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恐惧性营养不良

朱耀华

一天,我的门诊来了一个病人。病人四十来岁,面色苍白,奇瘦。经过检查,他患的是一种现在十分罕见的疾病——营养不良,而且相当严重。从他身上,并没有发现其他原发性疾病。老实说,平时,我见多了因为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而营养不良,几乎已经从我的病谱中消失了。

我对病人的妻子说,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多吃些鱼、肉、蛋,加强营养。她一听,笑了。她说,医生,实话对你说吧,我家里并不穷。钱,不是问题。

我有些错愕。

从她的口中得知,病人是一家私企老板,统领着千余号人,有车有别墅。

我诧异了,他这种人,怎么可能营养不良呢?

从他的病史中,我慢慢找到了答案。以下是病人的陈述:

医生,你可能看不出来,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体育健将。我拿过县里的短跑冠军。游泳,打球,样样在行。我从来不知道进医院的味道,用我母亲的话说,我壮实得像一头牛。我的父亲一生坎坷,但他活到了98岁,我相信自己也会继承他的长寿基因。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有点儿不靠谱了,是吧?

事情得从几年前说起。那年,我的舅舅喝了假酒,中毒身亡。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不知道哪一天,这样的事情会落在自己身上。后来,发生了苏丹红事件。你肯定还记得,就是有人往禽蛋里添加了一种化学物品,为的是使蛋黄看起来赏心悦目。那是一种致癌物质。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吃蛋了。惹不起,躲吧。我想。

后来,又发生了毒米事件,我只好改吃面食。我是北方人,对我来说,这没有太大困难。但是,这样也并不安全,因为不久就有证据表明,面粉里被不法商贩掺入了大量的滑石粉和增白剂。

瘦肉精,潲水油,假牛奶……这些老套的新闻被不断重复。看来,惹不起,躲也躲不起了。越来越多的事件证明,我们的胃是一个时刻面临着危险的器官。我每一天都变得战战兢兢。据说,有专家论证,潲水油比砒霜还毒。天哪,这不是杀人是什么呢?

为了使自己安全地活下去,我不得不小心翼翼。我曾经设想过买一头奶牛,自己养,喝直饮奶——你别笑,这个名词是从直饮水那里来的。据我所知,有我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少。当然,这只能是想想而已,不然,我们这个城市早就变成奶牛场了。

可能你会说我神经过敏。不管怎么说,我陷入了严重的抑郁,我没有了安全感。我的食谱也变得越来越窄了。可以说,我已经没有了食欲。我的胃对什么都已经失去了兴趣——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胃,说不定它已经退化了。

就这样,我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惹不起,也躲不起了。医生,你说,我还有救吗?

我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建议他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事实上,事情并没有他想的那么严重,而且,一切都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很显然,我的疏导是软弱无力的,现实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后来,我给他开了一些必要的营养药。他拿起药单,用缺少光泽的眼神盯着我,说,你保证,你们医院不会有假药?

我笑了笑。我说,我保证。

他弯腰仔细看了看我佩戴的胸卡,问,你是专家?

我说,算吧。

他摇摇头说,这年头……专家也有假的。

我脸红了,有些恼怒。但我保持着应有的职业素养,没有和他争辩。他的妻子悄悄对着我的耳朵说,医生,请别介意,他有时连我都不相信。

【小题1】“我有些错愕”,小说中有哪些令“我”“错愕”的地方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2】病人是如何患上“营养不良”病症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3】“我不知道哪一天,这样的事情会落在自己身上”,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4】小说家汤吉夫说:“不合逻辑,违背情理即是荒诞。”你认为本文所叙述的事情荒诞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最坏的时代是因为好人都选择沉默

羽 戈

①“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这是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此名言在中国引用率极高,有时还被“改头换面”,以适应中土的气候,如最常见的这一版:“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无论翻译的版本怎么变化,批判的方向却始终不变:好人的沉默。

②有待追根究底的问题,不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成因:面对明目张胆的谎言、惨无人道的暴行、千夫所指的罪恶,国人为什么漠然旁观,甚至默默扭过头去,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③流行的答案:因为恐惧。的确,不论是纳粹的焚化炉,还是红卫兵的皮带扣,不论是独裁者的枪口,还是暴民的铁棍和匕首,都会让观者感到恐惧,脊背发凉,手脚发软,面无人色,肝胆俱裂。我们暗暗祈祷,施暴者凶恶的目光不要停留在我们身上超过一秒钟;我们愿以旁观与沉默,换取暴力的豁免。只是,最终能否豁免于暴行,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意愿,旁观与沉默,只可能使我们手中的砝码越来越轻,施暴者手中的权力越来越重。

④然而恐惧与沉默的关系不止于此。沉默不仅是恐惧的产物,它还是恐惧的重要。想象一下,当暴行发生时,观者茫然失措,冷眼相待,没有人呐喊,没有人反抗,近乎死寂的沉默,必将使暴行愈发肆无忌惮;暴行的猖獗,必将加速恐惧的弥散与传播。

⑤除了恐惧,沉默如瘟疫一般蔓延,还有一个原因。泽鲁巴维尔认为:“社会习俗告诉我们不要去关注不该关注的事物。”我们该在什么时候沉默,什么时候说谎,什么时候呼喊口号,什么时候歌功颂德,早已被权力规训、洗脑、潜移默化。当恐惧权力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习俗、一种模式,恐惧便不再需要理由,不再需要追问“为什么恐惧”,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⑥此间的沉默,则是一种合谋,既是沉默者与权力的合谋,也是沉默者之间的合谋。“说话只要有一个人发声就可以,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沉默因此成为了一种集体行为。集体沉默不仅会强化个体沉默,还可以庇护个体沉默,个体将从巨大的集体那里寻找保持沉默的理由,并在被问责之时,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向集体,所以出现了这样的西谚:“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此情境之下,个体要打破沉默,不仅要战胜自身的恐惧,还要冲决集体的网罗。这注定了呐喊者的命运,不是被视为叛徒,就是被视为疯子,他们最大的敌人,有时不是权力者,而是身边的看客。基于此,沉默者往往被指控为邪恶的帮凶与同盟:不仅默许、纵容、鼓舞暴行,还在抵消对暴行的反抗。

⑦第三个原因,当沉默者不甘沉默试图发声时,却无奈发现自己失语了,他们的喉咙,被钳制太久,已经丧失了自由言说的功能,要描述自由、真相,却无词可用,无以名状,只能感知,无法言说,这就是沉默的代价。

⑧除了自由言说,公共言说亦如是。几乎所有的强权者,都企图压缩公共空间,将民众孤立为原子。公共空间的丧失,不但导致公德被败坏,还导致公共言说被扭曲。纵使经过数十年的重建,公共人的言说方式还严重依赖私语体系,混淆公私,无时不在,公共说理,亟须补课。

⑨这三点,尤其是前两点,大抵可以诠释“好人为什么沉默”。明乎此,才能更进一步探寻怎样打破沉默。窃以为,只要沉默者拥有最起码的良知和理性,他们便会不满于沉默的状态,他们应该认识到,沉默暂时是沉默者的通行证,却终将是沉默者的墓志铭。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警告的:“我们看到真相却一言不发之时,便是我们走向死亡之日。”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沉默”的危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的雪
肖复兴
①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显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明。
②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③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在风雪中,而“让领导同志先走”?
⑧也许,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⑨奥斯维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小题1】文章第一段对雪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四段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这里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指什么?
【小题3】根据原文,我们应该从这样的纪念活动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用什么点亮黑夜
陈怡嘉
①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科技新闻:有人在健身房的地板下装上特殊的装臵,收集人们跳健美操时蹦跶的能量,用来供应健身房本身的照明需要。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身上多余的热量成了脂肪,成了健康的负担,而我们同时又一直在向自然界索取能源。可惜,似乎这样的创新发明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离我们的生活仍然很远。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37%是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家中雪白干净的插座,那一头连接的却是大量能源损耗、极高的碳排放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火力发电的缺点人产早已知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同时会排放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并且发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浪费非常严重。
③水力发电曾经被视为获取清洁绿色能源的有效途径,大江大河被视作取之不尽的能源宝库。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逐渐深入,“水电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绿色能源”开始成了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建坝发电、控水灌溉的眼前利益晃得埃及人兴奋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从法老时代开始就靠尼罗河泛滥吃饭的日子,待到他们兴师动众地转移了坝区里的若干历史文物遗址、筑坝蓄水之后,却发现得不偿失:没有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下游农地很快贫瘠下去,尼罗河入海口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鱼类不再集在河口觅食,坝区在若干年后即将被泥沙淤积,蓄水量和发电量开始下降,血吸虫病也开始流行。而当地区局势不稳、有战争隐忧之时,大规模蓄水的阿斯旺水坝又会成为惹眼的目标,一旦被袭击,大片土地将成泽国……这水坝建得闹心,成了烫手的山芋。1998年,一篇《水坝与发展》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水坝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观点,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④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可能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如今已基本上停建核电站或提前关闭了核电站。但在碳排放成为关注热点的时候,核能又开始受到青睐——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促使国际知名环保人士挑战禁忌,他们认为,石油、煤等常规燃料对环境的威胁比核能更大,与其完全拒绝核能,不如思考如何解决核能的经济与安全等问题。
⑤火、水、核能都不是理想的发电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科技精英仍在上下求索之时,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脏脑袋”的电。
(选自《人与自然》2011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力发电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发电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能量的损耗浪费严重。
B.水电作为真正的绿色能源,清洁无污染,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C.核能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D.太阳能和风能可算是理想的发电能源,但其发电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一则新闻材料,既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怪圈”的意思是我们从自然界摄取了过多的热量成为脂肪,成了负担,忙着“减负”,而我们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C.“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这“哪一端”指的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D.“脏脑袋”的电既指火力、水力发的电,也指核能发的电。
【小题3】文中第①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一百五十二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逍遥一生吗?

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
【小题2】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小题4】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请说出两至三点理由。

同类题5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我的父子关系

①每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和父亲一同从北平来台湾的几位学生,聚在我们家,席榻榻米而坐包饺子。

②父亲当时50出头,秃顶,滚桶式的肚子抢眼。数十年来一直认为天下最好吃的食物就是饺子。大年三十晚上的这一顿,他一定要亲自监厨。饺子非得猪肉白菜馅的,得他自己亲手用一条新毛巾包上剁碎了的白菜,一回一回地拧出菜汁。碎菜碎肉搅和在一个大锅里,酱油和其他调味品一丝一滴地往里倒。搅不上5分钟就得用筷子沾点馅儿尝尝,大声咂嘴,表示得意。他誓死反对在任何菜肴中放味精”......新剥的大蒜堆满了一海碗,一盘盘的热饺子,很快就被壮汉和半大小子迅速地消灭掉。

③从没有注意过,每年父亲吃饺子的量,似乎并不比任何人逊色,他的口头禅是:“每回吃饺子都吃个齐景(颈)公,呵呵呵。”每当说毕,他总要在自己的脖子上用手横着比划一下。那年月他的食量与音量都甚亮。

④每个年三十晚上都这么过的,吃完饺子就听父亲和他的学生们讲北平的故事和一些老笑话,挺热闹。

⑤上了初中之后,我渐渐地对自己的老爸有几分不大佩服。最怕的是同他出门去买东西,这一路的讨价还价委实没完没了。几块钱能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套交情、讲义气。有这么位相当小气的爸爸,我的确很难引以为荣。再年长了几岁,西化渐深,我对老爸的意见更多了。青少年时代的叛逆性,有时也不是礼教、权威甚至亲情可以压得住的。对着父亲当面抢白有之,对他嗤之以鼻也屡见不鲜。

⑥在父亲患病的那天晚上,一家人吃晚餐,一向食量甚好的父亲突然似有吃不下的样子,盛了碗汤,很大声地呷着,相当不雅。他端起汤碗,汤水顺着他的嘴流到桌上。我于是近乎粗暴地说:“喝汤怎么喝成这副样子?连最基本的餐饮礼貌也没有!”然后,我发现父亲在流泪,但我依旧暴躁地说:“哭什么嘛!这有什么好哭的?”父亲放下汤碗,用那条发灰的毛巾擦嘴擦桌子,一句话也没说,嘴向一边歪着,一拐一瘸地上床睡觉去了。

⑦当晚父亲被送入医院。经检查是严重的中风使他半身瘫痪,丧失了语言能力。他的病情略有好转时,我陪他在巷口散步,要他坚持运动,以保持正常行动。偶尔也陪他说说话,希望他能恢复一点语言的能力。但是通常讲几个单字之后,他就坐在藤椅上傻笑。

⑧父亲去世前后,我正忙着自己认为是“开万世太平”的伟大事业而未回去奔丧。事隔经年,一想起那天晚上我在餐桌上的暴言恶语,心中总是耿耿不能释然!或许父亲当时根本就没听见我说什么;或许中风之后他的记忆力早已丧失殆半,完全不记得这回事了。更或许他会心中呵呵一笑,说句什么:“这小子今天又撞上邪了!来跟我这儿犯混!”我总是这么希望,希望他是这么想,也希望他就这么忘了。然而,这是个永远得不到证实的希望。

⑨俱往矣!如今算一算我自己当父亲的年数竟也十分资深了。20几年前一举得男相当得意,但是好景不长,我的婚姻出了问题,协议离婚之后儿子归其母亲抚养。硬生生地父子分离,我几乎不能自持,而儿子那年才6岁。然而那时候我还年轻,意气风发,多少天下兴亡的大事业等着我去做!大丈夫岂能被妇孺之私所羁绊!十几年来,我就孜孜地忙着自己的大事业,每个月定期寄钱,差不多每周与儿子通一次电话,有时儿子来我这儿住一段时期。

⑩我的脾气多年来亦未能因吸取日月之精华而有所提升净化。第二个妻子是位急起来要一逞口舌之快的人物,于是战况屡屡就有几分壮烈。事情紧急我们会打电话向儿子求救,不怕丢人,反正是自己的儿子嘛!不过这种父子易位的情况也十足令人发噱!老两口争先向儿子告状,各诉衷情。这些日子似乎儿子与妻站在一条阵线上,常常听儿子对我的训词曰:“我看得出来,她是唯一对你好的女人!”“没事大家都少说一句。为了我少吵些可以吗?”“知足一点吧!你已经老啦!她不管你,将来你怎么办?还想找另一个?就凭你的破运气,算了吧!”所有的言语全都是倒戈的意味。

⑪而我和妻仍旧不时地要反唇相向。今天一大早又为了件鸡毛蒜皮的事儿,双方的吵声都到了震耳的程度,气氛恶劣。妻怒冲冲顶着大太阳出了门,何苦呢?

⑫邮箱里有儿子寄来的一张卡片,今天又是父亲节了。儿子寄来的卡片通常都挺幽默,开开老头的心,写上两句歪词。这次卡片上有一双戴眼镜的老狗,使我琢磨不透,翻过来却见到他挺工整地写了几行字:“父亲节快乐。请你们和睦相处吧!因为人活到最后,你所拥有的也只是那几个关心你的人。”

⑬一时竟百感交集,止不住老泪纵横起来。

⑭妻由外面回来,怒气消了大半,低头换鞋,额头沁出几颗汗珠。我说:“喂!我有没有同你讲过我爸爸过年包饺子的事?”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描写,作用是
【小题2】⑥-⑭段写了两对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请概括。
(1)父亲和我:
(2)我和儿子:
【小题3】第⑧段加点词“希望”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小题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小题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提示我们再忙也要尊敬长辈疼爱晚辈。
B.提醒我们要珍惜善待身边关心自己的人。
C.表达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
D.揭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