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把匕首藏在哪里
向 东
我把匕首藏在怀里。我觉得这样对我不是多安全,到时候动起手来对方要是一推我,匕首就可能刺进我的心脏,我不能这么藏。
我把匕首掖进腰间。这样做我觉得不是太舒服,一个硬邦邦的家伙顶着腰,还没有动手就有一种被别人拿下的感觉。我把双手往上举了举,知道是自己没把匕首掖对地方,就急忙把匕首从腰间拔出来。
我必须把匕首藏在一个又安全又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地方。我往前回忆自己看过的武打功夫片,突然就想到了美国大片《第一滴血》里史泰龙扮演的那个硬汉的匕首是藏在马靴里的。我觉得藏在马靴里比较科学。
我到商场里花五十块钱买了一双过了时的马靴穿上。我把匕首藏在马靴里,把风衣的领子立起来,迈步出了门。
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没人注意我,这让我心里很安慰,我既然是个凶手,如果没有人注意我就会安全很多。我想在人群中寻找我要攻击的目标,我知道这是徒劳的。现在是上班时间,马经理一定在他的办公室,再说马经理出入有车,我这么寻找肯定发现不了他。
经过福大爷的修鞋摊,我想远远地绕过去,还是被福大爷喊住了。福大爷从头到脚打量了我一番,那眼神像是在看马戏团里敲锣的猴子。福大爷说小子,打扮得跟绑匪似的在街上瞎溜达什么。
福大爷这么一说把我吓得一怔。我说福大爷你胡说什么,我没事这不溜大街玩吗。
福大爷说你不是在什么大酒店当保安吗,怎么突然就成了大街上的便衣警察了?我说福大爷你不知道,酒店欠我一年的工资不给我,老子不给他干了。
福大爷摇摇头,说把你的马靴脱下来。我一惊,说福大爷,我可什么也没有做呀。福大爷说,这么好的马靴打上掌可以多穿几年,快脱下我给它们钉上掌。
我说谢您了福大爷,我知道您和我爸是老哥们儿,您不会跟我要钱,可我现在有急事。说完赶紧跑了。
我想真是危险,要是让福大爷发现了我的秘密,那我什么也干不成了。看来,把匕首藏在马靴里也不是万全之策。
我拐进了一家医院,我说医生麻烦你给我打上绷带。那个头发脱落殆尽的男医生奇怪地打量着我,眼睛里充满疑惑。我说我给你钱!医生摸了一下我的脑门子,说给钱也不行,这是我们的医德。他随手写了一行字递给我,说你最好到这里去看一看。我认得那行字,是一家治疗精神病的医院。
我花了八十块钱到一家按摩院好说歹说让人把我的胳膊脱了臼。花了三十块钱买了一个准备出院的骨折病人的X光片子。我拿着片子拖着胳膊又花了一百二十块钱到一家私人诊所上了夹板打了绷带。这一番折腾让我浑身直冒冷汗。这更增加了我的仇恨,马经理,今天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今天不把拖欠我的工资给我,我就……
我用白布包了匕首,把它放进夹板里,正正好好,不露痕迹,天衣无缝。我觉得自己这么聪明没考上大学,真是白搭了。
进了酒店大厅,富丽堂皇的水晶吊灯炫得我几乎睁不开眼。我用另一只手扶了扶挂在胸前的绷带,生怕匕首会反射出光来。服务员点头向我问好。我仰着头说我找你们马经理。服务员到吧台拨了个电话微笑着对我说,马经理不在。
我说我可以等。
我又说我可以等!
一会儿过来四个保安,说马经理有请。
我对走在身边的四个保安说,哥们儿,去年我也和你们一样在这里当保安。他们表情漠然没一个人说话。我想他们怎么和我那时一个德性!
我终于见到马经理了。马经理从老板椅上站起来,有力地握住了我吊着绷带的那只手。我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我知道机会来了,只要我把藏在夹板里的匕首突然掏出来,就可以轻松地刺进马经理肥胖的身体。我瞥了一下周围的保安,他们似乎对我没有任何警惕。
我捂住疼痛的胳膊,突然声泪俱下地说:“马经理,你就可怜可怜我,把工资给我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借一个曾经的酒店保安讨要工资的事件,写出了社会中小人物的悲哀,表现了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主题。
B.男医生拒绝了“我”打绷带的请求,可以看出他的医德,但他又恶意地推荐我到精神病医院,又可见其缺德。
C.“我”为了能合理地打上绷带不惜花钱施起苦肉计,终于把匕首藏在一个安全又能派上用场的地方。这一情节幽默搞笑,令人放松。
D.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E.酒店大厅里“炫得我几乎睁不开眼”的富丽堂皇的水晶吊灯与我落魄的生活状况形成对比,也引出马经理的出场,为下文做铺垫。
(2)小说的标题“把匕首藏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设置福大爷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思想的体现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观点。(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0 03:5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鸽子笼
袁省梅
阳光悄悄地爬上了床。鸽子咕咕地叫着,很小的声音。树枝擦着玻璃,轻轻地摆。很安静。田伟上班了。高秀华坐起来,愣愣地。以前,她总是早早起床,推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让花香草木香进来,让鸽子声进来。她站在阳台上,梳一下头发,看一眼外面晨练的人们;吃一口早饭,也要看一眼外面的花草。楼下是一个小公园。有呼哧呼哧锻炼的人,有青枝碧叶的草坪,高秀华看着就开心了。房子是小了点,三十多平米,可是比起之前那间逼仄的单间宿舍,这个家很好了。高秀华看着小小的阳台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她的心像到了解放区一样又明朗,又欢喜。田伟说什么?他说这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可眼下,高秀华一听到鸽子叫,就会想起楼下的那个鸽子笼。狭小的笼子里养了十几只鸽子,你挤我我挨你,转个身子都艰难。高秀华觉得自己的家就是个窝,房子就是那笼子,自己就是笼子里的鸟。于是她听见鸽子叫就想杀了它。
女儿倒是在规划中来了。有了女儿的家,好像多了一个排一个连,奶瓶、尿布、玩具、零食,浩浩荡荡,铺天盖地。日子也凑热闹地裹挟来好些东西。往往是,旧东西还没丢,新的又加了进来。房子,紧张了。
高秀华说房子一天天在变小。
田伟说房子又不是橡皮筋。
高秀华说你把房子变大。
田伟说遵旨。
田伟在门厅上增加了个吊柜,没有几天,满了。他把阳台上的十几盆花草请出去,摆上柜子,同样的,没有多长时间,也满了。同时满了的还有卧室的地面,还有小门厅。田伟在小门厅里放了张小床。是给女儿的。女儿上小学了。
田伟说,咋样?
高秀华不屑,这里大了,那里又小了啊。她的意思是让田伟买大房子。
田伟就答应先看个四十平方米的。
高秀华叫田伟按着她的规划来,说没钱可以贷款可以借啊,四十平方米的,比鸟笼子大不了多少,长远规划,还是八十平方米的最为经济最宜人居。
田伟这次没说遵旨。这个旨意他拿什么遵?田伟愁了。
高秀华却在马不停蹄地看房子,终于看中一套八十平方米的两居室。高秀华说她最喜欢这个客厅,拉着田伟要规划一下,说在这里放沙发在那里放鱼缸。
高秀华的规划蓝图还在空中云来云去,手机响了,她母亲病了。弟弟告诉她已经送到市医院了,让她赶紧过来。过来能不带钱吗?高秀华的母亲刚出院,田伟的父亲又病了。这些,都不在高秀华的规划条目中。高秀华有什么办法啊,加上吧加上吧。一加上,高秀华发现手上的积蓄花去大半,她的心一下就慌了。规划中的第一条还没落实,这哪行?偏偏的,女儿的老师打电话给她建议,说她女儿单靠文化课肯定考不上好学校,学了特长就不一样了,就是两条腿走路就是双保险了。
田伟说,国家大计都教育为本呢,这条,该在你的规划里吧。
高秀华说,房子呢?
田伟劝她别急,说女儿考上了大学,小床收起来,房子就大了。
高秀华说再整也是个鸟笼子。咱还得规划一下,你现在的工作清闲得要死,为啥不再找一份工作?
田伟说遵旨。田伟真的再找了一份工作,兼一家民企的电工。下班了,顾不上休息,就去了。节假日也没有时间休息。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介绍一套二手房,房价能低点。高秀华想也没想,就签了合同。高秀华坐在大房子里,翻着本子上的欠条,说,我的规划终于落实到位了。可是,悠闲的工作却要从此跟她决绝。高秀华找了家工资高的单位调了过去。田伟不同意,说你身体不好,累病了得不偿失。高秀华说,有这么宽敞的房子我就开心了。从此,高秀华跟田伟一样,早上天还蒙蒙黑就去上班,很晚了才回来,回来了连句话也懒得说,胡乱洗洗倒头就睡了。
有一天晚上,高秀华下班回来,敲敲门,没人应,只好自己摸出钥匙开了门。
高秀华靠在门上,站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开灯。她想起来好几天没见到田伟了。电话打了过去。田伟急匆匆地说工地上还有事。高秀华看着黑魆魆的房子,突然觉得很陌生,眼前心里都是巨大的空落,一抓,一把的空。是空寂了。心里却堵得密不透风。
突然,鸽子咕咕的声音在高秀华耳边响起,而且,越来越响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高秀华本来是喜欢鸽子的,但是她对居住条件的联想及由此产生的烦恼,使她逐渐对鸽子产生了憎恶之感。
B.田伟为了安慰妻子,不断变着法改善居住环境,但是这并没有让妻子满足,反而吊高了妻子的胃口。
C.高秀华的人生规划时刻受到现实的挑战,比如老人的健康、孩子的教育,而这些都没有动摇她实现规划的决心。
D.田伟拼命工作,一心赚钱,不再关心高秀华。高秀华看着黑魆魆的房子,内心非常失落,一点也不畅快了。
E. 本文通过田伟夫妇为人生规划拼搏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的描述,启发读者慎待欲望,正如俗话所说的“欲壑难填”。
【小题2】小说中的田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第一段写高秀华以前的生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标题为“鸽子笼”,若改为“人生的规划”,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泪  刘川北
牛老了,那么大的骨架,有了突起的棱角,走起路来,一步一探,好像前面埋着地雷,犹疑着,脚步子是虚的。人也老了,头发花白了,着了霜雪的荒草般,乱成一团,脸上的皱纹一道压着一道,一脸的沟沟坎坎。老人走在前面,牛跟在后面,走出逼仄的小巷,眼前展现出春天的原野。老人拔掉嫩嫩生生的青草,双手捧到牛跟前,牛看一眼老人,然后深埋着头,把青草绞到嘴里,老人的手濡湿了,出神地等着牛衔完最后一根青草。对面的山,一座连着一座,逶迤如牛群。
儿子搬到城里去了,他说不动老人,老人说,还有牛呢,进了城,牛住哪儿?儿子舍不下老人,丢下老人一个人,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老人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老人说,怎么没有?还有牛呢。儿子哭笑不得,牛能变成了老人的儿子?早几年,村子里遍地都是牛,开春时,吆着牛,犁开一片一片土地,掀开了庄稼地盖着的棉被窝,地就醒了,草就醒了,庄稼也醒了。现在,这头牛,是村子里唯一的牛,也是村子里最后一头牛。
儿子琢磨着把牛卖了。老人听到后,把儿子训了一顿,说,卖牛,不如把爹卖了。儿子是孝子,只那一句话,儿子再不敢提卖牛的事。后来,儿子渐渐想明白了,老人对牛有感情,就像闲来没事的城里人,养个狗抱个猫,成天宝呀贝呀儿子孙子地挂在口头上,那猫狗的还有像模像样的名字,什么爱米、威廉、埃德拉……儿子就当老人养了一头宠物,不需要专门的猫粮狗食,缺点就是个头大了点。
老人把牛鼻绳早就扔了,牛也用不着干活了。村里的地没人种,都荒着,年轻人都跑到外面闯世界去了,再说种地靠着老天爷的几星眼泪能有多大收成?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多,来钱快。牛更加的沉稳安详,年轻时的僵脾气全没了,也拉不动那沉重的犁铧了。儿子一般十天半个月来一次,香肠蜂蜜,老吉祥的糕点,旺老财的酱肘子,包装齐整道不出名字的水果……儿子从小没了娘,儿子对娘的记忆来自老人,老人说,你娘有一双大大的眼,水灵灵,你德山大爷老是开玩笑地说那是双牛眼。儿子懂得老人一辈子不容易,一手把他拉扯大,可谓吃尽了苦头。儿子来了,把东西放下,然后把上次拿过来的过了期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扔掉。老人和牛住在一间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身上的汗腥气。儿子跟老人扯了几句天气好好坏坏的话,就急匆匆地开着车,走了。
儿媳不满意儿子的做法,老人吃不了那么多东西,再者说,老人吃什么还给牛吃什么,牛不吃也摆在那儿,纯属糟蹋。儿子有自己的主意,老人不随他到城里享福,恋着老屋和牛,相对而言,这点吃食又算得了什么。
几天不见老人和他的牛出来转悠。那天傍晚,牛独个出来了,在杏花婶的木栅门前徘徊,还用头顶撞木栅门。杏花婶赶它也不走,牛用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盯着她,眼晴湿漉漉的。花婶想到了什么,围着围裙往老人的院落里跑,果不然,老人病在炕上,起不来了。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子,儿子风风火火地来了。
老人明白自己的处境,强睁开眼,对儿子说,牛养着……别动它的心思……这头牛有人情味哩……那双牛眼睛里,能瞅见你娘……老人的说话声越来越微弱。儿子听老人说过,娘是饿死的,她把自己那份菜团子,留给老人和儿子,自己吃了后山的观音土。娘的眼睛最漂亮,杏核眼,眼眸常常润湿着,像深深的湖水。老人没了老伴后,没有续弦,只有一次,媒人说和柳庄的那个拖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儿子吵着闹着,他不想来两个野孩子跟他争食,事也就黄了。柳庄的那个女人,跟他娘一样有一双大大的眼,汪着一片湖水的亮光。
老人闭上了眼……牛把木门撞开,哞的叫了一声,出神的望着他,望着睡着了的老人。大大的眼睛淌出混浊的牛泪,一颗一颗,砸在泥地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E.老人和牛的故事悲伤却不失温暖。在城市化过程中,两代人的情感支点发生变化,城乡发展的差异给人的观念和情感带来影响。
A.老人和老牛一起住在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的汗腥气。老人的生活环境如此不好却不愿意改变,反映了老人性格的固执。
B.儿子给老人带来好吃东西,然后把上次拿来的过了期的东西扔掉,可见老人对儿子的冷淡和不理解,父子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C.小说以老人的离世作为结局,这个结局在前面已经有层层的铺垫。结局带着浓浓的悲伤色彩,也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D.小说对儿媳的着墨不多,但从她对自己丈夫在老人的关心上表示的不满意和不理解的事件中,可见儿媳的势利和冷漠。
【小题2】小说第一段的划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把牛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小说的“泪”有牛的“泪”,更有人的“泪”,这泪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赵欣

长征途中的铁蛋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参加革命已经三年多了,他的队伍是一支小分队,二十多人,由于另有任务,落在大队伍后面了。打仗的时候,队长不让他上阵,他如果坚持,队长就说:“等你有了枪再说吧!”从此,他就盼望着能有一支枪,这就只能等缴获敌人的。

不久,他们就和敌人打了两次遭遇战,敌众我寡,被迫转移。队伍驻扎下来后,队长派何大壮去刺探敌军情况。铁蛋请求参加,队长略一沉吟,答应了。敌营就在山下,不远处是一个村庄。岗楼下只有一个哨兵,坐在地上打瞌睡,长枪放在一边。何大壮举着望远镜,说:“铁蛋,你知道吗?我老娘就在那个村子里,真想她啊!”铁蛋说:“那你就去看看呗!”何大壮没吭声,抹了一把眼角,又举起望远镜看了看,说:“铁蛋,你在这里千万别动,我去那边。”铁蛋顺着大壮的手势,看到另一边也有一个岗楼,他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何大壮没回来,那个哨兵仍然一动没动,铁蛋的目光忽然一亮,像苍蝇一样围着哨兵那条枪转圈。他犹豫再三,终于鼓起勇气,匍匐过去,屏住呼吸,紧盯着哨兵。哨兵的鼾声就像过火车,一点也没有察觉。铁蛋的手伸了过去,抓住枪托,一点点往后面拉。胸膛里像有一只大青蛙在大鼓上狂跳着,他咬着牙,一步步往后挪动,挪呀挪,终于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安全了!他长出了一口气,顾不得擦汗,拿起长枪无比喜悦地摩挲着,仿佛看到和队长上战场的情景。摆弄了半天,他突然想到何大壮,他怎么还没回来呢?他抻脖子向敌营方向看去,敌营里乱哄哄的,似乎有事情发生。

天黑了,何大壮还没回来,铁蛋只好自己回去了。离队伍越来越近,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想象着大家惊诧和赞许的表情,而他呢,则会握着枪说:“嗬!看我的枪!这是我自己缴获来的!”

回到驻扎地,他猛然意识到,队伍正等待着何大壮的情报呢,看来何大壮耽误了大事。他会去哪里呢......对了,他一定是去看他老娘了。

队长远远地看着他,就迎了过来,一脸焦灼地问:“何大壮呢?”

铁蛋嗫嚅着说:“他,他去村子里看他老娘去了。”

“胡闹!简直是胡闹!”队长大发雷霆。

这时候,铁蛋的长枪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纷纷围过来传看。听了铁蛋的讲述,大家夸他智勇双全。由于没有准确的情报,何大壮又失踪了,队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取消原定方案,追赶大部队。

三个月后,终于和大部队会合,一年后到达陕北。中间突破了敌人的几次“围剿”,铁蛋用那支枪打死了好几个敌人。很快,铁蛋的事迹被写成了书,铁蛋成了英雄。

这年,铁蛋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肃清敌特,抓住了当年那个岗楼的哨兵,哨兵说出了一件令他震惊的事情。

当年铁蛋偷走了哨兵的枪,敌人随后追捕,何大壮及时引开了敌人,被抓到后,他谎称枪已经扔到山涧下面,一个人把整件事扛下来了。如果不是大壮机智,不仅铁蛋被抓,队伍也会暴露,后果不堪设想。铁蛋就像挨了闷雷,好几天都沉浸在悔恨之中不能自拔。

他最关心的是何大壮的下落,据说是被敌人关进了监狱,解放后被发现历史有问题,又被关进了监狱.....经过一番查找,铁蛋终于找到了何大壮,一间破草房里,一家五口人挤在一起。两个人相见,抱头痛哭。记者是铁蛋约来的,铁蛋觉得必须澄清这个历史事件。

记者拿出一本书,里面就记载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决定了何大壮一辈子的命运,还影响了后代。如今找到了故事原型,记者如获至宝,开始现场直播。

铁蛋肃穆地站了起来,刚要开口,却被何大壮打断,何大壮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还是我来说吧!我就那个何大壮,当年我啊,就是为了看老娘误了大事!”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有三个比喻句,其中“哨兵的鼾声就像过火车”这个比喻句不仅形象、贴切,还带有夸张色彩,表现哨兵睡得很沉。
B.哨兵说何大壮引开敌人的情节,从叙述角度来看属于补叙;从全文来看,这处补叙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枪”应该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因为文章是围绕“铁蛋盼枪---偷枪----用枪杀敌”展开的。
D.在文章结尾处,何大壮说自己为了看老娘而误了大事,这处情节虽然让人感到意外,但也并不突兀,因为前面有充分的铺垫。
【小题2】小说开端就交代铁蛋特别渴望得到一支枪,这处情节对故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英雄”,请结合全文谈谈何大壮算不算英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忏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快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捧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瞪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③段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童年的我与快手刘的一次较量,表现了我幼稚、率真,也说明了快手刘的狡猾,理趣盎然。
B.在文中,作者将快手刘与外婆、挚友、妈妈的鬈发、遗失的书等并列陈述,显然是将快手刘当作过去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C.文章以“快手刘”为题,是因为快手刘不但拥有一双异常敏捷的手,而且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变戏法的民间艺人,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D.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快手刘在人生不同阶段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及生活境况,充分展示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岁月的无情、强大。
【小题2】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是怎样表现快手刘“快手”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美约翰·厄普代克

那间他们曾经住过的阁楼,如今正打算卖掉。

当福斯特帮前妻清理时,发现了很多坏掉的或已被遗忘的玩具,有双骰、大富翁、乐透,有用陀螺、骰子、棋盘太空人和塑料舰船玩的玩具,有在洋溢着圣诞狂欢气氛的商店购买的五分或一角的玩具,还有在生日的午后和之后几天用来消磨时光,后来被摔成几瓣儿、放进柜橱,最终被扔到阁楼上去的玩具。这些玩具放在亮闪闪的,被压扁的包装盒里,散落在装着旧衣服和无用工昊的箱子间,看上去却颇具价值:一旦有机会,它们微型发射装置的弹簧仍然有反应,说明书的逻辑仍然令人云里雾里。“这些玩具怎么处理?”当他们沿着阁楼的台阶上上下下时,福斯特带着一丝愠怒朝他破裂的家庭喊道。

“当垃圾扔掉。”他的小儿子汤米建议。他是个壮实的19岁少年。

“善心组织会不会要它们?”他的前妻还没有摆脱家庭主妇的习惯,对福斯特有问必答,“过去你总能把这样的玩意儿送给孤儿院。但现在不叫孤儿院了,是吧?”

“现在叫正常的美国家庭。”福斯特说。

他的大儿子,22岁,留着黄棕色的络腮胡,说:“总之,它们都丢了点部件,不能玩了。所以才被扔进了阁楼。”

两个儿子的目光越过福斯特的肩膀,望着那些可怜巴巴的、被遗弃的玩具,默默地和福斯特一起温故和这个方块或者那个箭头联系在一起的快乐日子。他们的生活曾经触及这些玩具,欢乐曾经沿着这些风格化的景致飘动,只不过如今,那些日子已经过去,甚至连回忆都已经淡漠了。

“扔下来!他的小儿子粗声粗气地喊。因为这些天要清理阁楼,他向朋友借了辆卡车,车停在阁楼窗外的草坪上。那些不要的小玩意儿就可以顺着窗户直接扔到车上,大件儿则顺着楼梯搬下来,再从前门厅抬出去。福斯特在俯视下面时发现了自己忧郁的原因:他还没玩够这些玩臭,但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和他玩了。

在他身后,他的家人已经把阁楼清理完毕。屋顶倾斜的房间空空荡荡,挂着垂下来的防热材料。“你怎么能忍受住?”他是指那种空荡的感觉。

“哦,很有趣,”她说“把旧的扔出去,把新的搬进来。那些新住户看上去不错。不过他们没有小孩。”

和空荡荡的房间和大厅相比,厨房却格外邪乎地显得充满热量和活力。“爸,要啤酒吗?”他留着胡子的儿子问。

“算了,我还是走吧。”

可是大子不让他走。

大儿子把那罐被他父亲漠视的啤酒递给他母亲。他母亲接过啤酒,拉开拉环,啤酒罐发出挑衅的“扑哧”声。她从来没有喜欢过啤酒,可她还是把它凑到了嘴边。

“给我喝一口,”福斯特乞求,把啤酒从她手里拿过来,喝了一大口。他把啤酒罐递给他的前妻。

“谢谢你来帮忙。”她说

“和汤米说句话,”她毫无征兆地低声加了一句,再次阻挡了福斯特离去的脚步,“他心里可比看上去的样子难受多了。”

“他晃荡一整天了,”汤米的哥哥抱怨道,一直在摆弄那些老玩意儿,现在倒好,没时间去废品收购站了。”

在室外,汤米正在捡那些掉在卡车外面的零七八碎。福斯特抓起一把给汤米看,“你还记得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干什么用的吗?”

“连环漫画乐透,”男孩毫不犹豫地说,他盯着父亲手掌里的那些零碎,眼睛里闪着旧日的光芒。尽管福斯特个头更高,但是男孩的肩膀更宽,且身体还处在发育期。“想和我一起开车去废品收购站吗?”汤米问。

“我很想陪你去,但我得走了。”福斯特也一样,还有崭新的生活在前面等着。不过站在这些彻底被遗弃的家当上,福斯特感到自己走错了一步棋,陷于被动,如果还不是走投无路的话。他想起他曾经是怎么开始教这孩子下棋的,但在看着儿子输掉的伤感中——那低下的毛茸茸的脑袋,眉头紧皱地盯着被圈困的国王——授课便结束了。

福斯特把几个游戏筹码扔到卡车上,它们蹦跶了几下,安静下来。“感到沮丧吗?”他问儿子。

“没,”孩子答道,又改口说,“有一点。”

看着父亲挥手告别,汤米又补充道,“只要花20分钟就回来了。”尽管肩膀很宽,汤米的下巴还没长胡子,在浓密的眉毛间,还隐约可见一丝婴儿般困惑茫然的痕迹和那种快哭了的皱纹。

“好吧,”福斯特说,“你赢了。我跟你一起去,我会保护你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清理阁楼——喝酒话别一一小儿依恋——答应儿子,福斯特的形象在情节发展中逐渐立体丰满。
B.小儿子汤米面对破碎的家庭,内心很难过,留恋过去温馨的家庭生活,这从他对待旧玩具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
C.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D.前妻“再次阻挡了福斯特离去的脚步”,一方面是想让福斯特安慰小儿子,更重要的是她对福斯特还有感情。
【小题2】福斯特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探究结尾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