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只鸡

周绍国

快过年了,我问老婆今年打算去谁家过年。老婆说:“这新装修好的家多舒服,就在城里过,谁家也不去。”我说:“要是老人们催我们回去怎么办?”老婆说:“就说你要加班,孩子要补课。我妈已打过电话,我就这么说了。”我说:“好,我家要是催我们回去过年,我也这么说。”

确实也不好回乡下过年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把城乡变成银色世界。老婆说:“特别是你老家,到处都是沟沟汊汊,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再一下雪,烂泥跟胶似的,脚都挪不动,能把人困死,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我说:“你老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山窝子,除了山还是山,地无三尺平,打瓶酱油都得累出一身臭汗。”老婆说:“打住,我怎么一提到你家,你就马上扯我家呢?”我说:“本来就是,如果有一家条件好的,我们都会回去过年!”

我和老婆正在相互控诉老家的闭塞落后呢,岳母却顶着一身雪推开我们的家门。老婆吃惊地说:“妈,这大的雪天,你咋来了呢。”

岳母说:“养了两只大公鸡,准备你们过年回家吃的,你说忙,回不了了,就给你们送来了。”我说:“妈,我们年轻轻的,还劳你想着,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岳母说:“你们过年不回家,我们心里不落忍。”望着岳母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送来的鸡,我和老婆心里挺愧疚。

要说岳母送来的两只大公鸡,真是两只好鸡,虎虎生威,进了门就把我们家当家了,一点也不生分,每到一个时辰就二重唱,叫声高亢嘹亮,整栋楼就跟一个鸡笼子似的。于是,不时有人来敲门抗议。我说:“要不杀了?”老婆说:“你看这两只鸡长得多招人喜欢,妈喂它们,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像妈的孩子似的,你忍心这么快杀了。”我知道,这并非老婆不杀生,而是对亲情的一种留恋。我说:“那就放楼下储藏间。”老婆就恋恋不舍地将两只鸡放到了储藏间。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储藏间给两只鸡喂食。储藏间的门却大敞着,两只鸡没了踪影,显然被人偷了。我跑上楼对老婆一说,老婆疯了似的满小区找,大有不找到不罢休的架势,最后老婆是被我硬拉回家的。老婆呆坐在沙发上,心疼地说:“哪怕来楼上偷其它东西也好,干嘛非偷鸡,叫我们咋对得起妈呢。”是啊,这两只鸡不仅来之不易,而且还带着岳母一片心意,已不是两只普通的鸡,却在我们手上被偷了。家中笼罩着一片痛惜的气氛

这时我爹打电话来,叫着我的小名说:“七斤,你们多会动身回家过年,有什么笨重东西需要我先捎走的没有?”自从去年我按揭买房,爹为了帮我们还房贷,就从乡下老家进城来收废品,由于小区不让乱堆乱放,爹就在城郊租一间小屋住,离我们不太远,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过来。爹现在要回家备年货。我按照预先商量好的话回答说:“爹,我得加班,孩子要补课,不回家过年了,也没什么东西要捎的。”爹一听,不高兴了,说:“真是白养你了,连顿团圆饭都不回家陪我们吃,这个年还过个什么劲。”我想对爹说几句安慰话,爹却说要赶车,把电话挂了。

爹打过电话有一个多小时,我估计早坐车走了,没想到爹却气喘吁吁地来敲门。我说:“爹,你不是说要赶车吗?”爹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车站前有个小毛孩卖鸡,我见是两只地道的草鸡,就买了送来,给你们过年尝鲜。”老婆见爹送鸡来,强装笑脸过来与爹打招呼,看见爹上身外衣扣子全没了,说:“爹,你衣服咋啦?”爹说:“买鸡时有个人仗着腰粗想顶事,我没让,相互推搡了几把,没事。”爹说完放下两只鸡,就急匆匆地走了。

爹是将鸡装在尼龙袋里提来的,我打开尼龙袋,想让鸡活动活动透透气,却发现两只鸡很眼熟,再看拴鸡的绳子是我的鞋带,正是被人偷走的两只大公鸡。老婆喜出望外,抱着两只失而复得的鸡亲个不停。我则大声说:“我们回家!”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对大雪的描写,一方面刻画了乡村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为下文岳母送鸡,我们感受的亲情的伟大埋下伏笔。
B.为替儿子还房贷主动到城里收废品,还“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过来”,说明“我爹”勇于为儿子分忧。
C.生气地说:“真是白养你了”与送鸡时又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说明“我爹”说话时口是心非。
D.文章塑造岳母和“我爹”主要人物形象,其作用是衬托夫妻的形象,另外突出文章的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E.小说采用第一人物和第二人称交替的叙述手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真实感,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2)请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两只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1 12:1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琴 弦
程天保
苍烟落照,夕阳将静谧的江流染得一片嫣红。两座巨大的铁塔对江而峙,高低错落的电缆,牵系着铁塔,横江而过,像一抹幽雅的琴弦,在江风中瑟瑟抖动。
长江是它的弓,江流是它演奏的和声,落日是它的梦幻。万物均沉浸在玫瑰色的梦幻中。这是一张冠名《琴弦》的摄影作品,壮阔,浑厚,深沉。
它是金哲的成名之作。
二十年前,金哲是电力局的临时工,被派遣到这里。家贫辍学的苦痛,离群索居的寂寞,前途无望的悲愤,像巨齿一般啃噬着他的心灵。面对浩瀚壮阔的长江,乘风破浪的舟帆,日出日落的璀璨,他那颗敏感、泣血的心,似乎有了瞬间的顿悟。他倾尽全部积蓄,东挪西借,买来一架破旧的照相机,将身心融进了铁塔的铿锵,长江的韵律,岁月的沧桑。守卫铁塔的,还有一位人称龙伯的老人。他身体颀长,银须粲然,目光深邃。举止言谈,有一种野鹤闲云般的飘逸,仙风道骨般的潇洒。他默默地观察着金哲,时间久了,似有一种认可,一种默契。他代金哲执勤,给金哲以金钱的资助,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注视金哲在朝暾夕晖中捕捉大自然的华美的瞬间。但奇怪的是,龙伯从不看金哲的作品,即使金哲征求他的意见,龙伯也只是淡淡地一笑:“摄影是一门艺术,没有十年八载的磨炼,是谈不上创作的。”金哲感到了老人的温情、力量和深沉。
他默默地摸索着,思考着,奋斗着,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失败的阴影始终困扰着他。他身心交瘁,神情郁悒,变得极度地敏感和神经质,似乎再也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当一幅曾寄厚望的作品被画报退回时,他绝望地摔掉了相机,将全部存照抛向了铁塔,抛向了长江。
龙伯拾回散落的照片,凝视着涕泣的金哲。“孩子,你不再干了?”
“不!”金哲终于冷静下来,声音充满着悲壮,“我别无选择。我必须奋斗。否则,我将在铁塔下老死终生。”龙伯点头,从箱底翻出一架德国禄来相机给他。“艺术是触类旁通的。除了摄影,你还应该读读其他方面的书……”
金哲不可思议地望着老人,不明白他哪来这么昂贵的精巧的相机,哪来这样的见解、理智。龙伯成了他心中的谜。
自此,金哲认真读书。奇幻瑰丽的知识之海,拓展了他的心胸,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开始走向成功,作品接二连三地发表在省市乃至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上,但艺术界却仍对他关闭着厚重的殿门。环境的局限,他的作品,始终离不开铁塔的背景。人们挪揄着:“好个铁塔摄影家!”
金哲受不了世俗的嘲弄,他要拓展新的天地。他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调动,但碍于家庭复杂的政治背景,他始终只能陪伴着冰冷的铁塔,陪伴着谜一般神秘的老人。“这不是一个仅凭个人奋斗就能自立的社会。”金哲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忧伤。
“孩子,”龙伯一脸慈爱地望着他,“蛛网能粘住小虫,却束缚不住飞鸟。你已像一只雏鹰,开始在蓝天白云下飞翔了。”
“可我只拥有单调、冰冷的铁塔……”
“达·芬奇画蛋,黄胄画驴,你忘了艺术大师的故事?一件物体,从千万个角度观察,就会有千万种变化,千万种风采。重要的是,你得选准一个绝佳角度,拍摄出铁塔、江流、落日不同凡响的意蕴。”
金哲明白了,内心对老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情,有一种想尽快弄清老人身世、经历的冲动。“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何必曾相知?”龙伯像哲人般沉吟着,“若要相识亦相知,待到云开日出时。”
金哲悟了,笑了。从此,他百折不挠地寻找着,平心静气地观察着,像潜伏爪牙的猛虎,积蓄着力量,捕捉着时机。
一个雨后天晴的黄昏,当金哲与龙伯从遥远的江渚捕鱼回来时,天地间似乎显得异样的静寂、安详。小舟的款乃声划破广宇的宁静,一声一声,传向遥远的天际。龙伯摇着橹,凝视着辉煌的落日,赤紫的云霭,嫣红的江流,突然停住橹,指向金光映照的铁塔及琴弦般颤动的电缆,大喊一声:“你看!”
瞬间,金哲的心战粟了。他被大自然在这特定时空里构成的奇伟画面震慑住了,抖抖地取出相机,凝聚着周身的热血、力量,不停地揿动快门,拍下了这石破天惊的一瞬,然后孩子般趴在龙伯怀里,缨缨地哭了。他感谢上苍,更感谢龙伯。
金哲由此成名。云开日出,龙伯也盼来了与金哲“相识亦相知”的日子,但他却走完了坎坷曲折的人生旅程,灵与肉融入了浩瀚壮阔的江流。当艺术界为他恢复名誉,平反昭雪时,才揭开了使金哲困惑了十多年的谜底。
金哲手捧《琴弦》,泪如泉涌。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二十年前,金哲倾其所有并东挪西借买来一架破相机,不只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还因为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某种顿悟。
B.龙伯虽然支持和帮助金哲,却从不看金哲的作品,也不给他任何建议,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金哲的作品还很幼稚和肤浅。
C.在金哲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摔掉了相机、抛掉了照片时,龙伯的鼓励和帮助,让他恢复了冷静,重新鼓起了奋斗的勇气。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如文中多次提及龙伯之“谜”。这一细节渲染了龙伯神秘的身世、传奇的经历,暗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E.小说叙事艺术高超,在叙述摄影作品《琴弦》的由来时巧妙地展现了金哲的成功历程,并在曲折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小题2】开头三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龙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意蕴丰厚。请结合文本,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傻子的村庄》

村庄很美丽。山,奇形怪状的,美;水,清凌凌的,美。

美丽的村庄,出了个叫美丽的姑娘。谁也没有想到,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

那年,19岁的美丽走出了村庄。

美丽走的那天,被傻子给拦住了。

据说,傻子小时候不傻,后来发烧,烧坏了大脑。傻子爹出车祸死了,娘嫁人时带着他,可傻子又偷偷跑回来了。傻子说话只会说一个字,傻子爱干净,家徒四壁,却连个草刺都见不到。

傻子双手一伸说:“回。”

美丽说:“不。”

傻子固执地说:“回。”

美丽固执地说:“不。”

美丽走了。傻子号啕大哭。村庄的人不明白傻子为啥哭得那么伤心。

3年后。美丽回来了,成为少妇的美丽比原来更美丽了。让美丽锦上添花的是一个比美丽大20岁的画家。画家很有钱,给村庄的家家户户都买了很贵重的礼品,给美丽父母的礼品更是重上加重。

画家一下子就平息了村庄的愤怒。

傻子也收到了同样一份礼品。

画家在村庄待了半个月,他对大家说:“我会给大家带来幸福的。”

画家说这话时,看看美丽,美丽就小鸟依人般靠在画家肩上。

果然,画家走后,就有推土机隆隆开进来,村庄修上了水泥路,一直伸进大山深处。先是有人来玩,说这里真美,而后有许多青年男女来这里写写画画。

画家原来是一所学院的院长,他把村庄变成了他的学生们写生的基地。

村庄里来的人多了,就得吃饭呀。有人开了家庭饭店。最先开饭店的是村支书。村支书跟画家签了协议,要把村庄变成最美乡村农家游。

来的人越多,开饭店的人也越多,几乎家家都热闹起来。

小车如潮水般,一拨一拨的人来,一拨一拨的人走,来时大包小包的,走时轻手轻脚的。

村里人都高兴。只有傻子一人不高兴。

傻子成天嘴里嚷一个字:“脏。”

大家都忙着挣钱,谁还管小溪里漂着垃圾袋,草丛里扔着鸡骨头甚至脏兮兮的卫生纸呢。

傻子有了营生,天天捡垃圾。矿泉水瓶子、饮料盒子、垃圾袋、餐盒,还有扔掉的面包火腿肠。傻子背一个大麻袋,就像一个蜗牛背着一个重重的壳儿,吃力地行走在沟坡谷地。每天把这个大麻袋送到镇里的收购点,来来回回走10里。

收破烂的说:“那些卫生纸啦、塑料袋啦,我们不要。”

傻子就把剩下的半麻袋东西背回来,放一把火烧了。

就有人跟傻子抢破烂了。这些人专门捡能卖钱的。傻子每天只能捡到一些废纸塑料袋卫生纸之类的,卖不了,就堆到自己家里,天天烧。

村支书很生气,就在大喇叭里嚷嚷:“大家不要跟傻子抢饭吃。谁再抢,就把谁家的星星给摘了。”

被评为精神文明户有5颗星,谁家少一颗,寒碜呢。

有一回,美丽回家,傻子就把一麻袋垃圾放到了美丽面前,恨恨地说:“脏!”

美丽赶紧捂住鼻子嘴,掉头钻进屋里。傻子悻悻地把麻袋又背走了。

后来,画家来到村庄,这回没有带美丽,而是带来一个比美丽年轻、比美丽还漂亮的女孩。

画家是来和村支书签协议的。画家负责投入,村支书负责管理。

临走时,傻子把一大麻袋垃圾放在了画家的小车的车盖上,小山一样。

傻子喊:“脏。脏。脏。”

那个姑娘掩住鼻口直恶心。村支书拉住傻子说:“小二,别闹了,听话。”

村里只有村支书把傻子叫小二。

傻子很听支书的话,就使劲儿瞪了画家一眼,把麻袋背走了。

傻子出事是在一天下午。

傻子背着大麻袋,像背一座山,缓缓往前走,村支书去镇里办事,刚好追上傻子。这时,一辆小轿车快速开过来,就见傻子像一只大鸟一样飞了起来,又“噗”的一声落在地上。

开车的画家傻了。

村支书急了。

村支书哭着说:“乖乖,你惹大乱子啦!”

傻了的画家连忙说:“支书,你快救我!”

村支书说:“小二这孩子挺可怜的,没爹没妈的,村里人不让你。”

画家说:“我愿意多赔偿。咱就私了吧。”

画家给了30万赔偿金,还给傻子买了上好的棺材,给傻子立了一块很高的石碑。

村支书跟大家说:“小二的这些钱,就叫傻子基金吧,专门用来奖励保护咱村环境的人。

一家出一个,共同管理,转款专用。”

大家开始想念傻子了。

村庄没有了傻子,依旧干净。

美丽从城里又回到了村庄。

美丽准备在傻子家的原址上建一处“老年人之家”。

美丽推开傻子落满尘埃的屋门,看见当年她和画家送给傻子的礼品,完好无缺地放在那里。

美丽无言,唯有泪水挂满两腮。

那年,美丽因为要离开村庄,与父母吵架,想跳崖,是傻子救了她。

(取材于孟宪歧《傻子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傻子跟娘离开村庄后,又独自偷偷跑回来,源于他对村庄有感情。
B.村支书在村里最先开饭店,带头成为推动村庄经济发展的尝试者。
C.有人与傻子抢破烂,掠夺了他的营生,暴露出其以强凌弱的本质。
D.画家很聪明,但他做的一些事并不美好,作品隐含了对他的批评。
【小题2】傻子生活的“村庄”中的村民,有一些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第二段中“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综观全文,概括美丽姑娘给村庄带来了哪些改变。
【小题4】有人评论说:傻子是“村庄”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给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霍克医生非常重视对受伤年轻人的救治,从而呈现出让人意外的反常举动。
B.全镇人没遵从霍克医生遗嘱而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人们已经从心底认可了他医生的身份。
C.文中后半部分交代霍克医生主动到小镇医院工作,无人知他从何而来等情况,暗示了他过去不寻常的经历。
D.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标题,设置悬念,把不同的情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小说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小题2】请从情节构造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了小小说“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D.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E. 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