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壶碎  
李敬泽
(1)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2)话说,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3)忽然,当啷一声脆响,某先生吓得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4)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头,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继续看书。
(5)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6)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1991或1992或1993年。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任教授,笑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7)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看着看着,他坐不住了。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8)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正随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小儿子半年不来电,半夜三更冷不丁电一下,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
(9)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10)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11)然后,就到了2013年。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者,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关注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星沉海底当窗见,而教授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12)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13)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几十万。在空荡荡的书房里,他看着那堆钱,忽然想起,这些书还远远不值那把壶。
(14)“骗子!”他喃喃骂了一句。
(15)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治壶。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心里一动,扭头问:“这,是顾先生?”“是啊。”哦,这就是顾景舟。
(16)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17)竟无话可说了。
【小题1】请概括文章7—10段中教授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答:    
【小题2】小说结尾宕开一笔对顾景舟进行描写,请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答: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壶碎”为标题的意蕴。(6分)
答: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叙述平淡,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其特色是注重对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
B.第5段写雪既是为了烘托两人内心的纯净和友谊的纯洁,也是情节转折点,预示着某种转变。
C.小说第一段原本可以删掉,但作者还是交代清楚“忘了是谁”“原本无主”,以示负责。
D.小说开头提到教授家书多,与后面教授把这些书全都卖光形成呼应。而一屋子的书,反而远不如一把壶,说明现时的价值观是畸形的。
E. 小说结尾感慨“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竟无话可说了”,无言胜有言,深藏着一种无奈、惋惜、失落。让人深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爱你,听见了吗
我特别害怕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症。通俗上来讲,这种病叫做:老年痴呆。你不知道这种病什么时候开始,就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们院里有一个五婶儿,就得了这病。有一回,五婶儿吵着要吃炸糯米球,附近的店早关门了,但五叔知道李村公园那里有一家店开到很晚。那时候,天有点黑了,赶上下雨,路上出租车很少,五叔有哮喘病,来回走了5公里,还好,买到了炸糯米球。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了,就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叹口气:“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就又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一点都不恼,和颜悦色,全当遛腿锻炼。
有天一大早,五婶儿起来,要吃炸糯米球,说话有些含含糊糊了,五叔没在意,就去买,下了楼突然想起一些事儿,又折回家,看着五婶儿弄个老花镜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五叔开玩笑
地说了一句:“你再不吃,就不给你买了。”
五婶儿“哇”地一下子就哭了。
五叔吓了一跳,忙去哄:“买,买,买,我现在就去买。”
五婶儿含含糊糊地说:“我,好,像,快,把,你,忘,完,了。”
五叔拿过五婶儿手上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个名字:马家平,后面是画的“正”字。五叔姓马,莒县人。
五叔问,这些“正”什么意思?怎么还有一个没写完的?
五婶儿摇摇头。
五叔牵起五婶儿的手,去买炸糯米球。站在卖糯米球的小车前面,五婶儿从她的小口袋里掏出来那个小本子,很开心地在马家平后面的“正”字上,又画了一笔。
五叔问:“你要不要去坐那个摇摇车?”
五婶儿笑着说:“小孩儿玩的。”
五叔说:“我陪你啊。”
在商场门口的儿童摇摇车上,五婶儿玩得很开心。可是,五叔掉眼泪了。
到后来,五婶儿彻底不认人了。五叔很用心地教她用筷子,教她认人。她学得很慢很慢。
她还是要吃炸糯米球,但是说完就忘。五叔买回来,她从来没吃过。儿子总是责怪他,别再买了。五叔也知道,五婶儿已经彻底不认识他了,可是他每买一次,她就会在小本子上开心地画
一次,她每画一次,他就跟着开心一次。
五婶儿嘱咐的每一件小事儿,对于五叔,都是天大的事儿。
“我要吃炸糯米球。”
“我去买。”
奇怪的是,五婶儿走的那天,这句话说得很清晰。像是两人故事刚刚开始的1965年,她不过张口说了一句,我要吃炸糯米球,五叔不过就是去买了两个炸糯米球,这喜欢就跨了一个世纪。
五叔笑着说:“媒人说得一点都没错,你就是爱吃!你一辈子都惦记着。”
五婶儿好像忘记了一些事儿,但是,她好像从来没有忘记什么。
五婶儿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叔还是老样子,遛狗,坐在楼下的排椅上晒太阳,偶尔去李村公园那里买炸糯米球,但是,他没以前走得那么快了。有一回,他坐在排椅上,他的泰迪狗趴在他旁边。
我买了炸糯米球,牵着狗经过他旁边,两只狗在嬉闹。
五叔站起来,要回家,从口袋里掉出来一个破本子。我帮他捡了起来。
他笑笑,问我,你住几号楼来?我笑着回答他,7号楼。
我已经不记得这个答案说了多少遍了,五叔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回答。
我看过他那个本子,本子上有一个名字:张翠英。名字后面是画的“正”字。
我递给五叔一个炸糯米球,问:“五叔,你吃不吃?”
五叔愣了一下,接过去。他的手有点抖,然后,很开心地在小本子上,又画了一笔。
这老小孩真可爱,看样子,一定是在恋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轻易说分手的年代,但是,请你也相信,我们也活在一个牵了手就结婚过一辈子的年代。
(《意林·上半月》2016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炸糯米球是小说的线索,五婶儿尽管患了老年痴呆,但从没忘记要吃炸糯米球,暗示着五婶儿从来没有忘记她和五叔之间的爱情。
B.“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这一句话虽然包含着五叔对五婶儿患病这一事实的些许无奈,但更多的却是对五婶儿的爱怜。
C.小说中的“我”作为五叔与五婶儿爱情的见证者,推进了五叔与五婶儿平凡却美好的爱情生活发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五叔与五婶儿之间的爱情故事平淡朴实,也不乏温馨动人之处,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婚姻爱情观念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作品中的五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可以将结尾的划线句删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44年的月光

蓝月

夜很静,月光温柔地洒向大地,洒向窗棂,照着熟睡中的人们,偶尔的几声狗吠让小村庄多了几许生气。

霍平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看见母亲窗前晃动的身影,他知道母亲是不放心自己。母亲不想自己去当兵,但是,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自己一个堂堂热血男儿怎么可以龟缩在家里?

那天,母亲把霍平安叫到跟前,说,平安,你也老大不小了,该娶媳妇了。霍平安说,娘,不着急。母亲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娘已经替你说好了亲事,姑娘很不错,家底清白……

娘,你怎么也不问我一下?霍平安急了,慌忙打断了母亲。

问你什么?母亲严厉地看着他,婚姻大事,哪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娘,现在兵荒马乱的,我就算娶上媳妇也过不上安稳日子。

又不是你一个人兵荒马乱,别人还不都在过日子?

娘,如果每个人都明哲保身,咱们国家就没有希望了!有国才有家呀,娘……

不要和娘说什么大道理,国家有没有希望不是你一个人能决定的。娘为什么给你起名叫平安?还不是希望你一辈子平平安安。娘年纪大了,等不起……

娘……

别说了。一月后成亲。母亲的语气不容商量。

霍平安知道母亲这一记杀手锏,就是为了留住自己。母亲就自己一个儿子,父亲早逝,自己是霍家的独苗,母亲紧张,情理之中,可是……霍平安看向窗外,看着暂时还祥和的月色,他知道这样的祥和很快就会被战争破坏。只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母亲和乡亲们才能过上真正平安祥和的日子。

这些天母亲天天盯着,转眼一月就快到了。霍平安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嘴上起满燎泡……

母亲终于回房,熄灯了。等了半小时左右,霍平安佯装轻轻咳嗽一声,母亲房间没有动静,他赶紧溜下床,稍微打点了一下行装,然后双膝跪地,心中默念,娘,恕儿子不孝,等赶跑了小鬼子,我一定给您娶一个好儿媳。

霍平安起身大踏步融入了夜色之中。

他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目送着他离去,是母亲。母亲流着泪,咬着唇,硬是没有让自己发出一丁点声音。母亲抬起头,望着弯弯的月牙子,喃喃道,月亮呀月亮,你一定要照着平安呀!

这一天是1944年5月26日,从这天开始,月光一直出现在母亲的梦中。

终于,传来了小鬼子无条件投降的好消息,母亲万分欢喜千分忧愁,月光依旧,平安没有回来。

母亲站在村口从早盼到晚,从晚盼到早。

这天,母亲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月亮,问,月亮呀,你天天看着平安,他现在到哪了?月亮无声,照着母亲雪白的头发。

院门“哗啦”一声开了,一位年轻人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那人见了母亲,扑通一声跪下了。他磕了一个头,叫遣,娘。

母亲惊呆了,双手揉了揉自己眼睛,好让自己看得更清楚些。

可是,眼前分明不是自己的儿子!

母亲赶紧扶起眼前的年轻人说,孩子,你认错人了吧?年轻人说,没有认错,你是霍平安的娘,就是我狗娃的娘。狗娃从小没有娘,平安说他的娘就是我狗娃的娘。娘,平安跟部队开拔了,我受伤不能上前线,娘,你能收下我这个儿子吗?

好,好孩子。母亲抚摸着狗娃的手背,说,你和平安都是娘的好孩子。

狗娃非常孝顺,天天伺候着母亲,陪着母亲看月亮。母亲说,平安那晚走的时候月亮很亮很亮,月亮站得高,她天天看着平安呢。

狗娃说,是呢。

不经意间,狗娃脸上亮晶晶一片。狗娃说,娘,有风,风迷了我的眼睛了。

母亲一天天老去,母亲再也不能起床看月亮,母亲说,狗娃,你把窗户打开。

母亲的眼睛努力看向窗外,看着窗外的月光,母亲说,平安,娘听见你叫我了。

狗娃忍不住抱住母亲哭出了声,娘,狗娃对不起你,平安他……

母亲笑着摸了摸狗娃的头发,说,狗娃不哭,平安没有离开,他天天在月光里陪着娘呢……

母亲走了,她脸上挂着笑意,在月光的映照下那么安详,那么圣洁。

现在,狗娃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哽咽着说,平安为了掩护我牺牲的。说完,老泪纵横。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11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围绕着“顾国家还是顾小家”设计了霍平安和他母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形象,并突出了文章深刻的主题。
B.狗娃知恩图报,他照顾霍平安的母亲以终老,极尽孝心。“平安没有离开,他天天在月光里陪着娘呢……”侧面表明他得到了平安母亲的认可。
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富有匠心,在结尾处才交待霍平安牺牲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丰富霍平安的英雄形象,一方面也设置悬念,增添了小说的吸引力。
D.霍平安母亲一直坚决不让平安参军,是出于对霍平安人身安全和家庭传宗接代的考虑,站在母亲的角度虽然可以理解,但这也冲淡了她的家国情怀。
【小题2】文中多次出现有关月光的景物描写,结合全文,分析“月光”在文中的作用
A.
【小题3】母亲态度坚决地阻止平安从军,但平安偷偷出走时母亲却未加阻拦,这样的情节设置合理吗?请结合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活起来的前提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是独特的。为大众熟悉的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非遗,选取特定材料,用传统技艺进行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投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种独特性,恰好是这些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所在。将这部分非遗资源转化为物态化的产品,既能为非遗的保护传承造血,也可以让民众通过拥有和消费这些产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分享非遗文化蕴涵。传承保护得益于此,非遗的创新发展也将从中受益。不仅如此,在不少地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让当地民众从中获益。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用得当,无疑是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多赢之举。
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而不是“开发”。所谓“生产性保护”,其核心依然是保护,生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开发”文化遗产的表述,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非常反感。在他看来,对文化遗产而言,“开发”是个野蛮的词汇,开发的目的就是经济利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必然会让非遗走样,最终伤害的还是非遗本身。
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融入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用机器大批量生产非遗产品。看到机器压的皮影、剪纸,机器印的年画,人们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些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叫非遗吗?一些号称非遗的产品,采用化工原料快速染制,低价卖给游客。游客多非专业人士,就是到此一游,图个便宜、买个新鲜,既不了解,也不会挑剔制作方法。
殊不知,这种成本低、来钱快的好办法,却是在自我伤害。仅从生产技艺上看,机器生产不仅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其生产效率、成本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如此竞争,真正的非遗产品自然吃亏,李逵也就打不过李鬼了。如此偷梁换柱,用工业文明替代了手工文明,非遗产品也就徒有其名了。
这种现象的流行,当然与商家重利的投机心理有关,也与人们对手工价值的忽略有关。真正的非遗产品,且不说材料的难得,仅手工艺人的培训和制作过程,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一双内联升的手工纳底布鞋,恪守每平方寸九九八十一针的规矩,需要耗费1个熟练工人3天的劳动。这样的非遗产品怎么能与胶底布鞋或者运动鞋等价?
优秀的手工作品,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价格,甚至可以成为奢侈品。全球公认的奢侈品品牌,无论汽车、手表还是皮具,在品牌文化之外,强调的都是稀有的材质和精良的手工。只有当优秀手工制作的价值得到大众认可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非遗鲜活起来、大放异彩的时候。
【小题1】下列对“非遗”产品特点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采用传统技艺、由艺人手工制作。
B.蕴含独特的文化信息、情感投入。
C.不可“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D.材质稀有,制作精良,市场价值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非遗资源都转化为物态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民众分享非遗文化蕴涵的需求,还可以改善民生,形成地方良性发展的多贏局面。
B.保障非遗每一个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投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前提所在。
C.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和对非遗进行商业开发,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目的在保护传承,后者的目的是经济利益。
D.在机器压制皮影、剪纸等的活动中,工业文明替代了手工文明,非遗独特的文化品位得不到保护和传承,直接伤害着非遗的文化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

文艺创作政策环境的空前宽松,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像一条刚直而妩媚的山脉,从文学的海洋里拔地隆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遗憾的是,在这条整齐的文学风景带上,缺乏众望所归的巅峰之作。写现实的,我们没有看到《平凡的世界》那样的震撼;写历史的,我们没有看到《白鹿原》那样的厚重;写民族的,我们没有看到《尘埃落定》那样的深沉。

当下长篇作品题材广阔,现实的、历史的、民族的、军事的、环保的、航天的、职场的,涉猎甚广。题材广度的开拓。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繁花似锦,斑斓多彩。探索广度的开拓使得小说家对文本的记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模式。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总感到,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实际上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长篇作品也在现实和历史的描摹与回望里显得质地优良。或风吹人生,温暖生命;或雨润年华,鼓舞斗志。遗憾的是,有不少小说没有文学的艺术美感,没有文学的精神美感。或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

有位华裔作家曾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这话不无道理。

我们常说,作品要上来,生活要下去,可是,我们的小说家有几个人真正地下去了?他们往往会在不清楚自己文学生活的家底时,就急于表现,急于出名,急于获利。经济大潮的冲击,喧嚣的社会,也让他们变得浮躁消沉,一些因匆忙而留下的缺陷总是像阴影一样缠绕着他们,读者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呢?

我们读格拉斯的《铁皮鼓》、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精巧设置,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处理,对叙述节奏的控制,他们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总是让我们震撼。再有,语言是整个文学作品最闪光最有魅力的所在,而我们的小说家不是把语言当作歌去唱,而是当作砖去码,不能深得语言魅力的精髓。

当下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忽视文本细读,越来越迷恋庸俗社会学,具有市侩化倾向,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这也使虚荣的小说家们躺在廉价的温床上沾沾自喜。文坛一团和气。用鲁迅的话说,看似平静,实则了无生气。

艺术有刻度和准星,却没有终点和顶峰。只要艺术没有止境,长篇创作就应该是永远在爬坡,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为当下文学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题材广度,小说家将会创作出众望所归的经典之作。
B.作者对外国作品大加赞赏,既是肯定外国小说家的才情,同时也批评了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把语言当作砖去码的现象o
C.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说明,当下长篇小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文学的发展没有生机和活力。
D.有的小说家不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美,而是展示生活中的丑,把审丑当作艺术的标准去追求。
【小题2】(小题2)作者认为当下长篇创作整体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小题3】根据文意,小说家应该如何去“爬坡”才能创作出“伟大论述类文本。
答: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瓦片之上

简福海

①乡下的老宅,屋顶上铺着的是瓦片,层层叠叠。

②素洁的瓦,罩得住土墙,也配得上高远的天空。刚出窑的瓦片,晴空一般的蓝,一片挨一片,一桁接一桁,密密麻麻地铺在新盖的屋子顶上,与千古一碧的天空遥相呼应,那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天蓝的瓦片,单纯而宁静;瓦蓝的天空,干净而澈;天蓝,瓦蓝,心也童话般地明蓝了,最喜悦的当数房主,头顶上终于有“几片瓦”了,冬暖夏凉,风雨不侵,自有人生的安慰和生命的依偎,这时的瓦片,分明是家的代名词。

③人一旦入住,瓦房便开始弥漫浓厚的生活气息,就连小小的瓦檐,都氤成一个丰富幽深的世界,瓦檐上,总有洁凉的月光铺洒下来;瓦檐下,总有温暖的灯光散出去,瓦檐内,总有远行的叮咛;瓦檐外,总有回归的脚步,而晨光夕月里,瓦楼下出入往来的,总是乡亲们勤俭的身影,偶尔暴雨突降,毫无防备、没伞缺笠的路人缩在瓦檐下躲雨,瓦檐,遂成乡亲们的“舞台”之一,虽土气狭小,却也温暖可亲,方言版的生活刷,就这样昼夜上演,精彩鲜活。

④曾经简单地以为,瓦只不过是晴天遮阳,雨天淌水罢了,直到一个月色薄凉的夜晚,有风呼呼地吹,我敏感而安静的心,听见了瓦片在我无眠的头顶纵情歌唱,心暖眼热的一刹那,唯有轻轻地说,原来你也未曾入睡,陪着我。自此,处处留心,且听瓦吟:冬日煦暖的阳光敲打在瓦片上,如小提琴缓缓推拉,若有若无,旋律平和;秋天飒飒的风在瓦面跑过,时缓时疾,声如短笛,悠扬跳跃;春夜的细雨,潇潇洒落,二胡般如泣如诉,惹人轻愁;夏季的暴而,疏狂不羁,自是钟鼓饶急管繁弦的交响乐,即便停了,余音不散,这不,瓦沟上的雨滴,知断线的珠于,一顾一颗,啪嗒啪嗒,滴到天明、那是繁华散尽,落寞的红颜无休无止的叹息。

⑤小小的瓦,还有另一种风情可读可赏,偶尔,碰到一两个理着“瓦片头”的小男孩,倍觉温驯伶俐。有时,也会遇上压着一块瓦片似的厚重刘海的妙龄少女,有着民国女子的遗韵,就无端猜度她小时候是否把玩过瓦片。尽管明白,古人生女虽称弄瓦,这里的“瓦”却绝不是泥瓦,而是纺锤,但我想,倘若尘土有幸被制瓦匠巧手制成别致的瓦,又经某个如花女子的纤手细细把玩,那摩出的也是玲珑妙曲,一如粲然的心事和等待的青春

⑥踮足仰望屋顶的瓦片,也曾是我年少的闲情。方正的瓦片,一如书页,一页压着一页,倾吐着浓浓淡淡的文化气息。这瓦片,一路从西周走来,从祖先的双手中走来,从泥土中走来,从火窑中走来,已然穿梭了数千年,遮蔽了无数的霜风雪雨。这时,总想起母亲的形象,松软的土坯变成坚硬的瓦片,再变成家园的守望,其间历经了多少苦难敲击、揉搓、踩踏、烧铸、风吹、日晒、雨淋、露打、霜欺、雪冻……承当了多少,获取又几何?原来,时光背后,瓦片一直在苦难和奉献的路上默默行进,它的价值只有“母亲”这个词堪以度量

⑦然而,现代城市文明遗弃了瓦片,推土机轰隆隆地推倒了老房子,墙倒了、塌了,瓦坠了、碎了,簌簌有声,那是生命的绝唱,不尽的悲凉;钢筋水泥的华屋大厦也在明目张胆地排斥纯朴的瓦片,让它没有新的肩膀可靠,就这样,瓦片——具有硬度和温度的瓦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瓦片,具有母性色彩的瓦片,立足之地越来越少,渐被逼得淡出人们的视线。

⑧故乡的瓦房仍安静地立在田畴之上,但也苍老了,漂泊在外的我,想在瓦房里坐一会儿,住一宿,闻闻那久违的气息,摸摸它岁月的刻痕,也不太容易了,况且,总有一天,它也会像时光一样,流逝不返。可江南的雨,终究要来的,没有瓦片的遮蔽,何处去躲开那一身的潮湿?那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啊!

【小题1】给文中词语的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澈chéngB.氤yūnC.饶钹báD.制tuán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用了“天蓝”,“瓦蓝”和“明蓝”分别修饰瓦片,天空和心情,用语准确,而且使文章富有清新明朗的色彩美.
B.第④段“冬日……秋天……春夜……夏季……”组句兼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生动形象地铺陈了瓦片于四季蕴含的价值。
C.文章第⑤段作者由“压着一块瓦片似的厚重刘海的妙龄少女”联想到少女把玩瓦片,进而介绍了弄瓦的典故,展现了本文浓厚的文化意蕴。
D.本文抒发了作者对个人漂泊的感慨,也表达他对瓦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即将消失在人们生活中的惋惜与不舍。
【小题3】整篇文章都是第三人称,只有第④段用的是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好处?
【小题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5】文题是“瓦片之上”联系全文,概括瓦片所承载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