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小说,按要求完成小题。
教授和木匠
教授在大都市里住了40多年,对城市里越来越恶化的环境深恶痛绝。那从早到晚都停不下来的汽车噪音,那抬腿伸脚怎么都躲不过的摩天大楼,那到处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的巨幅灯箱广告……教授导老伴儿商议,现已退休,干脆把这两层楼卖了到山里去住吧,还可以把未完成的课题做出来。教授和老伴儿一拍既合。
木匠在山里住了30多年,虽然一天校门没进过,但学得一门好手艺,木工活儿样样精通。近年又在大都市里捣弄装潢,财源滚滚,三五年就发了,花了十万元在山脚下建了一幢小别墅。木匠不再满足山里人的生活,他讨厌夏天的知了、冬天的积雪,他厌烦白天听到的都是放牛歌,晚上甩根棍子打不着人。木匠想到大都市里过一把城市人的瘾,早晨吃面包蘸牛奶,晚上去夜总会、桑拿城。木匠跟媳妇儿说,干脆把这座四十万的小洋楼卖了,再添个二三十万到城里买套房。这样对自己开展业务也有好处,至少可以省下一笔租房子的钱。媳妇儿完全同意木匠的想法。
教授把自己卖楼到山里住的消息发布了出去。
木匠把自己卖楼到城里住的想法逢人便说。
事情巧就巧在木匠正在装修的这家是教授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教授心想,真是想吃空心菜遇到卖藕的。木匠心想,世上竞有这等巧事,想要补锅出门就遇着换锅底儿的了。
教授就约木匠先来看房。木匠看了非常满意,这座小别墅在大学城里,这样自己就能沾上“知识分子”的光了,看以后谁还瞧不起我。
教授让木匠出价。木匠贼精,说别急着讲价钱,等你看了我的房子再说吧。木匠心想,城里的房价特贵,把我的小楼抵上,再付他20万,不知道成不成。
木匠领着教授来到山里。木匠的小别墅不仅靠山近水,而且导教授的城里房子相比要宽敞得多,另外还有一个大院子,更主要的是这里已通电、通路、通电话。教授喜在眼里,爱在心中。在这里不仅可以完成他的课题,还可以与老伴儿颐养天年。教授看了看木匠,心想抵上我那幢小楼,再付给他20万,他不一定会同意。
第二天,教授导木匠如约走到一起。教授说,年轻人还是你先开个价吧。木匠是生意人,懂得生意场上的论价交往,心想心急吃不着热豆腐,说,我是个粗人,您老见识多,还是您老开个价吧。
教授想起了临行时老伴儿的嘱咐,说,其实,我那小楼老伴儿一直不同意我卖的,即使卖了,我也不一定在山里买洋楼,有两间平房就够了。木匠说,事已到这个份儿上,您就开个价吧,好在我们还可以商议,尽量往中间站一站。
教授心想,先得留一把,若真的不行再慢慢抬价。教授性急就先说了,要不我们一套换一套如何?木匠一愣,生怕自己听错了,赶紧又问一逼。教授说,一换一吧。木匠问,你是说不需要找钱啦?教授怕木匠笑话他,很担心地点点头。孰料木匠一拍大腿说,中,那就签个合同吧。
教授回去告诉老伴儿,老两口都非常高兴。教授说,省下的20万,干脆就捐给山里的那所小学吧,像木匠这样没有文化做生意怪吃亏的。教授同情山里人,老伴儿朝着教授肯定地点了点头。
木匠回去告诉媳妇儿,小两口儿高兴得合不拢嘴。木匠说,教授真白痴,让我白捡了20万,书念多了真没有用。这样吧,我用18万买轿车,剩下两万你去买首饰吧。媳妇儿在木匠的额头上留下一个重重的吻。
【小题1】下列书写或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拍既和B.颐养天年C.深恶(wù)痛绝D.一幢(zhuàng)别墅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买房、卖房为契机,使教授与木匠两类不同的人相遇交往,在碰撞中展现了人生百态,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追求。
B.小说有两条线索,它们时而重叠,时而分开。正是在分分合合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展示,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C.从卖房动机到买房时的表现,包括买卖结束后的双方反应,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
D.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暗示性,如第二段中的划线句子,使用较有文采的语言渲染山里环境的清幽,以讽刺木匠的无知。
【小题3】文章倒数第三段,当教授说房子“一换一吧”,木匠问“你是说不需要找钱啦?”作者为什么不让木匠这样问:“你是说我不需要找你钱啦?”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原文表达的妙处。
【小题4】你怎样看待小说结尾教授和木匠对20万元钱不同的处理方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6 08:0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圆珠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油性圆珠笔头的圆珠由黄铜、钢或者碳化钨制成;水性圆珠笔头的圆珠则采用不锈钢、硬质合金或氧化铝等材料制成。由这些材料制成的圆珠笔,要满足在同一个角度下,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且不出现断线的情况才算合格。

生产过程中,碳化钨先被制成比标准尺寸略大的小颗粒,散铺在一个带沟槽的板上,并使这些小颗粒进入圆形沟槽,仅露出其顶部。然后放上一块又重又平的顶盘,压在这些小颗粒上面,在两盘之间注入研磨油,使这些小颗粒浸泡在含有粉末状金刚石的润滑混合物中。

接着转动下盘,使这些碳化钨小颗粒在圆形槽内不断地翻腾滚动,在槽壁、顶盘以及相互之间不断地接触,金刚石粉末不断地把这些小颗粒的边角研磨掉,使它们逐渐变得又圆又光。研磨过程还要停下来几次,将这些小圆珠取出洗净,进行测试,直到生产出光滑度适中、符合标准的小圆球为止。

小圆球太光滑了就粘不上墨汁,也就不能写字。生产一颗碳化钨的小圆珠笔珠大约需要断断续续地研磨几十个小时。这一过程真正的难点在于怎样把极大数量的小圆球,做到尺寸相同的。这里的高精度、高互换性是基于整个工业体系的严谨才能得到的。

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此前都长期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球座关键部位的尺寸精度要求在两微米之内,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4微米,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毫米到0.4毫米。由于后期要进行高精度的加工,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加工球座体专用到的机床,是专用于加工镍白铜和不锈钢水性、中性圆珠笔头的自动加工机床,将冲成一定长度的坯料加入料斗后,机床能自动完成从进料夹紧,分多次钻削内孔、车外圆、锥面、镗珠座孔、冲气槽、装球珠、收口、压珠直至出料,加工装配全过程。

圆珠笔头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极高,由于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生产加工中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书写的流畅度和笔的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成分的配比都是从几十公斤开始炼……为找到国外守口如瓶的保密配方,科研团队重在摸清笔尖钢的成分配比这一环节,在切削性和加工性上寻求平衡点,最终在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7大类工艺难题上取得突破。2017年1月10日,太钢正式对外宣布,成功研发“笔尖钢”,百亿支圆珠笔有望安上“中国笔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珠笔头由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两部分组成,合格的笔头要求在同一个角度下,能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且不出现断线。
B.怎笔尖上的球珠直径为0.5-1.0毫米,主要采用滚球旋压成形技术,连续左磨几十个小时,光滑度适中、可以粘上墨汁即为合格。
C.球座体直径2.3毫米,关键部位的尺寸精度在2微米,放小圆珠的地方厚度仅有0.3毫米到0.4毫米,笔尖的开口厚度仅有0.1毫米。
D.在球座体上装球珠、收口、压珠等精细工艺完成以后,只有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搭配得“天衣无缝”才能保证书写的流畅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圆珠笔由金属材料经过精细加求工而成,无论是球体、球座体,还是二者的搭配都要求精度准确,超过界定范围就被视为不合格。
B.碳化钨球珠的制造工艺和生产轴承滚珠的工艺大致相同,主要是采用滚珠旋压成形技术磨成圆珠,圆珠的精度与旋压力、转速有关。
C.加工球座体专用到的机床,是专用的自动加工机床,只需将笔头所用不锈钢原材料加入料斗,机床就会自动完成加工装配的所有工序。
D.为使球珠又圆又光标,在加工球珠的过程中要使用比碳化钨硬度更高的金刚石,在翻腾滚动的过程中金钢石粉末会把球珠的边角研磨掉。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学习生活都会使用的圆珠笔,根据制作笔头使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笔头技术难度的不同,圆珠笔可以分为油性、中性、水性圆珠笔等多类。
B.笔头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生产技术,长期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在他们对中国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国家开启了重点技术攻关项目。
C.科研团队历经六年的自主研发,最终在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7大类工艺难题上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百亿支圆珠笔有望安上“中国笔头”指日可待。
D.本文主要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精确的数字,也有约略的数字,两者结合既客观的反映了制作技术的高超与难度,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依时有春杓、夏稀、秋尝、冬蒸。流传至今的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当是“秋尝”的重要内容。而无论是中元祭祖还是中秋祭月,都是为了合道,是趋吉避凶的方法论。
《易·系辞下》讲:“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华夏先祖视太阳为寰宇之间阳性之最,名为太阳;视月亮为寰宇之间阴性之最,名为太阴。作为中国民间农时重要依据的阴历即是据月亮运行周期编成。既然月亮在天地间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有着祭祖传统的中华先祖当然就要献祭。《国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力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不过当时祭祀月亮是在秋分这一天。据《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也都把祭月列入国家祀典,严格执行。
古人发现,秋分之日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此后,白昼渐短,阳气渐衰;黑夜渐长,阴气渐增。所以,在秋分这个阴阳相当的时刻祭月,既是敬送阳气之往,又是恭迎阴气之来。但秋分是据太阳的运行确定的,在农历中不固定,或在月初,或在月中,或在月末。若在月末,就很难见到明月,无从献祭,后遂演变为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在民间,中秋献月饱含着百姓浓烈的感恩之情。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日丽月清,五谷和瓜果成熟了,作为受益者,就要首先把果实献给天地和祖先品尝,所谓“秋尝”。
在古人看来,祭就是吉。因为祭是人天中介。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又来自他们的父母,寻根究底,肯定有一个第一父母。这个“第一”应该就是老子讲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由道生的。要保持生命力,无疑就要保持和道的联谊。古人用的方法是祭。可见祭是人类和宇宙能量保持畅通的一种形式。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即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
月亮作为一个巨大的天体,肯定有它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这就是古人讲的“月神”。既然真有“月神”,《论语》中讲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显得必要。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要诵读祝文的。向西设坛,由祭官或女性贤淑沐手恭诵祝文,然后向月焚化。祝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先是歌颂,再是立志。作为阴性能量的载体,月亮有着太多值得人们歌颂的地方。
为了让这种能量具有存在感,祭祀之后要分食祭品,古人名之为“饺”。随着祭礼的不断演进,月饼和瓜果就成了中秋的主要祭品。无疑,祭品是一种祝福化了的食品,因此,在祭礼之后,我们看到,许多人舍不得吃掉自己分得的祭品,要拿回家,让老人和小孩分享。
(选自《中秋是归途》,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秋祭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而流传的中秋祭月在春、夏、秋、冬四时的祭祀中地位最为突出。
B.古时的中秋祭月是为了趋吉避凶,为了合道,以此突显老子“道生万物”思想对古人产生的影响。
C.华夏先祖视太阳、月亮分别为寰宇间阳性与阴性之最,中秋祭月就是为彰显它们在天地间的重要意义。
D.原是秋分祭月,因秋分在农历中不固定,为避免出现无月献祭的情形,后演变为在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发现,秋分这一天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在此之后,白天渐渐变短,阳气开始衰减;黑夜逐渐增长,阴气渐增。
B.在民间,“秋尝”祭月有着浓烈的感恩味道,老百姓认为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丰收后应先请天地和祖先品尝。
C.古人把祭祀看作是保持生命个体与祖先之间相互联谊的一种方式,即人天中介,通过祭可从父母那里获得科学认识宇宙的能量。
D.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由祭官或女性之贤淑者沐手恭诵祝文,祝诵完毕,祭文要向月焚化,仪式感很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系辞下》讲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说明古人很早就关注日月运行规律。
B.《国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可以看出祭月具有教化的作用。
C.《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明古代帝王把祭拜日月这一活动看得很重要。
D.《论语》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强调“月神”存在的真实性,为祭祀之后分食祭品找依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政府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也使得农民收入增长加快,许多农民从低收入群体升入较低收入群体,但是迈入中等收入者队伍的人还是极少数。非农化是农民实现收入增长的重要方式,通过非农就业和创业,许多以前的农民现今成了中等收入者。继续从事农业或养殖业的人,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小农经济很难让农民脱贫致富,如果零散的、低效率的小农大量存在,必将限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鼓励农民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也可以达到“精准扩中”的效果。然而,目前政府部门实施的许多自主创业鼓励政策较少关注农民,部分地区的城市管理部门甚至限制或歧视农民创业,这阻碍了农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进程。

(摘编自***默克尔曾说:“我必须说,中国正在做很多建设性工作,以便让民众从较为贫穷的生活水平进入中产阶层。”

但是,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目前仍然艰巨。

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大,财政兜底压力大。而且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这部分人中很多需要依靠财政兜底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如河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超过72%,元劳动能力者占47%,65岁以上老人占26%。

在产业扶贫方面,各省区普遍存在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现象,后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亟待加强;贫困地区面临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仍存在薄弱环节;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仍需加强,急躁症和拖延症并发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各地普遍反映当前的扶贫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的越来越多,帮得越来越实,但相比之下,政府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仍是亟须补齐的短板。如:个别贫困农民甚至存在“你不帮、我不动”现象;一些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躺在脱贫优惠政策上不劳而获,导致边缘户心理落差和抵触越来越大。对这部分人应加强教育,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

(摘编自大河报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精准扶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进而让他们成为中等收入者队伍中的一员,符合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
B.政府部门许多自主创业政策较少惠及农民,有些政府部门甚至对农民创业采取限制或歧视的态度,这影响到我国“精准扩中”的进程。
C.2014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总数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匀速下降,这说眼的贫攻坚工作是持续推进、卓有成效的。
D.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它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而且为世界其他各国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推进,许多农民已经从低收入人群变为较低收入人群,但要成为中等收入人群依然任重道远。
B.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等方面都是我国脱贫攻所取得的成就,这在材料二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C.在今后扶贫中,应做好克服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不足,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等工作。
D.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因懒致贫的群体应区别对待,方法因人而异;效果会更显著。
【小题3】从农民角度而言,农民应该如何走向富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
周寿鸿
①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咏:“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 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 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 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 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 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 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 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 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 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 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 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 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 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 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深,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 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 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⑪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 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 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 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⑫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 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 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⑬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 人,可以在豆棚下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 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 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 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⑭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 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 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⑮“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 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 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 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⑯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选自《散文选刊》 2018 年 3 期)
【小题1】文章第二段引用名人佳句,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赏析第五自然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妙处。
【小题4】 文章结尾写道“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请结合全文,谈谈对 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