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4分)
老刘喜秋香
李洪臣
秋高气爽,菊花飘香。
老伴已故一百零一天了。老刘半宿起来,打开灯,奋力地擦地擦窗抹完桌子后,赶快把白日才买回的两盆亮黄的菊花摆放在正厅最显眼的位置。今天,老刘胆量倍增,要冲出子女为他找老伴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老家把和他同岁的寡妇秋香妹子接来。
这个日期,是秋香暗示给他的。老伴烧“一、七”那天,闺女菊花很懂老刘的心思,开着车把她秋香姑接来。菊花牢记妈在家种地时,秋香姑和妈好得似亲姐妹,帮妈干活,帮妈伺候瘫痪在炕的奶奶。奶奶拿她当亲闺女待,家里有了好吃的,都给她送一份。
那天,秋香刚进门就看到了老刘那热辣辣的目光,尽围着她发射。在菊花的示意下,秋香把老刘拉到里间,掩上门,轻轻地给了他两捶,把菊花的意思变成了死命令:“嫂子没过百日,不准你胡来,城里像你这样的尽他妈出洋相,老伴去世没几天,就领个来家,还形影不离地到处瞎显摆,见了熟人,没说话,先咯咯咯地笑,丢死人了!”
秋香的捶暖温温的,把老刘一下子就捶到了中学时代。那时,秋香是四庄八屯的大美人,老刘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状元哎。老刘上学,家里没有咸菜捎,秋香就把她家里的豆酱饼子烤得黄黄的香香的拿给他。老刘就痴乎乎地认为,秋香要和他好呢。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老刘把秋香约到村头上,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结果,秋香变着脸,气抖擞地该出手时就出手,狠巴巴地给了他两捶说:“你傻了?不成材料!我关心你,是叫你考上大学,成人才!我已定婚了。你就老老实实的吧!”这时,老刘就听到了杏花姐在草垛后“咯、咯、咯”的笑声,还说:“使劲捶!”
也就是秋香的这两捶,把老刘捶得头脑清醒地进了大学,成了国家干部。
秋香对老刘有恩。老刘就山誓海盟:非秋香不娶,别说等一百天,就是等三百天也要等!秋香守了七年寡了,伺候偏瘫的婆婆(王婶),就是最贤慧的闺女也比不上。老刘想起秋香帮老伴伺候母亲的那些日日夜夜,今天,该是他大显身手帮秋香伺候王婶了。老刘决不含糊,在准备给王婶住的东卧室忙得汗流浃背,把才买的数字电视放到东墙边架好,把才买的可移动的高级便盆放到床边用专用布盖好,还有暖瓶、餐巾纸都各就各位。老刘有滋有味地忙着,就把孩子们给他制定的苛刻“婚姻法”抛到九霄云外了。
那是烧“七、七”那天,还是菊花去把她秋香姑请了来。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很明白,像老刘这样高工资,伺候窝里拉窝里尿的老母亲辛苦了三年的有功之臣,是城里老寡妇们争抢的对象。于是,烧完了“七”,家中浓云密布,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由大儿宣布了老刘找老伴的四不准:不准打结婚证;不准找有病的;不准找熟人;不准找拖儿带女的。这四不准把老刘和秋香成婚的道一下堵死了。老刘火冒三丈,喘气的声音,活像气棒在打气。
秋香一看他那张苦瓜脸,赶快把他拽到里间里,狠狠地拧了他两下说:“您就照孩子们说的办吧!”
“那咱俩就不用结婚了?”
“这事我从未敢想过。我是不会来找难看出洋相的。我要在家好好伺候老人!”
“我要把王婶接来,和您一块儿伺候!”
“您是俺亲哥哥,千万千万别犟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整!”
自鸣钟一报时,老刘慌了。他怕孩子们来了捣乱,他要先把生米做成熟饭,便急三火四地梳洗打扮了一番,一个七十岁的老头,楞是感觉年青了十岁。
老刘快速提着给秋香买的高档羊毛衫,夹起提包,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堵了个正着。大儿伸开双臂挡着,嬉皮笑脸地说:“爸,您那儿也不能去!”
老刘怒火中烧,质问:“为啥?”
“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
“就是那四不?”
“那是告诉市里老寡妇的,让您清静省力少费口舌呢。”
老刘正莫名其妙,楼下欢快的气车鸣笛声,给老刘送来了惊喜。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赶快往下跑。老刘从窗上一望,喜从天降,是菊花把她秋香姑和她王奶奶接来了。老刘立刻老泪纵横了。
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的开头“老刘要冲出子女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接秋香妹子来”,反衬出现在社会年轻人不理解老人,为老人的再娶设置层层障碍的现实。
B.小说中间插入“老刘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的情节,为后文“老刘迎娶秋香”的情节做铺垫,同时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耐人寻味。
C.小说中秋香贤惠、大方,菊花温柔、孝顺,这些人物和老刘一起构成小说的人物群,他们都有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小说要歌颂的对象。
D.小说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老刘和秋香这两个人物形象,比如“尽他妈出洋相”“到处瞎显摆”“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等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E.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开头的“四不准”设置悬念,结尾菊花接来秋香和王婶,看似出乎意料,但追溯前面的情节又显得很合理。
【小题2】作品中的老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以“老刘喜秋香”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品为什么以“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1 11:4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   凳

周海亮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是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撅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了。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地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地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她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早已化为一把清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给我们透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
B.在洪水暴发时,一对同龄而且很要好的兄弟三麻与宝田去捞浮,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的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从侧面反映了村民的觉悟不高,趁火打劫。
D.三麻把长凳捞回家,一直心存愧疚,认为长凳本该是宝田的,自己夺人之美,这些描写体现了三麻做了亏心事。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雨”,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中的长凳虽只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但在小说中发挥了极大的能量。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热爱生命(节选)

(美)杰克·伦敦

①他闭上眼睛,极其小心地让自己镇静下去。疲倦象涨潮一样,从他身体的各处涌幄,但是他刚强地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窒息的疲倦把他淹投。这种要命的疲倦,很像涨潮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一点点地淹没他的感觉和意识。有时候,他几乎完全给淹没了,他只能用无力的双手划着,漂游过那黑茫茫的一片;可是,有时候,他又会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另外找到一丝毅力,更坚强地划着。

②他一动不动地仰面躺着,现在,他能够听到到病狼一呼一吸地喘着气,慢慢地向他逼近。它愈来愈近,总是在向他逼近,好像经过了无穷的时间,但是他始终不动。它已经到了他耳边。那条粗糙的干舌头正像砂纸一样地磨擦着他的两腮。他那两只手一下子伸了出来—一或者,至少也是他凭若毅力要它们伸出来的。他的指头弯得象鹰爪一样,可是抓了个空。敏捷和准确是需要力气的,他没有这种力气。

③那只狼的耐心真是可怕;这个人的耐心也一样可怕。

④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一直躺着不动,尽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也希望能吃掉的东西。有时候,疲倦的浪潮涌上来,淹没了他,他会做起很长的梦;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不论醒着或是做梦,他都在等着那种喘息和那条粗糙的舌头来舐他。

⑤他并没有听到这种喘息,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硬灌下去的。后来,这个人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

⑥捕鲸船“白德福号”上,有几个科学考察队的人员。他们从甲板上望见岸上有一个奇怪的东西。它正在向沙滩下面的水面挪动。他们没法分清它是哪一类动物,但是,因为他们都是研究科学的人,他们就乘了船旁边的一条捕菇艇,到岸上去察看。接着,他们发现一个活着的动物,可是很难把它称作人。它已经瞎了,失去了知觉。它就像一条大虫子在地上蠕动着前进。它用的力气大半都不起作用。但是它老不停,它一面摇晃,一面向前扭动,照它这样,一个钟头大概可以爬上二十尺。

⑦三星期以后,这个人躺在捕鲸船“自德福号”的一个铺位上,眼泪顺着他的削瘦的面颊往下淌,他说出他是谁和他经过的一切。同时,他又合含糊糊地、连贯地谈到了他的母亲,谈到了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桔树和花丛中的他的家园。

【小题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小题2】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硬灌”的精妙之处。
【小题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改称主人公“他”为“它”?请说说理由。
【小题4】对第⑦段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三星期以后”,说明“他”复苏时间之长;流泪,说明“他”仍处在痛苦之中。
B.母亲及家园,既是“他”“热爱生命”的缘由,也是“他”战胜厄运与死亡的精神力量。
C.“含含糊糊地、不连贯地”谈活,是“他”劫后余生后的激动所致。
D.交代“他”的来历与故事的结局,证明其真实性,更加令人信服。
【小题5】请结合“他”这一人物形象,谈淡你对“热爱生命”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一二一”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广西文学》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着,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为了“身份”。
B.“我”从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既是现实环境需要,也因为“我”对雨靴情感的转变。
C.小说围绕着“雨靴”来展开情节,雨靴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
D.“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了校长的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作品语言富有特色,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苕和米饭

余道勇

“妈,我饿了。”小男孩回到家,想要吃的。

“苕子在鼎罐里,自己拿来吃吧。”妈说。

小男孩把鼎罐盖子揭开。一罐子的苕子,只有罐子中间位置有一小碗白米饭,馋得小男孩巴不得一口把白米饭吞掉,但他还是忍住了。他知道,那唯一的一小碗米饭是给最小的弟弟的,他不能吃。小男孩用筷子插起一个苕子,灶台边有一碗青菜汤,就着吃了。那苕子淀粉含量丰富,吃在嘴里却难以咽下,只能一口汤一口汤就着吃。

小男孩的父亲在他三岁时伤逝,母亲拉扯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挣工分是这个小男孩幼小心灵中的梦想。小男孩并未备尝劳作的艰辛,总是在放学回家后,跟着大人们有样学样地做一些田间的农活。他很想用这点本领去挣工分,哪怕能挣一个工分,他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那个年代,生产队出工听钟声。小男孩听惯了村口每天出工的钟声。钟声一响,各家各户的劳动力就奔出家门,集体出工。然而,有一天,这个钟声一直都没有响起,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响起。

“妈,今天出工的钟声怎么一直没有敲响呢?”小男孩长大,已经上初中了。他一直盼望着长大,能够为家里挣工分,减轻母亲的负担。

“不用敲了。”母亲说。

“为什么呢?”小男孩扭着头问,很是不懂,他是听着钟声长大的。

“因为,田地都分到户了。”母亲说。

“分到户了?”小男孩一脸茫然,还是不解其意。

“是啊,分到户了,联产承包了。”母亲说。“以后你不用去挣工分,你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好多事了。”

小男孩有点怅然若失,不能挣工分了,这怎么给家里减轻负担?

然而,母亲看来很高兴。小男孩不知道,母亲已经在心里盘算起来。母亲笑眯眯地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小男孩说,现在家里承包有五六亩水田和一亩旱地,不用靠工分,就是自己好好地耕作,只要收成好,除去交公粮、余粮,每年的收成应该比吃大锅饭分到的口粮还要多,要不了两年,不仅可以还清欠别人的谷子、苕子,还可以卖一些,挣点钱补贴家用。母亲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读好你的书,妈妈就是再苦,也要让你们成人。”

小男孩挣工分的梦就这样破灭了。但对“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小男孩还是有点懵懵懂懂。

转眼,小男孩上高中了,已经成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去二十里外的镇上念书。

从未离开过家的小伙子,在高中宿舍住了一个星期,就忍不住想家了,几乎是发狂地想家。星期六最后一节课一上完,他就飞奔回家。到家时,已经是秋日的傍晚时分。

“妈,我回来了。”小伙子一到家就找妈。

没有人应声。

灶台上冒着热气,锅里饭是热的,是白米饭。

姐从猪舍喂猪回来,看到小伙子,说:“妈还在地里做事,趁天没黑,多干点活儿。妈让我回来先做饭,等你回家。”

天黑时分,一家人收工回家,姐早就把饭菜备好了。

“妈,怎么没有红苕?”小伙子端起一碗米饭。以前,都是弟弟吃米饭,其他人都啃红苕——这一个开学周,小伙子每天都是用饭盒在学校食堂蒸米饭吃,竟然想红苕吃。

“有米饭吃还想吃红苕。”姐说。“我们可是吃得反胃了。”

这一顿饭,小伙子吃得很饱,也很充实。自家菜园里摘的黄瓜、茄子、冬瓜、辣椒等,经过柴火的爆炒,很有家的味道。

那天,妈妈对孩子们说:“你有一双手,有几亩田地,还怕饿到吗?”

小男孩是幸运和幸福的,赶上了好时候,能够考到城里读书,不用挣工分了,当年的小男孩已在城里安家落户。但每次回老家,家里人总笑他竟然喜欢吃红苕,并特意在米饭里加一个红苕来煮。

从一锅苕里只蒸一小碗米饭,到一锅饭里只放一个红苕,引领着我们生活发展的,不正是出工钟声的停止和改革号角的吹响吗?小伙子似乎明白了,“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不就是把红苕变成白米饭吗?

每当忆起这一段往事,我的眼眶总是红红的——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刻录在一些点滴的细节中。当年的小男孩,绝不仅仅是我自己,而从啃红苕到稻谷满仓,也绝不只是这个小山村!我感恩时代,感恩时代的引领者!

(节选自201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注)红苕:又名番薯、红薯、山芋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看见罐子中间有一小碗白米饭,尽管馋得“巴不得一口把白米饭吞掉”,但还是忍住了,就着菜汤吃难以下咽的红苕,可见他善良、懂事、自制。
B.听到母亲说“田地分到户了”“联产承包”,小男孩有点怅然若失,这是因为他此刻并不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只知道从此不能挣工分给家里减轻负担了。
C.当年的小男孩从城里回老家时仍“喜欢吃红苕,并特意在米饭里加一个红苕来煮”,这一细节表明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念大集体的生活,怀念出工的钟声。
D.文章按时间顺序回忆一个小男孩从大集体到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后的生活情形,以此展现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别具匠心。
【小题2】文章以“红苕与米饭”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一段可以删除。你认为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驾   长
叶圣陶
①白木船上的驾长就等于轮船上的大副,他掌着舵。
②一个晚上,我们船上的驾长喝醉了,他年纪快五十,喝醉了就唠唠叨叨有说不完的话。那天船歇在云阳,第二天要过好几个滩,他说推桡子的不肯卖力,前几天过滩,船在水面打了个转,这不是好耍的。他说性命是各人的,他负不了这个责。当时就有个推桡子的顶他,“‘行船千里,掌舵一人,’你舵没有把稳,叫我们推横桡的怎么办!”
在大家看来,驾长是船上顶重要的人物。我们雇木船的时候,耽心到船身牢实本牢实。船老板说:“船不要紧,人要紧。只要请的人对头,再烂的船也能搞下去。”他说的“人”大一半儿指的驾长。船从码头开出,船老板就把他的一份财产全部交给驾长了,要是他跟着船下去,连他的性命也交给了驾长。乘客们呢?得空跟驾长聊几句,晚上请他喝几杯大曲。“巴望他好好儿把我们送回去,好好儿把我们送回去吧。”
④舵在后舱,一船的伙计就只有驾长在后舱做活路。我们见着驾长的时候最多,对于驾长做的活路比较熟悉。一清早,我们听驾长爬过官舱的顶篷到后舱的顶篷,一手把后舱的一张顶篷揭起,一片亮就透进舱来。我们看他把后舱的顶篷全收了,拿起那块长长的蹬板搁在两边舱壁上,一脚蹬上去,手把住舵。于是前面的桡夫就下篙子,船撑开了。
⑤驾长那么高高的站在蹬板上,头露出在顶篷外,舵把子捏在手里,眼睛望着前面。我们觉得这条船仿佛是一匹马,一匹能够随意驰骋的马,而驾长是骑手。你要说这是个很美的比喻吧?可是,他掌着舵只是做活路,没有大野驰马的豪兴。我们同行有两条船,两条船上的驾长都喝酒。我们船上的年纪大多了,力气差些,到滩上,他多半在蹬板上跺脚,连声喊:“扳重点!扳重点!……就跟搔痒一样!”有一回,舵把子打手里滑脱了,亏得旁边几个乘客帮他扳住。他重新抓住舵把子的时候,笑了笑说:“好几个百斤重呢。不是说着耍的。”另一条船上的年轻人什么时候都喝酒,他夸张的摆给我们听:“不喝酒可有点儿害怕呢。脚底下水那么凶,不说假的,你们看到就站不住。喝点酒,要放心些。”我们的驾长就不然,做活路的时候他决不喝酒。这不是说他比那年轻人胆大,对于可怕的水他们两个抱着不同的害怕态度。
⑥木船上禁忌很多,好些话不能说。偏偏那些话关于航行的多,我们时常会不知不觉的说出来。推桡子的听见了,会朝我们说:“说不得,说不得。”驾长听见了,会老大的不高兴,好象我们故意在跟他捣蛋。是的,人家把性命财产交给了他,他把这个责任跟他自己的性命一半儿交给了“经验”,还有一半儿呢,不知道交给什么,也许就是交给那些禁忌吧。船上的伙计们说:“船开动了头,就不消问哪天到哪里。这是天的事,你还做得到主啊?”
⑦川江的水凶,水太急的地方,单凭一把舵转不过弯来。所以船头上还有一根梢子,在要紧时候好帮帮舵的忙。扳梢子的大家也把他叫做驾长。到滩上,他总站在船头比手势,给掌舵的指明水路,好像是轮船上的领江。他拿的工钱跟掌舵的一样。
【小题1】“在大家看来,驾长是船上顶重要的人物。”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本文第⑤段是怎样刻画老驾长的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他把这个责任跟他自己的性命一半儿交给了经验,还有一半儿呢,不知道交给什么,也许就是交给那些禁忌吧。”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层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