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因而也越来越受欢迎。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出行的新宠》,《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年12月0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一是数量巨大,给人以见缝插针、无处不在的感觉,使本就拥挤的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减小;二是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三是竞争激烈,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占领了;四是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
(摘编自《规范单车》,《山西日报》2017年08月08日)
材料四:
4月21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的是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
《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及时退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对此,摩拜单车回应称“完全赞同”,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尤其保障12岁以下儿童安全。
《指导意见》还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车辆停放管理”,摩拜单车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在押金监管方面,摩拜单车表示,已经实现押金安全监管,将“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摘编自王鹏《摩拜单车回应指导意见》,《新京报》2017年04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如何找车     怎样用车
A.共享单车    手机定位功能    扫描二维码取车还车并支付费用
用户规模 用户增速
B.(2016-2019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及预测)     迅速扩大    急剧降低
针对问题    出台目的
C.指导意见       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等       鼓励规范发展共享单车
车辆准入    停车管理
D.指导意见       符合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   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由政府倡导的共享单车出行模式有效缓解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网络技术的强大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B.材料一介绍了共察单车产生的背景及其使用方法,而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要关注儿童骑行共享单车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C.由材料四可知,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单车质量不合格、押金退费难、单车随意停放、行业标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D.摩拜单车对北京市出台的《指导意见》反映积极,完全赞同,表示实现了押金安全监管,确保了全体用户押金安全100%。
E. 这几则材料反映出共享单车投放到城市后的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群众对共享单车还是非常欢迎的。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2 12:0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发现。商代重要的文献资料还有“书”。《左传》中,对《尚书·盘庚》多有引用,如:“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以此可知,殷商时代记载日常政治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文献应该是这些典、册和书。现存的《盘庚》一篇完全可以作为最有力的证明。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三者共同呈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态。从此以后,中国文学有了自己的成熟的文字载体。
文学史可以有多种断代方法,但无论如何,从口传时代进入文字时代,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和后世文学相比,殷商文学的内容虽然还远不够丰富,文体形式也相对简单,但是它却展示了作为书写形态的早期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周代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商代以前是中国文学的传说时代,商代以后是中国文学的文字书写时代。这就是商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时代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铭文篇幅短小,大多数只有几个字,其中包括很多合体字,这些字都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
B.甲骨文具有最重要的文字载体意义。它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而且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与文例程式,因而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C.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册”与“典”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因为它们记载了日常政治文化生活中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
D.“书”和“册”“典”一样,也是商代更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留存至今的《尚书·盘庚》,就是其中最有力的证明。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承于今的殷商文学文献,有直接保留下来的,也有经过后世传抄或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只要真实可信,都具有宝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B.典型的甲骨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它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词汇丰富,语言简洁,属于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多士》《盘庚》均出自《尚书》,《多士》记录了周公训斥殷商旧臣的情形,《盘庚》则被《左传》多次引用,二者都属于殷商文学的珍贵史料。
D.甲骨文与铜器铭文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是一致的,但由于书写工具、书写方式和记述功能的不同,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商文学的历史是由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共同构建的,除了各自独立的意义,它们之间还可相互发明、相互印证。
B.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三者共同呈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态,它们使中国文学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字载体的标志。
C.殷商王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是因为它实现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将中国文学从口传时代带入了文字时代。
D.殷商文学虽然内容与文体形式都相对简单,但却展示了我国书面形态的早期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地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也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
B.后世出土的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秦人的这种动物情结,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C.汉代画像砖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再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与美好愿景,堪称汉代“百科全书”。
D.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B.被广泛用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C.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
D.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多数刻画只呈现出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汉的文字瓦当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长生无极”等文字瓦当就能表达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普遍愿望。
B.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
C.对后人而言,汉画像砖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借助这部“百科全书”的“画像”窥见汉代生活的一些状况。
D.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阙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台,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暗示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②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③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倒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⑤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⑥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小题1】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联系所在段落,分别说说对下面两个使用对比手法句子的理解。
(1)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2)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B.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
C.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
D.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E.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
【小题5】研读本文第③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小题1】下列对该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闺怨诗一向是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
B.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是传统的、中国的,如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青石的街道。
C.诗歌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D.诗歌营造出了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亲人久别但最终相聚,这些都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小题2】下列关于诗歌意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充溢着清丽而婉伤的情思。
B.两个比喻“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写出了思妇多疑猜忌的心,使女子蕴含的古典风韵也大为减色。
C.“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连相呼应,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
D.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涟漪,情感起了变化,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小题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两个小节句式相当,分别用了两个否定和两个象征
B.从语言运用上来讲,本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
C.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景前后逆转,具有高度的戏剧性,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D.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女子,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   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
(2)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3)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
(4)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
(5)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