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性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本来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湿润、缱绻等风神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园林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地在理性指导下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亭阁实在活力不大。它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冶》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而已。
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冶》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的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
(节选自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其共同的追求。
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
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
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3 12:1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重构孩子基因一事上,个体父母的自由抉择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根据经济学理论,只有当个人选择导致“负外部性”时——也就是说,当危害带来的代价由完全没有参与交易的第三方来承担时,社会危害才会形成集成式影响,举个例子,一家公司可能通过向当地的河流倾倒有毒废料而获益,但它会影响到附近社区成员的利益,类似的效果已经在Bt转基因玉米上体现出来:它能够制造毒素杀死一种欧洲当地的害虫玉米螟,然而,它也会因此误杀帝王蝶。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由生物技术方面的个人选择带来负外部性,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受累?

——摘编自福山《我们为什么担忧“基因编辑”》

(材料二)

这种类似的基因“军备竞赛”会对下面一类人产生特定的负担,这些人,由于宗教或其他原因,不愿对孩子进行基因改造;如果周围的人都在这么做,对他们而言想要坚持放弃的决定就会愈加艰难,因为担心会阻挡孩子的前程,尽管人们在担忧未曾意想的结局和不可预见的代价,人们心中所隐藏的深层的对于生物技术的忧虑却一点儿也不是功利主义的。终极意义上,毋宁说人们担心的是,生物技术会让人类丧失人性——正是这种根本的特质不因世事斗转星移,支撑我们成为我们、决定我们未来走向何处。更糟糕的是,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

——材料同上

(材料三) 

——《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

(材料四)

我们以遗传技术再造自己,是为了活得更久、更健康,超过我们与生俱来的DNA容许的寿限。首先我们会重新安排基因来减少疾病,培养替换器官,并普遍迟滞高龄带来的众多折磨。这就会把我们带往21世纪20年代晚期,那时我们就能创造出分子尺度的纳米机器,编程运用来弥补我们的自然演化局限,投入应付DNA始终无力处理的工作。

一旦这些进展到位,我们就不只会延缓衰老,还能逆转其进程,逐一处理每颗分子来清理、重建我们的身体。我们还会把这些机器,安顿在我们脑中现有的数十亿神经元当中,借助它们来强化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记忆力会得以改良,我们会发令创造出崭新的虚拟经验,把人类的想象力提升到我们现有未强化的脑部连想都无法想的水平。一段(相当短暂的)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借助逆向工程,改造人脑创造出一种威力强大无比的数码版本,于是我们也就由此发展成一种完全数码形式的物种。

到时我们就会演化成另一个物种。于是我们就不再是智人,而是种智脑,也就是半数码、半生物的活物,而且将来还会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拉开它的DNA和演化命运之间的差距。同时,我们也会成为一种能操控本身演化进程的生物,从而开创自然界崭新的局面。

——节选自《重返人类演化现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但对其疾病预防层面的应用支持度最低,显示了某种忧虑。
B.公众对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与治疗疾病有较高意愿,在中国进行基因编辑研究可以回应公众的切实需求。
C.改变肤色、增强运动能力、提高智商等增强型应用领域的公众支持度支持率均低于三成,需要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
D.当前普通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医学应用态度积极,公众期待差异不大,其中治疗和预防型的应用最受支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Bt转基因玉米能够制造毒素杀死一种欧洲当地的害虫玉米螟,然而它也会因此误杀帝王蝶,这也是“负外部性”的体现。
B.如果一些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升其社会竞争力,这种基因“军备竞赛”就会对其他人产生特定的负担和压力。
C.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晚期,我们就能创造出分子尺度的纳米机器,能够运用编程来弥补我们人类的自然演化局限。
D.如果我们能操控自身演化进程,终止演化,就会成为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的新物种,从而开创自然界崭新的局面。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基因编辑”可能的前景和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G通信助力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首要任务是达成其他无线通信方式所不能达到的高性能指标,使5G通信“三高两低”的特点成为现实并为泛在电力物联网所用。提升“三高两低”相关性能的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被统称为性能增强技术。

在性能增强技术中,某些技术有的被广泛研究讨论并且已经比较成熟,成为了5G必备的标准技术,可以被称为5G的原理性技术,如2毫米波通信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和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有的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但还有技术瓶颈尚未有统一定论,例如全双工技术中有消除自干扰的问题、D2D(device to device)通信如何降低信号干扰的问题等。

性能增强技术的范围非常广泛,其原理也非常多样化。对泛在电力物联网来说,这些技术是网络通信层面的相对底层的技术,电网运营商仅仅是这些技术的使用者而很少参与细节的设计,并且电网运营商更希望的是成为通信网络的掌控者,对如何实现5G特点的技术关注较少。

(摘编自《5G通信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融合:应用分析与研究展望》)

材料二:

5G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四大方面的变化:频段和组网变得越来越复杂、新技术带来OPEX不断攀升、业务多样性带来管理的复杂性、端到端网络云化。由于这些变化的存在,导致了今后5G的岗位需求发生了变化。从广义上来讲,除了传统技术能力要求之外,今后的5G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综合能力呢?

第一是基础能力。要具备移动通信的底层技能,包括像无线通信的原理,信令协议。第二是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我们要求5G工程师会负责站点的规划设计,包括组网规划设计以及参数的规划设计。第三是网络的云化能力。包括核心网的NFV技术,传输的SDN技术,以及我们无线CloudRAN技术。第四是大数据和AI技术。这就要求今后的网络工程师,必须要具备智能化的自动化的思维,要掌握数据的清洗和挖掘、数据的分析建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甚至包括编程。最后是行业解决方案能力。从长远来看,今后的5G人才要能够熟悉整个需求调研的一个过程,能够对不同的垂直行业做相应的需求调研分析,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去设计整个方案架构,最终完成解决方案的开发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上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可能是未来5G人才综合能力要求。

(摘编自《未来5G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是什么?》,《电子科技网》2018年9月21日)

材料三:

3月7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三大运营商相关人士处获悉,在“两会”期间,三家运营商就架设5G网络和实施通信服务保障做了诸多准备工作。

据中国移动方面介绍,从接到5G网络覆盖的需求开始,中国移动在36小时内完成了北京铁道大厦两处5G微蜂窝基站建设。架设的5G网络能够有效支撑大屏高清信号编码回传和新媒体手机实时直播的需要。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家博物馆顶层架设了外景摄像机位,通过中国联通的5G网络,可以将4K画面实时回传到展示大屏上;而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首次进行5G+VR直播。中国电信方面也表示,3月1日,中国电信北京公司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等两会重点区域的5G网络覆盖及优化,为两会通信服务保障工作增加了强有力网络技术支撑。

通信专家张驰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5G网络在全国两会大放异彩,既是对5G应用的一次演练,也是对5G网络的普及宣传,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5G元年正式到来。

(摘编自《两会5G技术大放异彩 全新5G元年正式到来》,《国际金融网》2019年3月11日)

【小题1】下列关于5G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通信“三高两低”的特点成为现实并为泛在电力物联网所运用,这是其他无线通信方式所不能达到的高性能指标。
B.5G的原理性技术如大规模MIMO技术和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已被广泛研究讨论并且已经较为成熟,成为了5G必备的标准技术。
C.5G时代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就是指基础能力、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络云化能力、大数据和AI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这五项能力。
D.5G网络在两会期间大放异彩,三大运营商为两会通信服务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意味着5G元年正式到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网运营商是以提升5G“三高两低”性能为特点的性能增强技术的使用者,他们希望成为通信网络的掌控者,可他们很少参与细节的设计。
B.两会期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架设的5G网络有效支撑了实时传播的需要,而中国电信完成的5G网络覆盖及优化,也保障了通信服务。
C.从长远来看,5G人才在解决行业方案方面需要熟悉整个调研过程,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设计好整体方案框架并完成相关开发工作。
D.5G通信、5G网络虽已有了成功运作的范例,但真正实现落地生根还需相关技术的支撑,以及专业人才的配合,5G发展任重而道远。
【小题3】我们应该为“5G”的到来做哪些准备?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7号旅馆
远山
他一上码头,径直往左前方的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走去。似乎,他对这个名叫布袋的小岛地形非常的熟悉。
17号旅馆。他抬头看了看院子墙门上面的门牌号,这个小岛最有特色的就是一家家错落有致的庭院式旅馆。
老板娘,我还住三楼最靠边的明轩斋。倚在总台边,他笑容满面。明轩斋已经有人住了,老板娘看着面熟的他抱歉地说。我可以等。他庆幸自己比她早到了七天,他一定要比她早到的,他还有许多事要做。
第六天,他终于住到了明轩斋。一进门就直奔卫生间,从口袋里掏出那把锋利的瑞士小刀,轻轻一弹就打开了洗手台下面的木夹层。果然,他去年藏着的东西还在,用黑油布包裹着。
他拿过来,坐到了靠窗的藤椅上,细细抚摸着那黑油布。窗外是海,一望无际,他似乎看到了去年的那个傍晚,那个自己,那个她。
那是他第一次来这个小岛,他是随便在网上点击时点到这个地名的,一个小岛屿,一个还保留着古老的传说带点神秘的小岛。他从长白山下来,只带了一把贴身的瑞士小刀。海风习习,涛声轻柔。他第一次看到海,他很好奇,他更好奇,夕阳下的那个背影,修长,衣袂飘飘,他想起了安徒生童话里那个海的女儿。
他走过去,慢慢地靠近她,他很想跟她说说话,他很担心她,天快黑了,海边没有一个游客,一个女孩子独自站在海边很不安全。他看时间她已经整整站了一个小时了。她一直看着前面的那片海。他不好打扰,他怕她怪罪,尤其对于一个陌生的女人。于是,他也装作欣赏大海的样子站在她的旁边。
突然,她转过头来,她说,我叫清秋。他很纳闷,她叫什么关他什么事呢。她接着又说,我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我知道你住在哪?你叫应涛,是住在17号旅馆明轩斋的房客。你住在明轩斋七天了,你是个画家。你不停地画不停地撕,你很烦躁,你很焦虑,你画画时落笔很重,你撕画时很急,你情绪不稳,带着很大的不满,你像是要把生活和自己都撕碎了。
她好看的嘴巴一张一合,一句句清晰的话从她的嘴里慢吞吞地流出。他惊讶地看着她,看着她看不清的眼睛,天都黑了,这个还戴着墨镜的女人究竟要干什么呢?我就住在你对面的房间,红藤阁里的女人,从我的阳台可以看到你的房间,你很粗心,或者说你已经不在乎,你不拉上窗帘,这几天几乎不吃饭不睡觉,你很糟糕。她继续轻轻柔柔地说着。
那么你呢,你一个人站在这里也是……?他手里紧攥着那把瑞士小刀,迎着她问。如果不是因为担心她——很莫名其妙的,他居然还会去担心一个陌生的女人。此刻,他恐怕用那把瑞士小刀割了自己的手腕走向海里了,他从长白山下来时就是这么想的。他给了自己七天时间,如果在这个无人干扰的小岛上,他用七天的时间还没有构思出自己一副满意的作品,那么他就用这把瑞士小刀结束自己,他是个艺术家,没有了灵感和创造,就等于死去。
你终于问了。她弯下腰,轻轻地撩起裙子的一角。你看到我的左腿有什么不一样吗?你不知道那天的舞台有多漂亮啊,镁光灯、音乐、天鹅湖,一切都布置好了,一只只白天鹅就要起飞了,可是,世事就是这么难以预料,当领舞的那只白天鹅刚从幕布后飞出来时,舞台旁边的一根管子倒了下来,那只天鹅飞不起来了,后来医生宣判了,从此不能再在舞台上跳舞了。她抚摸着明显纤细的左腿,声音低了下来。
但是,路有千万条,对不对?少顷,她直起腰抬起头,嫣然一笑,摘下了墨镜,一双大眼睛亮闪闪装满了天鹅湖的水。
扶我一把,她把手伸向了他。有很多摄影师替我拍过照片,但还没有一个画家为我画过像,明天,你能为我画一幅吗?
他把那只紧攥着那把瑞士小刀的手缓缓地抽了出来,握住了她。
一轮旭日冉冉升起,海面上一片霞光,她就这样面朝大海,静静地……他突然感觉眼前是多么辽阔,似乎有一股强大的暖流激励着他,他支起了画架,运笔入神,从没过的轻松和流畅,仿佛有一把钥匙开启了他的思想、灵魂。他把画郑重地交到她的手里。
我不要。她轻轻摇头,你把它藏在17号旅馆里吧,我们约定明年的今天一起来取。
明年的今天一起来取。他坐在靠窗的藤椅上,窗外是海,一望无际。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她已经整整站了一个小时了。她一直看着前面的那片海。”他观察得这样细致、长久,是因为他担心这个陌生女孩,又不好打扰,所以在旁边默默地站着。
B.应涛开始并不在意清秋是谁,可是当听她细数他在17号旅馆的所作所为时,十分惊讶,不清楚女孩的意图。
C.他从长白山下来,只带了一把贴身的瑞士小刀,是因为他执拗于自己的画画创作,以致于思想混乱,完全失去理智。
D.女孩提出让应涛为自己画一幅画,是因为她看他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出色的画家,她希望能为他找到创作的灵感。
E. 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从应涛的眼睛、心灵出发去感受清秋的外表与内心的美,这美浸润了一颗失意的心,让他学会热爱生命。
【小题2】文章在叙事上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应涛,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清秋,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都认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而在这之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的改变微乎其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改变土地和植物,田地先是零零碎碎,星星点点,到最后连天连地,几乎所有能种植的平原都被开垦出来,包括山巅。与此同时,很多植物也在慢慢减少,成了珍稀植物,甚至濒临灭绝。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又开始污染海洋和空气。可以说,我们与自然并未真正和谐共处过,只不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使得自然陷入更深重的危机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食物链一环套一环,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不是只靠人文观念中的平等友爱就能带来和谐,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控制人口规模——如果科技的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那么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无法减轻;而如果人人都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台湾写《讨山记》的阿宝、这两年生活在终南山上的二冬那样去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必将给自然带去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对于60亿人类来说,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大自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变成了“小自然”“小小自然”,很脆弱,也很珍贵。回头去看,大自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被毁掉,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常被生态文学所诟病的现代文明在居中调停。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都市中就能获得大量生活资源,大自然还有什么机会苟延残喘,全球森林的覆盖率又怎么能出现上升趋势?
谈及生态文学,人们存在着一种印象: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书写对象是那些花木藤草、鸟兽虫鱼,要把人类放在万物中去平等考量,核心思想是老庄的齐物观;生态文学仿佛就是要与工业文明为敌,推崇躲开现代文明,与原始山林为伍……然而,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生态文学的视野不应止于此。生态文学当然应关注花木藤草、鸟兽虫鱼,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反思人类的急功近利,但也不应忽略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时代已经走到了21世纪,与其退却去求诸历史,不如勇闯去求诸未来;与其反工业反现代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发展科技,推动文明滚滚向前。想想看,当农业畜牧业食品制造业更高效环保地提供健康的食品时,当无污染能源应有尽有时,当人类出行都在天上飞、地面的道路可以废弃时,当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不再给地球过大压力时,大自然无须伤及本体,就能给予我们馈赠,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雨露,那时,回归自然怀抱的我们才是问心无愧的。
由此,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我们要做科技的坚定拥护者,让科技帮助人类实现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再做饕餮自然的掠食者,而是自然秋毫无犯的访客,这才是对自然的最高致礼。
(摘自谢宗玉《生态文学之思》《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群体性的开垦和种植行为导致了土地增加,植物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结果。
B.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然破坏空间的扩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
C.迄今为止,庞大数量的人口并没有完全毁掉大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D.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文学的印象多停留在老庄的齐物观上,把花木藤草、鸟兽虫色作为书写对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
B.作者先破后立,用事实说话,阐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不止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观点。
C.作者认为“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的前提是科技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
D.文章首先立足人与自然,论述生态问题,既而论述生态文学,得出观点。步步深入,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可以依靠平等友爱的文化理念,还应该注意控制人口的规模。
B.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森林的覆盖率不太可能出现上升趋势。
C.对于生态保护,今天的我们要多一些面对未来的勇气,多一分加快发展科技、推动文明的决心。
D.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是人类实现绿色生活的重要依靠,所以生态文学创作绕不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它唯一的伙伴是它的巨大卫星卡戎。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作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正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彗星在距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处在太阳系的外围,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
B.“我们星系”即“内太阳系”,有许多巨大的被迫做近似圆周运动的行星构成。
C.冥王星距离太阳很远,不会发光,覆盖着甲烷冰,它有一个叫“卡戎”的巨大卫星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古诗词鉴赏。
D.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还可能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小题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彗尾”形成的过程。
【小题3】太阳本身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条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