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

马晓红

“祥云闪闪起寒光,春风摆动草木香。竹帘高卷现神像,惩恶扬善把名扬……”

这是秦腔。唱戏的是我二舅,一个在广东生活了三十几年的陕西农民,又矮又黑,粗胳膊大脚丫,宽肩膀厚胸膛,一看就是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二舅大字不认几个,却酷爱秦腔,也记得很多戏词。高兴了,田头屋后吼几句,比戏台上大花脸唱得还好。

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率先开始现代化建设。先修路架桥,把弯曲的路捋直,把两岸的码头接通。

二舅甩开家里婆娘和两个小姓的三双手,跟着乡亲们南下“淘金”。

田地里长大的汉子,没几个读过书。没文化,没技术,却有的是力气。水泥、钢筋、沙石,在他们的大手掌和宽肩膀上流动,在宽阔的江面架起一道“彩虹”。

第三年入冬,桥建成了,二舅却进了医院。他上驳船时,一脚踩空,掉河里去了。好在抢救及时,命算是保住了。

我去医院看他。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天哪!你不辨贤愚枉为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为地,辜负了苍茫茫绿水青山……”

唠唠叨叨半天,到我离开时,他却莫名地想开了,唱腔也高昂起来:“想当年卧龙岗散淡高隐,讲三坟论五典博古通今……”

等他出院,身板虽看起来还是那么宽厚,却没有原来结实了,还落下了咳嗽病。

工头还算有良心,给他在码头找了份工作。他就留在珠三角,也算是新广东人了。

桥虽通了,但河网密布的珠三角还是离不开船,离不开码头,离不开靠力气吃饭的汉子。在江边,在码头上,来回穿梭着这么一个又矮又黑的西北汉子。甘蔗、橙子、瓷器、沙石、木炭、煤气、机器……黑的白的,轻的重的,吃的穿的,在他渐弱的肩上从船到岸,或者从岸到船。傍晚时,浅水处,时不时会荡起几勺压低了声音的秦腔戏词。千里之外的两个娃娃,也在他浸着汗味的钞票上长大。

二十几年来,轮船越来越大,起重机越来越高,集装箱越来越多,他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日夜奔波,也只能勉强挣个温饱。

旧码头日渐荒芜了。他终于决定回老家了。

我开车送他去火车站。一路无话,不知道该说什么。打开音响,塞进一张CD。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长袍子短袍子都是衣裳,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能爬起来爬起来,爬不起来可趴下……”

二舅笑了:“秦腔也有新调子了,挺好听的!说的倒是大实话,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

哭一声笑一声也就是一声……”

后视镜里,他仍然又矮又黑,却不再那么壮实了。才五十出头,却苍老得像六七十岁。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

二舅回了乡下,前后有两三年。

乡下男人,一輩子也就是几件大事:修房子娶老婆,生儿子养儿子,给儿子修房子娶老婆,准备棺材老衣等死。

刮尽所有积蓄,修了两层小洋楼,刷好墙装好门窗,钱也差不多用完了。

勉强给大儿子说了门亲事,小儿子的亲事就没了门路。

这几年农村娶个媳妇不容易!动不动十几二十万的彩礼,又把他逼出了家门,跟远房侄子去新疆卖面皮。

秦腔,面皮,本是他的最爱,也是他一身力气的根。

可是,从小到大吃的面皮,却变了味儿。侄子拿出了一包东西,说调米浆时加一撮,蒸出来的面皮又白又薄,光滑筋道,不破不裂,过夜不坏。辣子蒜水里再加上点儿罂粟壳磨成的粉,更是又香又辣,让人吃了这碗想下一碗。

第2天,侄子的面皮店开张,二舅却走了,回老家去了。听说走之前,他在厨房里学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禀一声……”,把侄子吓得愣了半天

过了几个月,他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旧码头

就在旧码头的对面,二舅开了间小吃店。小小的铺面,只有三四张木桌。

他擦擦凳子,让我坐下。向里间叫了一声:“田娃,给你哥拌一碗面皮!”

一个憨厚敦实的后生走出来。和二舅年轻时一模一样。

白白的面皮,青青的黄瓜丝,红红的油辣子,熟悉的家乡味。

他放下碗,转身招呼着其他客人,嘴里轻声哼着听不清词的秦腔。

我吃着面皮,脑海里却回旋着另一句词:“我大舅我二舅都是我舅,好一天坏一天都是天……”

(选自2018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舅建桥时受伤住院,“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并借助戏词,表达了自己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冤屈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B.“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二舅虽然年过半百但仍然不为生活所屈的可贵品质。
C.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二舅“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勉强挣个温饱”,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农民工面临的困境。
D.小说以秦腔贯穿全文,大量戏词的穿插运用既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态度,也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小题2】小说塑造了二舅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在小说结尾,戏词由“他”换成了“我”,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寄寓的“我”的情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7 03:1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对母亲出现的期盼。
B.“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心境,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D.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亲情的主题。
【小题2】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并不是荒蛮之地。除个别国家由于长期战乱等因素破坏外,相关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并不低。无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相关国家在全球统计中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教育国际化十分活跃。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谋建国际教育中心(枢纽),打造国际或地区人力资源和创新高地,培育未来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和新竞争力。截至目前,较有影响的国际教育中心(枢纽),主要有新加坡环球校园、卡塔尔教育城、迪拜国际学术城和知识村、吉隆坡教育城和伊斯干达经济特区、仁川自由经济区和济州环球教育城、巴林等。另外,越南、泰国、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也曾宣布要建设国际教育中心或地区教育中心。受相关国家政策影响,近年来欧美高校进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举办的大学海外校园数量显著增加。截至目前,引进外国大学海外校园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为阿联酋32个,中国27个,新加坡13个,卡塔尔11个和马来西亚9个。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20世纪以来全球教育服务主要消费市场,是国际学生主要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近十年来,全球高等教育阶段超过60%的国际学生来自该地区,并呈稳步增长态势。

(摘编自朱兴德《准确把握相关国家教育特征》)

材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教育发挥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沟通、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方面。但是,目前的我国教育还不能更好地面对。原因在于教育国际化长期停滞在依附大国的浅层面:一是培养目标狭隘,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国内就业创业,时外开拓性人才严重匮乏;二是教育交流主受是向国外输送生源,教育输出的中国文化是碎片化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技术的输出极其有限;三是课程改革看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课改革互不相关,严重缺乏对国际化谋程体系的深度了解,教学质量更未达到国际化水准。在“一带一路”战略急需大量对外开拓性人才之际,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都会感到人才乏力,技术创新乏力。

(摘编自毕诚《“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教育反思》)

材料三:

随着“一带一路”教育和人文变流的迅速发展,“中国热”“汉语热”不断升温,在柬埔塞街头巷尾的商店里,常常出现中文的标识;在俄罗斯,很多人认为,学好汉语等于有了“铁饭碗”……

“一带一路”的提出,也让中国了解世界。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通晓当地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人才还很匮乏,对此,教育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支持该校通过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外语专业设置的全覆盖。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对此,教育部门重点组织开展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为推进民心相亲提供了智力支撑。

在促进民心相亲方面,地缘优势不可忽略,比如,海南可以重点加强与海上丝路家的交流,展开热带农业、海水养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新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接壤,在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上,具有区位优势。

(摘编自丁雅诵《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认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荒蛮之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不符合这些国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现实情况。
B.“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教育中心(枢纽),如新加坡、泰国,仁川、济州等。
C.“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教育发挥特殊作用,但我国教育国际化长期依附大国致使在人文沟通、人才培养等方面还不能更好地面对。
D.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国内就业创业,教育输出的中国文化是碎片化的,这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目前的状况,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应当立足本地特点,利用地缘优势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
B.“中国热”“汉语热”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不断升温,我们应该借此机会让汉语成为这些国家的第一外语。
C.目前我国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乏力,所以无法满足“一带路”对对外开拓性人才的需要。
D.教育部门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组织开展了国别和区域研究,这些都说明“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
【小题3】根据材料一,概括“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教育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尊重夜色

张劲

城里能见到夜晚,却见不到正宗的、完整的夜色。

城里的夜晚很肥硕,夜色却瘦弱如残片。它像只失魂落魄的耗子,被灯光的猫追得东躲西藏,被市声的刀阉割得七零八落。还让人想起贬值的稀薄的奶粉,或是掺了假的地沟油之类。

正宗的夜色应该是大大的笔蘸上浓浓的墨,挥洒在宣纸上的黑体字。那墨汁慢慢浸润开来,一笔一划,饱满,厚实,酣畅淋漓,且不带杂质。这样的笔墨,现在多数已隐居在乡村了。

前些日子,我随一帮人去开阳县一个叫禾丰的乡村采风,便有幸经历了这样一场纯净的夜色的洗礼。

禾丰的夜色来得浓情,而又斯文得体。仿佛是赶赴一场约会,它有些急不可待,但又不失稳重的传统。直到家家炊烟即将散尽,只只倦鸟陆续归巢,它才应和着雀噪,拽着炊烟的尾巴,一点点、一缕缕地翩然降临。

与这样完整的夜色邂逅,纯属偶然。采风队一行数十人,灯火旺处,安置了所有的女士们和部分男士们住。我们十二位“剩男”便只能被发落到荒村野店似的小旅舍了。说是荒村,其实白天不荒,野店也不算野,但因许多房间电灯坏了,或关不严门窗,于是入夜就被荒野化了。

我住小店顶楼,正有一桩烦心事堵在胸口,郁闷不能释怀。这烦心事是白天种下的,但夜色激活了它,催生了它。反正睡不着觉,索性起身下床,在露台上独坐,与夜色相对作竟夕谈。

开头以为夜色不善言辞,其实错了。山峰,河流,远村,近树,田垅,庄稼……虽被宽广的、浑无际涯的黑幕所笼罩,所覆盖,但那似无却有的碎语,柔软,绵长,很为晚风所赏识。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虫鸣则押的是仄声韵,不成阵势,在我耳畔细吟如箫声断续。

还有几声忠实值勤的狗吠,混合着小儿的啼哭,远远传来,沉沉夜幕被咬破了几个洞。有夜气从中淌出来,似有微波漾动,然而转瞬即逝,夜色毫不滴汤漏水,仍是那么平静,饱满如初。

也有阵阵流水的低沉暗唱,那是一条名叫青龙河的波浪,在夜以继日地诠释着那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含义。

我在露台上徘徊,看不见河的流动,只能看见远处公路桥上的一盏路灯,闪烁其辞。蓦地想起了前人的诗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面对那“一星”,诗人不仅觉得它“如月”,且还要悄立良久“看多时”,以前不太理会,现在似乎有些领悟了,是期待和憧憬着什么,却又有说不出的寂寥和凄清。

今夜恰好无月色,也无星光,我只能是“一灯如豆看多时”了。那如豆的孤灯,是打在夜幕上的一个小小补丁,一个金黄而又梦幻般的神秘补丁。

黑暗中,有些东西被夜色吸去,有些则被夜色放大。比如,田禾的暗香就一阵阵轻撞我的鼻尖,但我闻得见,却摸不着。凭气味,我知道那是待收割的油菜荚,告别季节时的些许惆怅,也有刚移栽的秧苗,初上岗时的按捺不住的兴奋。

还有身旁的一树枇杷,它也兴奋得快要忘乎所以了。它的果实已经成熟,急盼着出嫁市场。它手舞足蹈地想要挣脱夜色私奔,结果,被晚风扇了两耳光,爆出一阵噼噼啪啪的脆响。我被逗乐了,心中的郁闷也消解了许多。

乡村夜色从来都是很自我的,不比日色可以大白于天下。很自我的夜色不愿被人窥测尚未公开的秘密,它总有一种提防被欺骗了的谨慎。所以夜色很矜持,也很低调。它也不想让鸡声、犬吠、蛙鸣、虫吟之外的好事者高调入局。

当然,低调并不等于无调。开阳禾丰,之所以稻盛麦丰,不仅与开朗的阳光有关,也与含蓄的夜色有关。

日出而作,该光明时就应光明,该站起来的就别躺下。日入而息,该漆黑的就应漆黑,该躺下来的就别站起。正如鲜亮、热烈的日色,该有白天的尊严一样,庄重、沉静的夜色,也该有夜的体面!

日夜往复,黑白交替,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乃天地人生之大道。不由得想起了老子“知白而守黑”,“知雄而守雌”,以及民间“阴弱则阳损”、“夜亡则昼疲”等等之类的智慧名言。

尊重日色,也尊重夜色,按自然规律办事,乃有禾丰乡之禾谷丰登景象!

【小题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禾丰夜色中的哪些景物。
【小题2】分析文章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
【小题4】全文以“尊重夜色”为题,试探究其好处。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石头,进入人玩味的世界,就成了审美对象,不是纯然之物了。中国人还将石作为艺术品,即利用石进行艺术创造,从而表达心灵。这时的石就不是简单的把玩对象,而是一件艺术品了。
赏玩石需要人工加工的因素,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中透露出的思想值得玩味。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自然天成,不露雕琢痕迹。
如选石,清梁九图《谈石》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者我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一块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是自然的,但不代表这样的自然之石就能入选,人们选择那些能突出自然天工之妙的石,即依照人的眼光所体现出的造化特征,或者说富有人的精神性因素,如对瘦漏透皱的偏好,显然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玩石者,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造石”方法,不是人创造出石头,而是通过人的努力,再加以自然的伟力,创造出一种合乎人们审美习惯和生命追求的石来。南宋赵希鹄有“怪石辨”之说:“太湖石出平江,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黑。”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很多奇石就得自于这样的手段,“鬼斧神工”中也包括了人工,不过人工的痕迹不露,做得如天然创化,这是不可置疑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在今天则有所背离,以致破坏了中国赏玩石的基本审美规律。以奇为尚,人工雕琢痕迹尽显,有的甚至是粗糙、拙劣的;石的深加工,使其更向工艺化方向发展,石原有的古拙苍莽的意味荡然无存。
中国传统的玩石,还注意辅助设施的配置,将其置于最能体现石的特点的地方。梁九图说:“选石得宜,次讲位置,位置无法,无以美观。鬼斧神工俱成滞相,此事只堪为知者言耳。”所谓“位置”,就是石的布局。他认为,石的位置得当,还需要小景的配置:“石上种莳之法,竹与木俱宜,极小然后重峦叠嶂,始露大观,唯必择其小而枝柯苍劲者裁之,令见者有穷谷深山之想,一苔一草俱费匠心。”
在这方面,古人还有“石无位置”的观点。《小窗幽记》说:“山居有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石无位置,不是不讲究位置,而是要有自然天成之趣,不能流于机心,不能有人工的痕迹,人精心设定的位置,就像没有经过加工一样。即如东坡题其壶中九华石所云:“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零落散漫中,可见自然之妙;刻意安排处,反伤真趣。
从选石、造石到位置的斟酌,都是对石的再创造,一块精心雕琢的玩赏石已经不是纯然的外物,而成了一种艺术品。这些艺术的再创造,都必须遵循“虽叨人力,全由天工”的准则,必须合自然之秩序。这是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
(选自朱良志《顽石的风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为艺术品的石头”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渗入了人的因素,既非纯然之物,亦非简单的把玩对象。
B.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摆脱了石头的原始状态,成为人们表达心灵的艺术载体。
C.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本质上应是自然之石,也就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头。
D.作为艺术品的石头可以说是经过了人力的加工,但又不露人工痕迹的石头。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石中对“瘦漏透皱”的偏好,表明石的美学特征是人们审美观照的结果。
B.赵希鹄的“怪石辨”说明在“造石”过程中,人力的作用略胜于自然之力。
C.梁九图认为,石的布局倘不得当,会灭没了天地之美,有愧于造物之精华。
D.作者认为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是人力与天工的协调作用、完美融合。
【小题3】请简述石头的艺术再创造中“人力”与“天工”的辩证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C.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C.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D.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