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野地
陈毓
现在是夏收之后,麦茬密布的地还没来得及翻。五月的阳光在大野地流荡,把麦子的焦香四处播撒。大野地的深处,有一个黑点慢慢移动,慢慢地,越来越近,直至看得分明。
看分明了,是一对拉着板车的老夫妇。老夫妇确实够老,但你却难判断他们的具体年岁,也许是五十,也许是六十,也许七十。长途的跋涉与劳累、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夏天骄阳的暴晒,使他们看上去苍老委顿得犹如两截枯木桩子。
望不到边际的麦田和他们身后的景象比,已是另一片天地,平地使他们的板车走得略显轻松了些,
现在,是老妇坐在板车上,老夫拉车。老妇怀里搂着一个通常被称作蛇皮袋子的大口袋,没人知道,里面装着的是馒头,形状、大小、成色不一的馒头。看得出,它们来自不同的厨房,出自不同女人的双手。当然,袋子最底下,有十二个馒头看上去是一样的,那是老妇从家里带出来的,她亲手蒸的馒头,家里旧年的最后一点陈麦子,陈麦子蒸馒头劲道,儿子最爱吃她蒸的馒头,因为面团揉到了家,口感瓷实,劲道,就这点诀窍。
想到儿子,昏昏欲睡的老妇振作了一下。她眯着眼睛尽量向大野地的远处望,她嘱咐老夫停车,她慢慢地下了车,活动有点麻木的腿脚,走进路边的麦茬地,蹲下去,起来的时候她手上是两个重沉沉的麦穗。她呼喊老头把车停稳,腾出手和她一起去捡拾麦穗。他们果真捡拾到了一大把麦穗,他们在一个无风的垄沟点燃了一窝麦茬,用麦茬燃起的火焰烧熟了麦穗,把焦黑的麦穗在手心揉搓后,吹
掉麦壳,张大嘴巴,把麦粒投进各自的嘴巴。慢慢咀嚼,吞咽下去。这就是他们的午餐了。他们一路上除了偶尔向人讨要吃的果腹,这是他们最自在的午餐,因为从不动声色的大地那里讨施舍总比从表情丰富的人那里讨要安心些。
他们从北方来,向南面走,越往南,天气越热,因此这一路,仿佛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麦子就成熟了,也因此,他们总有麦穗可捡,他们尽量减少去村庄讨要的次数,妇人每次在向人家伸手的时候总要鼓起勇气说,要是有馍馍,就给我一个馍馍,一个就好。有次她刚刚走到一家的大门边,就迎上一股汹涌而出的麦香气,老妇沉迷住了,她像中了蛊的人似的迷迷瞪瞪地说,我闻见馍馍的香气了,我就要一个馍馍,请给我一个馍馍吧。那刚好走出来的年轻女人把老妇脸上的沉迷当成了赞赏,当成对她蒸馍手艺的最高赞赏,一高兴,就给了老妇两个刚出笼的大馒头,说,就让您老先我尝尝我家新麦子蒸的馍馍吧。老妇捧着两个馍馍回到板车边上,她和老夫轮流闻新蒸馒头的香气,仿佛香气也能填充他们的辘辘饥肠,最后,那两个馒头还是躺到了板车上,躺在靠近车前辕的木板上,在那里,被夏天的骄阳迅速暴晒成了两坨馍干。老妇人闻了闻,麦子的香气大不如前了,但她还是小心翼翼地把两个缩小了的干馒头放进了蛇皮袋子里,她听着袋子的响动,像富翁听见金币响一样感到满足和宽慰。她想,这些馒头,足以让她儿吃上好几个月的。老夫老妇的儿子,他们唯一的儿子进监狱快一年了,儿子几次三番地捎信给父母,说,别人都有家里人去探看,却唯独他没有,为此他被同监室的人嘲笑。这一次,儿子更是说了狠话,要是父母嫌弃孩子了,现在就断交。断交这话很伤老两口的心,老夫连夜去把放在后窑的板车修理了,他决定和老妇拉着板车去看儿子,板车在白天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他和老妇可以轮流在上面坐着歇息,晚上打开铺盖还可以是他们的栖息之地,这样,能省下来去好几百块钱的盘缠。
他们算好一定要在出门的第十天赶到儿子所在的监狱,因为倘使错过了那天,就得等下一个探视日了。
不难想象,当他们的儿子见到老夫老妇的时候他所看到的情状。一袋似乎和他的父母一样苍老的馒头干被小心翼翼地推到年轻人面前时候的情状。我的一个做管教的朋友是那天的当事人之一,他是带着痛心疾首的样子愤然诉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父母心。那简直是两个叫花子了,自己一路挨饿,却省下馒头晾干给狱中的儿子疗饥,殊不知监狱已不是旧社会,他们的儿子在监狱吃的饭菜,比他们那一路上,不知道要强要好几多倍。唉!
你说为什么爱总是向下流淌的呢?末了,我这个管教朋友问了我一句。向下流淌?我一时没听明白。朋友解释说,若把那个年轻犯人和他的父母的位置打个颠倒?你觉得还会这样么?我沉吟良久,没说话,心中却肯定说,或许会是不一样的。
(选自《延河》 2011 年 10 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夫妇之所以拉着板车千里迢迢赶去监狱探望儿子,是因为他们想省下来回的路费。由此也体现出他们探望儿子的急切心情。
B.小说语言老练而又轻快,让人读来心情不觉压抑,在不动声色的白描中涌动着浓浓的亲子之爱。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C.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老夫妇沿路乞讨更多的馒头,他们怕儿子在监狱挨饿,想尽办法给儿子更多的吃食。
D.作者笔下的老夫妇不过是普通百姓,所叙之事也选自日常生活,但从中能令读者感到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
E. 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设想如果入狱的是父母,他们的儿子未必像文中的父母一样历尽艰辛去探望,催人警醒。
【小题2】请概括老夫妇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提到“馒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老夫妇开始不去探望儿子,后来因为儿子要和他们断交而决定去探望儿子,路上找人讨要饭食、捡拾麦穗,最后终于见到儿子,请结合文本探究他们在这些过程中的真实心理分别是怎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图记变迁

陈晓明

山东画报出版社近日出版一本《中国》画册。它选取1949年至今的几百幅摄影作品,力求在有限的瞬间精当地展现新中国7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全景式还原了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无比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

《中国》画册将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作为历史起点。全书第一幅作品是“ 1949年2月9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上,听取讲话的民众”。《中国》画册的第一部分“北平和平解放”还包括长安左门外观看《解放战争形势图》的市民、天安门广场上庆祝北平解放的市民,以及北平解放时的解放军入城式三幅照片,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伟大节日的序幕,中国从此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几幅作品以及紧随其后的“开国大典”照片组中,人民都是真正的主体,人民在新中国开启的时代中充满了主人翁的参与感,他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诉说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希冀。

少年儿童是新中国的未来。《中国》画册在开头部分选取一幅孩子们在林荫道上奔跑的照片,他们稚嫩的脸上跃动着生活的喜悦,这种生命初始阶段的天真幸福正与成立伊始的 新中国内在契合。“劳动最光荣”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富有感召力的一句口号。画册中有一幅“引洮河水上山”的照片,在开山劈石的巨大粉尘中,陡峭山崖上头戴安全帽的工作者 们一锹一锹靠人力挖出了引水的渠道,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在那个开天辟地的建设年代,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为人们的心灵注入磅礴力量。除人力劳动以外,新中国的现代化工程也不可小觑。鞍钢工厂、大庆油田、新安江水电站、南京长江大桥……以科技的发展和从业者的毅力为基础,新中国最初的重工业艰难 而蓬勃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三峡大坝,贵州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复兴号”动车组列车,2005 年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举办的APEC大会……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国际影响力在改革开放指引和推动下,取得惊人的成就。从日常角度看,科技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逐渐消解距离造成的种种阻碍、提供新的生活可能的同时,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内容,都在新版画册中得到展现。

画册的最后一幅摄影作品是游人们举起手机拍摄天安门广场,这个场景与新中国的历史起点发生着某种呼应。同样是天安门广场,同样是人民的背影,不同的是宏大的历史进程已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幅照片中的照片,摄影的人们也是被拍摄的对象,它暗合着中国人民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人民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被见证的历史的参与者和 建设者。一部《中国》,在“大事件”和“小细节”的交相辉映之间,呈现了新中国70年来“国”与“人”的生活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所插的照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拍摄者不从正面取景,只拍听取讲话的民众的背影,是为了突出前方的领袖画像。
B.民众的背影很清晰,这是拍摄者有意为之,体现了拍摄者独特的观察社会的角度。
C.将“听取讲话的民众的背影”作为《中国》画册的第一幅作品,留下了想象空间。
D.所插照片是黑白色的,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它与画册末尾的照片形成某种呼应。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新中国7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人民具有主人翁参与感的历史,他们对新生活充满无限希冀。
B.孩子们在林荫道上奔跑的照片具有象征意义,生命初始阶段的天真幸福象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勃勃生机。
C.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是靠人力劳动创造历史奇迹的,“引洮河水上山”的照片有着开天辟地的磅礴力量。
D.“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科技进步既有“大事件”,也有“小细节”,交相辉映。
【小题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介绍《中国》画册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但古村落的抢教和保护进度,远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

“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曾忧虑地说道。

而在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问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摘编自《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2017年12月11日“央广网”)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的统计分析及分布概况》)

(注)中国村落遗产保护现有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从区位上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除开东北地区的空缺区,大致呈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增多的特点,且分布不均匀。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消亡速度。但由于经验和法制等不足,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仍‘道阻且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到今天还鲜活地存在?看看古村落就可以找到答案。”多年来,胡彬彬调查研究的足遍及中国5000多个乡村,被称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

“古村落拥有丰富内涵,包括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观念、精神道德情操等。”胡彬彬直言,当前中国古村落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孤立地保护建筑形态,“有方向性错误”。

2017年,胡彬彬主持撰写的中国首部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与保护的蓝皮书在北京发布,强调对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

对于古村古镇的“旅游开发热”,胡彬彬也有冷静的思考。他认为,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无序的商业开发导致“千村一面”,最大限度保护文化的特质性。

(摘编自《古村落保护要注重活态和人文》,2018年1月27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从农村考上北大研究生的“85后”青年汤敏,出于对古村落文化的思考,他放弃工作专心于做公益。如今,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并邀请爱好古村落的人一同参与。目前,他的团队已覆盖全国30个省1000支志愿者队伍,聚拢成规模可达四五万人的古村保护志愿者团队。

汤敏通过实地调查大量走访,写下一篇“救救梅州”的万字长文,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最终,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300多座古屋免于拆毁。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的保护条例》。

汤敏认为,一个地方的文明,是一个地方人的乡愁。文明的美,是地方不断涌现人才的“密码”,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更应该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摘编自《渠县青年汤敏辞职保护古村落》,2018年1月31日《成都商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已经或濒临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抢救和保护的进度远远赶不上村落消失的速度,对此有关专家十分忧虑。
B.从2003年2014年,我国公布了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从公布数量来看,一直呈递升态势,其中第六次公布数据已破百,比第一批多95个。
C.胡彬彬和汤敏都做了大量保护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胡彬彬认为建立科学高效保护体系的道路仍很漫长。
D.梅州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此地的300多座古屋没被拆,这些都与汤敏的努力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列举了不少数字,意在说明我国古村落濒临消失的态势,以夸张的形式来唤醒民众,突显人们加强对古村落保护的急迫感。
B.我国有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数以百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但分布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减少的趋势,东北地区甚至出现了空缺区。
C.胡彬彬认为,当前我国古村落保护存在“方向性错误”,其突出表现是孤立保护建筑形态,而忽略了古村落自然与人文的丰富内涵。
D.因为我国古村落今天还鲜活地存在,所以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这是胡彬彬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E. 冯骥才、胡彬彬和汤敏都是古村落保护的功臣,汤敏对其保护的触角最敏锐,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的保护。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说明胡彬彬与汤敏在古村落保护工作方式上上的不同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悉,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增长率达到2.7%,为移动支付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注】同比增长率一般是指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某个指标的同比增长率=(现年的某个指标的值-上年同期这个指标的值)/上年同期这个指标的值。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超300%,达381.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速度加快,预计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超150万亿元,达到171.5万亿元,增长率为68.0%。
(中商情报网《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预测》2017年12月26日)
材料二:
1月2日,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巨变:不带钱包出门将成为国人的新习惯,并成为世界的新时尚。
移动支付占比飙升的原因之一是支付宝收钱码的普及。一年来,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的4000多万小商家,靠这张二维码贴纸实现了收银环节的数字化。现在,不管是在餐厅买单、商店购物,还是抓娃娃机和烤红薯摊,甚至街头艺人,都能支持手机支付。
随着支付宝推出收钱码、普及乘车码、支持扫码骑共享单车……只带手机出门,扫码、被扫码已成为人们的日常,出门不用带钱包正在成为国人的生活常态,移动支付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体不带钱包的便利,还能对社会产生一系列的正向影响。一方面,移动支付能积累信用,再通过信用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信贷、保险等更多金融服务。哪怕是烧饼店、蔬菜摊;也能通过开通收钱码来获得贷款。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前所未有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并塑造着新的国民习惯。
减少碳排是移动支付为社会创造的又一福利。通过在线缴纳水电煤、公共交通出行等低碳行为,至2017年底,2.8亿妈蚁森林用户累计减排205万吨,累计种树1314万裸,其中,云南的蚂蚁森林用户已达413万。
(云南网(不带钱包出门成云南人新习惯》2018年1月3日)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
不过,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介绍,相比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没有物理卡片载体,也缺少专业设备支持,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隐患。比如,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病毒,将消费者手机中的支付账号、密码、身份证信息、联系人信息、照片等隐私信息窃取,甚至可能通过直接截获短信验证码来盗刷手机用户银行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码支付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近年来受到了商户、消费者、银行及支付机构的青睐,在服务普通消费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河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竞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董希淼说。
(人民日报《规范“条码支付”让付款更安全》2018年1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2016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逐年递增,2012年的增长量最大。
B.2012-2016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同比增长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C.随着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逐年扩大,可以预测同比增长率可能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D.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中国网民的增多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近年来因为国人不带线包出门的新习惯,减少了买卖过程中的现金流动,使得移动支付占比飙升。
B.移动支付不仅让人们免去了带钱包的麻烦,还可以让需要的商家都得到贷款,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
C.条码支付是人们通过扫二维码来付款或收款,从而实现人和人之间资金转移的一种移动支付方式。
D.条码支付具有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如“隐私被泄露”、“财产被转移”等隐患。
E.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小题3】结合材料,概述如何解决“条码支付”带来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酒仙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爷语气很淡又很坚定,央杂着些轻蔑。日军少佐美津智朗,打量了一眼清瘦的张三爷。

哟西,有胆量。

四十碗酒斟得满登登的,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做了个“请”的手势。你的,一碗酒放一个人,四十碗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爷,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过去,老人们仍旧记得张三爷身着长衫,挽着袖口,右手平端一碗鲁北烧酒,秦然自若地端坐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的情景。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玄革命时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团,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就已经端起;日头落入西山,张三爷才将酒碗放下。张三爷微抖长衫、背着双手、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张三爷的碗里。张三爷报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冷汗直流。柴掌柜闻声颠颠地跑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爷泼了三碗,腥,涩,火嫩·····一时酒气飘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阵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步履轻盈,双手捧着一碗高梁酒,不喊三爷口称三哥,轻移金莲来到张三爷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爷脖子一仰滴酒不刺。好一碗“女儿红”,好酒好酒。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梁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柴掌柜就是不吐口,美津智朗恼羞成怒,一声令下,捆了柴家四十口人。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那边绳头就松了二十个。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惊得瞪目结舌。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抖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捆柴掌柜的绳子一松,柴掌柜瘫倒在地上。

喝到三十八碗的时候,张三爷眼皮发木,视线模糊,被相着的柴家大女儿和新女婿双双注视着张三爷,张三爷对柴家大女儿微微笑了笑。

最后两碗酒,张三爷咕咚咕略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鸣哩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野蛮无酒德?告诉你,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有“饮惟祀”“无彝酒”“戒溺酒”等记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华夏酒文化源远流长。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我中华民族,竟敢陈说礼法,简直岂有此理!

张三爷不觉兴起,滔滔不绝,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吕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式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

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爷精通日语且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个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踪影。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爷。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来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者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一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梁酒封泥打开,一只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画的一行草字笔走龙蛇: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爷扣下,是因为张三爷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爷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读者从小说的叙述和议论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小题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已远远超出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喚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选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意,解释“价值”这一概念的内涵。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3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