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野地
陈毓
现在是夏收之后,麦茬密布的地还没来得及翻。五月的阳光在大野地流荡,把麦子的焦香四处播撒。大野地的深处,有一个黑点慢慢移动,慢慢地,越来越近,直至看得分明。
看分明了,是一对拉着板车的老夫妇。老夫妇确实够老,但你却难判断他们的具体年岁,也许是五十,也许是六十,也许七十。长途的跋涉与劳累、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夏天骄阳的暴晒,使他们看上去苍老委顿得犹如两截枯木桩子。
望不到边际的麦田和他们身后的景象比,已是另一片天地,平地使他们的板车走得略显轻松了些,
现在,是老妇坐在板车上,老夫拉车。老妇怀里搂着一个通常被称作蛇皮袋子的大口袋,没人知道,里面装着的是馒头,形状、大小、成色不一的馒头。看得出,它们来自不同的厨房,出自不同女人的双手。当然,袋子最底下,有十二个馒头看上去是一样的,那是老妇从家里带出来的,她亲手蒸的馒头,家里旧年的最后一点陈麦子,陈麦子蒸馒头劲道,儿子最爱吃她蒸的馒头,因为面团揉到了家,口感瓷实,劲道,就这点诀窍。
想到儿子,昏昏欲睡的老妇振作了一下。她眯着眼睛尽量向大野地的远处望,她嘱咐老夫停车,她慢慢地下了车,活动有点麻木的腿脚,走进路边的麦茬地,蹲下去,起来的时候她手上是两个重沉沉的麦穗。她呼喊老头把车停稳,腾出手和她一起去捡拾麦穗。他们果真捡拾到了一大把麦穗,他们在一个无风的垄沟点燃了一窝麦茬,用麦茬燃起的火焰烧熟了麦穗,把焦黑的麦穗在手心揉搓后,吹
掉麦壳,张大嘴巴,把麦粒投进各自的嘴巴。慢慢咀嚼,吞咽下去。这就是他们的午餐了。他们一路上除了偶尔向人讨要吃的果腹,这是他们最自在的午餐,因为从不动声色的大地那里讨施舍总比从表情丰富的人那里讨要安心些。
他们从北方来,向南面走,越往南,天气越热,因此这一路,仿佛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麦子就成熟了,也因此,他们总有麦穗可捡,他们尽量减少去村庄讨要的次数,妇人每次在向人家伸手的时候总要鼓起勇气说,要是有馍馍,就给我一个馍馍,一个就好。有次她刚刚走到一家的大门边,就迎上一股汹涌而出的麦香气,老妇沉迷住了,她像中了蛊的人似的迷迷瞪瞪地说,我闻见馍馍的香气了,我就要一个馍馍,请给我一个馍馍吧。那刚好走出来的年轻女人把老妇脸上的沉迷当成了赞赏,当成对她蒸馍手艺的最高赞赏,一高兴,就给了老妇两个刚出笼的大馒头,说,就让您老先我尝尝我家新麦子蒸的馍馍吧。老妇捧着两个馍馍回到板车边上,她和老夫轮流闻新蒸馒头的香气,仿佛香气也能填充他们的辘辘饥肠,最后,那两个馒头还是躺到了板车上,躺在靠近车前辕的木板上,在那里,被夏天的骄阳迅速暴晒成了两坨馍干。老妇人闻了闻,麦子的香气大不如前了,但她还是小心翼翼地把两个缩小了的干馒头放进了蛇皮袋子里,她听着袋子的响动,像富翁听见金币响一样感到满足和宽慰。她想,这些馒头,足以让她儿吃上好几个月的。老夫老妇的儿子,他们唯一的儿子进监狱快一年了,儿子几次三番地捎信给父母,说,别人都有家里人去探看,却唯独他没有,为此他被同监室的人嘲笑。这一次,儿子更是说了狠话,要是父母嫌弃孩子了,现在就断交。断交这话很伤老两口的心,老夫连夜去把放在后窑的板车修理了,他决定和老妇拉着板车去看儿子,板车在白天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他和老妇可以轮流在上面坐着歇息,晚上打开铺盖还可以是他们的栖息之地,这样,能省下来去好几百块钱的盘缠。
他们算好一定要在出门的第十天赶到儿子所在的监狱,因为倘使错过了那天,就得等下一个探视日了。
不难想象,当他们的儿子见到老夫老妇的时候他所看到的情状。一袋似乎和他的父母一样苍老的馒头干被小心翼翼地推到年轻人面前时候的情状。我的一个做管教的朋友是那天的当事人之一,他是带着痛心疾首的样子愤然诉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父母心。那简直是两个叫花子了,自己一路挨饿,却省下馒头晾干给狱中的儿子疗饥,殊不知监狱已不是旧社会,他们的儿子在监狱吃的饭菜,比他们那一路上,不知道要强要好几多倍。唉!
你说为什么爱总是向下流淌的呢?末了,我这个管教朋友问了我一句。向下流淌?我一时没听明白。朋友解释说,若把那个年轻犯人和他的父母的位置打个颠倒?你觉得还会这样么?我沉吟良久,没说话,心中却肯定说,或许会是不一样的。
(选自《延河》 2011 年 10 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夫妇之所以拉着板车千里迢迢赶去监狱探望儿子,是因为他们想省下来回的路费。由此也体现出他们探望儿子的急切心情。
B.小说语言老练而又轻快,让人读来心情不觉压抑,在不动声色的白描中涌动着浓浓的亲子之爱。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C.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老夫妇沿路乞讨更多的馒头,他们怕儿子在监狱挨饿,想尽办法给儿子更多的吃食。
D.作者笔下的老夫妇不过是普通百姓,所叙之事也选自日常生活,但从中能令读者感到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
E. 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设想如果入狱的是父母,他们的儿子未必像文中的父母一样历尽艰辛去探望,催人警醒。
【小题2】请概括老夫妇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提到“馒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老夫妇开始不去探望儿子,后来因为儿子要和他们断交而决定去探望儿子,路上找人讨要饭食、捡拾麦穗,最后终于见到儿子,请结合文本探究他们在这些过程中的真实心理分别是怎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材料二:
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长足发展机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2015年增长7.5%。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迎来更高速发展,并进入深耕细作,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进一步融合,我国文化产业迈入发展黄金期。
业内将中国消费结构的发展划分为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电器消费、汽车和住房消费,并预言,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文化消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进,其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巨大前进空间。
(摘编自《文化产业:提升国民幸福总值》2017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三: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要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必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应体现“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赞赏带着血性和担当的电影《战狼2》高扬国威,为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示范;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湄公河惨案》横空出世,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运营探路。他评价说,“这两部电影都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典范,讲述中国故事,讴歌伟大时代,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定位,把文化放到了兴国强国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表示,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真诚记录和展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成长足迹,艺术地告诉人们中国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走向,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广泛传播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让文化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文化产业如何拥抱新时代》2017年1月4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2年到2016年五年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又增加了将近0.6个百分点。201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
B.国民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也得益于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
C.虽然我国实际文化消费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但是仍然远远没有达到市场潜在的规模。这就决定着我们必须把文化消费确立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D.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更快,这是在十三五规划中把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得到重视与发展给予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十八大以来,由于政策的扶持,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有效推进。这使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B.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并直接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
C.其实中国消费结构的四次升级发展,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到改善生活条件再到生活日益富裕的过程。
D.像《战狼2》和《湄公河惨案》属于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电影,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E. 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不要再写虚构的作品,把我们民族的成长足迹和中国历史的真相表现出来。
【小题3】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小题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酒仙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爷语气很淡又很坚定,央杂着些轻蔑。日军少佐美津智朗,打量了一眼清瘦的张三爷。

哟西,有胆量。

四十碗酒斟得满登登的,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做了个“请”的手势。你的,一碗酒放一个人,四十碗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爷,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过去,老人们仍旧记得张三爷身着长衫,挽着袖口,右手平端一碗鲁北烧酒,秦然自若地端坐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的情景。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玄革命时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团,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就已经端起;日头落入西山,张三爷才将酒碗放下。张三爷微抖长衫、背着双手、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张三爷的碗里。张三爷报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冷汗直流。柴掌柜闻声颠颠地跑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爷泼了三碗,腥,涩,火嫩·····一时酒气飘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阵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步履轻盈,双手捧着一碗高梁酒,不喊三爷口称三哥,轻移金莲来到张三爷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爷脖子一仰滴酒不刺。好一碗“女儿红”,好酒好酒。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梁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柴掌柜就是不吐口,美津智朗恼羞成怒,一声令下,捆了柴家四十口人。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那边绳头就松了二十个。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惊得瞪目结舌。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抖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捆柴掌柜的绳子一松,柴掌柜瘫倒在地上。

喝到三十八碗的时候,张三爷眼皮发木,视线模糊,被相着的柴家大女儿和新女婿双双注视着张三爷,张三爷对柴家大女儿微微笑了笑。

最后两碗酒,张三爷咕咚咕略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鸣哩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野蛮无酒德?告诉你,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有“饮惟祀”“无彝酒”“戒溺酒”等记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华夏酒文化源远流长。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我中华民族,竟敢陈说礼法,简直岂有此理!

张三爷不觉兴起,滔滔不绝,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吕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式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

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爷精通日语且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个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踪影。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爷。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来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者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一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梁酒封泥打开,一只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画的一行草字笔走龙蛇: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爷扣下,是因为张三爷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爷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读者从小说的叙述和议论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小题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
【小题2】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
【小题3】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行文思路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 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而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
D.“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一曲落花的颂歌。
E. 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小题2】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小题3】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