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蹲 点
修祥明
1971年,我在即墨县一个公社里当文教助理。初冬的时候,公社让我到肖家疃村去蹲点。铺盖洗刷这一套我自己带,吃饭则由村里统一派饭,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往下轮。轮到谁家,我一天三顿饭就到谁家吃。一顿饭四两粮票五毛钱。
即墨是出名的地瓜干县,一年到头,庄户人的日子离不了地瓜干。有这么句趣话:进了即墨地,踏着两脚泥,吃着地瓜干,放着瓜干屁。那时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只要你说是即墨人,人家准会说:你们那里出地瓜干啊!
肖家疃是个出名的穷村,日子更离不了地瓜干。不过,我进村吃饭,连一块地瓜干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用过年过节的麦子到石磨上磨成面,或是擀两碗面条,或是捏两碗饺子,或是烙一个锅饼,汆个葱花鸡蛋汤,最次的也烧几条小咸鱼、贴几个玉米饼子让我吃。
其实,我到谁家都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煮地瓜干的味道。我向他们要地瓜干吃,说干了嘴皮他们也不应。我自己要去盛,他们捂着锅盖说:“修助理,你是看不起我们吗?难道我们连顿饭也管不起?让你吃地瓜干,村里人非戳俺的脊梁骨不可!”差不多家家都是这套话。犟不过他们,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炕上吃小灶。那些馋不住的孩子会在天井的窗外,或者屋后的后窗偷偷看我吃饭,馋得嘴角流出涎水,嘴角翕动,腮帮一鼓一鼓的。我刚一下炕,孩子会像馋猫一样跳到炕上抱起盘子和碗又扒又舔……我于心不忍,只好每顿饭吃个大半饱儿,或者干脆吃个半饱儿,以便把剩下的饭让孩子们解解馋儿。
经过一月多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肖家疃穷就穷在缺少水浇地。我和村干部决定,在村北河套的泉眼处挖水塘,一是这里地下水多,二呢,把河拦腰截断可以在雨季多蓄些河水,三是在河套挖水塘省工。真可谓一石三鸟。
傍黑儿放工的时候,我把大伙儿召集到一起说:“从明天起,我不吃派饭了。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你们送饭的时候,每家给我多捎双筷子就行了。”
这一招果然灵,第二天开始,工地上不见一块地瓜干的影子。家家的饭不是地瓜面包,就是地瓜面饺,或是地瓜面条、窝窝头、合饼等,最差的也把地瓜干用石臼子捣碎,放上几把豌豆熬成黏稠的粥。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只能到一家去吃饭,但每一家的伙食都改善了。吃得好了,大伙儿有了劲头,两个月后水塘挖好了。
庆功大会在水塘边开。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全村的男女老幼能动弹的都来了。一塘清水在西北风的吹动下,宛如一匹洁净的绸子在抖动飘舞。
望着坐在前面的妇女们,我有些愧疚有些动情地说:“挖这个水塘,你们妇女是头号功臣!”
妇女们不解,摇着头说:“俺没有功,修助理和劳力是功臣!”
我说:“你们听我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个月,你们用地瓜干做出那么多样好吃的饭,好饭出好活儿,你们费心又费力,就是头等功臣嘛!”
劳力们又是鼓掌,又是大声喊叫,表示对我的看法的支持。妇女们显得又激动又骄傲。
一个妇女站起来问我:“修助理,你这么实在,我问你个事行吧?”
我说:“你问吧。”
“明年冬天你还来俺村不?”
我爽快地答应:“来!来!来!明年咱们再挖个水塘好不好?”
“好!”“好!”“好!”社员们齐声欢呼。
我被社员们欢乐的情绪感染了,问他们道:“有了水浇地,你们的生活好了,我明年冬天来,给我什么饭吃?”
妇女们先是一愣,交头接耳嘀咕了一霎,然后大声说道:“地——瓜——干!”我拍着巴掌,想说点什么,可一个字也说不出。泪水从我的两眼汩汩地涌出。
(有删改)
文中第三段详细描写村民给“我”准备的饭,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5:4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新网上海4月11日电上海联通携手华山医院打造的沪土首家5G智慧医疗应用示范基地11日揭幕,并进行了首场5G远程高清直播手术。

现场,联通5G技术对20公里外华山医院西院手术室的两台远程手术进行了4K高清即时直播,通过5G网络传输,超高清手术图像实时地被传到主会场内。

此次手术直播解决了目前4G网络经常产生的卡顿、音画不同步等影响体验的问题。现场专家介绍,如果未来能扩大5G网络覆盖,就能打破地域限制,做到医疗资源触手可得,医疗教学、学术交流随时随地进行。

据了解,上海拥有丰厚的5G发展基础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启动5G试用。2019年,上海继续提供政府支持,增大产业投入,将在全市建设超过1万个5G基站,启动建设若干5G建设应用示范区和5G应用研发创新基地。上海5G应用场景丰富,医疗是5G应用的热门方向之一。

(摘编自《5G直播手术 上海首家5G智慧医疗应用示范基地揭幕》,中国新闻网2019年04月11日)

材料二:


(人民网通讯频道,2018年12月)

材料三:

5G端到端商用系统、5G远程驾驶、5G无人机、5G载人驾驶、5G切片视频、5G未来课堂……在201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约400家企业纷纷“盛装亮相”,集中展示信息通信业的前沿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华为在年初就推出了基于3GPP 5G标准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包括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和全球首款5G商用终端。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华为面向全球推出了手机芯片——麒麟980,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新高度,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业内人士指出,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是5G商用的三大类业务。实际上,在一个工厂里,这些业务都会同时存在。

(摘编自《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实现领跑5G商用在路上》,《人民日报》2018年9月)

材料四:

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位于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而7600公里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

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奥卢被认为是欧洲的“生活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围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支持,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网络传输,能解决“智慧医疗”应用过程中4G网络经常产生的卡顿、音画不同步等问题,有望打破地域限制,使学术交流随时随地进行。
B.2G、3G是以语音业务为主,4G、5G以数据业务为主。在3G时代,丰富的互联网业务已经出现。
C.华为面向全球推出的“麒麟980”,采用7nm制程工艺,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
D.深圳研发无线通信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只要它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就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成长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2G、3G、4G相比,5G不仅速度极快,而且具备以往制式不具备的特性,如高清视频、万物互联、海量连接等。
B.5G时代,在一个工厂里,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些商用业务会同时存在。
C.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本国学生的欢迎,他们可以在这座被誉为欧洲“生活实验室”的城市里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
D.材料二侧重介绍5G相对以往各制式的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侧重介绍华为与深圳在各自领域的领先地位。
【小题3】促进我国5G移动通信技术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哪些非技术因素的支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7年,勒索病毒袭击了100多个国家的数十万用户。一款冒充某流行游戏辅助工具的勒索病毒,通过PC端或手机端的社交平台大肆扩散,设备一旦感染,病毒就会把手机里的照片、云盘等目录下的个人文件进行加密,继而向用户勒索赎金。

这几年,此类网络安全事件迭出,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是针对互联网应用安全的民意调查:

你对当下的互联网安全是否有信心

 

(摘编自《细数2017年网络安全事件调查》)

材料二 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网络雾霾”正逐渐形成危害网络健康肌体的毒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在网络平台上大肆扩散,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网络诈骗更是令人防不胜防,一些假冒交易网站的域名和正式的网站差别很小,此类假网站利用系统漏洞,在用户点击后,先在后台下载一些恶意代码,在用户访问此网站时,迅速跳转到骗子预先设计好的恶意交易网站上去,让用户不容易觉察,从而导致密码被窃、资金丢失等。

 (摘编自《警惕“网络雾霾”》)

材料三 以前的病毒时代,主要依靠防火墙和反病毒软件,靠的是对网络攻击行为和病毒进行识别的技术引擎。其核心是寄希望于建立一个攻击特征库,就像设立一个黑名单,进而据此能够识别病毒或者网络攻击。今天,很多网络攻击可以像化妆易容一样,特征被隐藏或伪装了,仅凭特征库很难识别;而且新的病毒或攻击就像犯罪分子每次都派出一个新手一样,很少在我们的黑名单上,这样就很难去识别和防御。

作为多年从事网络安全的企业家,我认为,不仅网络安全的威胁与挑战越来越大,而且各类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网络问题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摘编自《360集团总裁关于网络问题的思考》)

下面是部分网友在这篇文章后的留言:

网友甲:防火墙,防火,防盗,不防病毒。

网友乙:那必须的啊。现在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安全防护是重中之重。

网友丙:网络安全很重要。

网友丁:净化网络环境人人有责。

材料四 网络环境的净化非一朝一日之功。广大网民要坚持依法上网,做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积极践行者。互联网企业要在维护网络安全中发挥应有作用。各监管部门“应该像治理大气雾霾一样治理网络雾霾”,及时解决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突出问题。

今后,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和壮大网上正能量,让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

 (摘编自《网络环境需净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网民对互联网安全的态度有喜有忧,更多的网民还是对网络安全持乐观态度。
B.“网络雾霾”像“大气雾霾”一样,笼罩了整个网络,治理起来并非易事。
C.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病毒的发展,网络病毒的更新增大了网络安全的隐患。
D.网友留言不尽相同,更多的网友希望能够及时预防网络病毒,保障网络安全。”
E.网民要依法上网,文明上网,不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概括净化网络环境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万生女子……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地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给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C.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D.瓦的制作并非给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釜雷鸣”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
B.唐宋时期,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D.《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钱穆:称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备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发掘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 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決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 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繳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替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枝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當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當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羑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 M楼改为穆搂,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 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虚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 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囷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髄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貭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移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知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进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来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騎鲸波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B.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口头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C.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D.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重拾教书旧业,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小题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小题3】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既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又是一个果蔬飘香的菜园子。《诗经》中的蔬菜种类繁多,水生、陆生、藤本、草本,这些蔬菜的意象,或平铺直叙,或譬喻象征,或托物起兴,抒发先民的意念和情感,表达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诗经》中的蔬菜很多,至少有30种以上,有苍耳、野豌豆、蕨、荠菜、车前草、田字菜、冬葵、香蒲、水芹等等,光是蒿类,就有白蒿、青蒿、蒌蒿、牡蒿等,大多数蔬菜清香可口,至今民间仍有采集或栽培食用,如苦菜、冬葵、荠菜、水芹、莼菜等等。其余蔬菜味道不甚美。诗经时代采择蔬菜多以野生植物为主,所以一些野菜带有特殊气味,需要经过处理才能进食,多作为穷年灾月的救荒本草。《诗经》中也有一些颇有贵族气的蔬菜,如萝卜、芫菁、莲藕、韭菜等,大约在那个时代已经广为种植了。
《诗经》最早出现的是“荇菜”,这是种水生植物,“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关雎”为“风”之始,自古解“诗”者千万,儒生七嘴八舌,都把“荇菜”当成“起兴”的道具,以“荇菜”的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让这道味美的菜成了陪衬,忽略了本身的食用价值。荇菜今名“杏菜”,又名“金莲儿”,多年生草本,茎多分枝,沉入水中,性近于荷花,花开时常弥覆顷亩,在太阳下泛光如金,黄灼灼小花,一看便惹人喜爱。茎与叶皆柔软滑嫩,加米煮羹,乃江南一道名菜。
川渝一带盛行“烫火锅”,素菜中最受青睐的就是豌豆苗。豌豆苗的祖先是一种唤作“薇”的植物,即野生的豌豆苗。《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岁亦忧止。”葱绿的豌豆苗,既是饭桌上美味的食物,又成为寄托相思的精神食粮。去采豌豆苗的过程,做登山运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还可以借此见自己的心上人,所以《诗经•召南•草虫》有言:“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卷耳作为北方山石上一种伏地而生的植物,采幼苗嫩叶炒熟,滑而少味,而作蔬菜味不甚美,应是穷苦人家的菜蔬,或年岁歉收时的救荒食草。采择卷耳的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采采”动词叠加,既充满口语色彩,又音韵极美,采卷耳变成了类似于采花扑蝶一样的审美活动。
水芹是自古食用的一种重要蔬菜,如《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经•小雅•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可见诗经时代已经广为种植,后《吕氏春秋》称“云梦之芹”是菜中的极品,现在我国中部南部栽培较多,尤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最。在江苏,水芹还被称为“路路通”,常作为春节期间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
《诗经•周南•芣苢》篇中,妇女采集芣苢(车前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古人采其嫩叶及幼苗作菜蔬,是极普遍的救荒本草。此外民间以为食此草可怀孕生子,且可治疗难产,有极强的药用价值,也是朴素的种族繁衍观念的体现。
《诗经》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菜园子,阅读《诗经》中的句子,仿佛看见阳光下一棵棵蔬菜在园子里随风摇曳。
(高智《<诗经>里的菜园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蔬菜种类繁多,作为诗歌意象,抒发先民的意念和情感,表达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B.《诗经》中蔬菜至少有30种,如苍耳、野豌豆、蕨、荠菜、车前草等,清香可口,至今民间仍有采集或栽培食用。
C.诗经时代采择的蔬菜多为野生植物,一些野菜带有特殊气味,不适合直接进食,多作为穷年灾月的救荒本草。
D.萝卜、芫菁、莲藕、韭菜等颇有些贵族气的蔬菜也出现在在《诗经》中,但是否已经广为种植尚无定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自古以来的解“诗”者和儒生把“荇菜”当成“起兴”的道具,却忽略了荇菜的食用价值。
B.荇菜今名“杏菜”,其花金黄惹人喜爱,其茎与叶可成为一道江南名菜的食材。
C.《诗经·采薇》中的“薇”是野生的豌豆苗,而豌豆苗是川渝一带人吃“烫火锅”时最喜爱的素菜。
D.生长于北方的苍耳,其味不甚美,所以只能作为穷苦人家的菜蔬,或在年岁歉收时救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薇》和《虫草》借“薇”寄托相思,前者是借“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后者借“采薇”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
B.《诗经》中有不少关于采择蔬菜的描写,有的采择的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C.通过《泮水》和《采菽》可以推断,水芹在诗经时代已经广为种植,成为一种重要蔬菜。时至今日,水芹仍有种植。
D.车前草有极强的药用价值,食用车前草可以帮助女子怀孕生子,且可治疗难产,这是百姓通过实践得出的朴素医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