B.出境游客中,三十五岁以下游客占据了绝大多数,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这也许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的原因。
C.中国旅行者“主动”选择出游目的地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旅游杂志、亲朋好友、综艺节目、影视作品以及社交网络五大因素的影响。
D.如果有廉价机票,中国的游客会抓住机会下单,前往愿望清单之外的目的地,并不会在意目的地的情况是否糟糕。
【小题3】根据当前旅游市场呈现的态势,请你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并分析。

同类题3

材料三
博物馆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馆藏资源总量和展览设计上,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影响其地位的一大因素。一些博物馆领域的佼佼者,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它们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博物馆馆藏文化艺术品是其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宝库。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大多遵循从藏品中获得灵感的原则。国内也有从藏品资源获得创意灵感的例子。吉林省博物院设计的双陆棋调料盒以馆藏双陆棋棋盒为蓝本,盒身为瓷质,盒底为实木材料,于2015年9月向观众正式推出,由于其有较好的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才入市便得到了观众的大量好评。
现在,许多博物馆尚未建立完备的文创园队,文创人员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业的文创人员。但是博物馆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文创灵感的搜集者,尤其是展览设计部和藏品部的人员。文创带头人可以整合馆内人力资源,定期开展文创金点子活动,每期提供几件或者几类藏品,供参与者创意,或者由参与者自行选择院藏产品,设计文创产品,限定上交时间,并请同行专业人士进行评比。被选中的创意作品,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作品如果参与展览或销售,都要标注作者名字,甚至用作者的名字给作品命名,用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组建创意“智囊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说:“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是故宫博物院创意产品开发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故宫博物院一改过去产品研发的“沉闷”局面,突破了文创产品研发的瓶颈。例如,当今,手机己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在用手机,故宫博物院就以此为契机,研发了一百多款符合各类品牌手机的外壳,深受观众喜爱。此外研发产品还有朝珠耳机、朱门金钉旅行箱等群众平时生活中用到的产品。截止2014年8月,共计研发文创产品675项,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产品基本上生产一组卖出一组。所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倾向于老百姓喜闻乐见,又融合历史文化元素的产品,这样才能让文创产品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取材于连冠、杨贵峰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与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竞争力关的一项是
A.从馆藏资源中寻求创意灵感B.不断丰富壮大文化创意队伍
C.整合资源,奖励观众的参与D.与时代接轨,更新设计理念
【小题2】“材料三”谈及从藏品中获得“灵感”。下列诗句中,对“灵感”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C.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D.句句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小题3】某红学博物馆拟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开发文创产品,如果请你参与,你将设计哪些必要的开发、营销流程?请结合上述材料做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园林之胜,重在山水。”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园林趣味。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清王朝把圆明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在五园当中建造最晚,但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相比于圆明园,清漪园湖山相映,形象立体。但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长度达到1000米,且仅山体西半部前临水面经过人工改造,水面向东、西扩展,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水面,水体大大超过了山体;同时,西堤的设置,将玉泉山和稍远的西山借入园内,而昆明湖东侧又与邻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相呼应。这些使“三山五园”在空间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万寿山中部,耸立起一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南坡,再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这样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取材于郭黛妲《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材料二
自然山水学,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自然山水思想被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广泛运用,它影响着寺院、庭院、村落、住宅等的建设。
山水思想中的核心要素是“山河襟带”,即三面山脉环绕,地势向南面开放,开放的平地有河川或水池,形成“聚气而使其不散”的“围绕”式空间格局。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城的西北郊。北京城符合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原则:背山临水。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北京西郊一带也有山有水。水流在清漪园(颐和园)一带汇集,再向东南方向流动。西北方向有群山环绕,前面有湖泊水系,符合山环水抱的要求,环境良好,因而成为建造皇家园林的首选之地。
那么,清漪园的山水情况如何呢?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东北侧,湖水从西北方玉泉山的玉河流向东南方的长河,最后注入渤海。清漪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对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环境。为了让昆明湖位于万寿山之南,就把原来的瓮山湖扩大了将近一倍,把挖湖的泥沙堆放在瓮山(万寿山)上。原有的西堤被取消,湖面扩大后的新堤命名为东堤。这样不仅满足了水利需求,还使万寿山成为北面的靠山,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
中国古典庭园,借景是最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明代计成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精华,被充分运用到清漪园的改建过程中,其景观构成与“三山五园”的相互关系十分紧密。改建清漪园时,为了把西面的玉泉山与西山最大限度地借入园内,充分考虑了湖岛的位置及岸堤的方向,一概没有建高大的建筑物。这样,从万寿山清漪园可以邻借玉泉山,还可以(甲)西山;为了把东侧的风景借入园内,东南面没有修建外墙,这样从清漪园就可以(乙)圆明园、畅春园一带的风光。而从香山,可以(丙)玉泉山及万寿山,从圆明园的福海及畅眷园内也可以(丁)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的一部分。
(取材于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三山五园”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A.造景因地制宜B.布局错落有致C.具有皇家气派D.高峰深谷相映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静宜园因山就势,散点布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B.静明园中建筑物规模不大,与玉泉山水窄山狭的地形相配合。
C.在前朝园林基础上改建成的畅春园,以水景为主,山景亦佳。
D.清王朝依据治国理念来改造圆明园,使其成为第二政治中心。
【小题3】材料一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玲珑剔透B.首屈一指C.层峦叠嶂D.无与伦比
【小题4】下列描写景观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其体现的风格,与材料一中皇家园林风格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B.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如翠带飘砜,或如金绳盘屈……
C.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D.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小题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二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就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分派收拾。”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 甲  ,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 乙  ,宝玉住了 丙  。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A.稻香村 潇湘馆 怡红院B.潇湘馆  稻香村  怡红院
C.潇湘馆 怡红院 稻香村D.稻香村  怡红院  潇湘馆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自然山水学中“山河襟带”思想的一项是
A.在北京西郊建造园林B.选择北京作为都城
C.万寿山和昆明湖改造D.三山五园相互借景
【小题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材料二”甲乙丙丁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邻借 俯借 远借 仰借B.远借 邻借 俯借 仰借
C.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D.邻借 远借 仰借 俯借
【小题8】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回答清漪园的改造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斗漆
高巧林
四乡八村的人都知道,锦溪镇上的老王漆匠手艺好,人品佳,所以,油漆活一茬接一茬,从来没个空闲日。
那一回,老王应邀去镇上一户正筹备嫁妆的大户人家干活。可是才走进后宅工坊,就听到有人嚷嚷:“不行,不行,他的手艺都老掉牙了。”
老王回头一看,嚷嚷的人是一位年轻男子。
老王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客客气气地说:“老朽愚钝手拙,请多多赐教。”
年轻人趾高气扬地说:“免谈赐教,只是我沈某人也想在此混口饭吃。”
老王明白了,当即收拾起工具和漆料,准备谦让着离开。
东家不许。理由是,哪能轻信一位素昧平生、狂妄自大的年轻人?
年轻人睨着狡黠的眼神说:“请东家允许,让我和老王各漆一件家具,比试一下手艺,如何?”
东家不知怎样回答是好。
老王再也沉不住气了,大声道:“老夫奉陪!”
工坊里的气氛骤然凝重起来。
公平起见,两人各漆一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的马桶。
两天后,年轻人和老王先后亮出各自的作品。 只是没料,年轻人漆下的马桶特别光彩鲜亮,包括暗红色的荸荠色面漆和黄灿灿的金粉勾描。
东家及其家人哑巴似的,缄着嘴,愣着眼。
年轻人喜形于色,趁机炫耀,说自己的漆艺如何鲜艳亮丽而无刺目之嫌;如何平整溜滑而无腻子之痕;如何光洁如镜而无挂漆之丑;如何牢固硬朗而无磨损之憾。
沉默已久的老王阔步上前,淡淡一笑,厉声说:“年轻人过于张扬了。”接着,信手提起那个特别光彩鲜亮的马桶,一边细细察看,一边当众评点——面漆底下所批腻子掺水太多,这样,固然便于批刮与打磨,但年月久了,未免因面漆老化而疏松脱落;所用油漆添加桐油过量,这样固然易于脱水干爽,但也势必增加漆层皲裂的可能性;更要不得的是,这位年轻人性急情躁而缺乏耐心,所以,整个工序有违“七分打底三分面”、“涂漆宜薄不宜厚,打磨百遍不嫌多”等至理行话......
东家走到老王跟前,指着年轻人的作品,轻轻地问:“居然如此,那为何那个马桶特别光彩鲜亮?”
老王坦言,长期以来,自己使用的是“土漆”,也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漆液,然而,通过风吹日晒加以脱水,再添加少许桐油,使之涂到家具木器上后容易干爽。而如今,改用化学混合物新漆了,老夫也就说不上个子丑寅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番自己使用的是色调沉稳的暗光漆,而年轻人使用的则是观感强烈的亮光漆。
周遭一片肃静。
不过,年轻人非但没有半点服输,还针锋相对地想了又一个点子—用同样的油漆再比试一下。
老王从容应答,奉陪到底!
又过两天后,两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同样刷上暗光漆的脚盆如期新鲜“出炉”。
东家及其家人围上前来一看,禁不住夸奖,不愧是老漆匠的作品,淡雅,幽亮,精致,耐看。不知什么时候,年轻人不见了。老王心一软,立马对东家说:“叫他别走,这活让他干。”年轻人幽灵似的,带着怒气旋即返回。尤为可怕的是,年轻人正胡乱地挥动一个啦啦啦燃烧着的火把。
“有人放火啦—”
东家恳求说:“年轻人,别胡来,有话好好说!”年轻人置若罔闻,只顾将火把触向两只紧挨着的脚盆。结果呢,左边那只火焰升腾而化为灰烬,右边那只只是留下一丝丝淡墨似的烟痕。年轻人带着得意的狂笑,捧起右边那只完好无损的脚盆,摆出反败为胜的姿态,嚷嚷道:“这下你们看明白了吧,到底谁的漆艺高明?”
这是为何?莫非遇到魔术师了?东家及其家人大为惶惑。
老王默默地掏出腰包,赔偿那一只脚盆的钱,然后,重新收拾起工具和漆料,悄悄地离开工坊。
有人告诉老王,眼下市场上有一种油漆,可以防火的。
但最后,老王还是欣慰的——一天,那位年轻人特意找到老王,频频磕头连声谢罪后,郑重提出,要拜老王为师。
(选自《金故事》2017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两次斗漆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使得整个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人物形象在其中得以较好地展现。
B.小说在整体语言上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的描写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其中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给人的印象尤为突出。
D.作者对东家及家人虽着墨不多,但他们的表现却不可缺少,作者旨在通过这种侧面描写,间接地交代斗漆的结果。
【小题2】漆匠老王的手艺好、人品佳,这些特点在小说中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3】小说的结尾非常有特点,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