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故乡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一张断腿板桌,几条板凳,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一个收钱用的小筐箩,便是他的一切。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干净的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庙里安静下来,黑暗中似乎只剩下十字坡和小商河在远方的暗雾中浮沉。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玉墀四周的石栏,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仍然穿着那件长衫,色儿已经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他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吐血还说书吗?”
“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
“他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地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那已成灰黑色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的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了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注】 ①十字坡:《水浒传》中的地名,张青和孙二娘在此开店,遇见武松。②小商河:评书《岳飞传》中的地名,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在此遇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说书人外貌、动作方面的细节的多次变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说书人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也愈见落魄的过程。
B.作者用沉重的笔调叙述了说书人的悲惨遭遇,缅怀曾经醉心于其中的想象世界,而如今时过境迁,恍然隔世。这是作者对说书人吟唱的一曲感伤哀歌。
C.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死仅仅是哀叹他的逝去,感叹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听说书人讲精彩动人的侠义英雄故事。
D.“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实世界中,说书人和他从事的事业已经没有用处了,在这一点上,“我”和其他人的想法一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如说书人技艺高超,结局却如此悲惨,“我”对说书沉迷,却认为它是低贱的职业,说书人是撒谎家。
【小题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语句都提到了“十字坡”和“小商河”,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说书人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4】有人评价师陀的小说“贯穿着‘爱乡心’和‘厌恶乡土’的矛盾纠结”,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含意。(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2 12:0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浣衣母
废 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桥头勒买几担,李妈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线词“寂寞”的含义和作用。

同类题2

   晕厥羊

铁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那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搀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老马要通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

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

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

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

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节选自《铁凝自选小说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时“不觉浑身一激灵”,“把蒜藏进抽屉”里,说明老马平时对老婆很畏惧,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老马的形象。
B.老马的老婆临走的时候交代了家里的水表需要修理,所以,他“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来,但是老马没有想到他这么听话。
C.老马顺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餐桌上,这个情节为下文“水工”拿走钱埋下伏笔。
D.小说构思巧妙,颇具匠心。从主人公怕老婆写起,再写他让“水工”害怕,结尾以“晕厥羊”点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老马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请你谈谈小说题目“昏厥羊”的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①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②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只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然后拿出手机,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

③卢娜把脸扭过去,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学生去网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

④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

⑤学生们走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这天下午,老公从湖区放假回家,亲自烧了几样小菜,样样都是卢娜喜欢的。儿子临近高考,天天在县中晚自修很迟才回。但卢娜却没有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了筷子。她晓得老公是想同自己谈天,至少是问问,书店这个月又亏进去多少。但老公见她不想说话,什么也没说。

⑥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

⑦那人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我看你,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⑧那人走后,卢娜半天没缓过神,在椅子上傻坐了一会儿,心里焦灼如焚。她飞快地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最晚挨到明年,新区落定之后,书店的老顾客就将走得差不多了,书店亏空肯定越来越多……

⑨辰光还早,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刚刚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把灯光调亮,不是愈加费电了么?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⑩就在这时,卢娜听见手机铃声在响,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发现原来书店东窗的窗帘还拉着。她用手指划开屏幕的接听键,然后把窗帘唰地拉开了。

⑪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清晨的阳光下,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她的手抖了一抖,手机从掌心滑出去,落在一堆高高码起的书上。她站在窗口一动不动,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手心很热很烫,忽然又变得凉湿,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终于哭出了声,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

⑫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⑬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⑭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⑮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⑯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只要线路没有被毁坏,灯光总归会重新亮起来的吧?

(有删改)

请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第④段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天和春天
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儿好朋友。
小孩子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忽悠转一下,反问老何,先说你是哪村的吧?老何就故意逗他,我问你哩!
你先说,你是大人!
好,我是这村的,你哩?
你说这村的,我怎么没见过?小孩子将一根手指抵住嘴唇,目光盯在老何脸上,盯得很深。老何笑着反问小孩子,说你吧,你哪村的?小孩子说,俺也是这村的!老何又故意沉起脸,说,哦,那你放学为嘛不回家呀,跑这么远?
那孩子嘴角绽出一缕浅笑,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
老何朝西边眺望。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子就吃住在厂里。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
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来村西遛弯了。他对老伴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对了,还有一个小孩子哩,他每天上学都从那儿过,嘿,像咱小孙子。老伴笑话他是想孙子想疯了,见到小孩子就说像你孙子!老何撇撇嘴,想说什么,又把嘴紧紧抿住了。
一个小孩子怎么对他有这么大吸引力呢?老何似明白,又不明白。
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进生的电话。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几天。
他和老伴非常高兴,比什么都高兴。
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就从城里回来了。
一进屋门,老何一甩手,就将那只鼓囊囊的大皮包扔到了沙发上。真不该去!他发狠地说着,一歪屁股坐在另一只沙发上。呸,咱贱——
老伴倚住床沿儿,两手按住胸口张大嘴喘粗气。从村北的公路上走回来,她有些累了。你,你值当发那么大火呀?咱就,就当没这个儿子!又说,都是进生做不了大梅的主儿呗!
纯粹一个窝囊废!老何狠狠地骂,又深深地吐出一口气,鼻头涨红得像酒糟鼻子。
老伴说,也怪你呗。老何问怎么怪我?老伴说,也许人家大梅不是故意的。老何想不到老伴替儿媳开脱,说,怎么不是故意呢?是呀,怎么就不是故意?大梅明知道他每天早晨起来要上厕所,可她偏要抢先儿,而且进去老半天不出来。连着好几天都这样,还不是故意?
看着太阳西沉,老何背着手,又溜溜达达来到村西。
那个孩子又朝他走来。
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
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忽然,孩子仰起头,眨眨眼睛,说爷爷,我要去城里上学呀!
老何一怔,随即就点点头,说,哎呀,好,好哇,城里好。然而,他看到孩子眼里的光又马上熄了,低下头喃喃道,我,我妈和我爸离婚了。我妈要去城里做生意,我们就不回来啦。
老何呆在那儿,怎么回事呀,才十来天。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再说,还用他问呀?村里哪年没有几个离婚的。原因嘛,都大同小异。就扯起脸肌故意笑笑,说,那爷爷再进城的时候,咱们还能见面,是吧?
小孩子一下高兴起来,拉住老何的手,说,爷爷,那我和妈妈一定去看你。又问老何,爷爷,你什么时候去城里?
冬天吧,冬天!老何脱口而出,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像从前小河里的小蝌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他的心又被这双眼睛搅乱了。
爷爷,我问你,为嘛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
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爷爷先给你打个比方吧。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妈妈——
孩子觉得有趣,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又问,爷爷,你还没说呢,冬天是什么?
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就像我!老何伸出一根指头,指指自己肥大的鼻头。
孩子晃着脑袋笑,这次是咯咯的大笑,早忘记老何其实还没回答他的问题,大声嚷道,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
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
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为了这个发现,孩子高兴地拍起小巴掌,鼓囊囊的书包也跟着乱晃。
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
回到家,老何凑近老伴,眯起一只眼问,老婆子,我来考你,冬天是什么呀?
老伴没好气地翻他一眼说,冬天就是冬天呗。哼,吃饱撑的,问这个!
老何哈哈地笑了,用手一指老伴,嘿,错了吧?冬天就是你和我,就是咱俩,老头老太太!
老伴倒觉得有趣了,眨巴眨巴眼睛,问他,春天呢,你说春天是什么?
唔,春天就是春天呗。
老伴嗔道,哼,死老头子!春天到底是个什么?
老何两只大手用力一拍,笑得更响了,但没有回答老伴,故意卖关子,说,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
哼,你个死老头子!老伴不明白老何为什么这么开心,和上午哪像一个人?也不再关心春天是什么,认为老何逗她玩呢。然而,脑子里却跳出一双眼睛,那眼睛像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又似从前小河里游动的小蝌蚪。耳边呢,也响起那个稚嫩的声音,奶奶,奶奶——
她的心就颤动了一下。于是打定主意,冬天还要和老何去城里住几天,不光是为了看小孙子,她要让大梅轻松几天。两口子都上班,平时忙得要命,她帮他们收拾收拾家务,做做饭,当然,还要给儿子多带点西瓜酱。
(取材于康志刚同名小说)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老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2】作品中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老何有所触动。这一情节能否删去?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小说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生存境况;有人认为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观念的冲突……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你有其他的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己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堆本色。
【小题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浸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