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杀请按1
[澳大利亚]巴里•罗森伯格
“喂,警察吗?”
“请问,哪一位?”
“我要自杀,姓名还重要吗?”
“自杀请按1,遭袭击请按2,其他请按3。”
“什么?”
“自杀请按1,遭袭击……”
“好的,好的!听见了。我就按1。”道格狂暴地拨着手机号码。
“喂,警察吗?是自杀部门吗?”
“请问,哪位?”
“什么?刚才接听电话的就是你啊!”
“哦,是的,自杀请按1。”道格瞪着手机,“你的意思是我无论拨哪个号,都会打到你这里来?”
“是的。”
“为什么?”
“这是我们档案管理的需要。”
“你们的档案!我就要跳崖自杀了,你却只管谈什么你们的档案!”
“谢谢你能理解我们,先生。那么,请问你叫什么?”
“我的名字?我就要跳崖了,我的名字有什么用?”
“很抱歉,先生。档案需要名字。”
“档案!档案!”道格跺着脚,一块岩石落下了山崖,道格急忙退了几步,嘟嘟囔囔地说:“道格,道格•伍德。”
“谢谢。”对方愉快地说道,“是队伍的‘伍’还是武装的‘武’?”
道格叹了口气说:“够了,我马上就要跳下去了,但愿能跳到你头上。”
“你要跳到我头上?哦,不,先生。我可不想让你跳到我头上。你的地址,先生?”
“地址?填入档案?”道格高声叫起来。“九重霄,天堂,如何?对,就是那儿,家在天堂。”道格蹙起眉头。“不,地狱,我住在地狱。”
“地狱的门牌号是多少,先生?”
“还要门牌号!”
“对不起,我不过开了个小小的玩笑。那么,先生,你的真实地址是什么?”
道格盯着翻滚的波涛。“阳光海岸,情侣崖。”
“阳光海岸?阳光海岸?对了,在这儿。情侣崖?情侣崖?找不到,我找不到它。你的四周有些什么?”
情绪低落的道格变得暴躁起来。“不知道情侣崖?你不可能在阳光海岸?你在哪里?布里斯班?悉尼?”
“很抱歉,先生,不过,我不能告诉你。”
“那就点点头。”道格咆哮道,“墨尔本?珀斯?达尔文?”突然,机子里咔哒响了一声,道格发出一阵狂笑。“你在印度,是吧?我的电话被转到了孟买电讯中心了。你甚至不是警察或者什么都不是。”
“我是。”对方威严地说。
“说得太对了。”道格快速说道。“你什么都是。操任何口音,干任何职业,是任何性别。那么你的名字是什么?你的口音究竟是哪个地方的?”
“确切地说,”对方说道,“我在浦那市,名叫哥文达。”
“浦那!那个小破地方。”
“浦那可不是个小地方,先生。”
“你离开了孟买,跑在死亡公路上吧!”
“我们的人可都是驾车高手,先生。”
“当然。”
“也许,除了在雨季。”
“你们的车手跟你们的板球队员一个样。”
“我们的板球队员,先生,”哥文达冷冷地说道,“始终是世界一流的。”
“是啊,当然。你是说像戴尔•察帕蒂那样的一流板球手?可是他连个姑娘都击不倒。”
“先生,”哥文达一字一字地说,“你是要自己跳下去还是让别人把你推下去?”
“哦,是呀,推人落崖请按4。印度队连一支由11个关节炎患者组成的板球队都打不败。”
“如果我们采取澳大利亚打法就能取胜。”
“是啊,直接射门?”
“不,直接贿赂。”
“你说什么?”
“因为澳大利亚只有出更大的贿赂金才能取胜。”
“你……什么?你……你竟敢?我这就飞到浦那,把你的鼻子一拳打进嗓子眼里。”
“你?谁是11人队员呢?跳崖前有11人呢,还是跳崖后仍有11人?”
“跳崖?跳崖?谁说过跳崖的事了?我要去找个工作,存些钱,然后揍你个蒙头转向。”
“拨000,然后按1。”
“不!决不!决不!”
道格关上手机。算了,玛丽走就走了吧,他能面对这件事。是这样吧?他放弃了工作,但可以把工作找回来。不过,要羞辱欧斯板球队?没门!他犯不着跳崖。他要跟那支厚颜无耻的冒牌板球队较量一番。
道格扬起头大步离开了山崖,这时,哥文达警官在一辆没有警察标记的车里通过双目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他拨了一个号码。一个在情侣崖脚下的警察接听了电话。“把网收起来。”哥文达说,“心理医生说得对,交流疗法的确有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道格狂暴地飞拨着手机号,说明道格被不负责任的警察激怒了,下决心要去自杀。
B.道格跺着脚,一块岩石落下山崖,他便急忙后退了几步,从这一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道格还是胆小怕死的。
C.在道格情绪激动狂躁时,警官却以看似轻松的方式与他周旋,从中体现了警官的机智。
D.在哥文达警官的引导下,道格由强烈的想死转变到放弃自杀,最后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目标。
E.哥文达警官一直用望远镜观察道格的行动,并且在崖脚下架起网,说明哥文达对阻止道格自杀没有把握。
(2)小说中的哥文达警官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3)结合小说,谈谈本文以“自杀请按1”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道格,有人认为是哥文达警官,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6 09:2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叫希莱恩·安德森
美纳米塔
一天,一位年轻男子看到一位老太太束手无策地滞留在路边。即使在昏暗的路灯下,他也能看得出老太太需要帮助。他在她的奔驰车前停下自己的庞蒂克破车,下车来到老太太身边。
尽管他脸上带着微笑,老太太还是非常担心,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多小时,没有人停下车帮助她。他会伤害她吗?他一副又穷又饿的样子,看上去很不安全。
男子可以看出,站在寒冷中的老太太很是害怕。他知道她的感受。在如此寒冷的夜晚,害怕是必然的。
他说,“我来帮助您,夫人。天这么冷,您为什么不在车里等着?我叫布莱恩·安德森。”
原来,老太太的车只是爆胎了,但对一个老太太来说,却让她很作难。布莱恩爬进她的车下,想寻找一个放千斤顶的地方。由于车下空间太小,他的手指都擦破了皮,衣服也弄脏了。
就在他在为轮胎上紧螺帽时,老太太把车窗摇下,开始与他说话。她告诉他,她来自圣路易斯,只是路过这里。对他的帮助,她不知道该如何感谢。
布莱恩笑着为她盖上后背箱。她问他该付给他多少钱。对她来说多少钱都没问题,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布莱恩从未想到要钱,因为这不是他的工作。这是帮人解难,怎么能要钱呢!再说,他在生活中,曾经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他一向助人为乐,从不求回报。
他告诉老太太,如果她真想报答他,那下次当她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一臂之力。布莱恩补充道,“想着我就行。”
男子一直等着老太太把车子发动着,并看着她开车离去。那是一个寒冷而压抑的日子,但他却感到很开心。他发动起自己的庞蒂克破车,消失在回家的暮色中。
沿路开出几英里之后,老太太看到一家小餐馆。她在餐馆门前把车停下,走进去想吃点东西,准备等身子暖和后再继续往家赶路。
这是一家看上去不太卫生的餐馆。看到老太太坐定之后,女服务员面带微笑来到她身边,并忙递上一条干净的毛巾,让她擦擦脸和头发。老太太发现服务员肚子鼓鼓的,看样子大概已经有8个月的身孕,可她从未因劳累和身体不适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老太太在想,有人拥有的很少,却对一个陌生人乐善好施。这时,她想起了布莱恩。
吃完饭,老太太给了服务员一张100美元的票子。服务员赶紧去给她找零,可老太太却走出了餐馆。当服务员拿着零钱回来时,老太太已经不在了。服务员纳闷,她会去哪里了呢?这时,她发现老太太用餐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写有字迹的餐巾纸。
当服务员看完餐巾纸上的留言,眼里不禁盈满了泪水。餐巾纸上这样写着:“你不欠我任何东西,我在用别人帮助我的方式帮助你,你若真想回报我,那就不要让这条爱心线在你这里终结。”
餐巾纸下面还放着四张100美元的票子。
当服务员忙绿了一天,夜里很晚回到家爬上床时,她仍在想着老太太的钱和她写在餐巾纸上的那几句话。老太太是怎么知道她和她丈夫需要这笔钱的呢?随着孩子下月就要降生,他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紧张……
她知道丈夫一直在为此担心。看到丈夫在她身边熟睡的样子,她轻轻地吻了一下丈夫的脸,并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布莱恩·安德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地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从文章的第二段到第四段,作者都采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老太太害怕和忧虑的心理。
C.文章通过对布莱恩·安德森的言语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善良而爱帮助人的形象。
D.本文语言既不幽默诙谐,也不辛辣嘲讽,平淡温和的叙述中充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小题2】怀有身孕的服务员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老太太帮助了一个服务员,而这个服务员竟是她的恩人布莱思·安德森的妻子,形成了一个巧合。请结合文本对其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蹲 点
修祥明
1971年,我在即墨县一个公社里当文教助理。初冬的时候,公社让我到肖家疃村去蹲点。铺盖洗刷这一套我自己带,吃饭则由村里统一派饭,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往下轮。轮到谁家,我一天三顿饭就到谁家吃。一顿饭四两粮票五毛钱。
即墨是出名的地瓜干县,一年到头,庄户人的日子离不了地瓜干。有这么句趣话:进了即墨地,踏着两脚泥,吃着地瓜干,放着瓜干屁。那时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只要你说是即墨人,人家准会说:你们那里出地瓜干啊!
肖家疃是个出名的穷村,日子更离不了地瓜干。不过,我进村吃饭,连一块地瓜干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用过年过节的麦子到石磨上磨成面,或是擀两碗面条,或是捏两碗饺子,或是烙一个锅饼,汆个葱花鸡蛋汤,最次的也烧几条小咸鱼、贴几个玉米饼子让我吃。
其实,我到谁家都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煮地瓜干的味道。我向他们要地瓜干吃,说干了嘴皮他们也不应。我自己要去盛,他们捂着锅盖说:“修助理,你是看不起我们吗?难道我们连顿饭也管不起?让你吃地瓜干,村里人非戳俺的脊梁骨不可!”差不多家家都是这套话。犟不过他们,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炕上吃小灶。那些馋不住的孩子会在天井的窗外,或者屋后的后窗偷偷看我吃饭,馋得嘴角流出涎水,嘴角翕动,腮帮一鼓一鼓的。我刚一下炕,孩子会像馋猫一样跳到炕上抱起盘子和碗又扒又舔……我于心不忍,只好每顿饭吃个大半饱儿,或者干脆吃个半饱儿,以便把剩下的饭让孩子们解解馋儿。
经过一月多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肖家疃穷就穷在缺少水浇地。我和村干部决定,在村北河套的泉眼处挖水塘,一是这里地下水多,二呢,把河拦腰截断可以在雨季多蓄些河水,三是在河套挖水塘省工。真可谓一石三鸟。
傍黑儿放工的时候,我把大伙儿召集到一起说:“从明天起,我不吃派饭了。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你们送饭的时候,每家给我多捎双筷子就行了。”
这一招果然灵,第二天开始,工地上不见一块地瓜干的影子。家家的饭不是地瓜面包,就是地瓜面饺,或是地瓜面条、窝窝头、合饼等,最差的也把地瓜干用石臼子捣碎,放上几把豌豆熬成黏稠的粥。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只能到一家去吃饭,但每一家的伙食都改善了。吃得好了,大伙儿有了劲头,两个月后水塘挖好了。
庆功大会在水塘边开。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全村的男女老幼能动弹的都来了。一塘清水在西北风的吹动下,宛如一匹洁净的绸子在抖动飘舞。
望着坐在前面的妇女们,我有些愧疚有些动情地说:“挖这个水塘,你们妇女是头号功臣!”
妇女们不解,摇着头说:“俺没有功,修助理和劳力是功臣!”
我说:“你们听我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个月,你们用地瓜干做出那么多样好吃的饭,好饭出好活儿,你们费心又费力,就是头等功臣嘛!”
劳力们又是鼓掌,又是大声喊叫,表示对我的看法的支持。妇女们显得又激动又骄傲。
一个妇女站起来问我:“修助理,你这么实在,我问你个事行吧?”
我说:“你问吧。”
“明年冬天你还来俺村不?”
我爽快地答应:“来!来!来!明年咱们再挖个水塘好不好?”
“好!”“好!”“好!”社员们齐声欢呼。
我被社员们欢乐的情绪感染了,问他们道:“有了水浇地,你们的生活好了,我明年冬天来,给我什么饭吃?”
妇女们先是一愣,交头接耳嘀咕了一霎,然后大声说道:“地——瓜——干!”我拍着巴掌,想说点什么,可一个字也说不出。泪水从我的两眼汩汩地涌出。
(有删改)
文中第三段详细描写村民给“我”准备的饭,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拨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

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针,生意盎然。

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字——秀,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已春应邀,雷默一挥。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了一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但其言行粗鄙,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
B.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
C.雷默是德艺双馨的老画家,他精通多门艺术,所画松树每平方尺能卖万元以上,却不肯轻易出手,求画人口碑不好,即使出高价他也不答应。
D.小说写雷默宴请友人差点闹得不愉快之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却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却显示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
E.小说借雷默之口写房地产老板想要高价购买松画一事,不仅凸显了雷默耿直的性格,也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中的甄仁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聂鑫森的小说因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被称为“文化小说”,这篇小说的文化味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不仅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浓郁的异域风情,而且深刻解揭示了家庭、友情、人性的丰富内涵。
B.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品格。
C.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 “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D.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
【小题2】请概括哈桑的性格特点。
【小题3】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小说,按要求完成小题。
教授和木匠
教授在大都市里住了40多年,对城市里越来越恶化的环境深恶痛绝。那从早到晚都停不下来的汽车噪音,那抬腿伸脚怎么都躲不过的摩天大楼,那到处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的巨幅灯箱广告……教授导老伴儿商议,现已退休,干脆把这两层楼卖了到山里去住吧,还可以把未完成的课题做出来。教授和老伴儿一拍既合。
木匠在山里住了30多年,虽然一天校门没进过,但学得一门好手艺,木工活儿样样精通。近年又在大都市里捣弄装潢,财源滚滚,三五年就发了,花了十万元在山脚下建了一幢小别墅。木匠不再满足山里人的生活,他讨厌夏天的知了、冬天的积雪,他厌烦白天听到的都是放牛歌,晚上甩根棍子打不着人。木匠想到大都市里过一把城市人的瘾,早晨吃面包蘸牛奶,晚上去夜总会、桑拿城。木匠跟媳妇儿说,干脆把这座四十万的小洋楼卖了,再添个二三十万到城里买套房。这样对自己开展业务也有好处,至少可以省下一笔租房子的钱。媳妇儿完全同意木匠的想法。
教授把自己卖楼到山里住的消息发布了出去。
木匠把自己卖楼到城里住的想法逢人便说。
事情巧就巧在木匠正在装修的这家是教授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教授心想,真是想吃空心菜遇到卖藕的。木匠心想,世上竞有这等巧事,想要补锅出门就遇着换锅底儿的了。
教授就约木匠先来看房。木匠看了非常满意,这座小别墅在大学城里,这样自己就能沾上“知识分子”的光了,看以后谁还瞧不起我。
教授让木匠出价。木匠贼精,说别急着讲价钱,等你看了我的房子再说吧。木匠心想,城里的房价特贵,把我的小楼抵上,再付他20万,不知道成不成。
木匠领着教授来到山里。木匠的小别墅不仅靠山近水,而且导教授的城里房子相比要宽敞得多,另外还有一个大院子,更主要的是这里已通电、通路、通电话。教授喜在眼里,爱在心中。在这里不仅可以完成他的课题,还可以与老伴儿颐养天年。教授看了看木匠,心想抵上我那幢小楼,再付给他20万,他不一定会同意。
第二天,教授导木匠如约走到一起。教授说,年轻人还是你先开个价吧。木匠是生意人,懂得生意场上的论价交往,心想心急吃不着热豆腐,说,我是个粗人,您老见识多,还是您老开个价吧。
教授想起了临行时老伴儿的嘱咐,说,其实,我那小楼老伴儿一直不同意我卖的,即使卖了,我也不一定在山里买洋楼,有两间平房就够了。木匠说,事已到这个份儿上,您就开个价吧,好在我们还可以商议,尽量往中间站一站。
教授心想,先得留一把,若真的不行再慢慢抬价。教授性急就先说了,要不我们一套换一套如何?木匠一愣,生怕自己听错了,赶紧又问一逼。教授说,一换一吧。木匠问,你是说不需要找钱啦?教授怕木匠笑话他,很担心地点点头。孰料木匠一拍大腿说,中,那就签个合同吧。
教授回去告诉老伴儿,老两口都非常高兴。教授说,省下的20万,干脆就捐给山里的那所小学吧,像木匠这样没有文化做生意怪吃亏的。教授同情山里人,老伴儿朝着教授肯定地点了点头。
木匠回去告诉媳妇儿,小两口儿高兴得合不拢嘴。木匠说,教授真白痴,让我白捡了20万,书念多了真没有用。这样吧,我用18万买轿车,剩下两万你去买首饰吧。媳妇儿在木匠的额头上留下一个重重的吻。
【小题1】下列书写或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拍既和B.颐养天年C.深恶(wù)痛绝D.一幢(zhuàng)别墅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买房、卖房为契机,使教授与木匠两类不同的人相遇交往,在碰撞中展现了人生百态,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追求。
B.小说有两条线索,它们时而重叠,时而分开。正是在分分合合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展示,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C.从卖房动机到买房时的表现,包括买卖结束后的双方反应,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
D.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暗示性,如第二段中的划线句子,使用较有文采的语言渲染山里环境的清幽,以讽刺木匠的无知。
【小题3】文章倒数第三段,当教授说房子“一换一吧”,木匠问“你是说不需要找钱啦?”作者为什么不让木匠这样问:“你是说我不需要找你钱啦?”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原文表达的妙处。
【小题4】你怎样看待小说结尾教授和木匠对20万元钱不同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