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傻子的村庄》

村庄很美丽。山,奇形怪状的,美;水,清凌凌的,美。

美丽的村庄,出了个叫美丽的姑娘。谁也没有想到,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

那年,19岁的美丽走出了村庄。

美丽走的那天,被傻子给拦住了。

据说,傻子小时候不傻,后来发烧,烧坏了大脑。傻子爹出车祸死了,娘嫁人时带着他,可傻子又偷偷跑回来了。傻子说话只会说一个字,傻子爱干净,家徒四壁,却连个草刺都见不到。

傻子双手一伸说:“回。”

美丽说:“不。”

傻子固执地说:“回。”

美丽固执地说:“不。”

美丽走了。傻子号啕大哭。村庄的人不明白傻子为啥哭得那么伤心。

3年后。美丽回来了,成为少妇的美丽比原来更美丽了。让美丽锦上添花的是一个比美丽大20岁的画家。画家很有钱,给村庄的家家户户都买了很贵重的礼品,给美丽父母的礼品更是重上加重。

画家一下子就平息了村庄的愤怒。

傻子也收到了同样一份礼品。

画家在村庄待了半个月,他对大家说:“我会给大家带来幸福的。”

画家说这话时,看看美丽,美丽就小鸟依人般靠在画家肩上。

果然,画家走后,就有推土机隆隆开进来,村庄修上了水泥路,一直伸进大山深处。先是有人来玩,说这里真美,而后有许多青年男女来这里写写画画。

画家原来是一所学院的院长,他把村庄变成了他的学生们写生的基地。

村庄里来的人多了,就得吃饭呀。有人开了家庭饭店。最先开饭店的是村支书。村支书跟画家签了协议,要把村庄变成最美乡村农家游。

来的人越多,开饭店的人也越多,几乎家家都热闹起来。

小车如潮水般,一拨一拨的人来,一拨一拨的人走,来时大包小包的,走时轻手轻脚的。

村里人都高兴。只有傻子一人不高兴。

傻子成天嘴里嚷一个字:“脏。”

大家都忙着挣钱,谁还管小溪里漂着垃圾袋,草丛里扔着鸡骨头甚至脏兮兮的卫生纸呢。

傻子有了营生,天天捡垃圾。矿泉水瓶子、饮料盒子、垃圾袋、餐盒,还有扔掉的面包火腿肠。傻子背一个大麻袋,就像一个蜗牛背着一个重重的壳儿,吃力地行走在沟坡谷地。每天把这个大麻袋送到镇里的收购点,来来回回走10里。

收破烂的说:“那些卫生纸啦、塑料袋啦,我们不要。”

傻子就把剩下的半麻袋东西背回来,放一把火烧了。

就有人跟傻子抢破烂了。这些人专门捡能卖钱的。傻子每天只能捡到一些废纸塑料袋卫生纸之类的,卖不了,就堆到自己家里,天天烧。

村支书很生气,就在大喇叭里嚷嚷:“大家不要跟傻子抢饭吃。谁再抢,就把谁家的星星给摘了。”

被评为精神文明户有5颗星,谁家少一颗,寒碜呢。

有一回,美丽回家,傻子就把一麻袋垃圾放到了美丽面前,恨恨地说:“脏!”

美丽赶紧捂住鼻子嘴,掉头钻进屋里。傻子悻悻地把麻袋又背走了。

后来,画家来到村庄,这回没有带美丽,而是带来一个比美丽年轻、比美丽还漂亮的女孩。

画家是来和村支书签协议的。画家负责投入,村支书负责管理。

临走时,傻子把一大麻袋垃圾放在了画家的小车的车盖上,小山一样。

傻子喊:“脏。脏。脏。”

那个姑娘掩住鼻口直恶心。村支书拉住傻子说:“小二,别闹了,听话。”

村里只有村支书把傻子叫小二。

傻子很听支书的话,就使劲儿瞪了画家一眼,把麻袋背走了。

傻子出事是在一天下午。

傻子背着大麻袋,像背一座山,缓缓往前走,村支书去镇里办事,刚好追上傻子。这时,一辆小轿车快速开过来,就见傻子像一只大鸟一样飞了起来,又“噗”的一声落在地上。

开车的画家傻了。

村支书急了。

村支书哭着说:“乖乖,你惹大乱子啦!”

傻了的画家连忙说:“支书,你快救我!”

村支书说:“小二这孩子挺可怜的,没爹没妈的,村里人不让你。”

画家说:“我愿意多赔偿。咱就私了吧。”

画家给了30万赔偿金,还给傻子买了上好的棺材,给傻子立了一块很高的石碑。

村支书跟大家说:“小二的这些钱,就叫傻子基金吧,专门用来奖励保护咱村环境的人。

一家出一个,共同管理,转款专用。”

大家开始想念傻子了。

村庄没有了傻子,依旧干净。

美丽从城里又回到了村庄。

美丽准备在傻子家的原址上建一处“老年人之家”。

美丽推开傻子落满尘埃的屋门,看见当年她和画家送给傻子的礼品,完好无缺地放在那里。

美丽无言,唯有泪水挂满两腮。

那年,美丽因为要离开村庄,与父母吵架,想跳崖,是傻子救了她。

(取材于孟宪歧《傻子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傻子跟娘离开村庄后,又独自偷偷跑回来,源于他对村庄有感情。
B.村支书在村里最先开饭店,带头成为推动村庄经济发展的尝试者。
C.有人与傻子抢破烂,掠夺了他的营生,暴露出其以强凌弱的本质。
D.画家很聪明,但他做的一些事并不美好,作品隐含了对他的批评。
【小题2】傻子生活的“村庄”中的村民,有一些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第二段中“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综观全文,概括美丽姑娘给村庄带来了哪些改变。
【小题4】有人评论说:傻子是“村庄”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2 03:5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盛玉雷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绛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对个体来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放弃过”。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他们,都可谓人生的突破者。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真正的标志。”打破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1953年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锹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劈开昆仑山,战胜唐古拉,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如今,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千磨万击还坚劲”,才能创造不朽功勋,书写人间传奇。
哲人有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并非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像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溪。与其在看似停滞的人生边界处踟蹰不前、哀婉叹息,莫如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长跑运动中有“极点”概念,意即跑步中会出现呼吸困难、情绪低落、全身乏力等状况,但在熬过临界点之后,跑步者将迎来“第二次呼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很多时候,我们常在抵达边界前就选择了放弃。在人生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我们才能越过一个又一个“极点”,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类的所有知识能够画成圆的话,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
B.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生的突破者,如那几百个登顶珠峰、几千个进入太空的人。
C.慕生忠带领筑路军民用铁锹和十字镐在世界屋脊建成青藏公路,靠的是坚韧毅力。
D.人生边界处的最好选择应该是看准节点,适时迈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引用名言,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话题,即人生边缘与人生价值问题。
B.文章引用大学教授讲述学习的意义的话,为人类文明拓展是边界重构这一观点提供支撑。
C.文章从为什么要突破人生边界和怎样突破人生边界两方面展开,重点是第二方面。
D.文章提出问题后即宕开,由人类文明而转向个体价值飞跃,再论证突破人生边界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茧成蝶般的磨炼是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可见历经磨炼的人生都是辉煌的。
B.如果没有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边缘的一群人,人类社会文明就很难获知未知世界。
C.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虽然我们不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
D.跑步者熬过“极点”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启示我们:人生应勇于突破“极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猫

杨依静

老张头准备扔掉他的猫,这事儿他已经考虑很久了。

老张头今年八十一了,和他的猫一起租住在一个一居室里,他骑三轮车出去摆摊的时候,就把猫留在家里。猫不挑食,一日三餐跟着老张头吃。猫今年八岁了,算得上是一只老猫了。如今老张头尽量给猫吃绵软的东西,因为猫的牙和肠胃都有些不行了。

老张头的老伴儿死得早,房子卖掉了,钱留给一双儿女。儿子在本地上班,女儿嫁到了外县,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倒也都孝顺。之前老张头和儿子一起住,儿子儿媳妇上班后,他就跟十岁的孙子在家。老张头非常疼爱孙子,但总觉得孙子有点娇气,还特别能花钱。老张头有天中午教育他要勤俭节约,但没想到小孙子敢拿棍子敲他!这可把老张头气炸了,他把小孙子拽过来,拍了他屁股两下,连裤子上的灰都没打掉。晚上他爸爸回来,小孙子哭着去告状,说不要爷爷住在这里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老张头的儿子一听大怒,狠狠揍了孙子一顿。老张头心疼坏了,心里五味杂陈,默默把儿子拉开,隔天就带着猫搬了出去。

春节女儿回来的时候,说刚买了房子,要爸来这儿一起住。老张头本是不乐意的,但女儿说,这么大岁数,一个人住着,到底也不是回事,传出去大家还以为儿女不孝顺呢。老张头想了想答应了。

但猫突然病了。

老张头发现猫的毛越来越没有光泽,尾巴总是垂着,眼睛老是眯着,还开始变懒了,一睡就是一天,食欲也不如以前了。后来干脆一点饭都不吃,整天蜷成一个球窝在床上。老张头有点慌了,猫是不是要死了?

老张头抱着猫坐了一宿。他想起死去十多年的老伴和他去世的挚友们。他见过的死亡还不够多吗,临死还要再经历一次吗?他八年前养猫的时候,还担心自己死了这猫没人照顾,但没想到现如今猫也要走在他前头。

老张头又观察了几天,猫的状况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与猫永别的场景一次次出现在老张头的眼前。不,他不能接受,他再也不想面对死亡了。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把这猫放掉。

老张头把猫装在布袋里抱了出去。他知道有个学生公寓,每天剩饭挺多,他想把猫放到那附近,但半路上忽然想到猫和自己一样,喜欢清静,万一到时候学生都捉着猫玩咋办……这学生公寓不能去!他抱着猫兜兜转转,走到天快黑了,看见了一座空房,墙角有个洞能通到空房里面,他在四周探查了一番,自己安慰自己说,能避雨,四周还有人家,猫应该淋不到,饿不着!这样的话不知道老张头自己说了多少个版本,才把猫放到洞里。猫还是蜷成一个球,一动不动,黄色的眼睛盯着他。老张头摸一下猫头,一狠心扭身走了。

回到家躺到床上的老张头脑子乱成一锅粥,想的都是猫,想着想着就迷迷糊糊睡了。半夜手不自觉地去摸猫,却什么也没摸到。老张头惊醒了,他想起猫小时候的样子,黄色的绒毛,细尾巴卷卷的,眯着眼睛把下巴伸过去让他挠,……老张头再也没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老张头带着馍和水又来到了昨天丢猫的地方,猫不见了,他小声叫猫,没动静。老张头把馍嚼好,把食盘和水碗放在门洞里。他又在门口站了一会儿,还是没看见猫出来。老张头在那儿坐了很久,直到要回家了还是没见到猫。

老张头又给猫送了几天的饭,尽管之前送的馍和水没有动过。女儿又打电话来催老张头动身,他知道不能等了,他要离开这里了,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其实他对这个小县城没什么归属感,他所眷恋的东西,是在老家属院狭小的房子里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吃着老伴儿做的饭;是他骑着自行车,前梁站着儿子,后座坐着女儿,打着车铃穿梭在街道上;是他在讲台上声如洪钟地讲课;是他和挚友在亭子里听着蝉鸣下棋。

可是妻子去了,房子卖了,孩子们也各自成了家;他退休了,当年下棋的人,凑不齐了。

老张头用一辈子编织的那张生活的网已经快要瓦解了,一个个结点消失,密致的网渐渐只剩下一条线,一头是他,一头是猫,现在也断了。

行李都收拾好了,老张头拿着烧饼和牛奶,又去了那个洞边。所有的食物都没有动,有些发霉了,他把新的替换上去就转身走了,走了两步忽然转身回来,用尽力气朝门里叫猫,苍老的声音因为颤抖被拉得极长。

“猫——噢——猫——噢。”他完全顾不上旁人的眼神,他只管叫他的猫:“猫——噢——”。

在院子的角落里,那只猫窜了出来,跳进空房,钻进洞,蹲在洞口觑着他。老张头双手颤抖地抓住猫,猫瘦了,但是精神好了些。它熟稔地伸过头去,等待老张头抚摸它。

老张头向猫摆摆手:“走吧,我把你扔啦,不要你啦。”他接着向前走,声音低沉下来,“走吧,走吧……我也要走了。”猫小跑了两步,一下一下蹭着老张头的腿,老张头鼻子一酸,弯腰把猫抱了起来,搂到了怀里,猫发出惬意的呼噜声。

许多人的目光投过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抱着一只“野猫”,一边走一边流泪,确实是很引人注目的事情。老人扶着墙站了会儿,他把腰哭疼了。

老张头打开门,把猫放下,猫飞快地跑去喝水,看来是渴了很久。老张头一边顺着猫的毛一边絮絮地说:“你笨哦,连找水喝都不会。”猫“喵”了一声,他叹了口气:“不扔了,不扔了……”他愣愣地坐在打好的包袱旁边,看着猫喝水吃食。

午后的阳光从小窗户射进来,照到空荡荡的茶几上,这感觉多像多年前周末的中午,他像现在这样坐在桌子旁边,妻子端上一小盆热腾腾的土豆炖肉,儿子挑肥的,闺女挑瘦的,他一边小口小口地抿着酒,一边拣盆里的土豆吃。厨房里还炖着苹果山楂糕汤,咕噜噜地冒香气,妻子从厨房出来,收起他的酒瓶,“好了,喝一杯尝尝就行了。”

老张头笑了,仿佛无数细丝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勾结、连接,编织重现了多年前的那张网。

他从兜里掏出手机,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喂,囡囡啊……爸想过些日子再去……要不,爸就不去了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张头准备扔掉他的猫,这事儿已经考虑很久了。“独句成段,用概述叙事,横截面方式进入,来讲述故事,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给读者留下悬念。
B.老张头的老伴死得早,房子卖掉了,钱留给了一双儿女,儿子在本地上班,女儿嫁到了外县。老张头从儿子家搬出来后,和他的猫一起住租在一个居室里。他准备扔掉 老病之猫,要离开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到女儿家一起住。
C.小说多次使用了照应的艺术手法,比如:第四段老张头答应和女儿一起住,结尾又婉拒女儿的要求;第十三段老张头眷恋往昔的生活,倒数第三段又重温了这种生活。
D.老张头怜惜他的猫,舍不得将它扔掉,又不得不将它扔掉,因为他要到嫁到外县的女儿家一起住,带猫去很为难。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小说情节运行中有一种“摇摆”模式,所谓“摇摆”是指:“在一篇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摇摆”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此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免疫系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用光镊移动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 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 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D.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不浮躁,不功利,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小题3】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 ,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金源,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B.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C.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都要带着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衙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向15岁至56岁的男子要交“算赋”,每户要交“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管户籍登记,但计入户籍的人口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不是国家的公民。
D.先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汉朝的户籍登记信息比较详细,其中的财产登记甚至具体到奴婢数目,数据的真实性截越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就越强。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而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合理制度有利于国家建设。
D.编户齐民制度让国民解除了与贵族的依附关系,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推动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以后,国民依附国家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规划进一步细化设计了10项具体指标,除了将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纳入指标外,还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细化提出了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贫困县义务教育巩固率、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返)贫户数、建档立卡贫困户存量危房改造率4项指标。

考虑到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对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性,规划设置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指标。

(选自《“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材料二

“她们姐妹俩能学业有成,长大成人,多亏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时值寒冬,寒风刺骨,但小雅和苗苗(化名)这对双胞胎的奶奶,心里却升起阵阵暖意。

家住安徽省濉溪县五沟镇的小雅和苗苗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自幼父母双亡,与年过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仅靠低保补助维持生活。濉溪县教育局得知后,为她们争取了普通高中资助,每人每学期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850元的学费减免,学校每学期补助800元、县级智力扶贫每人每年1250元等政策救助。孩子的苦少了,学校里的生活好了,家长肩上的担子轻了,久违的笑容也浮现在了祖孙三人脸上。

去年以来,濉溪县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有关教育扶贫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把“大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列入重点工作,把“抓党建促扶贫”纳入全年党建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制定《教育扶贫工作计划》,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的通知》,措施得当,成效显著。

(选自《2018年3月5日人民网》)

材料三

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目前,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为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而这些贫困农民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增收的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旅游开发等多种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每个贫困县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每个贫困乡、村形成特色拳头产品,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得到提升,贫困户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

开展贫困村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扶贫摸底调查,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名录。以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一批旅游扶贫重点工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游客资源共享。安排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培训和就业。

新华社《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规划进一步细化设计了10项具体指标,争取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
B.政府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上下功夫,应充分认识到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对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的主要作用。
C.国家将通过旅游开发等多种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D.目前,全国现有的贫困农民中,有将近一半的农民是因为疾病而导致的贫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A.“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设置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指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
B.安徽省濉溪县五沟镇的小姐妹之所以能有上高中的机会,得力于县教育局的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
C.全国现有的贫困农民中,因疾病灾难致贫的人口近43万,而这些贫困农民中绝大多数从事某种增收的产业。
D.国务院扶贫办统计,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只有极少数,只有通过旅游开发等多种精准扶贫的方法才能让农民富裕起来。
E.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企业要立足地区资源禀赋,给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贷款使之扩大生产,他们就能脱贫致富。
【小题3】通览上述文段,要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我们重点要做好哪些工作?