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半 裸   高敏

  几乎每天高峰期,他都在超市里溜达几圈。远远的望着货架上名牌“梦露”胸罩,那是他媳妇想了很长时间的。因为贵,一直没有舍得买,他答应媳妇如果给自己生个儿子,就亲自给买。如今儿子有了,他却拿到了下岗证。住院生孩子的费用是他积攒的私钱,也差不多用光了。男子汉,吐个唾沫就是个坑。他决定实现妻子的愿望。

  这个周末,他谎称去上班,早早的就去了超市。往常工厂里的这个时间也正是他车间忙碌的时候,他会把一切工作安排得很紧凑,然后挨个的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今天的他和那时是一样的状态,只是地点换了,角色也换了,虽然也来回的看每件商品和来往的人。这次他督察的目标是内衣部的售货员。他希望她打盹或者心不在焉,哪怕象厂子里那些偷懒的女工们似的聊天也好。一群少妇靠近了内衣部,他也跟着靠近了,并且用那安装了十来年螺丝的手,很机灵的就把一粉色胸罩装进了怀里,转身找了个角落,卸去了拧在内衣上的紧扣,一切顺利而自然。他有些兴奋了,多日来,老婆眼里无能的他今天也可以风光一次了。肯给媳妇花260元买个内衣,这在四邻街坊是让媳妇露脸的事,那些看不起他在厂子上班的,责怪媳妇找错了男人的长舌妇们,眼红吧。妻子那半裸着身躯穿着名牌内衣高兴的神情,他简直有些飘飘然。

  出口处,警报器在他右脚尖一踏出的瞬间鸣响了!这时,和自己并肩的女人拔腿跑得没有了人影。他慌张得先是一愣,接着就被请进了保安室。他想起了厂子下班的时候,他带领着保安检查偷纸的人,女工们把卫生纸掖在腋下或裤腰,季节还没有到冬天,可是她们就已经有冬天厚重的扮相了。他也不管别的车间怎样,就在女人们的唾液和叫骂声中,命令她们把风衣里的东西统统拿出来。别人都说他太拿豆包当干粮了,厂子大大小小的领导不知道用各种藏着掖着的动作拿走了多少,兜售出去,一来二去的转换成了“实用经济”。所以厂子被扒得几乎精光。

  这回在别人的断喝声中,他已经被命令着翻开了所有的口袋,而且还被命令着脱去外衣,他想这动作怎么难受的这么熟悉啊,可怎么就落网了呢?他想到了别人劝说他一块偷运厂子机器的场景,结果人家得逞了几次,后来漏了馅,愣把个丈二和尚似的他扯了进去。白白被泼了一身脏水,恼得他差点去黄河洗洗。眼见着好好维护的厂子就这么的说散就散了,黄包车自己不愿意蹬,打地摊自己丢不了那人,自己成了没有饭碗的下岗工人……这时,他上身很快要被戳穿了,事业单位工作的媳妇给他买的休闲内衣紧身而有弹性,健美的胸肌就丰鼓鼓地勾勒出来,保安的眼珠子看得就要突出来,正纳闷怀疑眼前的这位是副乳发达?还是健美教练?他真的绝望了,自己象个动物似的几乎半裸着站立着,他决定坦白从宽,他本来就决定在这次得手后找个合适的钳工活,挣钱养家的,并告诉这里的人为他保密,别气着月子里的媳妇。一时的困窘,失去单位的困惑无助!他为自己开脱。他这样的想。

  这时,内衣部的售货员急急跑了来,向保安说刚才跑的那女人偷走了内裤,并说她是这里的惯偷,这位先生是无辜的。接着,把他慌忙中丢失的钱包和带着相片的下岗证归还他。他终于睁开眼睛,上身火辣辣的疼。忽然地,他想跑,象那个女人似的,不!应该比她更快,象饿狼似的最好!越远越好。现在时兴裸奔,他想彻底痛快一次,他知道这个时髦。

(首届山水杯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他”原来所在的工厂,经营管理十分糟糕,就连厂里的许多领导干部都把厂里的东西偷出去卖。
B.小说主人公“他”原来是一家工厂的干部,他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
C.小说中的那家超市虽然装备了一些现代化的监控设备,但管理人员的素质却还是需要努力提高的。
D.“他” 的媳妇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想了很长时间”的一个名牌胸罩竟然都舍不得买,这也太吝啬了。
E.是下岗之后的经济落差、困惑无助和现实社会的大环境等综合因素,使“他”一步步走上了灵魂的堕落。
【小题2】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小说主人公“他”那卑微的灵魂早已裸露得一丝不挂了,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半裸”为标题?
【小题3】小说结尾处这样写道:“现在时兴裸奔,他想彻底痛快一次,他知道这个时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题4】你是怎样理解“他”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比2005年的1.6%提高近四倍。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研究表明,201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现代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体系,并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

(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材料二:

自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由2005-2010年的0.33百分点发展到2010-2015年的0.59百分点,再提升到2015-2018年的0.76百分点,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10.38%增长到2018年的20.84%,在重点人群中居首位,保持了领先并快速增长的势头;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2.97%增长到2018年的10.14%;农民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0.97%增长到2018年的2.62%。

(摘编自《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材料三:

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也能同比例增长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养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

(摘编自《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主要调查结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虽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达国
家有差距,但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支撑。
B.2006年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均增长百分点明显提高,按这样的增长速度,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在2020年有望超过10%。
C.2007-2018年,从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科学素质水平的比较来看,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增长率最低,城镇劳动者的增长率最高。
D.对于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公民科学素质2018年与2015年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都有所下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均有所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促进了我国中小学课程课标的修订、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的开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B.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我国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差距却越来越大。
C.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D.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再加上高文化程度人群科学素养提升缓慢,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会自然下降。
【小题3】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多数消费者还比较狭隘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乙醇等均属于传统燃料。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统称为新能源汽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行业所称的HEV,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传统燃料仍是其动力唯一。

近日,汽车行业一家知名咨询机构,发起了一项名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看法” 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而正如火如荼的纯电动汽车,其发展趋势竟然不如还处在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其实,不管看好哪种动力系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为1万辆,时隔6年后的2018年,成功突破120万辆,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当然,其快速发展不仅是需求所致,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其中,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补贴政策不谈,地方政府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尤为明显。近日,昆明发布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昆明新增网约车必须是纯电动汽车,否则不予发放营运证。有这样规定的省市比比皆是,即使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摘编自《畅所欲言: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谁将主导汽车的未来?》,易车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二: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646项国家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道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标准规定,座椅三排以下且最高车速大于或等于120公里/小时的电动汽车车型,整车整备质量在750公斤及以下时,能量消耗率限值应在13.1千瓦时/100公里。

(摘编自《我国发布全球首个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技术标准》,人民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四:

德国财政部长奥拉夫·舒尔茨表示,计划延长对电动公务用车的税收优惠,旨在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奥拉夫·舒尔茨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德国汽车销售中,近半数都是公司公务用车。因此决定,到2021年不仅不会结束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而且可能延长到整个10年。”他认为此举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实现气候目标。

但他也表示,插电式混动汽车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会进一步收紧,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混动车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

不过,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政府的补贴计划提高了电动汽车销量,但去年电动汽车仅占新车注册率的1%。德国政府承认,到2020年100万辆电动汽车保有量的目标或无法完成。

(摘编自《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提振新能源车需求》),英国路透社2019年2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能源汽车的“新”表现在其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而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HEV)仍采用传统燃料作为唯一动力,因此不属于新能源汽车。
B.由调研结果可知,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插电混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要好于纯电动汽车,而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C.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国家标准,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D.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但后者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且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方面源自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而地方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助力较大。
B.相关部门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加,且实际增长率连年提升,这有力证明了材料一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事实。
D.中国和德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有政策上的倾向与扶持,其中对纯电动汽车的扶持力度更大,而对插电式混动汽车的优惠政策不尽相同。
【小题3】请结合以上几则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

筱敏

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⑥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恒定的是什么呢?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

⑨远古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现在我们不再有了。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⑩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入冬了。万物都开始休眠。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选自《筱敏的博客》,内容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铺陈艺术。
【小题2】概括第七段中“困惑”的内容。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以“冬至”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
谢云
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朗朗阔阔的,连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温润。晚饭后在滨河广场散步,妻突然指着西北天际,那一江大水流来的方向,惊喜地说:看,那儿的山!
②循着她的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那一带依稀的远山。层峦叠嶂,嵯峨相拥,仙人列阵般,远远地站在这座城市的西北方向,宛若一道屏风,又似一堵城墙。雄伟,壮观,又带着些隐约的超尘脱俗的俊逸之气。
③那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山,川西北的山,是岷山和龙门山系的余脉。以前,每次从山里出来,经过江油,都能从车窗外看到它们沉默、敦厚的身影。
④那些山,曾经像某种标志和象征一样,站在我们的视野里。
⑤但是妻一再感叹:我怎么从来就没看到过呢?神情里满是惊异和不解。我知道,她所说的“从来”,是指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这段时间。我也知道,以前没能看到,不过是因为那些山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被城市里的灰尘雾霭遮蔽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就将它们给淡忘了。
⑥这样的感叹,我早有过。虽然在这座城里生活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每日里骑着自行车匆忙来去,眼睛里只有红绿灯和人流车流,委实没多少空闲的时间和心境去旁顾其他。而究竟忙出了些什么名堂,却是连自己也说不出的。只知道,这一年里,别说远处的山峰,便是头顶的天空,也难得专注地去看上几回。
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然的丧失,但我知道,许多现代都市人都经历着这样的丧失,尽管他们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其实,岂止是高天和远山。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丧失掉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远方,比如说梦想,比如说神圣,比如说洁净……宏大的事物正被我们淡化和遗忘,崇高的激情正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我们可怜的灵魂,自然只有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甚至,连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渺茫,越来越稀薄。
⑧智者乐水,仁得乐山。可是现在,山,这种曾被古人视为生命依托的事物,早从我们的心灵中自觉不自觉地潜逸了,隐遁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样诗意、禅意的美好心境,在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⑨但是,山站在那里。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也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只是站着,远远地站着,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以便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呆呆地看着它,想一想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发两句感叹,或者像它一样,沉默无言。
⑩望着那些山,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在我心里慢慢地苏醒,并像水一样盈漾开来。我知道,那是属于过去,属于记忆的——在那些远山的更里面,在那座四面被山簇拥的小城里,我生活了整整九年时间。九年里,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我把自己的感情和梦想,放逐在了那片土地上。而那些山,也如铭如刻一般,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灵魂里。
⑪记得,那小城的北边,有一座人称“北山”的,是我寓居小城时时常光顾的。山不险峻,也不崔嵬,所以无甚大的名气。但无名又自有无名的妙处:人迹稀少,山也便闲且静,雍容沉稳;极适宜独旅漫步,游目骋怀,迩想遐思。我在那里消磨掉了无数的周末和黄昏,充分地体悟到与山悠然相对时,内心平静、散淡、安祥有致的况味。像《圣经》里说的:“让我们把头转向群山,群山会给我们以帮助。”
⑫然后离开它,到了现在这座城里,在车流人流中奔波忙碌,无悲无喜,无忧无乐,渐渐就忘却了那些与山有关的日子。没想到,山却仍是站在那里,让我在不经意间,又暖暖地想起,想起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段与山有关的日子,想起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美好的生活。
⑬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就像天空,一直都那么旷阔地空在那里。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小题2】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3】下列对第⑪段所写“北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山”虽然不大,作者却把它看成寄寓情感寄托梦想的妙处。
B.“北山”的闲静雍容使作者忘情其中,内心平静没有烦恼忧伤。
C.“北山”中留有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融进了作者的血液和灵魂。
D.作者写对“北山”的独特情感,使得文章的抒情真实而不空泛。
【小题4】(小题4)从全文看,“一直都站在那里”的山有哪些特点?
【小题5】本文标题颇有意味,结合“其实”、“一直”、“站”等词语对其进行赏析。
【小题6】综观全文,作者看山得到了哪些收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像一件小事的垃圾分类,却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共识。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拉开帷幕。

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同时,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积累的科技和经济成果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管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党中央对垃圾分类做出统筹部署,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由于涉及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日趋完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共识已基本形成,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摘编自常纪文《办好垃圾“小事”需大统筹》)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完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不便利中,可以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各级政府应该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落实,不宜抱着“应急”或“应试”思维,采用“运动式”或“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

(摘编自刘建国《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